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西厢记》是中国六才子书》之一。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此前有赵令畤以此题材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然影响力均远不如杂剧《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

目录

历史沿革

西厢记的故事题材最早来自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描写他自己“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讲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一美丽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莺莺”邂逅,认为自己“善补过”,“智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有赵令畤所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其情节基本同于《莺莺传》,但对张生的态度变爲谴责。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解元(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求助于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1]

元代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王作无名氏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

王实甫原作使用北曲,也称为《北西厢》。李景云有传奇戏曲《崔莺莺西厢记》,已失传。崔时佩李日华着有《南西厢记》,人物情节与《北西厢》相同,曲文亦多沿袭王实甫《西厢记》。陆采对李日华《南西厢记》不满意,重编《北西厢》为《南西厢曲》。

故事梗概

山西普救寺借宿的书生张珙(字君瑞),偶遇扶柩回乡在寺中西厢借住的原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由于互相吟诗而产生爱慕。叛将孙飞虎带手下慕名围寺,要强抢崔莺莺,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莺莺的母亲老夫人郑氏宣称谁能救他女儿就将女儿许配他,张生向他一位故旧“白马将军”蒲州杜太守写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惠明)突出包围送出,杜太守发兵解围。过后老夫人因门第不当悔婚,只是赠金并让莺莺拜张生为义兄以谢搭救。张生在悲恸之下患病,莺莺也大为伤痛,后来在莺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两人暗通书信,并最终成功幽会。最后私情被老夫人发现,欲责罚二人,但由于红娘据理力争,无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张生上京赶考,如能蟾宫折桂便真的把莺莺许配与他,于是张生进京赴试,考中并回来迎娶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2]

艺术成就

《西厢记》有人举之为元代最佳杂剧,剧情曲折,善于塑造人物,能因应不同人物的身分写出不同的曲词或宾白,突出地展示人物的心灵活动。《西厢记》又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西厢记》打破元杂剧一人独唱的成规,改为可由多人对唱[3]。元剧惯例一本四折,间或一本五、六折,《西厢记》则全剧共五本廿一折,铺叙组织之功,突过前人。《西厢记》融化古诗词中优美的词句,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的曲词,文辞优美清丽。

文化影响

《西厢记》剧本完成后,迅速流行,几乎中国所有几百个剧种都以其为原本上演过这部戏,以后的许多著作都提过这部剧本,《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引用过这部剧本中的原词“银样鑞枪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等,但都表现出是市间流传,大家公子不允许读的态度。《西厢记》中许多人物都是民间耳熟能详的,“红娘”更成为汉语语言中“媒人”的代名词,甚至成功的中介都被称为“红娘”。以后有许多故事和剧本受其影响,开始表现基于爱情,冲破“门当户对”的封建礼教观念的美满婚姻或悲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天仙配》《宝莲灯》等。《西厢记》可以说是首开先河,在世界上是第一部表现纯爱情的长篇作品,艺术成就甚高[4]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在中国山西省西南端,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永济市蒲州镇,有一处“普天下佛寺无过普救,有三檐经阁,七层宝塔,百尺钟楼”(出自《董西厢》)的佛教十方禅院,名为“普救寺”。它位于黄河东岸约八公里的峨嵋塬头上,与鹳雀楼、蒲州故城等景区连成一线。

普救寺建筑群立于高约30米的塬头之上,南、北、西三面临壑,唯东面依塬平展,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居高临下。寺院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塬而建,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普救寺乃蒲郡名刹,据《续高僧传》载,隋初已有之。唐武周时代得到大规模扩建,成为武则天的香火院。传说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节度使作乱,朝廷派兵围城讨伐但久攻不克,百姓甚苦。有僧献策:“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翌日破城,不戮一人,从此该院更名为“普救寺”。

此剧初登戏台便惊倒四座,元末明初戏剧评论家贾仲明称誉:“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诞生至今七百余年,仍活跃在京剧越剧豫剧蒲剧等诸多戏种舞台之上,广为传唱。

塔院四周设回廊,《西厢记》中,张生“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从北洞门出去,忽见一美丽女子正拈花微笑,这一下“风魔了张解元”,“一场旖旎风流事,今日相逢在此中。”于是决定不去进京赶考,搬到寺中借住,一场风流千古的爱情故事萌生于这舍利塔之下,后来人们便俗称此塔为“莺莺塔”。

莺莺塔名声之大,不仅在于普救寺本身的名望和《西厢记》的影响,还因其拥有独特而神奇的回音效应。

普救寺莺莺塔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石磴琴声”共同成为中国仅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又与法国巴黎钟塔、意大利比萨斜塔、摩洛哥的香塔、匈牙利的音乐塔及缅甸的摇头塔等同处“世界六大奇塔”之列。

相传当年普救寺和中条山脚下的万固寺两寺住持同时请来师徒二人各建一座佛塔,徒弟选建万固寺塔,师父则建普救寺塔。徒弟心高气盛,在塔的外形上下足了功夫,砖雕叠涩、精雕细刻,妄图以此胜过师父。

竣工时众人确实都认为万固寺塔更为华丽精美。但此时师父说:“我建的塔是座宝塔,塔下压着一对宝贝金蟾,击地即有叫声。”众人当场一试果真如此,于是人人称奇,个个喝彩,徒弟顿时拜服。

经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山西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科研单位实地查勘,证实莺莺塔的声学奇观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塔体构造、优良的建筑材料等条件息息相关,从而产生了“普救蟾声”、“上下难辨”、“坐在塔下能听戏”等多种奇特的声学奇观,为普救寺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相关作品

* 电视剧
**《民间传奇》之西厢记 1976年 主演:夏雨饰张生、吕有慧饰莺莺、庄文清饰红娘
**《西厢传奇》 2001年 主演:陶慧敏刘小峰
**《西厢奇缘》 2005年 主演: 胡杏儿叶璇吴卓羲马国明
**《新西厢记》 2013年 主演:周奇奇张晓晨宋佳王姬
* 电影
**《西厢记》,默片,侯曜导演,民新影片公司,1927年。
**《西厢记》,张石川导演,上海国华影片公司,1940年。
**《西厢记》,吴回导演,中联影业公司,1956年,主演:红线女张活游梅绮少新权
**《西厢记》,岳枫导演,王月汀编导,邵氏电影公司,1965年,主演:凌波方盈李菁陈燕燕李昆杨志卿
** 西厢艳谈,1997年香港三级片。林义雄执导,主演徐锦江、川村千里、麦家琪、王书麒、姜嘉玲。
** 电视电影中国传世经典名剧》之《西厢记》2005年
* 舞台剧
** 《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2011年
* 歌剧
** 《西厢记》,屈文中作曲,1986年
* 翻译本
** 法国汉学家儒莲曾将《西厢记》翻译成法文。
** 德国汉学家弗兰兹·库恩曾将《西厢记》翻译成德文。
**洪涛生(Vincenz Hundhausen)是西厢记的德文翻译者[5]

视频

西厢记相关视频

王实甫《西厢记》导读
《品读》 20120114 王实甫·《西厢记》(上)赏析
《西厢记》赏析(宣传片)
95央视版《西厢记》插曲凤求凰

参考资料

  1. 西厢记诸宫调 作者:董解元,明清小说网
  2. 西厢记【元】王实甫 著,网易云阅读
  3. 六才子书之《西厢记》,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5日 15:38:32 作者:古诗词大会
  4. 《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行知部落
  5. 1926.德文版《西厢记》Das Westzimmer,搜狐,2013-03-04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