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全豐花燈(朱法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全豐花燈》中國當代作家朱法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全豐花燈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戲燈。

每年春節一過,從初一到元宵,幾乎天天晚上都會有燈看。一到傍晚,老遠的就聽到有鑼鼓聲傳來。戲燈的鑼鼓打的是我們那兒很著名的「十八翻」,節奏明快,音律複雜,鏗鏘有力,非常好聽。我們一夥小孩兒們,一聽就興奮起來,嘻嘻哈哈地結夥奔向村頭去迎接。燈隊一到,村里男女老少都跑了出來,地場上可熱鬧了,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若是花燈,還有歌唱聲,起起伏伏,直震雲天。

修水戲燈的種類很多,可以說各有特色。比如龍燈,舞龍的人一字排開,把一條明光通亮的大龍舞的上天鑽水,出神入化。獅燈則是四個人舞着兩頭獅子,踩繡球、攀高凳,刮旋風、就地滾,驚險刺激,功夫了得。如遇村里當年有喜事的人家,比如婚慶、生子、做新屋等,獅子燈還會舞到其家裡,送去恭賀,送去吉祥。因此各種燈會有各種不同的風格、各種不同的看頭。

最有名、最好看的,還是全豐花燈。

全豐花燈出自修水全豐鎮,是一項介於燈、戲、舞之間的藝術表演活動,主要特色是燈隊表演,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因為我家離全豐不遠,所以這種燈常能看到。當然,平時遇到民間節日、做壽、上樑、婚嫁等,也都會請來花燈熱鬧一番。只是春節期間比較集中罷了。

全豐花燈的主要特點當然是燈了。燈有多種多樣,都是竹片為骨架,彩色紙糊面,扎得相當精緻。有一年,我們鄰村的一位老人,名字已想不起來了,只記得他姓張,個子不高,背微駝,綽號叫「張果老」。他組織扎了一夥花燈,那是品種比較齊全、規模宏大的燈陣,據說共用了二十多個藝人,耗時一年多。那伙燈春節期間走遍了方圓十幾個鄉鎮,從正月初一直戲到十五圓燈,場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那燈真的扎得好,都是以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編織而成,有些我至今還記得。如「猴子撈月」、「狀元拜塔」、「麻姑獻壽」、「八仙過海」、「姑嫂推磨」、「老鼠犯梁」、「劉海戲船」、「猴子打兌」、「仁貴射鵰」、「姐妹觀花」、「洞賓背劍」、「張三打虎」,等等等等,扎得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在鼓樂的配合下,走馬燈似的表演着,令人目不暇接。舞燈的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他們那嫻熟的技藝、認真的態度,叫人嘆為觀止。現在想來,這一夥彌足珍貴的民間藝人,恐怕都已作古,他們那一身絕藝不知是否有人繼承下來?

那時我還只有七八歲,和幾個小夥伴們從一村追到另一村,連續看了好幾夜,還不過癮。白天就上山砍來柏樹枝,學着他們扎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模樣,在村子裡玩耍。這一童趣,在我腦海里竟是如此之深,連我自己都難解其故。

全豐花燈屬著名的曲藝,除了燈飾十分講究外,還有演唱的形式。據傳,全豐花燈曲調系由道教音樂派生而成,以花燈《下南京》一曲與道教《頌經》對照比較,兩者主音為徵、羽調式,旋律風格相同,句式結構都是上下兩韻五言體。全豐花燈的開場內容多為即興打諢,器樂多以打擊樂為主,有雲鑼、鑼、小鼓、鈸等,有時也以胡琴、笛子、嗩吶伴奏。開場、前奏、間奏節奏相同,唱詞多用"嘞"、"喲"等襯詞。全豐花燈的演唱形式,一般有生、旦、丑三行。扮相要視劇種而定。如是車燈,生角就雙手推車,旦角一手捏手帕一手扶車把表演,丑角戴禮帽、眼鏡,臉畫豆腐塊,騎馬揚鞭,時與旦角逗趣。若是船燈,生角就要扮成划船的,旦角站於船內,雙手扶住船邊,與丑角打情罵俏。還有蚌殼燈,女的就身背一個龐大的蚌殼,雙手抓住一開一合,男的則扮成一個想去摘取珍珠的漁翁,這時丑角又在一邊插科打諢。三人方步圓場,邊走邊表演,輔以胡琴嗩吶伴奏,很有特色。花燈曲目皆有簡單情節。有外出經商的《下南京》、《帶貨》、《六個月種花》等;有談情說愛的《拜新年》、《打戒箍》、《十個月摘花等郎來》等;有婚外相戀的《挑妹飲酒》、《交情反情》等;有夫妻情義的《勸夫》、《下麻城》等;有詠花吟春的《十月蓮》、《十個月逢春花》、《十二個月花》等;還有祝福納吉的《接狀元》、《十月懷胎》等。內容十分豐富。演唱時,場上周圍會有人舉着幾盞六角長形、貼有花卉圖案的彩燈,燈種頗多,常見的有缽哩燈、車車燈、白鷺燈、內扎「猴子跳圈」「仙姑推磨」、「鯉魚跳龍門」等形象,又以白鶴燈居於樂隊中間,象徵祥和吉慶,人壽年豐。

在修水全豐一帶,花燈隊活躍在偏鄉僻壤、山高林密之處,不要舞台、不需布景,無論田間、草地、廳堂、庭院,隨時隨地可演,甚為山區群眾所喜愛。這種文藝形式,雖不如明星大戲的水平高,但能貼近實際,土味十足,給山民送去祥和歡樂的氣氛,其效果倒不一定比明星大戲差呢!

前不久,聽說全豐花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真的很興奮,相信這一古老的民俗,將會不斷綻放出新的光彩。[1]

作者簡介

朱法元,1955年出生,本科,出版專業編審,現任上市公司中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600373)董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