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五台县博物馆

五台县博物馆位于五台县城内西门旁,俗称西寺,或广济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五台县志》载:“广济寺,在县治西,元至正年间建,已就倾圮,清乾隆四十三年知县王秉韬重葺。”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广济寺碑又说:“广济寺[1]建于元代,土人呼为西寺,以其偏于县西门内也。寺制极巍峨,栋宇插云,斗拱焕日……。由此可知,广济寺创建于元代。” 原是一座很完整的组群建筑,是按我国一般佛教寺院坐北向南而建。占地面积883平方米,中轴线上有二进院落,三座殿宇。依次为山门、文殊殿、大雄宝殿。

目录

概述

原是一座很完整的组群建筑,位于五台县城东西米市街是按我国一般佛教寺院坐北向南而建。占地面积883平方米,中轴线上有二进院落,三座殿宇。依次为山门、文殊殿、大雄宝殿。其中以大雄宝殿规模最大,面宽5间。钟、鼓楼建在文殊殿两旁,左右配殿、厢房环抱,共计16问,每边为8间。红墙绿瓦,端庄幽雅。建国后,新建县博物馆,寺院前部分建筑拆除,只存一座大雄宝殿。

发展历史

广济寺位居的五台城,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西汉置虑虒县,隶太原郡。因发源于县城西北15公里的虑虒山下里底村的虑虒水东南流经县城注入清水河而得名。虑虒古城遗址在今古城村北。三国时属魏国,隶太原郡。西晋时县废。北魏太和十年(486)置驴夷县,隶永安郡。虑与驴音近,虒古音夷,在虑虒县城南新建驴夷城。城周长三里二十步,东、南临虑虒水,西、北有池,东、南、北三面为陡崖,县城小而坚,地形陡绝,高不可攻,宜于防守。北齐时,驴夷县属雁门郡管辖。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五台县。金贞虒四年(1216)升为台州。明洪武九年(1376)复为五台县,属代州管辖。

五台县城在明清两代屡次增修。明隆庆四年(1570)建南、北二楼,外筑廓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增修大垣高三丈二尺,厚二丈五尺,垛口635个,堞台20座,门3座。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增修城楼4座。城门题名,南门谓大安门,楼匾“虒波环清”;西门谓恩纶门,楼匾“金汤巩固”;北门谓宁门,楼匾“台山拱翠”;东门楼匾“起凤”。

建筑布局

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3问,单檐悬山顶,殿前有月台,面积290平方米。该殿虽几经局部重修,但梁架结构和用柱方法仍保存了原状。柱头覆盆式,各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造成“升起”。这种做法增强了梁架的稳固力。屋顶坡度较平缓,檐下柱头四铺作斗拱,自栌斗斗口出平直的假昂一跳,昂背置交互斗,耍头与撩檐枋相交,后尾承桦拱托四椽。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斜拱,后尾托平棋枋。殿之前檐下悬有“大雄宝殿”竖匾一块,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广济寺时悬挂的。殿内彻上露明造。为适应宗教礼拜活动和扩大内部空间的使用面积,金柱的配置,采用减柱法,前槽不设金柱,后槽只用粗大的两根金柱承托内额,大内额之上承四椽。殿内正中悬木匾,上书“天人和益”,为五台知县王秉韬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书。

殿内保存有泥塑像30尊,基本完好。主像3尊,供奉在前面的佛台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上。正中释迦牟尼佛,头上蓝色螺发盘旋,脸形圆润,身躯肥硕,上身袒胸,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流畅。两侧塑二弟子阿难、迦叶,严谨安祥。左边文殊菩萨,右边普贤菩萨,面目丰腴,宽衣博带,束发莲冠,给人以艺术之美感。这3尊像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侧,塑胁侍菩萨两尊,他们项戴璎珞,臂饰宝钏,容貌健美。佛台前两侧塑有韦驮、伽蓝,相对而立,威武雄壮,好象在履行自己的护法职守。东西两山墙下塑有十八罗汉,有仰有俯,有喜有怒,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佛台背面正中塑文殊菩萨骑狮子,左边塑观音菩萨骑朝天吼,右边塑普贤菩萨骑白象,合称“三大士”。“士”者“事”也,即从事自利利他的人。

大雄宝殿的塑像为元至正年间(1335-1340)的遗物。由于受元代战乱影响,雕刻家发挥技艺的机遇受到限制,佛体欠庄严,像似俗骨人相,肉体表现较重,像似写实作风,佛的精神已看不出多少。但是,塑像尽管出手不高,仍属不可多得的作品。

佛教三圣

大雄宝殿的彩塑是“华严三圣”,那么,“华严三圣”的思想、造像源于何时何人?于此作一解释。“华严三圣”的思想、造像源于五台山,是五台山僧人对佛教文化的巨大贡献。当初,唐代五台山着名的居士李通玄至大华严寺研习《华严经》,提出了“华严三圣”的思想,他说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华严经》[2]中的三位圣者,这三人构成——法界之体。这一法界具有三德:毗卢遮那佛是法身的果德,文殊是因位的智德,普贤是因位的行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总别关系;二、主伴关系;三、因果关系;四、体用关系等。而后大华严寺的高僧澄观国师继承和发展了李通玄的这一“三圣”思想,提出了“三圣圆融观”。他说:“三圣者,本师毗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是也。”他还说:“三圣之内,二圣为因,如来为果。”文殊、普贤二圣法门互相融通。他们至佛果之因已经完成,因之立场与果之立场同一,且归属于佛果境界。由是文殊、普贤和毗卢遮那佛就融为一体了。澄观国师的“三圣圆融观”思想被他的高足圭峰宗密运用于实践,并按澄观国师之意创造了以毗卢遮那佛居中,文殊、普贤居其两旁的“华严三圣”造像。从此“华严三圣”的造像就应用而生了。

李通玄居士、澄观国师、圭峰宗密三人都是五台山华严学的奠基人,“华严三圣”的思想、造像都是他们创造的。这是他们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巨大贡献。

“华严三圣”中的毗卢遮那佛,是不可说不可得的法身佛,他的净土叫华藏世界,这个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海水中生大莲花,莲花中包藏有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花藏世界,略称华藏世界。华藏世界的教主是毗卢遮那佛。他有两个最得力的助手,一是他的左胁侍文殊菩萨,专司智德,另一是他的右胁侍普贤菩萨,专司理德。

大雄宝殿前立八角形经幢一座,通高4米,下施扁平的须弥座,每面雕狮。幢身八面,都有造像,刀法简洁古朴,经幢铭文已漫漶不清。幢身之上覆以宝盖,周围浅雕几何图案,绕以璎珞。宝盖以上施覆钵和宝珠。建幢年代不详,从形体和雕刻技术上看,可能属唐制,但不能超越唐代。因为《尊胜陀罗尼经》是唐高宗时佛陀波利来华始译的。

附近景观群

五台县城四周,被5座小台顶环抱。东面有东山,亦名小东台,海拔1414米,台顶面积5平方公里。山顶有峰火台,山西北有阁子岭隘口,古称“阁道穿云”,为五台八景之一。西有紫罗山,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处,山势挺拔俊秀,人称小西台,海拔1284米,山上旧有道院,废之久矣。金代道士姬志之重建,名“明阳观”。金代诗人元好问曾临观游览,作《明阳观记》,并建骀台神庙。山下有金代侍郎张大节和忻州刺史张天叟古墓。县城东南面有南神垴,孤峰突起,层峦屏立,人称小南台,海拔1217米,台顶面积1平方公里。此地是汉文帝刘恒曾游猎的地方,后人在垴上建代王庙,亦称汉文祠。现今祠已不在,庙迹犹在。北面有青山垴,亦名小北台,海拔1557米,山上有一座小庙,内供一男一女两尊彩塑,女的清秀端庄,谓之青山圣母;男的魁悟英俊,谓之青山爷爷。4小峰之中有文昌山,亦名峰山,人称小中台,海拔1242米。山上有文昌庙,山下东侧有明万历年间、名震中州、“天下清官第二员”的杨梦弼墓。

广济寺这一元代建筑,为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研究我国建筑史、雕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接待国内外客人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

视频

五台县博物馆 相关视频

美丽新五台——山西省五台县宣传片
五台县 五台山六道木佛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