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作家協會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的簡稱,是1978年由 高士其與科普界人士發起籌備,籌備建議迅速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和支持並於1979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1]

協會簡介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掛靠單位為中國科協,下設農林科普專業委員會、工交科普專業委員會、基礎科學與高科技專業委員會、醫藥衛生專業委員會、少兒科普專業委員會、科學美術專業委員會、國防科普專業委員會、科學文藝專業委員會、科普翻譯專業委員會、科普報刊廣播編輯記者分會、少數民族科普專業委員會和組織工作委員會,出版物有《科技與企業》、《青年科學嚮導》。

相關資訊

2021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年會在鄭州開幕

相聚在黃河之濱,探討科普的未來。10月16日,2021中國科普創作大會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年會在鄭州市開幕。本屆年會主題為「打造科普精品、賦能創新發展」,旨在深入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加強科普供給側改革,從源頭抓好高質量科普創作,是助推「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普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次重要實踐。

本次大會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河南省科協指導,中科大數據研究院承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年會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長期進行經營和精心打造的品牌學術活動之一,也是為廣大科普創作者、愛好者搭建的學術交流[2]和創作實踐平台,已逐漸成為規模化、多領域、跨地區、高水平的行業盛會。

「中國的科普事業就像在鑄造一個新的青藏高原,托起中國創新的珠穆朗瑪峰。」中國科協專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表示,未來15年中國要基本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而支撐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礎必須要有世界一流的龐大科技人才隊伍,這就要求全民科學素質得到極大的提升,通過打造科學素質的高原,托起創新的高峰,這個高峰和高原充分體現了科學精神融入民眾之間。

圍繞科普創作和科普作家這兩個主題詞,孟慶海就科普創作和科普作家如何促進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高質量發展與大家進行了交流。他認為,要深刻認識科學素質新內涵與科普之變,將弘揚科學家精神貫穿科普全鏈條、全過程,在科普創作、展覽、服務傳播、基礎設施等各環節突出價值引領功能,與時俱進,推動科普內容、形式、手段的創新提升,通過科普供給側改革實現科普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科普供給服務科普創作高質量發展,加強科普隊伍建設,用科學精神打造原創科普精品。

每次的大會主旨報告都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年會的特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潘永信分享的報告題目是《火星宜居性:科學問題與研究進展》。

火星是跟地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但是它現在是一個很乾涸的星球。潘永信介紹,對此科學家有兩個假設:第一,火星磁場的消失導致了水的逃逸;第二,現在火星太小,這兩者都會造成一些蒸發,最後脫離火星逃逸到外太空。還有一個最新的看法,這些水有相當一部分沒有逃掉,是留在地下了。

潘永信說,目前人類在火星探測中看到了火星表面甲烷的季節性變化,對地球來說甲烷90%是產生於微生物,所以下一步要探索生命的話肯定要到火星地下,地下輻射弱、有水,可能會存在生命,通過火星太陽和地球強大的分析儀器,可能會給出答案。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教授陳孝平院士報告主題是《讓醫學歸於大眾,用科普護佑民生》。

去年8月,陳孝平院士在武漢市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以院士命名的健康科普工作室,旨在讓醫學歸於大眾,從大眾最關心的健康問題和公眾熱議的健康話題做起,貼近生活、趣味化、科學性和嚴謹性,依託新媒體進行傳播,適應科技新常態。

陳孝平表示,科學普及是科技創新的基礎,也是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打破科學事業和公眾之間的壁壘,一方面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平台,促進科普活動和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真正讓科技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另一方面,要探索出科研人員與公眾溝通交流的有效渠道,精準滿足公眾多樣性、個性化獲取科普信息的要求。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管曉宏報告的題目是《藝術與科學的交匯促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

視頻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相關視頻

2018年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向祖國獻禮

參考文獻

  1. 成立協會所需條件,搜狐,2018-01-23
  2. 未來的學術交流的方式 ,搜狐,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