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消化道溃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消化道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及含有异位胃粘膜的美克尔(MECKEL)憩室。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本病的总发病率占人口的5-1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多发,男多于女,儿童亦可发病,老年患者所占比例亦逐年有所增加。胃溃疡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约10年。[1]

基本介绍

消化道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及含有异位胃粘膜的美克尔(MECKEL)憩室。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

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近年研究发现溃疡的形成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存在有关。本病绝大多数(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深入研究表明,胃溃疡病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在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并非同一种疾病,但因两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反应有相似之处,所以习惯上还是把它们归并在一起。本病的总发病率占人口的5-1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多发,男多于女,儿童亦可发病,老年患者所占比例亦逐年有所增加。胃溃疡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约10年。[2]

病理病因

引起消化道溃疡的常见病因

  1. 遗传:在胃溃疡中,尤其是男性的亲属中,其发病率高于一般人,有时可见到一些家族中的几代人都有消化性溃疡,分居两地的双生子同患本病的事例也偶有发现,揭示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2. 地理环境和气候季节的变化:本病的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地理环境差异,如在美、英等国,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比胃溃疡多见,而在日本则相反,胃溃疡的发生率比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发生率高。气候季节的变化也与胃溃疡的发病明显相关,它好发于秋末春初。
  3. 饮食:食物对胃粘膜可产生物理的或化学性的损害。据文献报道,在日本有一种泡菜能引起严重的胃窦炎,可能是胃溃疡的一个致病因素。酒精在本病病因上有无作用至今尚无定论,但多数人认为酒癖者易患本病。此外,营养不良、暴饮、暴食都可诱发胃溃疡病。
  4. 情绪:持续强烈的精神紧张和忧虑、沮丧等情绪,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缺乏应有的调节与休息,对胃溃疡的发病和病情加重有一定影响。
  5. 吸烟:吸烟作为胃溃疡形成的一个条件和使已有的溃疡加重,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6. 药物:一些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糖皮质激素已被列为致溃疡的物质。其中阿斯匹林是最主要的致溃疡药物,许多解热镇痛药及治疗感冒的药物中均含有阿斯匹林,长期大量服用,可以引起胃溃疡。
  7. 某些疾病:如胃泌素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肺气肿肝硬变肾功能不全及小肠切除过多的患者易患溃疡病,这些在我国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肺气肿的病人,可能是由于局部粘膜的抗酸能力降低而引起胃溃疡,胃泌素瘤无疑是由于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引起大量胃酸分泌而损伤胃粘膜,导致胃溃疡形成。[3]

几种常见的学说

  1. 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比较复杂,迄今尚无定论。近一百年以来,世界各国对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都在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探讨,并已有数十种学说,但仍末取得一致的认识。现将几种主要的学说介绍如下:
  2. 感染学说:自从1983年人们重新认识幽门螺杆菌(简称HP)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起了一个根本性变化。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HP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可见消化溃疡应被认为是一种传染病,在HP根除后,消化性溃疡可得到根治。
  3. 创伤学说:有人认为胃和十二指肠原发性损伤是溃疡形成的原因。这些损伤的因素有机械性、温热性、化学性的刺激。这些刺激使胃粘膜损伤;成为“自体消化”的起点,继而发展为溃疡。这一学说阐述了引起溃疡病的外因,显然的错误是没有重视更为重要的内因。应该来说,那些创伤因素,仅仅是外因,只有通过一定的内因才能引起溃疡病。
  4. 血管学说:有的认为胃壁在血液供应正常时,不会被胃液侵蚀。当胃肠血管有病变时,使局部胃粘膜缺血坏死而致溃疡。
  5. 炎症学说:据研究发现,100%的溃疡同时见到胃或十二指肠粘膜的炎性病变,而且这种病变发生在溃疡形成之前。因此认为,胃炎是形成溃疡的第一阶段,继之才会发生典型的溃疡。
  6. 消化学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把胃液量的增多、胃酸度的增高和胃蛋白酶量的增多放在第一位。认为这种胃液消化能力的增加,是溃疡病发生的基本因素。所以以前把本病称为“消化性溃疡”。但是溃疡病患者并非都是胃酸增多,有的患者胃酸正常甚至还缺乏。而一些胃酸很高的人,并不一定发生溃疡。所以消化学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亦不能阐明与本病发生有关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7. 植物神经不平衡学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与溃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这一学说根本的缺点是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估计不足,仅孤立地强调从植物神经系统对本病的作用,脱离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影响,显然是片面的。
  8. 皮层内脏学说:临床上常可见到因精神情绪因素使溃疡病发生或加重的病例。皮层内脏学说的创始人贝柯夫认为,大脑皮层机能状态的紊乱是溃疡病发生过程的主导因素。大脑皮层活动障碍,使皮层与皮层下部的正常关系失调,导致交感神经受抑制,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而形成溃疡。
  9. 其他学说:除上述几种学说外,有组织的酸中毒学说、维生素缺乏学说、神经营养学说、变态反应学说、遗传学说、内分泌学说等等。这些学说都有一定的根据,但也有很多片面之处。[4]

病理

  1. 部位 GU多于胃小弯、胃角。DU主要见于球部,前壁。
  2. 数目 多单,少数2~3个溃疡并存,称多发性溃疡。
  3. 大小 DU ﹤1cm;GU﹤2.5cm;直经﹥2.5cm~4cm;巨大溃疡并非罕见。
  4. 形态 圆形或卵圆形,溃疡边缘增厚或充血水肿。基底光滑、清洁,表面覆纤维素膜或纤维脓性膜而呈灰白或灰黄色(苔膜)。

临床表现

  1. 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部疼痛:消化道溃疡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局限于上腹部的腹痛,可归纳为局限性、缓慢性和节律性。胃溃疡的局限性疼痛多位于剑下正中或偏左;起病多缓慢,病程长达数年或数十年,疼痛多在餐后1/2~2小时发作,经1~2小时胃排空后缓解,其规律是进食→疼痛→缓解。当溃疡较深,特别是穿孔性者,疼痛可涉及背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其规律疼痛→进食→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本病呈周期性发作,与季节有关,秋末冬初最多,春季次之,夏季少见。与精神情绪、治疗反应等亦有关。疼痛性质常为隐痛、烧灼样痛、钝痛、饥饿痛或剧痛,可为碱性药物所缓解。特殊类型的溃疡如幽门管溃疡、胃底贲门区溃疡、巨大溃疡、多发性溃疡、复合性溃疡或有并发症时,疼痛可不典型。
  2. 除疼痛外,还常兼有其他胃肠道症状,如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呕吐和恶心多反映溃疡具有较高的活动程度。
  3. 全身症状:患者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疼痛较剧而影响进食者可有消瘦及贫血。
  4. 缓解期一般无明显体征。活动期胃溃疡压痛点常在中上腹或偏左;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常在偏右;后壁穿透性溃疡在背部第11、12胸椎两旁。

影像学表现

  1. 龛影:是诊断消化道溃疡的直接征象;
  2. “狭颈征”、
  3. “日晕征”。
  4. 以龛影为中心的粘膜皱襞纠集;呈放射状分布,其外围逐渐变细消失,为慢性溃疡的另一征象。
  5.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则出现“激惹征”、假性憩室十二指肠球畸形等。

并发症

  1. 出血:消化道溃疡常见的并发症。出血是由于血管受到溃疡的侵蚀、破裂所致。毛细血管受损时,仅在大便检查时,发现隐血;较大血管受损时,出现黑便、呕血。一般出血前症状加重,出血后上腹部疼痛减轻或消失。
  2. 穿孔:溃疡深达浆膜层时可发生急性胃穿孔,内容物溢入腹腔,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为突然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腹部呈板样,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及肠鸣音消失,腹部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部分患者呈休克状态。
  3. 幽门梗阻:幽门溃疡可致幽门括约肌痉挛,溃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妨碍幽门过道的通畅,造成暂时幽门梗阻。在溃疡愈合后,因瘢痕形成或周围组织粘连引起持久性的器质性幽门狭窄。表现为胃排空时间延长,上腹疼痛,胀满不适,餐后加重,常伴有胃蠕动波、蠕动音、震水音;后期无蠕动波但可见扩大的胃型轮廓,往往大量呕吐,吐后上述症状减轻或缓解,呕吐物常为隔宿食物,味酸臭。
  4. 恶变:幽门螺杆菌与胃体和胃窦部的肠型腺癌有关,而与胃贲门部的癌肿无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发生胃癌的可能性为非感染者的3~6倍,胃淋巴瘤、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也与该感染有关。
  5. 复发:经传统抗溃疡治疗停止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一年复发率>60%,长期应用H2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少溃疡病复发的危险性,这与所用抑酸剂的剂量相关.经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溃疡病的复发率明显减低(<10%)。消化性溃疡复发最常见的原因是未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复发的患者,应查明可能存在的持续感染,若感染存在,应再一次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诊断方法

  1. 病史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依据
  2. 确诊需要依靠内镜检查和X线钡餐检查
  3. 部位、形态、大小和数目,活检病理可鉴别恶性溃疡。
  4. X线壁龛或龛影是诊断的唯一依据,其他征象作为参考,胃液分析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一、胃癌

鉴别要点见下表。

  • 临床表现:良性溃疡,恶性溃疡/
  • 年龄:表中年居多,多见于中年以上.
  • 病史:周期性间歇性发作进行性持续性发展.
  • 病理:较长,多以年计,较短,多以月计.
  • 全身表现:轻 多明显,消瘦显著.
  • 制酸药:可缓解溃疡,效果不佳.
  • 胃镜检查:圆或椭圆形,规则呈不规则形.
  • 溃疡边缘:可糜烂出血 凹凸不平、肿瘤状突起、较硬脆.
  • 基底苔色:平渭、洁净、是灰白或灰黄色苔 污秽苔、出血、岛梢状残存.
  • 周围粘膜:柔软、皱襞向溃疡集中呈癌性浸润、增厚、常见结节状隆起、皱襞中断.
  • 胃壁蠕动:正常减弱或消失.
  • X线检查:多﹤2.5cm,常圆或椭圆形,光渭,胃腔外粘膜纹粗细一致、柔软、 龛影四周有炎症性水肿引起的密度较低透明带 溃疡口部显示1~2mm的透亮细影,即Hampton线 多﹥2.5cm常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不整齐胃腔内胃癌性浸润隆起或结节状或息肉状、

粘膜变厚而不规则、僵硬、皱襞中断、断端棒状、变尖、边缘毛棱、龛影无透亮区、 也无Hampton线。

其它检查

粪便隐血:活动期可阳性,治疗后转阴,多持续阳性.

胃液分析:胃酸正常或偏低,无真性缺酸 缺酸者较多.

展开

以下情况应当特别重视

  1. 中老年人近期内出现中上腹痛、出血或贫血
  2. GU临床表现发生明显变化或抗溃疡药物治疗无效
  3. 胃溃疡活检病理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
  4. 功能性消化不良(或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5. 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疼痛与进食油腻有关、右上腹、放射背部、伴发热、黄疸、腹部B超或内镜下行胆管造影检查。
  6. 胃泌素瘤:又称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顽固性多发性溃疡,或有异位溃疡,胃次全切除术后容易发,多伴有腹泻和明显消瘦。胰腺非β细胞瘤或胃窦G细胞增生,血清胃泌素增高,胃液和胃酸分泌显著增多。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1. 饮食要定时,进食不宜太快,避免过饱过饥。
  2. 戒酒及戒烟亦为治疗的一部分。
  3. 应禁用能损伤胃粘膜的非甾体炎药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
  4. 稳定情绪,解除焦虑。

药物治疗

  1. 抗酸剂。主要为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次碳酸铋。常用复方制剂有:胃舒平铝镁合剂胃疡宁乐得胃、复方钙铋镁等。
  2. 胃酸分泌抑制剂。常用的有:颠茄阿托品山莨菪碱哌吡氮平甲氰米胍法莫替丁洛赛克
  3. 加强保护因素的药物。常用的有:硫糖铝三钾二枸橼络合铋生胃酮
  4. 抗菌治疗由于幽门螺旋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可能有关。加服抗菌剂如痢特灵等。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为:经过严格内科治疗不愈的顽固性溃疡,胃溃疡疑是恶变者或有严重并发症内科治疗不能奏效者。

溃疡病的治疗,首先要注意饮食调理,并且克服紧张,劳累等诱因,调整生活规律。可服用补脾益胃的黄芪建中汤由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黄芪组)来治疗。另外,可用乌贼骨(海螵蛸)85克,浙贝或熟大黄15克,生甘草5克,研成细末,每天服3次,每次服6克。还可用白及,煅牡蛎各120克,生甘草60克,茯苓皮30克,研成细末后用蜂蜜调匀,做成药丸。每次服10克,每天服3次。

中医治疗

溃疡病还可用按摩点穴法来治疗,具体方法是:俯卧,医生在其背部脊柱两侧及两胁部推擦,使局部皮肤红热。然后轻柔地点按膀胱经线上的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5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正中旁开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正中旁1.5寸)、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正中旁1.5寸)等穴,以及胁部肝经的期门(锁骨中线上,第六肋间隙中)、章门(第十一浮肋游离端下)等穴,以达到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再让病人仰卧,以手掌在胃脘部及整个腹部做环摩法及由上而下的推擦法。再轻点中脘(脐上4寸),气海(脐下1.5寸),天枢(肚脐旁开2寸)穴。然后点按肢体上的足三里(髌韧带外侧向下3寸,胫骨旁开1寸),内关(腕横纹中点向上2寸)穴,以活血开郁。而点按手三里(屈肘时,肘横纹头向下2寸),梁丘(髌骨外缘上2寸)穴则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耳穴治疗则可以取胃、十二指肠,皮质下,,交感,神门等穴,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按压,每周一次。

护理要点

  1. 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劳或睡眠不足,对急性发作,疼痛或伴消化道出血(呕血或便血)者,应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可适当活动。
  2. 加强精神调护,劝解患者克服不良情绪,避免恼怒忧思,保持乐观;病情加重时,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3. 患者宜进食不渣、柔软又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食物,忌食坚硬、油煎类、辛辣、生冷食物,忌酒及浓茶;少食多餐;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急性期时以流质为主,如米汤、藕粉、水果汁等;病情好转后可进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汤、蒸蛋等。胃胀者应少食牛奶豆制品。
  4. 忌烟。长期吸烟会促使胃溃疡发生或加重,故患者应忌烟。
  5. 注意保暖。患者要适时增减衣服,调节室温,避免受寒,因寒冷常诱发疼痛。

预防

去除和避免诱发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因素甚为重要,如精神刺激、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饮食不调、吸与酗等。消化性溃疡经药物治疗后达到症状缓解、溃疡愈合,仍需要继续给予维持量的药物治疗1~2年,对预防溃疡复发有积极意义。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在应用降低胃酸药物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根除HP感染也是预防溃疡复发的重要环节。此外,胃泌素瘤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Meckel憩室、Barrett食管等疾病常可伴发消化性溃疡,应予及时治疗。

预后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慢性病,病程长者可达一、二十年或更长;但经多次发作后不再发作者也不在少数。许多病人尽管一再发作,然后始终无并发症发生;也有不少病人症状较轻而不被注意,或不经药物治疗而愈。由此可见,在多数病人,本病是预后良好的病理过程。但高龄患者一旦并发大量出血,病情常较凶险,不经恰当处理,病死率可高达30%。球后溃疡较多发生大量出血和穿孔。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大量出血者,以后再发生幽门梗阻和大量出血的机会增加。少数胃溃疡患者可发生癌变,其预后显然变差。

视频

消化性溃疡疾病-原因,症状,诊断,治疗,病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