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防空學校
歷史
1933年11月,國民政府軍政部航空署在杭州開辦高射炮隊學員班和防空研究班。1934年1月,兩個訓練班在杭州筧橋合併為防空學校,簡稱「防校」,隸屬於航空署。
- 校長:徐培根(航空署署長兼)/黃鎮球(1934年7月10日升任)
- 教育長:黃鎮球(1934年5月軍政部兵工製造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取代徐培根成為防校負責人)/馮秉權(1934年7月10日升任)
- 教育總隊(原防空高射炮組):總隊長繆范少將。設
- 照測大隊(原防空探照燈組):隊長馮秉權兼
- 軍隊防空訓練班:招軍隊幹部
- 民間防空研究班
- 機械士隊:招初中畢業生
- 修理廠
- 防空獨立營:擔負防空作戰任務。1935年1月成立防空獨立(高炮)營,營長廖謹喻,轄3個連12門炮,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支防空作戰力量。
1935年上半年,學校遷南京光華門與通濟門之間的通光營房,更名為中央防空學校。
抗戰爆發前,中央防校組建了9個高射炮團和一些獨立營、大隊:
抗日戰爭前購入28門波佛斯75毫米口徑M1929高射炮、4具德國西門子公司150公分直徑探照燈、蔡司公司製焦基線長度2公尺之測距儀、匈牙利Gamma (gyár)製葛馬高射機械計算機(Gamma-Juhász légvédelmi lőelemképző,中文稱葛馬指揮儀)和相關的空中聽音器,瞄準和指揮設備,在1934與1936年分兩批次運達中國。28門砲以每連4門的方式組成6個高射炮兵連,在1937年與增購的60門Flak 18 37公厘高射炮、20毫米蘇羅通ST-5機炮、維克斯13.2公厘高射機槍共同編成國民革命軍砲兵第四十一團,團長為前防空學校教育長李恆華,下轄5個營、17個連之大小口徑防砲,擔任首都南京的防空任務。
照測隊也發展了9個大隊。
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京陷落前學校撤至武漢徐家棚但已經遭到嚴重損失。遷至湖南衡陽,後遷至廣西桂林。1938年11月遷至貴陽花溪桐木嶺。擔負教育訓練和指揮調度全國防空部隊作戰的雙重任務。
從蘇聯大量進口、裝備了1931年型(3-K)76公厘高射炮、1.5米直徑探照燈。
1944年11月,日機24架轟炸麻尾,防校所屬的高射炮第43團從廣西撤退途經此地,高射炮兵第三區(湘粵桂浙閩贛6省)指揮官岑鏗少將、高炮43團團長林澤寰上校被炸死,高炮47團團長黃震宇上校輕傷,官兵被炸死三百多人,麻尾大轟炸遇難達6000餘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組織機構幾度縮編。1947年冬防校率高炮41團遷北平。1948年冬,更名為空軍防空學校。1949年初,遷台灣花蓮。在大陸15年共開辦各類專業訓練班200多期,訓練各類人員2萬多人。
學校
學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學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學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學校教育的目的
常見的分級
歐洲的一些地區,高級中學(英語:Gymnasium)是中學的一種,入學的學生一般成績較突出。在德國,十三年級之後(一些地區是十二年級),將完成高級中學學習並參加德國大學入學考試(Abitur)(在奧地利和瑞士稱為Matura考試)。
在英國,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為小學(有時進一步區分為幼稚園和小學)和中學。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檢查員(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在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級別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機構: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級中學,英文稱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及研究生院。在美國,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監督的。許多早期的美國公立學校都是單間學校,一位老師在一間教室裡面教7個年級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起,單間學校被整理為多教室的學校,越來越多學校提供了校車運送學生。
常見的分類
在英國及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倫敦經濟學院)、舞蹈學校或記者學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評與替代
在整個20世紀,傳統的學校受到廣泛的批評。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別:對品味評價的社會批判》中說明了學校的階級結構再製機制。
學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責對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勵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它使孩子產生恐懼。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歡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學。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校園設施
參見
參考文獻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