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阿瓦提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瓦提县多浪河景观带原图链接来自搜狐网 的图片

阿瓦提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是地区重要的粮食、棉花和水果基地,辖区面积13259平方千米,辖5乡3镇3个农牧林场,有118个村、7个居委会、34个连队和80多个牧业点,境内还有兵团农一师的部分团场。2012年,全县人口24.58万人,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满族等22个民族[1]

县区介绍

阿瓦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阿克苏地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沿、天山南麓,地处北纬39°31’~40°50',东经79°45′~81°05’之间。东、北与阿克苏市接壤,西与柯坪县毗邻,西南与巴楚县交界,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接洛浦、墨玉两县。东西最宽100千米,南北最长150千米,总面积13259平方千米。

阿瓦提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从绿洲平原到大漠腹地,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差异鲜明, 自然带虽不完整,但河网发育以及动植物资源丰富,这些特色不同的资源类型组合塑造出众多壮观的地文景观、秀丽的水域风光、奇特的生物景观,以及灿烂的多浪文化与民族风情人文旅游资源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地理位置

阿瓦提县,意为繁荣之县,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的冲积平原上。东、北以阿克苏河为界与阿克苏市接壤,西与柯坪县毗邻,西南与巴楚县交界,南与墨玉、洛浦县毗连。大致处于东经 79°45′~ 81°05′,北纬39°30′一40°50′范围内。东西宽约l00km,南北长约150km,总面积1.33万km2。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阿瓦提镇,邮政编码:843200,电话区号:0997;代码:652928;拼音:Awati Xian;英文:Awat County。

阿瓦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阿克苏地区西南部,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东、北与阿克苏市接壤,西南与巴楚县交界,西与柯坪县毗邻。县城阿瓦提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1077千米。全县总面积13066.72平方千米,总人口211737人(2003年)。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满族乌孜别克族壮族俄罗斯族东乡族撒拉族等15个民族。

自然条件

阿瓦提县由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沙漠三大地貌类型组成。北部为阿克苏河冲积扇平原,面积约18.9万公顷,海拔1028-1064m ,平坦宽阔,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2°,地表由细土物质组成,土层深厚,水资源丰富,发育了美丽富饶的阿瓦提绿洲,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冲积平原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和田河的河谷平原组成,面积约27.8万公顷,海拔1020~1050m,地势平坦,坡度<1°,河漫滩地、河心滩、河曲极为发育,其上多古河道,形成众多近南北走向的湖泊及河间洼地,以及数道南北向分布的梁状高地和河湾,冲积平原上局部发育草灌丛沙包,其它地方生长茂密的胡杨林、红柳芦苇等植物,是全县的主要的林牧区;南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约85.9万公顷,海拔 1040~1060m ,由半固定的草灌沙丘和流动的新月型沙丘及沙丘链、复合型沙丘及沙丘链、沙垄及复合型沙垄、金字塔沙丘、穹状沙丘、鱼鳞状沙丘等类型组成。

气候特点

阿瓦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基本特点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寒暑变化剧烈,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秋升温和降温迅速,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年降水量稀少且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农业生产全依赖于地表水灌溉。阿瓦提县多年平均气温10.4°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C,极端最高气温39.4°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3°C,极端最低气温-25°C;多年平均降水量46.7mm,多年平均蒸发量1890.7mm ,无霜期211天,年均日照2679小时;气温年较差34°C,年均日较差15°C;平均风速3m/秒,年平均大风日数 15天,平均浮尘日数52天。春季(3~5月)升温快而不稳,冷暖交替频繁,干旱且多大风;夏季(6~8月)炎热,多干热风,日照时间长,降水集中,受冰雹危害;秋季(9~11月)气候凉爽,降温迅速,霜冻出现;冬季(12~翌年2月)天气寒冷而漫长,平均气温-8.3°C。气候特点使玉满胡杨林保护区、塔里木河源流(三河汇合处)和上游水库成为夏日避暑度假旅游的胜地,而和田河成为秋冬季节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旅游的优良场所。

资源

地貌类型多样,有河谷、河心滩、河漫滩、古河道及河间洼地、冲积平原、沙漠等多种类型。不同区域内小环境亦有差异,植被类型各异,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仅高等植物有520种。从平原、盆地至沙漠,植被受地貌条件、温度、湿度、降水的变化控制,形成明显的地带性。冲积平原区,虽然年降水量极少,但地下水位高,发育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和多汁盐柴类荒漠,以胡杨、甘草罗布麻、大芸、红柳、芦苇、苍耳车前子小獐茅盐穗木芨芨草骆驼刺白刺铃铛刺醉马草牛蒡苦豆子蒲草三棱草等为建群种。而沙漠区极端干旱,除和田河沿岸生长胡杨林和耐旱草丛外,其它基本上无植被。天然胡杨林带和荒漠草原植被构成绚丽多彩的生物旅游资源。区内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多种,如马鹿、鹅喉羚(黄羊)、狐狸野兔野猪刺猬麝鼠蜥蜴壁虎蛤蚧黄鼠等;还有秃鹫白鹳天鹅大鸨野鸡大雁野鸭、玉带海鸥灰鹤白鹭兔鹰等禽类。

行政区划

阿瓦提县辖3个镇、5个乡:阿瓦提镇、乌鲁却勒镇、拜什艾日克镇、阿依巴格乡、塔木托格拉克乡、英艾日克乡、多浪乡、巴格托格拉克乡。县境内有:良种繁育场、丰收一场、丰收三场、兵团三团。县人民政府驻阿瓦提镇。

经济发展

1990年棉花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9%,阿瓦提县被称为“棉乡”[2],阿瓦提人的希望被喻为“银色的希望”。

50年代起,调到县内工作的干部多为工农干部,他们具有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群众中留下了良好形象,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0年代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民族团结和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群众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文明行为规范意识不断增强,阿瓦提县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阿瓦提县交通不便,工业基础差,又缺乏人才,发展工业有待来日,只有以发展农业为主。棉花生产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依靠棉花奔小康”是阿瓦提县相当长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棉花,因地、因市场制宜,拓宽思路,开创新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则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

数百年前,移民企盼繁荣,将新建村庄起名“阿瓦提”。为求得繁荣,含辛茹苦,代代不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于实现夙愿。阿瓦提县各族人民将继续发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阿瓦提县的明天将会更加繁荣。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全面进步。50年代阿瓦提镇只有狭窄的土街和低矮的土房,行路靠步行或骑驴、马,运输靠驴驮或木轮牛车拉,全县80 %以上人口是文盲,芽土布,住土屋,汲水用葫芦,磨面用无齿磨石,榨油用木碓式的“居尕孜”。

经过40年的发展,至1990年,全县有中小学116所,在校学生25 103名,学龄儿重入学率95%以上,9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有医疗卫生机构23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25名。县城阿瓦提镇面积5.25平方千米,有主干道11条12千米。县城通往阿克苏市的公路已铺成沥青路面,往返客、货车辆川流不息。

神秘的刀郎部落地处中国棉城、中国慕萨莱思之乡、刀郎文化之乡以及刀郎农民画之乡的阿瓦提县[3],距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阿克苏58公里,离县城18公里,占地面积8000余亩。

刀郎文化

刀郎文化维吾尔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之处,因此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兴趣,多次到刀郎地区探索。但收效甚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是以民间形式存在着,无固定的内容,无文献典籍记载。它没有龟兹文化那么古远、深厚,流传得那么广泛,影响那么大。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从周边各县移民到阿瓦提垦荒,人口速增,刀郎文化也开始融于外来文化中,并逐渐淡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使阿瓦提县的民间文化向前发展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4]

刀郎文化特征

刀郎文化是民间文化:现在主要表现在歌舞方面。先是悠扬的散板,歌手引吭高歌,并伴有“哎呀呀”的伴词,如常闻的《旅人歌》中就有这样的唱词。

刀郎农民画长廊: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阿瓦提是著名的中国刀郎农民画之乡。目前刀郎农民画创作队伍已经有骨干成员100多人。年均创作量达1000多幅,其中有600多幅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刀郎农民画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画笔,描绘出身边的美好生活。阿瓦提县市一个充满着神奇力量的地方。一些当地的农民利用农闲时作画,久而久之学画的人越来越多,便成为当地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阿瓦提的刀郎农民画纯朴直白、色彩绚丽、线条简洁、明快,想象丰富,表现力夸张,画面多表现农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阿瓦提县刀郎农民画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有反映丰庆的,有表现科技的,有赞颂富民好政策的,有展现刀郎麦西[5]来甫欢歌跳舞的场面的,大部分内容多是表现叶尔羌河畔维吾尔族农民在改革开放农村包产到户后的生活百态。阿瓦提的刀郎农民画突出的是民族特色,比如,大漠胡杨骆驼队、烤包子,手鼓卡龙琴热瓦甫花帽褡裢皮靴子,高鼻大眼长辫子。石榴、南瓜、哈密瓜……这是一幅幅画都出自当地农民之手,随便走进阿瓦提的一个村庄就可以在他们村庄墙壁上看见刀郎农民画。

视频

阿瓦提县 相关视频

阿瓦提县航拍
美丽夜景阿瓦提
阿瓦提宣传片
阿瓦提风光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