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艽芎古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艽芎古道位在桃園縣大溪的大艽宮旁,是一條保存完整石階步道,早期是大溪通往復興鄉的主要道路,後因北橫公路及百吉隧道開通逐漸喪失功能而沒落。
往裡走會有許多條不同特色的步道,往石門水庫方向可以眺望儲水湖的翠綠湖泊,向龍珠灣方向則可以見到蓊蓊竹林與闊葉林,每條支道的視野都相當遼闊。五月時雪白的油桐花盛開更是迷人,是一個適合全家大小健行踏青的好去處。 [1]
大艽芎古道在清朝及日據時期,即是大溪進入角板山區的重要捷徑,早期居民運用古道來運送農產品,至光復後百吉隧道通車,古道的運輸功能消失,現今成為登山健行的好去處。
山徑原始樸質,涼爽舒適,尤其桐花盛開季節,白花在枝頭搖曳,落花鋪滿整個山徑,沐浴在浪漫氛圍。來到越嶺鞍部的菩提嶺觀景台,視野遼闊,可眺望石門水庫集水區、頭寮大埤湖畔美景,以及湖口、桃園、林口、八里、觀音山等風光盡收眼底。
大艽芎古道,是聯絡大溪與湳仔溝、百吉、阿姆坪之間的古道。
在北橫公路(台七線)百吉隧道未打通以前,居民必須翻越新溪洲山及頭寮山一帶的山嶺,以往返兩地。公路通車後,古道便乏人行走而沒落。 民國八十六年間,大溪鎮公所才加以整修,做為休閒登山之用途。
從頭寮城繼續往前,來到一岔路口,看到「大艽芎古道」的標誌。這裡是公車的終點站, 站名為「竹篙厝」。從台七線的中油加油站至此地,約1.3公里。
從這裡出發,要再走800公尺左右的鄉間柏油路,才能到達大艽宮古道的登山口。這條路被規劃為自行車道, 路口處豎立公告,規勸遊客勿開車進入,但並沒有強制性,只是提醒遊客,如要進入,應謹慎慢行。
從新福圳埤塘往前走,柏油路緩緩而上,漸進入山區,沿途可看見幾間古厝,道路兩旁則多為雜樹林。約走十一、二分鐘, 抵達大艽芎古道的登山口,附近有一「大艽宮」。大艽宮廟前有一新立的石碑,碑文說明此廟始於光緒年間,為來此拓墾的先民所立。 這座廟只是一間簡陋鐵皮屋而已。據說是因為當年此地位於泰雅族與漢族接壤之處,雙方衝突不斷,故難以建造正式的廟宇, 目前的廟外觀,應是近年來才興建的,連最基本的廟簷裝飾都闕如。
從廟附近開始爬山,走大艽芎古道。這條步道是聯絡大溪與湳仔溝、百吉、阿姆坪之間的古道。
在北橫公路(台七線)百吉隧道未打通以前,居民必須翻越新溪洲山及頭寮山一帶的山嶺,以往返兩地。公路通車後,古道便乏人行走而沒落。 民國八十六年間,大溪鎮公所才加以整修,做為休閒登山之用途。
樸質的石階,邊緣生長著溼滑的青苔,新的步道則在舊石階旁, 以木板工法,做成土階,新舊步道並存。走在新的步道上,可避開溼滑的舊石階,而又可欣賞到舊石階的古道風華,這種步道施工理念, 頗令人欣賞。
約十五分鐘就爬到越嶺的鞍部。鞍部是四處山徑交會之地。從這裡向右可爬往新溪洲山,向左可爬往頭寮山、 白石山,與其它古道串連。 向前直走,開始下坡路,往後山石門水庫龍珠灣及湳仔溝的方向而去。 這段下坡路的舊石階較不完整,部份路段已換成枕木步道。踏踩於枕上,也相當舒適。沿途隨處可見竹林, 也發現駁坎、小埤池等農墾跡象。 途中還有一簡陋石棚土地公,看起來歷史已悠久。約十五分鐘左右,抵達下方的桃51公路。 大艽芎古道也算是一條簡短的古道而已。[2]
目錄
大艽芎古道出口
桃51公路,有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往西走,大約二、三百公尺,可抵達懷德收費亭, 進入石門水庫的環湖公路,但距離主要的大壩風景區,則還有一大段距離;若往東走,大約一.五公里,可抵達湳仔溝聚落, 附近有不少紅磚古厝。
古道出口附近的溪畔則有施工人員正在修築河岸步道。一座水泥吊橋,過橋後,鋪設棧木步道, 分別通往湳仔溝及石門水庫阿姆坪的方向。這是水利署的河川整治工程。完工後,以後來走大艽芎古道,路線將更精彩, 古道可接河濱棧木步道,可一路漫步走至湳仔溝欣賞古厝,或走往石門水庫阿姆坪。 [3]
水中土地公廟
北橫公路還未開通之前,百吉、阿姆坪地區先民得走這條山路將山區的農產品運至大溪販賣,隨著時代改變,當時的繁榮景況已變成一頁泛黃歷史,如今保留著豐富生態的大艽芎古道,一年四季各有風情,成了享受芬多精與賞桐的最佳休閒去處。
由台7線前往大艽芎古道,行經竹篙厝產業道路,已無人居住的紅磚古厝悠然安靜著,不用多費心思就這麼一路直行,見竹篙厝公車站牌左轉,似一面明鏡的頭寮大埤映著藍天白雲綠樹,好生愜意的美麗風景是給來訪旅客的見面禮,被一分為二的埤塘又名新福圳,大面積的水塘中一座「浮島」極為顯眼,那是全台唯一的水中土地公廟,當中的土地公因當時修築水塘,而被移請到福昌宮,形成一奇觀。持續前行,至大艽宮,古道之旅就此正式展開,偶見佈滿青苔的石壁題字,頗有淡淡的禪味。步行至鞍部,可順行向右至溪洲山,向左至頭寮山、湳仔溝古道、總督府步道、百吉林蔭步道等,稍於溪石亭休息後,可沿下坡路走,至桃51線即為古道出口。大艽芎古道是在地著名的桐花小徑,五月雪山間怒放、漂於溪水,各有浪漫風姿。越往山中走,還能欣賞紫蛇目蝶、紫蛺蝶等多種蝴蝶翩翩飛舞於林間,陽光下閃耀的蝶翼,令人看得入神,就像置身於童話世界,是行旅大艽芎的美好回憶。[4]
古道路線
大艽芎古道從頭寮加油站旁的小路進入,經過竹篙厝、頭寮大埤,從大埤旁的產業道路往湳仔溝山,走到盡頭就是「大艽宮」,古道的登山口就在廟旁。從入口往上約二十分鐘,就爬到了溪洲山的鞍部,從這裡前行而下,就可以到達湳仔溝尾、懷德橋和龍珠灣,這整條路就是大艽芎古道。另外在鞍部向右走可往大灣、水井、溪洲山到石門水庫的壩頂,向左則通往頭寮山、慈湖、草嶺山、百吉林蔭步道到白石山、金面山等地,這兩條步道原來只是台電人員修保線路的小徑,如今卻成了登山健行的熱門路線。
一般的路線從大艽宮出發,經過鞍部往右到菩提嶺觀景台,再向前行到岔路右轉,往下環繞一圈又回到大艽宮,全程約一個半小時。
自然生態與鄉土植物
這條稜線是溪洲山脈的一部份,沿途的自然生態豐富,有好幾處視野展望遼闊,尤其在「菩提嶺觀景台」,夜晚觀星最佳,白天則可欣賞水庫集水區及頭寮大埤的湖畔美景,以及從湖口台地、桃園台地、林口台地到八里、觀音山和部份台北盆地的風光盡收眼底,更可遙想幾十萬年前大漢溪的前世--古石門溪,如何歷經了滄海桑田,從古石門沖積扇孕育出湖口台地,到地殼變動導致河道不斷北移而創造了桃園台地,最後因台北盆地的陷落,在三萬年前的「河川襲奪」中,命運的繩索把古大漢溪和古新店溪連接了起來,竟然在幾萬年後造就了大溪幾十年的繁榮。
大艽芎古道的海拔從入口的250公尺高左右,到溪洲山的鞍部約400公尺高,再下降到250公尺高的懷德橋,而整條稜線約在400至500公尺高之間,其中的頭寮山(493m)、溪洲山(577m)、白石山(573m)山頂展望都非常遼闊。依著季節變換,蓊鬱的山林披上了不同顏色的衣裳,從二、三月早春嫩綠的相思樹和楓香新芽,四、五月油桐和相思樹的花朵,把綠色的外衣加上了黃白相間的彩粧,而酸藤點綴著玫瑰紅般的小花朵,山林顯得更加活潑熱鬧了。
山區氣候濕潤,林相多為低海拔闊葉林和次生林,其中蕨類種類頗多,筆筒樹、鬼莎蘿、觀音蓮座蕨、芒萁、烏毛蕨、半邊羽裂鳳尾蕨,以及附生樹上的鳥巢蕨、槲蕨、石葦、瓦葦、東方狗脊蕨等;從頭寮大埤到古道入口的沿路隨處可見紫花霍香薊、月桃、姑婆芋、昭和草、棕葉狗尾草、槭葉牽牛、菅芒花、蘆葦;古道上還有一些原生樹種,如構樹、朴樹、苦楝、山黃麻、紅楠等;另外在日據時期大量栽植的相思樹和油桐,做為大溪許多煤礦礦坑所用的枕木和木架,在春夏的季節中有著「五月雪」和「滿山黃」的美麗景象。此外還可見到黃藤、菝契、雙面刺、鴨腳木、野桐、幹花榕、楓香、酸藤、火炭母草、杜若等植物,尤其是秋天開花的飛揚草、竹葉草、水竹葉、鴨跖草、藍豬耳、白匏仔、大頭茶、倒地蜈蚣、何首烏、野牡丹、菅芒花,加上楓香等紅葉植物的紅葉點綴其中,東北季風帶來的薄霧和風聲,讓秋天的大艽芎古道更增詩意幾分。尤其這些植物多是人們生活常運用到的鄉土植物喔!
在動物生態方面,秋天的頭寮大埤和古道上,可以見到像小白鷺、大白鷺、夜鷺(暗光鳥)、水避仔、蒼鷺、大冠鷲、竹雞、紅冠水雞、翠鳥、巨嘴鴉、樹鵲、小彎嘴畫眉、五色鳥、小啄木、粉紅鸚嘴、繡眼畫眉等的鳥類。蛙類方面則有古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面天樹蛙、澤蛙、盤古蟾蜍等等。其他還有赤腹松鼠、人面蜘蛛、銀腹蜘蛛、古氏棘蜘、鍬形蟲、獨角仙、孔雀蛺蝶、蛇目蝶、鳳蝶、螽斯、蝗蟲、攀木蜥蜴、皇蛾幼蟲等等,在春夏季節的夜晚還可見到紅胸黑翅螢、黑翅螢、端黑螢、台灣山窗螢等螢火蟲呢!
地形及人文景觀
竹篙厝
在傳統建築中,「竹篙厝」是指民宅中「一條龍」的建築形式,沒有護龍只有正身的民宅。但是以建築材料來說,這裡以前可能有許多以竹子編造的房屋,所以稱為「竹篙厝」。大溪的「小過年」--農曆六月二十四的關聖帝君誕辰繞境活動中,都是在此準備了「點心擔」,供各社頭人們午餐之用,再從這裡走山路下到二層河階的崁頭、埔尾、內柵而回到大溪鎮上,進入繞境表演活動的最高潮。
頭寮大埤
為人工挖鑿的埤塘,名為「新福圳」,水源來自山背後的湳仔溝溪及三民的水流東溪,鑿山洞引溪水蓄積而成。現在分成兩個埤塘,每當秋冬之際,這裡的水鳥、候鳥等鳥類相當豐富。在埤塘中央,還有「水上土地公」的傳奇故事,要祭拜這水上土地公還得搭乘竹筏進入呢!
大艽宮和三粒石的土地公
位於古道入口處的土地公廟,據當地古先生所述,此土地公年代久遠,清光緒年間就有當地墾民供奉,為相當早期的「三粒石」土地公原形,在民國七十六年重建之後,「三粒石」仍保存於廟中。廟內還供奉著許多因緣落難的神像,在廟後還有一棵據說已逾百年的楓香老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