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军 (台湾客家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义勇军 (台湾客家人) |
---|
图片来源:Jeff Dahl |
存在时期 1895年—1895年 |
国家或地区 台湾民主国 |
效忠于 台湾民主国 |
种类 军队 |
参与战役 乙未战争 |
指挥官 |
著名指挥官 简大狮、吴汤兴、徐骧 |
义军,或称义勇军[1],为清朝时期台湾客家人主要防卫力量。1895年台湾民主国成立,纳入太平军、栋军、新楚军、六堆等军以及各地民勇,和台湾原住民勇士,改称“义军”或“义勇军”。奉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命令,由李秉瑞任军务大臣、李惟义任正规军总兵、吴汤兴任义民大统领,曾因参加乙未战争声势受挫。
起源
清治时期台湾客家人居住于平原与深山之际的丘陵地,为防止台湾原住民突袭出草,及大规模民变与分类械斗,所建立的民间自我防卫力量称之为“义民军”。清1721年,朱一贵事件从民变酿成分类械斗,威胁六堆客家地区的安全。客家先民为保护家乡,组织“六堆义民团”。1786年[2],福建省台湾府发生林爽文事件。数万群众加入民变,后因军纪不良,百姓以乡勇的形式组织义民军保卫家乡。在陈紫云领导下,转战新竹苗栗台中彰化等地。
自清朝乾隆年间起,由于来台汉人源自不同地域及族群,致使分类械斗不断,人民为求自保纷纷自我武装。1851年起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大清帝国各地人心浮动,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朱材哲命令各区“垦首”加强办理乡勇团练。1853年,小刀会起事,部分成员于1854年转而来台,滋扰北台湾沿海,最后趁势攻占鸡笼(今基隆市)。北路协副将曾玉明征召林文察助战,为台湾客家义民军与林文察、林朝栋父子首次合作。
发展过程
客家义民军出身的李惟义奉命“招降”太平天国和捻军,官至“新楚军”总兵花翎加提督衔,驻守于湖南,并将原本可能被清朝屠杀的太平天国军民安置于桃竹苗深山。台湾义民军在广纳太平天国战士后实力大增,确立台湾中北部桃竹苗地区以客家人为主的垦荒型态。1862年,彰化县发生戴潮春事件,义民军再次出征,以刘维翰、姜殿邦、张元清为首,冲锋陷阵保卫乡土[3]阻击戴潮春军队于大甲以南,无法深入客家地区。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不久孤拔率领“远东舰队”攻打台湾北部,林朝栋征召客家义民军“礼”字营500人部队北上驰援[4]。林文钦也到苗栗县通霄征召一营客家义民军助战。“礼”字营在中法战争(西仔反)的“第一次月眉山之役”与“第二次月眉山之役”表现杰出,不但多次击退来袭法军,并成功掩护溃败清军撤退至暖暖,防止法军进一步攻势。因此战后全台三十多营乡勇仅林朝栋与张李成两营未被裁撤。其中林朝栋因受刘铭传赏识,“礼”字营也获得进一步扩充成栋军。至此桃竹苗客家义民军,遂由地方乡勇发展成正式编制军队,且成为清治时期台湾中北部主要防卫力量。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日本。1895年5月,台湾民主国成立,北埔的“金广福”姜家后代姜绍祖、头份的武秀才徐骧、高屏六堆军等,也纷纷决定响应参战。此战役史称乙未战争。
日本近卫师团攻陷基隆后进入台北城,在占领台北后开始南进,遭遇义军激烈抵抗。由于义军熟悉山地地形且采取游击战术,在桃竹苗等地抗日屡屡告捷。但随著粮草及武器弹药不足,并且在日军优势火力下义军崩溃瓦解。其后,各地馀部仍然对日军进行十几年的武力反抗。
虽然《清史》与《台湾通史》等文献强调乙未战争台方守军为刘永福的黑旗军与唐景崧的广勇。不过如美国记者Davison目睹的场景描述,中国军队常是:“华兵互相吵闹,杀害军官,勒索抢劫,横行无忌”;反观台湾三峡至台湾中南部的台湾兵勇(即义军等),才是战争主角。有学者指出“乙未战争”台湾教科书竟只写两行字,是为客家人的悲哀。[5]
当徐骧于斗六光荣阵亡时,对于清朝不伸出援手,“刘永福”感叹说出:“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人”[6]。仅生死之交黄南球于其所编写之新竹县志中甚多表扬。
义军主要将领简大狮曾参加二次围攻台北城的行动,并曾一度归顺台湾总督府但不久后又率众继续抗日。简大狮走投无路下,于1899年时偷渡到福建。日本政府要求清廷交出简大狮。1900年,清廷应日方要求将简大狮逮捕并遣返台湾。简大狮向清朝说:“简大狮生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犹感大德。万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表明宁愿在中国被斩首之愿。但清政府仍将简大狮引渡回台湾,最后在台北被日本人处决。
后续发展
1895年义军人物列表
主要将领
- 台北:胡阿锦、陈秋菊(泉州人)[7]、简大狮、苏力(泉州人)[8]、苏俊(泉州人)[8]、林久远、陈小埤(泉州人)[8]
- 桃竹苗:江国辉(漳州平和客家人)[8]、吕建邦(漳州诏安客家人)[9]、李家充、姜绍祖(陆丰客家人)、郑以金、李惟义、李秉瑞、吴汤兴(客家人)、徐骧(客家人)、邱国霖(客家人)、傅德生、黄南球(客家人)
- 台中彰化: 林朝栋、林文钦、谢天德
- 云嘉南: 简义、陈文晃、廖琛、黄丑、林昆冈
- 六堆高屏: 邱凤扬、林宣三、魏开、陈鱼、郑吉生、林少猫
主要文官
纪念物
- 新竹县新埔镇枋寮“褒忠亭义民庙”(纪念惠州府义民)
- 桃园市平镇区“褒忠祠”(分香自新埔镇枋寮“褒忠亭义民庙”)
- 苗栗县头份市“义民庙”(分香自新埔镇枋寮“褒忠亭义民庙”)
- 苗栗县铜锣乡“勤善寺”(义军的关帝庙)
- 高雄市三民区“高雄褒忠义民庙”(分香自新埔镇枋寮“褒忠亭义民庙”)
- 云林县北港镇“旌义亭”(纪念泉州府义民)
- 屏东县竹田乡“六堆忠义祠”(原名为忠义亭,纪念嘉应州义民)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依主要将领黄南球所编定之苗栗县志,为义勇军
- ↑ 国民中学历史科教师手册,康轩文教事业。
- ↑ 客家"义"字在新竹放大
- ↑ 郑喜夫,《台湾先贤烈专辑(第四辑)林朝栋传》,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9年,第29-30页、第87页
- ↑ 客家人的悲哀─ “乙未战争” 教科书竟只写两行字 !
- ↑ 苗栗县志
- ↑ 林惠娟; 孙瑞琴 (2004-12). "白马将军陈秋菊评传(一)∼先世及其崛起". 东南学报. 东南技术学院.
- ↑ 8.0 8.1 8.2 8.3 吴昭英. 乙未战役中桃竹苗客家人抗日运动之研究 (硕士论文). 国立政治大学日本语文学系. 2010.
- ↑ 陈建宏. 公庙与地方社会-以大溪镇普济堂为例(1902-2001) (硕士论文). 国立中央大学 历史研究所.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