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六祖惠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六祖惠能 (禅宗六祖)

六祖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俗姓卢 ,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中国禅宗杰出大师。24岁闻《金刚经》开悟而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祖。惠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

基本资料

中文名 六祖惠能 祖籍 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州市)
别 名 卢行者,禅宗六祖,大鉴禅师 出生日期 公元638年
所处朝代 唐朝 逝世日期 公元713年
民 族 信 仰 佛教
出生地 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 代表作品 六祖坛经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六祖坛经》中,惠能自述其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 其父亲卢行瑫贬官于岭南后早逝。高士涛认为惠能是北州望族范阳卢氏的后裔[1],而孙昌武根据王维所撰《六祖能禅师碑铭》中“不生族姓之家”的内容,推断惠能肯定不会是世家巨族的范阳卢氏,孙昌武进一步指出《坛经》所表达的观念主张佛性人人本具,这与氏族等级观念正相矛盾,关于惠能出身范阳卢氏的说法,无论根据如何,都反映了旧的门第观念痕迹。母李氏,惠能自幼以卖柴为生。又因惠能生于岭南,故五祖弘忍戏称他为“獦獠”(未开化的蛮人),惠能也自称“语音不正”。

皈依佛门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不识一字。一次,惠能在客店卖柴后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心下即便开悟,问经从何来,念诵者告诉他从黄梅山东禅寺来,那里有五祖弘忍弘法,座下千余人。后有一人资助惠能银两,惠能尽数交给老母亲,于是前往黄梅拜谒五祖。五祖知道惠能根性大利,派他在厨房做工。惠能八月有余,只是“舂米,破柴”,未曾上过一次正殿,听过一次法会。

其时弘忍有意传法,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为。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告诉大家应照着这个偈修习,能得大利益。但是私下里,他告诉神秀,并未开悟,再呈一偈。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大众皆惊,弘忍见后,告诉大家并未开悟,将偈子擦干净。后来,五祖于三更招惠能秘授《金刚经》,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五祖于是传衣钵,定为传人。并且嘱咐六祖坐船南下,等时机成熟后再弘法,衣钵就到你为止不要再传了。[3] [4] [5]

后来惠能隐蔽十五年,才在广州法性寺,由印宗剃度,开始弘法。麾下四十三人开悟,禅宗开枝散叶,形成五宗七派的辉煌时期。

偈言

  • 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惠能偈(其他版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6]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7]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8]

南北争端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来自《瘗发塔记》)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在此弘法长达37年之久,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是为曹溪禅,人称“南宗”。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有“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之尊号,号称“北宗”。[9]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惠能入京。惠能不想与师兄抗衡,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敕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来自李邕的《大照(普寂)禅师碑》)

圆寂涅槃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来自《传灯录》)(卷五)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真身塑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撰《曹溪大师第二碑》。

佛学理论

禅法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法海集记《法宝坛经》)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来自《坛经·智论》)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来自《坛经·智论》)

典籍阐述

惠能曾告戒僧侣法达,不要错解《法华经》中意义。《六祖坛经》载:“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神秀把佛教理论“戒、定、慧”解释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来自《法华经·寿量品》),而惠能则另有不同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来自《六祖坛经·偈》)然而,惠能亦一再强调“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所以认为顿渐只是假名,佛法只为一乘法,“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来自《六祖坛经》)

禅宗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师。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来自《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林子青)

思想

惠能禅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识心见性”和“顿悟成佛”。前者是他的心性本体论,说明“心”、“性”是众生成佛的依据;后者是他的宗教修行方法论,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惠能认为,人的“心”,“性”即为佛性,因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说,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人性本净”;“但能离相,性体清净”;“自性常清净”。他所谓的清净,是指那种除去了烦恼,痴迷染污而达至的纯真、清洁、寂静的状态。既然惠能在心性论上提自性本自具足,那么,在修行方法论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说:“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须自修”。要觉悟解脱,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体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遗其内而执其外。“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澈,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同时,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惠能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

(1)无念为宗。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

(2)定慧等学。惠能反对以前禅法中割裂定、慧的做法,主张定慧一致,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这种“定慧等”的主张,实际上是抬高慧而贬低旧有意义上的禅定,提倡一种活泼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禅法。

(3)顿悟成佛。惠能的新禅法就是─顿悟成佛,就是“明心见性”。“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强调只要一念觉悟,即可顿入佛地。

总之,惠能南宗禅的显着特点就是禅与般若的一体不二,“识心见性”就是体认人和事物本来面目,而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实相般若;“顿悟成佛”也还是顿现菩提般若之智,在这里,参禅就是求证般若实相,实相般若就是禅悟,般若就是禅的糟髓所在。

经典著作

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

传承门派

惠能禅法在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

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曹溪禅(惠能禅)的南北二宗。“曹溪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荷泽宗。“曹溪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荷泽一派因属于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曹溪南宗,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

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

人物评价

1958年8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讲话时对与会者介绍说: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惠能和尚,河北人,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10]

人物视频

六祖惠能大师(上)

参考资料

  1. 高士涛 《六祖惠能本贯家世粗考》
  2. 五灯会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满禅师》
  3.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一)
  4.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二)
  5.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三)
  6. 法海据惠能讲法记录而成,是现存的最早版本。因直到近代才在敦煌发现,又称“敦煌写本”,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进行了编译。
  7. 西夏语译《六祖坛经》(二)
  8. 五祖弘忍大师《佛祖历代通载》
  9. 曾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神秀禅师
  10. 毛泽东谈禅宗六祖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