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耆英
|
耆英
|
|
籍贯
|
正蓝旗满洲
|
族裔
|
满族
|
字号
|
字介春
|
出生
|
乾隆四十八年(1787年) 江西省新建县大塘坪汪山土库
|
逝世
|
咸丰七年(1858年) 不详
|
出身
|
|
经历
|
- 宗人府主事(嘉庆十一年-十八年)
- 理事官(嘉庆十八年-二十四年)
- 山海关监督(嘉庆二十年-?年)
- 内阁侍读学士(嘉庆二十四年)
- 太仆寺少卿(嘉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
- 内阁学士(嘉庆二十五年-道光二年)
- 兼礼部侍郎衔(嘉庆二十五年-道光二年)
- 镶白旗蒙古副都统(嘉庆二十五年)
- 署理镶蓝旗护军统领(嘉庆二十五年)
- 署理镶白旗护军统领(嘉庆二十五年)
- 管理圆明园事务(嘉庆二十五年)
- 署理镶红旗护军统领(道光元年)
- 管理左右翼小四处(道光元年-?年)
- 署理右翼前锋统领(道光二年;七年)
- 署理镶蓝旗满洲副都统(道光二年)
- 理藩院右侍郎(道光二年-三年)
- 左翼监督(道光三年)
- 署理镶黄旗汉军副都统(道光三年)
- 兵部右侍郎(道光三年-四年)
- 署理镶白旗护军统领(道光三年)
- 正红旗满洲副都统(道光三年-四年)
- 署理正红旗护军统领(道光三年)
- 正黄旗护军统领(道光四年)
- 兵部左侍郎(道光四年-五年)
- 国史馆总裁(道光四年-?年)
- 署理左翼前锋统领(道光五年;道光六年)
- 管理中正殿事务(道光五年)
- 内务府大臣(道光五年-十六年)
- 管理三山事务(道光五年-?年)
- 工部右侍郎兼理钱法堂事务(道光五年-?年)
- 管理正红旗满洲新旧营房(道光五年-?年)
- 稽查会同四译馆(道光五年-?年)
- 翻译乡试副考官(道光五年)
- 磨勘会试试卷大臣(道光六年)
- 崇文门副监督(道光六年-?年)
- 武闱会试监射大臣(道光六年)
- 户部右侍郎兼理钱法堂事务(道光六年-九年)
- 左翼总兵(道光六年-?年)
- 管理南府事务(道光六年-?年)
- 署理步军统领(道光七年)
- 署理镶黄旗满洲副都统(道光八年)
- 管理雍和堂事务(道光八年-?年)
- 镶黄旗汉军都统(道光八年-?年)
- 署理镶白旗汉军都统(道光八年)
- 署理镶红旗满洲都统(道光九年;十年)
- 武闱会试正考官(道光九年)
- 礼部尚书(道光九年-十四年)
- 兼管太常寺事务(道光九年-?年)
- 兼管鸿胪寺事务(道光九年-?年)
- 宗室总族长(道光九年-?年)
- 管理太医院事务(道光九年-?年)
- 署理镶蓝旗护军都统(道光十年)
- 经筵讲官(道光十一年;十三年)
- 署理銮仪卫事务(道光十一年)
- 署理理藩院尚书(道光十一年)
- 署理户部尚书(道光十二年)
- 兼署上驷院事务(道光十二年-?年)
- 署理镶白旗满洲都统(道光十二年)
- 兼管奉宸苑事务(道光十二年;道光十三年)
- 内大臣(道光十二年-?年)
- 镶蓝旗满洲都统(道光十四年-十六年)
- 工部尚书(道光十四年-十六年)
- 处理工程处事务(道光十四年-?年)
- 太子太保衔(道光十四年-)
- 署理中正殿事务(道光十六年)
- 署理太医院事务(道光十六年)
- 户部尚书(道光十六年)
- 兵部右侍郎(道光十六年-十七年)
- 热河都统(道光十六年-十八年)
- 盛京将军(道光十八年-二十二年)
- 广州将军(道光二十二年)
- 署理杭州将军(道光二十二年)
- 钦差大臣(道光二十二年;道光二十三年)
- 两江总督(道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
- 两广总督(道光二十四年-二十八年)
- 协办大学士(道光二十五年-二十八年)
- 管理礼部事务(道光二十五年)
- 管理兵部事务(道光二十五年)
- 兼署镶黄旗蒙古都统(道光二十五年)
- 崇文门正监督(道光二十五年)
- 管理宗人府银库事务(道光二十五年)
- 镶白旗满洲都统(道光二十八年-?年)
- 文渊阁大学士(道光二十八年-三十年)
- 工部员外郎(咸丰二年)
|
耆英(1787年3月21日-1858年6月29日),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清朝宗室正蓝旗人,官至两广总督。鸦片战争期间多次任钦差大臣代表清廷与英国和谈,后因谈判失利而被咸丰帝赐死。
经历
以荫生授宗人府主事。
1838年,任盛京将军。
1842年3月奕经在浙江战败,清政府命耆英署理杭州将军。4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同伊里布一起赴浙江向英军求和。8月,英军闯入南京下关长江江面,耆英同伊里布赶奔南京,跟英国代表砵甸乍谈判,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耆英再任钦差大臣,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耆英任两广总督兼办通商事务,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与瑞典签署了《中瑞广州条约》。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耆英被派赴天津协助桂良与英法联军交涉,由于英军在占领广州期间查获两广总督衙门大量档案文件,发现耆英在上报朝廷时对英国言辞不恭,因此拒绝与其交谈[1]。桂良请耆英回京,咸丰帝大怒,下狱议罪,拟绞监候,肃顺上疏立即正法,咸丰帝赐其自尽。
世系
以他命名的事物
参考文献
- ↑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记载:“事后(桂良)与耆英相对而泣北京以耆英与英人有旧,原望他在此次交涉中能起作用,不料反遭李泰国、威妥玛当面斥责,说是以往为他所愚。桂良、花沙纳怕他有碍和局,请他回京。咸丰帝罪以从前办理夷务不善,以致酿成今日钜祸,迫令自尽。按1844年1月23日,耆英曾有驾驭夷人情形奏片,广州失陷后,原件为英人所得。威妥玛谓其中对英人多辱骂贱薄之语。俄理范(L. Oliphant)的《额尔金出使中国日本记》,附有译文,谓此奏片系1850年底所上,马士(H. B. Morse)的《中华帝国国际关系史》,加以肯定,谓事在耆英降调以前,均误。”
外部连结
Template:Commons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