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丰花灯(朱法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全丰花灯》是中国当代作家朱法元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全丰花灯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戏灯。
每年春节一过,从初一到元宵,几乎天天晚上都会有灯看。一到傍晚,老远的就听到有锣鼓声传来。戏灯的锣鼓打的是我们那儿很著名的“十八翻”,节奏明快,音律复杂,铿锵有力,非常好听。我们一伙小孩儿们,一听就兴奋起来,嘻嘻哈哈地结伙奔向村头去迎接。灯队一到,村里男女老少都跑了出来,地场上可热闹了,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若是花灯,还有歌唱声,起起伏伏,直震云天。
修水戏灯的种类很多,可以说各有特色。比如龙灯,舞龙的人一字排开,把一条明光通亮的大龙舞的上天钻水,出神入化。狮灯则是四个人舞着两头狮子,踩绣球、攀高凳,刮旋风、就地滚,惊险刺激,功夫了得。如遇村里当年有喜事的人家,比如婚庆、生子、做新屋等,狮子灯还会舞到其家里,送去恭贺,送去吉祥。因此各种灯会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各种不同的看头。
最有名、最好看的,还是全丰花灯。
全丰花灯出自修水全丰镇,是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因为我家离全丰不远,所以这种灯常能看到。当然,平时遇到民间节日、做寿、上梁、婚嫁等,也都会请来花灯热闹一番。只是春节期间比较集中罢了。
全丰花灯的主要特点当然是灯了。灯有多种多样,都是竹片为骨架,彩色纸糊面,扎得相当精致。有一年,我们邻村的一位老人,名字已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他姓张,个子不高,背微驼,绰号叫“张果老”。他组织扎了一伙花灯,那是品种比较齐全、规模宏大的灯阵,据说共用了二十多个艺人,耗时一年多。那伙灯春节期间走遍了方圆十几个乡镇,从正月初一直戏到十五圆灯,场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那灯真的扎得好,都是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编织而成,有些我至今还记得。如“猴子捞月”、“状元拜塔”、“麻姑献寿”、“八仙过海”、“姑嫂推磨”、“老鼠犯梁”、“刘海戏船”、“猴子打兑”、“仁贵射雕”、“姐妹观花”、“洞宾背剑”、“张三打虎”,等等等等,扎得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在鼓乐的配合下,走马灯似的表演着,令人目不暇接。舞灯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那娴熟的技艺、认真的态度,叫人叹为观止。现在想来,这一伙弥足珍贵的民间艺人,恐怕都已作古,他们那一身绝艺不知是否有人继承下来?
那时我还只有七八岁,和几个小伙伴们从一村追到另一村,连续看了好几夜,还不过瘾。白天就上山砍来柏树枝,学着他们扎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模样,在村子里玩耍。这一童趣,在我脑海里竟是如此之深,连我自己都难解其故。
全丰花灯属著名的曲艺,除了灯饰十分讲究外,还有演唱的形式。据传,全丰花灯曲调系由道教音乐派生而成,以花灯《下南京》一曲与道教《颂经》对照比较,两者主音为征、羽调式,旋律风格相同,句式结构都是上下两韵五言体。全丰花灯的开场内容多为即兴打诨,器乐多以打击乐为主,有云锣、锣、小鼓、钹等,有时也以胡琴、笛子、唢呐伴奏。开场、前奏、间奏节奏相同,唱词多用"嘞"、"哟"等衬词。全丰花灯的演唱形式,一般有生、旦、丑三行。扮相要视剧种而定。如是车灯,生角就双手推车,旦角一手捏手帕一手扶车把表演,丑角戴礼帽、眼镜,脸画豆腐块,骑马扬鞭,时与旦角逗趣。若是船灯,生角就要扮成划船的,旦角站于船内,双手扶住船边,与丑角打情骂俏。还有蚌壳灯,女的就身背一个庞大的蚌壳,双手抓住一开一合,男的则扮成一个想去摘取珍珠的渔翁,这时丑角又在一边插科打诨。三人方步圆场,边走边表演,辅以胡琴唢呐伴奏,很有特色。花灯曲目皆有简单情节。有外出经商的《下南京》、《带货》、《六个月种花》等;有谈情说爱的《拜新年》、《打戒箍》、《十个月摘花等郎来》等;有婚外相恋的《挑妹饮酒》、《交情反情》等;有夫妻情义的《劝夫》、《下麻城》等;有咏花吟春的《十月莲》、《十个月逢春花》、《十二个月花》等;还有祝福纳吉的《接状元》、《十月怀胎》等。内容十分丰富。演唱时,场上周围会有人举着几盏六角长形、贴有花卉图案的彩灯,灯种颇多,常见的有钵哩灯、车车灯、白鹭灯、内扎“猴子跳圈”“仙姑推磨”、“鲤鱼跳龙门”等形象,又以白鹤灯居于乐队中间,象征祥和吉庆,人寿年丰。
在修水全丰一带,花灯队活跃在偏乡僻壤、山高林密之处,不要舞台、不需布景,无论田间、草地、厅堂、庭院,随时随地可演,甚为山区群众所喜爱。这种文艺形式,虽不如明星大戏的水平高,但能贴近实际,土味十足,给山民送去祥和欢乐的气氛,其效果倒不一定比明星大戏差呢!
前不久,听说全丰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真的很兴奋,相信这一古老的民俗,将会不断绽放出新的光彩。[1]
作者简介
朱法元,1955年出生,本科,出版专业编审,现任上市公司中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600373)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