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泉寺 (海淀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龍泉寺 (海淀區)
圖片來自easyatm

龙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东麓,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历史

龙泉寺位于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公园内。始建于辽朝应历初年。当时凤凰岭地处辽南京析津府昌平县。据说当时释继升因对佛法感悟超群而被师兄嫉妒,被排挤出白马寺,以手上唯一的财产《金刚经》为指引,向北行进,来到凤凰岭创建了龙泉寺。

元朝至顺三年(1332年),元大都妙善寺的比丘尼舍蓝蓝八哈石(“八哈石”意思是师尊)圆寂。舍蓝蓝来自高昌,8岁随亲到大都,入侍中宫真懿顺圣皇后(后成为太后)。长大后奉圣谕出家为尼,一直作为亲信陪在太后身边。40多岁时请辞,退居宫外妙善寺,该寺是舍蓝蓝以历年宫中御赐财物建成。舍蓝蓝退居妙善寺后,“又于西山重修龙泉寺,建层阁于莲池。”这个龙泉寺可能是凤凰岭龙泉寺。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崇信道教嘉靖帝朱厚熜整修祖陵,常率百官视察。明皇陵地处昌平天寿山。当时昌平州知州曹光祖(陕西人)想写一部昌平州志,请昌平州人崔学履合作编纂。但曹光祖被免职。崔学履便独自编纂。崔学履曾为凤凰岭龙泉寺写下一首诗《龙泉喷玉》:“龙泉喷寒玉,汩汩无停时。道人对澄澈,游子杨清冷。”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顾亭林由山东入京师,在《昌平山水记》中记录了“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龙泉寺”。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莲池书院主讲黄彭年主纂《畿辅通志》,其中以《昌平山水记》为基础,描绘了龙泉寺的地理位置及水流情况。光绪二十一年,麻兆庆修《昌平外志》记载:“南沙河源发西山鼇鱼沟,东流经龙泉寺前。《明史·地理志》昌平有南榆河,即古湿馀水,其源有三,曰月儿湾,曰周家港,曰黑龙潭,以今水势论之,以月儿湾为正派,鼇鱼沟涓滴小,水并不出山,至龙泉寺潜伏,山河具在,履勘俱辨。”

寺址过去坐西朝东,昌平州府在寺东。据龙泉寺外的魏老爷庙中碑文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昌平州府重修龙泉寺,以金龙桥为中轴线,将寺院改建为坐南朝北的三进院,建有哼哈殿、天王殿、魏老爷殿及茶棚。旧的坐西朝东的寺院建筑基址残留至今。

清朝光绪十六年(1889年),释印光来到龙泉寺担任行堂(寺院净碗扫地、铺筷添饭的杂役)。日后留书黄底黑字“南无阿弥陀佛”影壁于龙泉寺东院。

中华民国时期,庙会兴盛。1938年,广东的香客募捐在金龙桥南的东院建万缘茶棚,施茶施粥,1939年立《万缘茶棚碑》,该碑现已无存。抗日战争时期渐趋沉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仅有房屋几十间。至文革时期改为民居或他用。

1995年,随着凤凰岭自然风景区开放,当地政府及以蔡群居士为首的诸善信开始逐渐恢复寺院原貌。2004年释学诚率众弟子一行8人入住龙泉寺。2005年4月11日,经北京市宗教事务局批准,龙泉寺正式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释学诚任住持,释学诚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该寺第一任住持。龙泉寺是海淀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所新开放的三宝具足的佛教寺院,开放时也是海淀区唯一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的佛教寺院。

龙泉寺开放后,定位为可让大众学修佛法的道场。在释学诚安排下,龙泉寺从开放之初即举办各种法会,自2005年举办第一场法会“浴佛法会”起,来参加的信众日益增多,僧团也在2010年代初发展到近百人。

龙泉寺恢复开放后,饮水成为一大难题。2005年法会结束之日,某法师在清理龙泉寺水槽时,萌生了让龙泉之水再生的愿望,随即召集居士,修渠引水。但随着龙泉寺僧俗团体壮大,人多水少,用水仍难。2006年夏,释学诚率弟子上山挖水库,于2007年将水库建成。

龙泉寺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后,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在建教上,淡化宗派,强化组织,建成汉传佛教修学体系。在育僧上,培养“志、道、德、才、学”兼备的僧才,建成清净和合的僧团。在弘法上,注重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及适合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弘法。龙泉寺形成僧团内部按执事制度运作,弘法事业按组织架构运作的模式。

释学诚被誉为“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法师,在龙泉寺科技团队的辅助下,每天更新微博、博客,用汉语英语法语等十多种语言在互联网上弘法。龙泉寺建立网站,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寺内管理也用网络化管理,连龙泉寺门禁系统也使用指纹识别系统。释学诚和弟子创作的动漫书《烦恼都是自找的》获中国国际动漫金猴奖。龙泉寺吸引了大批不同学历、不同阅历的信众,有不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学生来龙泉寺皈依剃度。龙泉寺也被网友戏称为“北大清华分校”、“最强科研寺”。2015年4月20日,49岁的释学诚当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建筑

龙泉寺如今自西到东分为三个院子。

  • 西院:内有辽朝创建的龙泉寺残留的青石基座。
  • 中院:院内金龙桥,为单孔石桥,据说是辽朝龙泉寺住持释继升募化修建。各个大殿是按照清代古建筑式样修复而成,分别供奉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等。
  • 东院:位于崖边。内有见行堂、五观堂等仿古楼房。

龙泉寺山门前有两株翠柏,到21世纪初树龄已有600多岁。寺内还有两株银杏树、两株古柏,到21世纪初树龄都已有千年。

龙泉寺东百米有继升和尚塔。傳說释继升圆寂之日,祥云万里、百鸟啼鸣,众僧诵经49日,该塔发出的檀香味持续三年。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