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岛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是1955年1月18日上午7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中华民国国军于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在浙江省一江山岛(现属台州市椒江区)进行的战役。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发动攻岛作战,此为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大举进攻大陈岛[1] 门户一江山岛。战斗历时两天,至1月19日2时,解放军占领该岛。国军一江山岛上校指挥官王生明阵亡,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其馀守军阵亡500多人,遭俘500多人。
目录
背景
解放军筹划
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解放军已经于中国大陆取得全面胜利。1949年4月4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奉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命令,在江苏省泰县白马庙乡建立渡江战役指挥部,接管国军投诚舰艇以组建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部队。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从此诞生。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解放军又陆续攻占舟山群岛、台山列岛等沿海岛屿。在金门战役失利后,解放军认真总结,发展海军,又陆续攻占洞头岛、头门山岛等沿海岛屿。1954年8月,张爱萍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组织指挥大陈列岛战役。解放军经过长期的研究讨论,最终决定先进攻大陈岛的门户一江山岛。
国军袭扰东南沿海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6日,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命令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参加朝鲜战争。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拒绝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为减缓在朝鲜的压力,立即制定一份中华民国国军行动纲领,想利用最少的美军资源,帮助国军进行游击战,来达到削弱甚至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目的。美方对蒋中正态度与朝鲜战争爆发前相比可说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1951年7月后数月里,美方不断向台北推销反攻海南岛方案。基于政治现实以及军事风险的考量,蒋介石并不赞同美国的方案,但支持对中国大陆沿岸采取突袭行动。
1951年3月,中央情报局人员与军火物资开始大批涌入台湾,并以“西方公司”名义进行活动。当时浙江外海的一连串小岛由中华民国政府控制,包括渔山、披山、南麂、北麂、一江山以及上、下大陈岛等地,被选定为西方公司人员进行整编、训练游击队,并且实施沿海秘密突袭任务的行动基地。1952年,胡宗南化名秦东昌,出任中华民国浙江省政府主席,辖区只有浙江沿海少数离岛。胡宗南将卅多股各自为政的游击武力,整编为江浙反共救国军六个大队,将船只整编为海上突击总队。胡宗南开始进攻大陆沿海地区和岛屿。胡宗南以大陈岛为总部。1952年6月10日,突袭黄焦岛;7月11日,突袭跪人山、松门角、白带门;8月14日进占南北鹿山岛,15日突袭沙埕港,17日突袭平阳县金镇卫。虽然这些袭击均被解放军击退,但也使解放军加深了必须要夺取全部浙东沿海岛屿的意识。
解放军前期攻岛作战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解放军开始将重心从朝鲜半岛移到台湾问题上,1953年5月起,解放军攻占大小鹿山岛、鸡冠山岛、羊屿、积谷山岛等,胡宗南无力夺回。
解放军夺取制空制海权
随著浙江黄岩路桥机场的落成,解放军取得大陈地区海空优势。解放军在夺取大陈地区制空权的过程中,从1954年11月1日至11月4日,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先后出动轰炸机112架次,连续猛烈轰炸大陈岛和一江山岛,投弹1154枚。同时,解放军歼击机也轮番起飞在大陈地区上空进行掩护,使国军空军不敢出动到大陈地区迎击。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同时也对国军海上目标进行轰炸,但由于缺乏经验,未能炸沉国军军舰,但迫使国军海军白天不在大陈地区停泊,只在夜间活动。1954年12月21日至1955年1月10日,解放军出动空军轰炸机28架次,强击机46架次,歼击机70架次,5次轰炸大陈岛,并在1月10日炸沉国军坦克登陆舰“中权”号,并炸伤4艘舰只。
1954年11月14日驻守大陈岛的DE-22“太平号”护航驱逐舰被四艘解放军第31鱼雷艇大队第三支队四艘P-4型鱼雷艇155-158号发射8枚鱼雷,其中1雷命中。“太平号”在拖带途中沉没。这次海战,为解放军海军鱼雷艇部队首次作战胜利,不仅鼓舞了解放军士气,也对国军海军起到了震撼的作用。1955年1月10日,解放军鱼雷快艇在大陈岛西南击沉国军海军炮艇“洞庭”号。自此,国军海军的军舰一般不再进入大陈海域,解放军夺取了大陈海域的制海权,为解放军的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9月3日九三炮战爆发,9月9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由菲律宾返美途中,临时决定到台北与蒋中正会面,国际间普遍视此为美国全力支持台北的一象征。 9月中旬,蒋中正约见美国驻华大使蓝钦与美军顾问团团长蔡斯少将。蒋表示当朝鲜半岛与中南半岛遭受共产党威胁时,美国很快地就伸出援手,如今台北当局代表自由世界,正与敌人激烈作战,美国却显得“漠不关心”,蒋中正对此表示非常失望。在华府,美军方高层绝大多数成员皆力主应以强硬姿态对付北京,并协助国军部队继续控制金门、马祖等外岛。然而,当时华府反对美国以武力介入台海危机的声浪亦不小,美国总统艾森豪决定与台北开始谈判协防条约。10月12日,美国东亚助理国务卿{劳伯森|Walter S. Robertson抵达台北。10月底,叶公超在华府与美国务院官员开始进行协防条约谈判,协防条约于12月2日签字。
大陈与一江山的守军
1953年5月西方公司撤离大陈岛。1953年7月初,“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正式撤消。1953年8月,蒋中正派出陆军第四十六师,并由留美的刘廉一中将担任大陈防卫司令部司令官,取代与美国关系不佳的胡宗南,西方公司亦再度进驻。陆军第四十六师防守大陈本岛,救国军驻守周边的一江山、渔山、南麂岛。刘廉一于1954年将王生明上校升任南麂地区司令。1954年10月,王生明晋任一江山地区司令,指挥突击第4大队、突击第2大队,第4中队及炮兵第1中队。1955年元旦,王生明获颁第五届战斗英雄第一名,并由蒋中正总统亲自授奖。战前王生明已经决定要死守一江山岛。命令部队中父子、兄弟必须撤退一人。
中国大陆方面叙述的战役过程
炮火准备
1955年1月18日早上8时,解放军空军开始对一江山岛轰炸,至9时以后,轰炸结束,小岛落弹一万两千发。12时05分,解放军炮兵开始炮轰一江山岛,共发射4万发炮弹。直到陆军抵岸前10分钟,炮兵还进行了最后一次火力急袭。
登陆作战
下午2点29分,解放军开始分三路进攻一江山岛。解放军20军60师178团2营首先登上一江山岛的最北端乐清礁的狭长地段。首批登陆的解放军经过奋战,突破国军的堑壕,稳定了局面。其中6连因为搞错了方向,连长未经请示就决定在湾部登陆,结果遭到国军三面火力夹击,伤亡20余人,但6连将士仍旧顽强作战,终于突破了国军的第一道堑壕,稳定了局面。
第二路解放军从一江山岛东面登陆,首批登陆的几个连登陆部队进展顺利,仅其中1连遭到国军水线地堡的突袭,又没有利用炮火开辟的通道,反而机械的自行组织爆破,滞留了4分钟,造成较大伤亡。3排在排长率领下从峭壁攀上去,解了围。第二路部队夺占国军第一线阵地,控制了一线滩头阵地,第二梯队也随即登陆。
第三路解放军是180团2营的部队,夺占南一江山岛。5连仅用了11分钟,就连续突破国军两道封锁线。7连用了30分钟从滩头打上了山顶,夺占了160高地。
解放军登陆后,利用炸药包、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等武器歼灭了坑道和岩洞中的国军。
战役结束
第一波解放军登陆后半小时,下午3时,第二梯队登陆上岸,并在一江山岛海门礁设立团指挥所。两小时后,解放军夺取了国军核心阵地,国军一江山岛指挥官王生明阵亡,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下午4时,在解放军还在肃清残敌之时,张爱萍就率领部分前指成员登上了一江山岛。至19日2时之前,解放军肃清了全部残敌,而南一江山岛的战斗,也随着解放军登陆的第二梯队部队歼灭北江东部最后一批国军支撑点而结束。
争议
双方伤亡
解放军称国军一江山岛指挥官王生明阵亡,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至19日2时之前,解放军肃清了全部国军。解放军393人阵亡,1024人受伤;国军519人阵亡,567人被俘。 中华民国方面认为上岸解放军近七千,守军为720人;王生明司令率部奋战至20日下午四时许,弹尽援绝,拉开仅存一颗手榴弹保险,自杀阵亡;计歼敌三千馀,毁敌机五架、沉共舰多艘。最初以为守军全数阵亡,自1991年放回战俘后,根据一江山烈士遗属协会的调查,国军死伤人数为500多人,遭俘100多人,国军指挥官王生明之子王应文认为真正被俘的守军数字,绝对不到共军宣称的五百六十七人。“中共拿不出五百六十七人的名单,现有的战俘照片里,也从未一次出现十几人以上。”1991年前后,就有当初被俘生还的官兵陆续申请来台,根据国防部资料,总数达131人。
王生明结局
解放军方面并未对王生明阵亡的过程进行很详细的描述,仅记载王生明被手榴弹炸死。相反,国军方面对王生明阵亡的经过有各种详细的描述。
龙应台在《世界日报》副刊发表的《五十年来一江山》中提到:“一江山战役……,在历时61小时12 分钟狂烈战火之后,四千多名国军士兵战死,……指挥官王生明和大陈长官处的最后通讯是:‘现在敌人距我只有五十公尺,我手里有一颗给我自己的手榴弹。’”
根据台北市政府军人公墓一江山烈士纪念园区网站的资料:1月18日七时五十八分,解放军开始进攻一江山,至14时28分,先后出动飞机190架次,投掷500磅炸弹500枚,发射舰炮岸炮四万一千馀发,而国军指挥官王生明指挥还击,伤解放军军舰及炮艇各一艘,毁飞机一架,王生明亦在炮火下负伤。14时35分至14时49分,解放军陆战队第一波三千馀人,在向阳礁海门礁及南江山强行登陆,国军迎击,歼解放军于水际者约七百馀人,但解放军仍不断增援,15时41分,解放军大量使用火焰喷射器,展开堑壕战斗,占113高地,王生明乃以电话报告刘廉一表示必死决心,率部逆袭,重夺113高地。解放军第二波约一千人由西咀头增援,入暮更以火焰喷射器全面攻击,然而国军仍坚守132、121、95高地等三个据点抵抗。19日黎明,解放军增援千馀,发炮一千八百馀发,121高地尚在射击抵抗。20日拂晓,解放军复增援五百馀人,向国军阵地作第三度总攻,至下午4时左右,相距仅五十公尺,王生明乃率残馀伤患冲杀,最后拉发仅存之一枚手榴弹。
国军方面同时称国军一江山副指挥官王辅弼负伤头盖骨被削掉一块,昏迷后被俘。
解放军方面则称,在攻占全岛后,20日巡逻队开始肃清暗碉堡,王生明的指挥部是一座较深的地下碉堡,堡内有密道通往海边一个能上下小艇的山洞出口,此时王生明和一些随从透过密道前进至该处躲藏,却听到解放军在上方悬崖搜索的声音和一些落石掉下,以为被发现主动开枪,解放军以为有残存敌人,将大量手榴弹往下扔,把下方人包含王全部炸死。
战争持续的时间
关于战争持续的时间,王生明的儿子王应文持有异议,他称战争绝不只三小时,因为自大陈听到的炮声是18号最烈,晚上沉寂,19号早上又起,到20号还有枪声。王应文在1995年访问一江山,曾经参战的解放军老战士向他表示,死亡人数远超过400人,解放军是一路踏尸前进,被自己飞机误炸而死的也不少,此一说法系孤证。不过解放军方面表示解放军登陆后,解放军空军已经没有炮弹了,仅仅是俯冲对国军进行恐吓,以利解放军作战。
后续
《福尔摩沙决议案》
1955年1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福尔摩沙决议案》,授权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可以出兵保护中华民国统治的岛屿,对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略。艾森豪威尔威胁要用原子弹,周恩来声明不怕美国威胁。
大陈岛撤退
解放军攻占一江山岛后,火炮射程已经可以覆盖大陈岛,解放军空军对大陈岛不断轰炸,解放军攻占大陈岛已经有绝对把握。
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俞大维第一个建议总统蒋中正大陈不可守、不能守、不必守,应集中兵力确保金门、马祖。蒋思考后接受他的看法。美国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转告中共,不要攻击大陈的撤退行动。美国第七舰队于1955年2月使用的132艘舰艇和400架飞机由大陈岛上撤出14500名平民,10000名国军,4000名游击队员,40000吨军事装备和物资,结束了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三天之后,解放军进占大陈列岛。至此,解放军攻占全部浙东沿海岛屿,仅剩福建沿海的金门和马祖还在国军手中。
被俘国军抵台
一江山战役结束后,中华民国发布新闻,称一江山战役参战国军共720人全部阵亡,无一生还。凤凰卫视称中华民国国防部的文件中记载,当时实际参加一江山战役的国军军官116人,士兵923人,总计1039人,这与对外公布的总计720人全数罹难不同。中华民国政府并不愿意承认有国军被俘。1970年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批准,被俘的林群雄(当年从国府保密局转调至一江山岛,担任王辅弼第四大队第8分队分队长,后被俘)等20名一江山战役国军战俘联署要求回台湾,蒋中正经过多方考量,未予准许。
1991年起,部分一江山岛被俘国军陆续来到台湾。一江山战役戍守岛上203高地的陆军上士陈小斌,在事隔56年后的2011年2月15日来台湾定居,中华民国陆军司令杨天啸上将亲自前往接机。仪式后,随即前往三军总医院检查身体。并前往文山区户政事务所申办设籍,以及在国防部办理退除役给与等作业,暂时安置于新北市的“居安一庄”单身退员宿舍居住。陈小斌回忆一江山战役当时从隔岸、空中而来的炮火十分猛烈,据点内机枪也因频繁击发而发烫不能使用,他右眼被解放军击伤,又受炮火炸伤双脚而昏厥,战争结束后被解放军在清扫战场时发现而被俘,医治痊愈后,因为匪军特务的罪名,被送至山西煤矿劳改23年,之后获得平反释放,但他自愿留在该煤矿矿区工作至退休。
评价
一江山岛战役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军联合作战,具备了现代战争的某些特点,对促进解放军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江山岛战役很好地锻炼了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积累了作战经验,并显示出解放军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水平大为提高,已经可以有效地实行陆海空三军协同的登陆作战。解放军在海空力量的加强之快,使其已具备三军协同作战的能力,一般认为这是为了重新验证解放军的海空作战实力。解放军开始击破国军在浙东沿海岛屿的最后一部分防御体系。之后,迫使国军撤出大陈岛,解放军顺利进占大陈岛,并逐步攻占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全部沿海岛屿。
中华民国方面认为,一江山岛守军奋战两日,力守仅1.75平方公里的小岛,不仅震撼国际视听,1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福尔摩沙决议案》,授权总统艾森豪威尔可出兵保护台湾及其固有控制之岛屿,美国2月出动舰队协助撤退大陈岛军民,并间接导致解放军在后来的八二三炮战战略定为“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台海两岸至今均未再有大规模的正面军事冲突,基本确立今日台海两岸的统治区域。由于国军在制海、制空权都落入解放军,陆军兵力也极度劣于解放军的局势之下,还能苦守两天,使解放军伤亡数超过国军,王生明不辱使命;此场战役悲壮惨烈,被称为“国共的硫磺岛战役”。
陵园与纪念
中国大陆
攻打一江山阵亡的解放军官兵安葬在台州市椒江区枫山北麓的烈士陵园,陵园占地总面积44.62万平方米。烈士陵园建有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纪念塔,该塔始建于1955年10月,1956年4月完成。塔高18米,为陵园内最高、最具象征性的建筑物。基座青石砌筑,上为混凝土塔身,塔体为不等边的六边形,长边的三面分别雕塑一位陆、海、空军的军人塑像,象征着陆、海、空军联合作战。塔尖装饰红五星灯,塔的正面有时任浙江省省长沙文汉题字:“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纪念塔”,两侧分别为解放军浙江军区司令员林维先中将题词“人民烈士永垂不朽”、解放军第20军军长廖政国题词:“继承烈士的遗志,一定要解放台湾!”基座上另勒石颂扬纪念,其中有“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于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首次陆、海、空军部队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一江山岛的辉煌胜利和为国英勇牺牲的烈士”。
除了枫山北麓的烈士陵园外,一江山岛上的原战场也被开发,号称为中国“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现代战争遗址”。岛上保存有碉堡、暗堡、炮位、堑壕、营房、埠头等150多处,建立冥想厅、战役史料馆、影视馆、战斗体验区、武器陈列馆等。203高地被改造成静思台追思纪念区。战役遗址和烈士陵园一同列入。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东二层全国解放战争馆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展区
- 台州市椒江区青年路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占地面积8666平方米,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
- 解放一江山岛烈士纪念碑,高3.8米,宽1.1米,正面碑文是一江山战役总指挥、浙东前线总指挥部司令员张爱萍的题词:“为解放一江山岛献出生命的陆海空先烈永垂不朽”。 碑的背面有南京军区原司令员许世友将军的题词:“碧浪万千重,多少英雄当年小试海陆空。愁岛荒山今胜地,万紫千红。立石志奇功,壮志长虹,遥看海峡走蛇虫。誓扫妖氛还国土,金马台澎”。
- 解放一江山岛烈士纪念馆,位于陵园北面小山上,于1962年建造完工。为圆形天坛式五层建筑。门口匾额“烈士纪念馆”和楹联“悼英雄壮烈精神万古长青,继遗志一定解放金马台澎”,为时任浙江省省长周建人撰书。
台湾
国军王生明与部属的遗骸都被解放军焚毁,无从寻得。王生明阵亡后,由蒋中正总统在台北亲临致祭,追晋为陆军少将,并入祀做为国家级“首都忠烈祠”的国民革命忠烈祠1969年,中华民国行政院制颁的行政命令《忠烈祠祀办法》第八条明订“中央政府所在地之首都,建立首都忠烈祠,并得特准建立专祠专坊或专碑。”九月,依照同办法第二十四条“首都忠烈祠,由 总统主祭”之规定,总统蒋中正率文武官员于三日军人节参加中枢秋祭阵亡三军将士典礼。。第一夫人宋美龄为一江山阵亡官兵孤儿与大陈岛撤退来台的孤儿,在台北设立了华兴育幼院。1956年,蒋中正亲自出席一江山岛战役战殁者周年祭。
台北市南港军人公墓一江山烈士纪念园区一江山阵亡烈士纪念碑。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于一江山战役五十周年(2005年)于台北市南港军人公墓的一江山阵亡将士纪念碑前,以“一身都是胆,英灵佑江山”为题。立上五十周年纪念文碑。其中有“此役国军在孤岛守将王生明将军指挥下,以少敌多,以弱抗强,虽临粮尽水枯,弹绝援断之困境,仍秉我生国死、我死国生之节义,拼死痛歼数倍共军,终成英魂,成全大义,为我国近代写下可歌可泣之史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