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郭鹤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鹤年(Robert Kuok,1923年10月6日-),男,祖籍福建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

郭鹤年是马来西亚最杰出的企业家。享有"酒店大王"和"亚洲糖王"之称。郭鹤年的名字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成为财富和成功的代名词。

简介

郭氏集团渗透到世界各地:在他的领导下,把它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除在本国拥有众多企业外,新加坡泰国中国印尼斐济澳大利亚等是他的主要经营范围。经营的业务也极为多样化,从甘蔗种植、制造糖、面粉、饲料、油脂、矿山,到地产、金融、酒店、产业、种植业、商贸和船运等。郭鹤年控制了马来西亚原糖市场的80%、世界糖市场的20%。70年代,郭鹤年开始进军酒店业,成立了香格里拉酒店集团。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已成为世界上最佳的酒店管理集团之一、全亚洲最大的酒店集团,遍布世界各地。

2011年,郭鹤年被福布斯归入马来西亚首富,华人富豪榜第四位[1]。旗下资产最大部分都在香港,包括大量的香港豪宅、商场、酒店、办公室、南华早报集团、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等等。他长居香港,而且积极开拓在中国大陆的企业版图。

早在1960年,郭鹤年就设立了马来西亚木板厂。马来西亚森林面积宽广,仅林业工人就达100多万人,优越的资源和劳动力条件为郭鹤年发展木材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018年9月,郭鹤年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人物”,并上榜“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人物”。

人物背景

郭鹤年出生在马来西亚新山的一个华商家庭。他的父亲郭钦鉴祖籍为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在六个兄弟中居小,其五个哥哥依次为郭钦铮、郭钦暖、郭钦端、郭钦仁和郭钦宝。

20世纪初,除了长兄郭钦铮留在家乡开了一家叫"万安堂"的中药铺外,其余弟兄相继来到马来西亚谋生。1909年,郭钦鉴只身来到马来西亚柔佛州的新山。他当过店员,也开过咖啡店,为生活而四处奔波。当时,他的四哥郭钦仁已经在新山创办了一家"东升公司",专营大米、大豆和糖的生意。由于郭钦仁身体状况欠佳,逐步把东升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权交给郭钦鉴、郭钦端和郭鹤青(郭钦暖长子)三人,在他们的精心料理下,公司业务不断扩展。

1920年,郭钦鉴与来自家乡福州的郑格如结婚,先后生下了3个儿子。郭鹤年生于1923年10月,行三,上有两个哥哥郭鹤举和郭鹤麟。当时郭家已成为当地小富,因此有能力供养子女读书。郭鹤年兄弟三人都毕业于新山英文学校及著名的新加坡莱佛士学院,良好的教育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42年,日本军队占领了马来西亚,郭钦端不幸病逝,郭鹤青被日军拘捕数月,东升公司被迫停业。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东升公司重新走上正轨,并很快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战后初期,马来亚消费品奇缺,当局实施物品统制。任米粮统制官的达图·翁(马来西亚前总理达图·侯赛因·奥恩)的父亲)与郭钦鉴有莫逆之交,他把采购大米和粮食的工作交由郭钦鉴处理。郭钦鉴抓住时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柔佛州的粮食生意。同时,他还取得了政府包括医院和军部的粮食供应权,事业蒸蒸日上。此外,柔佛州的苏丹依布拉欣也对郭钦鉴的生意多方照顾,发给他一些执照和准证,使他得以从事某些特定的生意。到40年代末,郭钦鉴已经成为新山知名的富商,东升公司成为日后郭鹤年及其兄弟创建庞大企业王国的桥头堡。

郭钦鉴热心办教育和当地华人事务,曾任新山宽柔中学董事长和福建会馆主席、新山中华公会理事,被柔佛苏丹封为准拿督衔。他于1948年12月26日病逝,政府为纪念他对新山的贡献,特意将市内的一条横衔命名为郭钦鉴路。

父母对郭鹤年影响非常大,华商韬略曾发展文章报道说: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是受过新式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郑女士对家族生意不管不学,却自幼劝告孩子要有商业道德,不要崇拜物质。在世时,她曾在铁板上刻下"儿孙能如我,何必留多财,倘若不如我,多财亦是空,不为自己求利益,但愿大众共安宁"的金玉良言。郭鹤年非常孝顺母亲,说母亲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而将郭鹤年引入商道的父亲也对他有着至深影响。"由于父亲是一位商人,诸如'商业道德'、'诚实'、'一言九鼎'是他经常提到的词汇,这些都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郭鹤年说。不仅是直接的道德教育,父亲也以自己的言行对儿子们进行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本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理念,事业有成之后,郭钦鉴和他的兄弟们热心办学,为华人发展出力献策。日本侵略中国之后,郭钦鉴更出任新山华侨筹赈委员会主任,和家族成员积极筹款,支援祖国。

人物创业经历

他一人身兼“两王”,先是享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来又有“酒店大王”之称,可他的事业还不仅限于此。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他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也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他可能是除了政治领袖外,最广为人知的马来西亚人。他就是杰出的企业家、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在200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郭鹤年的个人净资产为42亿美元,名列第111位。但在《福布斯》东南亚40大富豪榜上,郭鹤年则高居榜首。尽管年届81岁,尽管已达到事业顶峰,但郭鹤年对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仍然奋斗不懈。

20岁创业垄断糖业市场

郭鹤年的祖籍在中国福建福州。他的父亲郭钦鉴于1909年飘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从店员做起,后来自己开了家咖啡馆。经过数年努力,创办了以经营大米、大豆和糖为主的东升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郭鹤年是郭钦鉴的幼子,他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学成毕业后,便给经营白糖及米粮买卖生意的父亲做帮手。1948年,郭鹤年在新加坡创办了主营轮船航运的船务公司,这成为他的创业之始。

郭鹤年在二十余岁便能创业,固然与他出身富裕有关。然而,个人的胆识、才能以及超强的判断力和永不停歇的精神,才是他日后征战商海、名震四方的根本要素。

创立公司不久,父亲郭钦鉴病故。郭家经过开会后,决议组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并一致推举博学多才的郭鹤年出任公司董事长。就这样,年纪轻轻的郭鹤年接过重担,正式成为家族“掌门人”。

为进一步发展事业,郭鹤年专程去英国做市场调查,并学习商务知识。在伦敦,他对糖业的经营做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对糖业的贸易状况也了如指掌。

回到马来西亚后,郭鹤年将事业重点放在糖业经营上,并创办了马来西亚第一家制糖厂。他看准时机,迅速建立遍布马来西亚全境的销售网,形成“原料 -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体制。他顺利向政府租借到大片土地,开垦成甘蔗种植园,大大增加了原料来源。在盯着糖业生产的同时,郭鹤年还关注着销售市场的情况。他大胆决策,赶在世界糖价上升前,大举在国际市场收购白糖,并投资糖期货贸易。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利润,为他日后扩大经营提供了资金保证。

到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市场上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郭氏企业集团控制了10%左右。在马来西亚的糖业市场上,郭氏企业则占到了80%的份额。郭鹤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糖王”。

打造香格里拉品牌

在挖到了糖业这第一桶金之后,郭鹤年并没有止步。他踌躇满志,在生意场上四面出击。借助于世界和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良机,靠着与政府、工商业界融洽相处的良好氛围,郭鹤年全面扩展着他的经营领域。

郭鹤年投资建立了面粉厂,并迅速发展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

1971年,郭鹤年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合资建成了新加坡第一家豪华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而后,先后在吉隆坡曼谷汉城香港北京等大城市兴建、经营酒店,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打造香格里拉酒店品牌。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内地,就已建了近20家香格里拉酒店。

郭鹤年在其他方面的经营也非常出色。到20世纪80年代,郭氏集团除在马来西亚拥有众多企业外,在新加坡、泰国、中国、印尼斐济澳大利亚等地也打下一片天。

郭氏集团经营的业务极为多样化,涵盖糖业、粮食、工业、种植、航运、矿产、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保险、证券、建筑等行业,几乎无所不包。上世纪90年代,郭鹤年将触角伸向传媒及影视业。他以巨资收购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香港无线电视等香港重要媒体,从而使他多了个“传媒大亨”的美誉。

《南洋商报》曾评论郭鹤年是一位“名重国际、富甲一方”的企业家。郭鹤年名下的玻璃市种植、拉曼锡矿、联邦面粉、彩虹产业、香格里拉等公司的股票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股票交易所挂牌。1985年,他在北京投资建造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始了他在中国的大规模投资。人们对郭氏产业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香格里拉大酒店,而北京最高档的写字楼国贸大厦、嘉里中心的主要投资人,也是郭鹤年。如今不少中国家庭都熟悉的金龙鱼食用油,也是他旗下的产品。

郭鹤年在企业上的卓越成就,使他获得1985年大马最杰出企业家奖,在公众心目中确立了他国际性企业家的地位。

绅士巨商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万

除巨大的财富外,郭鹤年还拥有超凡的个人魅力。他有令对手心悦诚服的本领,而且非常和蔼可亲。郭鹤年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

郭鹤年不喜抛头露面,不爱宣传招摇,也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而且生活节俭简朴,作风平易近人,处处体现出他那地道的绅士风度,赢得了他的朋友、下属乃至对手的一致称赞。

他不追求虚名,非常务实,讲话言简意赅,做事踏踏实实。虽然他与马、新两国许多要人有着深厚的私人交情,但他除曾担任马来西亚驻美国大使和马来西亚旅游局主席等职外,极少出入政界,维持着一种低调的作风。   郭鹤年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马华控股”事件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马华控股”是马来西亚华侨组织——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 创办的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其股东、合作社社员、存款者达30万人之多。由于管理不当,1985年时出现严重亏损,举国关注。生死存亡之际,郭鹤年为了华侨广大股东的切身利益,出任马华控股董事会主席。他走马上任后,筹资偿还了全部债务,并励精图治,使“马华控股”很快出现生机,渡过了难关。

晚年的郭鹤年是公益事业的积极倡导者。今年1月,郭鹤年通过其嘉里粮油(中国)公司,向主持“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从今年起,一连五年为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每人每学年提供600元至900元的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郭鹤年给基金会的信中写道:“我经常说,人生在世,有两件事要做的,首先要刻苦工作,努力奋斗,安排家庭的生活。同时,也要帮助一些在教育上有需要的人们。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和进步。”

宝刀不老不断向前寻找机会

尽管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但郭鹤年对事业的热情仍然不减。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郭鹤年看来,“九十岁才是古来稀,所以81岁的他仍然宝刀不老,就像动画片中活力无限的兔八哥一样,郭鹤年看来总有使不完的劲,其“创业宜趁早,拓业不怕老”的企业精神广受赞誉。

1992年,郭鹤年宣布退休,将其事业交给他的儿子们。不过事实上,他是退而不休,仍然拥有郭氏集团的最高决策权,尤其是在对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投资方面。在北京、香港、天津、深圳、福州等地,人们依然可以看见郭鹤年忙碌的身影。

“企业家都有一种使命感。赚钱当然是最重要的工作,可是,当获得大量金钱后,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没有使命感,一个人很快便想到退休,每天在高尔夫球场出现。”郭鹤年如是说。他年届81仍然奋斗不懈,便是基于这种信念。

“做生意有如逆水行舟,必须不断向前划,否则,一停下来便可能倒退。因此,我们不能停下来,必须不断向前、不断寻找机会。”

郭鹤年本身的经历,便是这段话最好的诠释。他由经营白糖开始,取得了领导地位后,并没有停歇,而是继续力争上游,终于在酒店、房产、传媒、船务等领域大展鸿图,并创造了更多的成就。对于未来,他依旧充满信心。(新华社)人生感悟祖国——“我的心分成两半,一半是爱我生长的国家,一半是爱我父母生长的家乡。马来西亚是我的祖国,即使生意网遍布全球,我仍然保留大马公民的身份。”

致富之道

做生意首先应该讲信用、重友谊

正是基于此,他才使自己的朋友“遍天下”,把“竞争对手”变成为“合作伙伴”。他与香港太古集团合作,在中国销售可口可乐;他与印尼首富林绍良联手,发展制糖业和面粉业;他与香港巨富李嘉诚与日本八佰伴合作,在日本札幌兴建大型共管公寓及购物中心;他还与法国最大的食糖贸易公司合作,持股三成;他还以 26.5亿港元向澳洲出版业大王梅锋收购香港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 …这些成功的经营,无一不与他的讲信誉、重友谊有关。

最重要的是不要贪心,要走正路

郭鹤年说,无论谁,从开始做生意的时候,难免会走上一些“捷径”。一个人一生光阴有限,不能一直等。开始假如需要一些捷径,应尽量根据有道德的路线去走,以后有一点点资本、资历之后,当然就不能再走那途径偏僻之路或曰斜门歪道了。要走正路,可能发展得慢一些,但前途比较稳妥。老想走捷径、找邪路,用不正当的手段、方式去做、比较危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翻船”。

孝敬慈母,热爱家乡,乐善好施

郭鹤年发财致富后,成为公众人物,但他却一直保持低调的作风,不张扬,不跋扈,平易近人,在家里,最尊敬自己的慈母郑格如,从来不讲老母不高兴的话,不办老母不高兴的事。他母亲已90多岁了,每天早上的例行工作是把一些不幸人士向社会求助的新闻剪下,然后交给郭鹤年手下的慈善基金会,一一拨出款项加以救助。他对自己的子女则要求很严,从不娇惯他们。他说:要记住,物质的东西,人死不能带去,多留给子孙是害他们,而不是对他们好。太多的财富好像是砒霜,把砒霜点在子孙的头顶上,不是破坏他们的头脑吗?但因为爱子孙是人之常情,一定给他们一些资产,让他们有个机会站起来。

郭鹤年在接受《大公报》访谈中表示:“我的心分成两瓣,一瓣是爱我生长的国家,一瓣是爱我父母生长的家乡。”我是百分之百地承认自己是中国血统,但我心里还是爱马来西亚的,那个地方也是个好国家、好社会。我们华人在经济环境困难的年代,很多跑到南洋,得到当地人的爱护、提拔,像提拔我的父亲,提拔和爱护我的兄弟,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一点。但我也不忘,我的祖籍在中国。我的父母亲都是年轻时从福建移民到海外的,他们对故乡的感情非常深。我现在一定要到祖国大陆投资,一方面是表示商人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有的也有可取之处;另一方面,是希望真正对中国有些贡献,把她尽快推进到现代世界;第三,是想帮助祖国使之经济繁荣,一天天变得更好、更进步。

获得荣誉

2012年12月12日,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公布,马来西亚著名华人企业家、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2013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2013华人十大富豪出炉,郭鹤年入选。 2018年9月,全球化智库(CCG)评选出“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人物”,郭鹤年上榜。[2]

郭鹤年语录

“母亲对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劳,她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也是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人。”

“危机就是机会。一名生意人必需保持对时势的敏感与警觉。”

“员工能否对公司有归属感,与领导者本身是否公平对待员工,以及给予他们怎样的报酬息息相关。”

前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以我个人的经验,成功同时也是失败之母。

成功的领导人的要诀:

拥有一批强大及有高度效率的经理人才,并与属下的各级员工密切合作,为公司奋斗;

公平及诚实。领导人应以公平及诚实的态度与所有人交往,平时以礼待人,讲究信用,将会建立良好的声誉。一旦面临困境时,将会得到贵人协助;

拥有坚强的体魄及精神意志,随时为公司的前途尽力奋斗。

做生意要有一种胆量,如果每次胆量都太小,永远是穷人。

做生意要有胆量,但胆量要对生意,不要用胆量对人。

做生意90%靠自己勤奋和智慧,要不断收集讯息等,看准时机要快。

我们要争志气,不要给外面的人(外国)看不起我们华人。

比我聪明的人多,但一些聪明的人夜生活比较乱,第二天他们可能在桌上睡着而我没,所以我的马儿就跑得 比较快。

无论什么事业要多做几种,因为这些都有连带关系。

我本人不爱钱,但是我很想每年公司结帐都有钱赚,给同事花红。

人生在世,有两件事要做的,首先要刻苦工作,努力奋斗,安排家庭的生活。同时,也要帮助一些在教育上有需要的人们。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和进步。

捐资助学

晚年的郭鹤年是公益事业的积极倡导者。2005年1月,郭鹤年通过其嘉里粮油(中国)公司,向主持“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从2005起,一连五年为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每人每学年提供600元至900元的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2013年10月5日,郭鹤年宣布向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捐赠1亿马币(约合人民币2亿元),建设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的图书馆大楼。该楼为校区主要大楼之一。

2017年12月21日,香港嘉里集团主席、北京大学名誉校董郭鹤年宣布通过郑格如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捐资1.1亿元,支持北京大学餐饮中心的建设。这是继2012年捐资3000万支持该大楼之后的又一重要捐赠。

包租公郭鹤年,80年代投5亿美元,如今日收上千万,蝉联首富10年

2024-09-23 14:36 搜狐 发布于:天津市

《呼家传》中写道,在北宋仁宗年间,爱国民间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被奸臣所陷害,满门忠烈皆被斩杀。

呼延丕显因为军功卓著,又有“双王”之称,深受人民的爱戴。

在今天,世界华人企业家中也有一位“双王”,他就是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郭鹤年的公司控制了马来西亚百分之八十的原糖市场、全球百分之二十糖市场,同时,郭鹤年还手握亚洲最大的酒店集团 ——香格里拉,因此被誉为“亚洲糖王”和“酒店大王”。

其实郭鹤年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包租公”,80年代时曾经投资5亿美元,如今日收上千万,蝉联首富十年。

“亚洲糖王”郭鹤年

1923年10月,郭鹤年出生在马来西亚,祖籍是中国福建福州。

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福建多出侨胞,十几岁时,郭钦鉴也随着其他人到了马来西亚去谋生。

郭钦鉴极富商业头脑,在打了几年工之后,他拿着攒下的本钱开了家公司,名叫东升公司。

东升公司以经营大米、大豆和白糖为主要业务。

不出几年,东升公司便在郭钦鉴的经营下做大做强,郭家的家境日臻富裕,郭钦鉴遂成为马来西亚一大富豪。

郭鹤年17岁时,日本攻打马来半岛,郭鹤年家族的生意受到战争影响不得已关门歇业。

等家里的生意重回正轨后,郭鹤年拿着父亲支持的三万美金启动资金,在新加坡开始摸索着创业,郭鹤年想与父亲一样,创办自己的商业帝国。

于是,在1947年,郭鹤年创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家企业——力克务公司,主要经营杂货、米面、船务经纪及胶粘剂制造等业务。

谁知第二年支持郭鹤年创办事业的父亲便去世了,郭家三兄弟整合家产成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25岁的郭鹤年被推选为主席。

一直以来,郭鹤年都有着极为敏锐的商业嗅觉。

上世纪五十年代,多地奔走的郭鹤年注意到,现在的食糖越来越走俏,而且当时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居然还没有一家炼糖厂,如果自己能够抓住机会,一定能开辟一块极具价值的商业版图。

很快,郭鹤年便建立了马来西亚第一家制糖厂,与此同时,一张遍布马来西亚全境的食糖销售网络也在紧锣密鼓地编织之中,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形成“原料 - 加工 - 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体制。

1962年的郭鹤年已经被人们誉为马来西亚的“糖王”。

随着食糖产量的增大,七十年代后期,郭鹤年也升级为“亚洲糖王”。

在盯着糖产业的同时,郭鹤年还投资糖期货贸易,所有的这一切,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完成了资本积累,为他之后扩大经营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

60年代末期,旅游业开始兴隆,郭鹤年将商业眼光放在了豪华酒店的建造上。

1971年,世界上第一家香格里拉大酒店在新加坡应运而生,这家酒店寄托着郭鹤年开拓新商业版图的雄心壮志。

此时的郭鹤年已经逐渐嗅到了另外一块商业宝地的气息,那就是香港,郭鹤年知道,以香港的地理位置,今后一定会成为极其繁华的商业帝国。

所以在香港,郭鹤年成立了嘉里集团,还把香格里拉酒店也建在了香港。

此外,郭鹤年还参与合作永安中心、南洋中心等地产项目,参与传媒业,进军香港无线电视,入主英文报纸《南华早报》……

香港还有着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香港是中国内地的桥头堡,在他的身后,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改革。

郭鹤年的判断无疑是极其敏锐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未正式开始就已经被他察觉到了。

郭鹤年深知中国的旅游业有一天一定会成为全世界最繁荣的旅游业,因为有着天然的风景古迹优势。

但是旅游资源很好,吃的也和不错,就是居住的条件太差,这虽然是中国旅游业的缺点,却是郭鹤年的商机。

“中国旅游业一定要发展,能帮它发展就帮它发展。”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这是郭鹤年选择在内地投资的一个初衷。

香格里拉最终在内地的第一次试水定在杭州。

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郭鹤年早已经在马来西亚、泰国、香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兴建了香格里拉酒店。

杭州香格里拉成功建立并取得不俗成绩之后,郭鹤年对内地商业版图的布局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第二个开拓地点,便是中国最为核心的城市——北京。

而1985 年,位于北京核心的长安街,一场蜕变正悄然而至,郭鹤年除了“酒店之王”、“亚洲糖王”之外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身份——包租公。

“我的心分两瓣”

郭鹤年曾经说过,自己的心是分成两瓣的,一半牵系着血脉上的祖国中国,一半牵系着他生长的马来西亚。

郭鹤年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的意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郭鹤年更多次直接投资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4 年,郭鹤年斥资 5 亿美元,在北京长安街兴建了国家贸易中心,这是当时外资在中国的最大笔投资。

投资这块地,也是机缘巧合。

当时郭鹤年的一个朋友找到他,告诉他在建国门外有一片四十多万平方米的大地皮,问他有没有兴趣投资。

本来郭鹤年的重心是放在香格里拉酒店的建设上面的。

但是处于商人的敏锐,他觉得这块地既然找到他,说明一定还有其他人在竞争。

果不其然,朋友告诉他,还有美国和日本的集团对这块地也很感兴趣,正在计划怎么才能够把它拿下。

郭鹤年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爱国之心可以说是熊熊燃烧。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也有几年了,美国和日本本就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这样一个大项目怎么能让落到他们手里,难道我们祖国的建设还需要他们帮助?

郭鹤年当即就拍定,不管怎么样他一定要拿到这个项目,并不能让外人看不起我们华人。

他对友人说,在香港的盘古银行里,自己还存放着一大笔美金,就用那笔钱来投资!

郭鹤年投资的贸易中心囊括写字楼、商场、国贸饭店和中国大饭店,是一片综合性的建筑群,而这些建筑,也让郭鹤年成为了北京的“包租公”。

然而,在八十年代,国内投资环境及相关政策并不健全,郭鹤年的投资是自己担着很大风险的。

许多年后,有人问郭鹤年,八十年代那次在中国内地掷下5亿重金,他有没有后悔过。

要知道,当时如果郭鹤年把钱投在新加坡等地,也许早已经快速地赚得盆满钵满。

郭鹤年说自己不后悔,他本就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商人,投资北京赚得多还是投资新加坡赚得多,郭鹤年笑笑表示自己“不会算”。

“我不后悔”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背后,包含的是郭鹤年对中国的热爱和信任,以及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强烈支持和回应。

郭鹤年曾经得到过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接见。

那次的见面,给郭鹤年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邓小平同志对他说,我们所扮演的都是引路人的角色。

郭鹤年说,他一个人的力量来帮助祖国中国,只是大海阳的一滴水,但是他如果当做一种榜样,那么就会有很多商人要来和他竞争,大家竞争着做,竞争着对祖国作出贡献,这是一件好事。

郭鹤年说自己要做一个榜样,而他确实身体力行在实践他所说的话。

嘉里集团与中粮集团合作建设的嘉里粮油公司,以年销售额 200 亿人民币的规模成为亚洲最大的食用油生产基地。

嘉里集团投资建设 10 多家可口可乐瓶装厂,拥有包括住宅、商业及综合用途物业的庞大且多元化的物业投资组合。

在嘉里集团,虽然郭鹤年已经退居幕后,但是重要项目的审批,他还是会不辞辛苦地过目把关。

而在申请项目时,嘉里集团的人知道,有一个点能够让他们做的项目更快被郭鹤年同意,那就是有益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种类型的项目,十个里有八个会被郭鹤年采纳,郭鹤年不仅采纳,还会适当地给出意见,鼓励他们把项目做大做好,为中国社会作出贡献。

不断在中国投资的同时,他的商业版图也扩张得越来越大,据2015年亚洲版《福布斯》报,郭鹤年蝉联了十年的马来西亚富豪榜榜首。

1923年生人的郭鹤年,到2022年已经接近百岁高龄,所以他的很多业务都已经交给晚辈来打理。

益海嘉里一直是由郭鹤年的侄子郭孔丰打理,虽然郭鹤年未退休,但郭孔丰已经成为益海嘉里实际的话事人。

郭孔丰是郭鹤年最为欣赏的小辈,郭孔丰的商业天赋是郭鹤年很早就察觉到了的,所以他一直把郭孔丰当做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亲力亲为地教他做事,有时看见他,郭鹤年觉得就像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事实证明,郭鹤年的判断是极为准确的,郭孔丰不仅有着极高的商业天赋,还和自己一样,有一个爱中国的心。

在郭鹤年的影响下,郭孔丰也十分看好中国市场,投资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大。

其实早在2018年的年底,郭孔丰就曾经说过,未来几年内,丰益国际在中国的投资将会非常大,他们会投入更大的资金在中国建设企业与项目,资金总和能达到过去三十年来的投资总和。

虽然郭鹤年因为年事已高,虽然还未正式宣布退休,但已经逐渐转到幕后,很少外出露面。

但是通过郭鹤年商业版图中集团的反映,我们不难发现,郭鹤年仍然在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的发展。

2020年7月益海嘉里集团新闻网站曾经发布这样一条新闻《响应“企业家精神”,益海嘉里与祖国共成长》。

当年的7月2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郭鹤年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出席,益海嘉里集团总裁穆彦魁则作为12位受邀外资企业领导人之一,参加了这个最高级别的企业家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穆彦魁对郭鹤年与郭孔丰对祖国的态度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发言。

他说,益海嘉里集团一直在为支持中国的发展做出努力,创始人郭鹤年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坚定地来到中国内地投资,相信祖国,建设祖国。

穆彦魁在会上也传达了创始人郭鹤年对于益海嘉里与祖国未来合作的意向与规划,他说,前三十年益海嘉里在中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投资,而在未来的几年内,益海嘉里对中国的投资不但不会缩小,甚至会超过前三十年的总和。

正如郭鹤年在八十年代义无反顾对掷重金投资北京的国贸中心,三十年后,郭鹤年依然稳稳地把住名下集团的龙头,坚持初心,扎根祖国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新项目进度。

2021年海外侨胞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穆彦魁也带去了郭鹤年的指示。

在会上,穆彦魁说,益海嘉里是郭鹤年先生一手创办的,他很愿意发挥益海嘉里集团的自身优势,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作出贡献。

郭鹤年几乎已经不会再出席商业上的活动,但是他培养的接班人们都能够很好地传达他的意志,已经接近百岁高龄的郭鹤年,仍然在为中国的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

爱国华侨的担当

祖籍中国福建的郭鹤年,虽然从小生长在马来西亚,但他从来没有忘本忘根,时刻谨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后裔,身上流的是中国的血脉。

所以在他的商业规划中,才有那么多为祖国做贡献的举措,这是一个成功商人的社会担当,更是爱国华侨对祖国的回报。

视频

华商领袖郭鹤年对话

马来西亚首富“糖王”郭鹤年的中国终身成就大奖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