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
公孫瓚(?-199年),字伯珪,東漢末期人物,幽州遼西令支人,曾任中郎將,封都亭侯,幽州刺史。
曾與劉備和劉德然共同師事於盧植。鎮守遼西時曾與烏桓、鮮卑等交戰,盡選白馬為先鋒,自號「白馬義從」。當時袁術派遣孫堅駐屯於陽城以拒董卓,袁紹派周昂奪取孫堅駐守之處,袁術便派公孫瓚從弟公孫越與孫堅一同攻打周昂,沒有獲勝,公孫越為流矢所中死。公孫瓚以其弟被殺,將此事歸罪於袁紹,並和袁紹爭奪北方連年交戰。
建安四年(199年)被袁紹擊敗,先將其姊妹妻兒全部縊死,然後引火自焚,在公孫瓚自焚時,袁紹士兵登上公孫瓚所在高台並將其斬首。
目錄
生平
豪族出身
公孫瓚生年不詳,只知年長於161年出生的劉備。
公孫瓚是豪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只能任書佐。因美貌、聲音洪亮與才智受太守侯某賞識,被邀請為女婿。受岳父幫助曾與劉備和劉德然共同師事於盧植。
以義顯名
公孫瓚後來在太守劉其(又作劉基)[1]下任御車。在劉太守犯法被發配交州日南時敢於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途中劉其獲赦還。公孫瓚歸來後因此德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
白馬異雄
公孫瓚任長史間以數十騎兵擊敗數百鮮卑騎兵,升為涿令。光和(三國志)或中平(後漢書)年間,因要討伐涼州賊被授與都督行事傳。後因討伐漁陽張純與遼西烏丸丘力居等有功,升為騎都尉。因烏丸貪至王率眾人降公孫瓚,公孫瓚被升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公孫瓚組織數十擅射騎兵盡騎白馬,自號「白馬義從」。烏桓因此互相告知躲避白馬長史,並自此逃離塞外。
疏獷趫猛
公孫瓚因曾勸阻劉虞派兵助袁術而怕袁術怪罪,所以派其弟公孫越領千餘人助袁術、孫堅反擊袁紹部下周昂,於陽城之戰為流矢所中而死。公孫瓚以此遷怒袁紹。袁紹初欲以自身勃海太守印綬給與公孫瓚弟公孫範作為巴結,但公孫範轉為巴結公孫瓚。初平二年(191年),公孫範以勃海兵助公孫瓚率二萬人大破青州黃巾軍三十萬人,斬首三萬人,生擒七萬餘人,公孫瓚升為奮武將軍,封薊侯。羅列袁紹十大罪狀,冀州諸城官員向公孫瓚投降。公孫瓚自封三州刺史。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
- 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不久就派兵與袁紹在龍湊開戰,被袁紹擊敗,公孫瓚退還幽州。
- 初平三年(192年),袁紹派崔巨業領兵圍故安,久攻不下。撤退時被公孫瓚派三萬人追擊,在巨馬水大破袁紹軍,殺七八千人。
驕奢忘善
劉虞怕公孫瓚而欲先發制人,但被公孫瓚所敗,並在居庸俘虜劉虞。漢獻帝遣使者段訓欲增加劉虞的城邑,升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但公孫瓚誣蔑劉虞意欲謀反以威脅段訓殺劉虞,並封自己為幽州刺史。至此公孫瓚盡有幽州之地。但殺害劉虞對公孫瓚的名聲做成重大的損害,部下向心力大減,對日後部下紛紛向袁紹投降埋下伏線。
猶據自全
公孫瓚有幽州後,迫害有名氣及富有的人,任用親信小人,有才能的將領都離開公孫瓚。劉虞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公孫瓚將鄒丹戰於潞河之北,斬殺鄒丹等四千餘人。烏桓峭王及後與劉虞子劉和合袁紹兵於興平二年(195年),破公孫瓚於鮑丘,殺鄒丹等二萬餘人。公孫瓚所轄各地紛紛殺當地長吏而投奔劉和軍。公孫瓚加強易京的守備,自此只守不攻。建安元年(196年),公孫瓚不援救其部下,被袁紹逐個擊破。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率兵攻公孫瓚。公孫瓚屢戰屢敗後退守易京,與張燕聯合,希望夾擊袁紹。袁紹將計就計,設下伏兵。公孫瓚中伏後,心知必敗,退回城中自殺。
家庭
兄弟
子女
部下
- 嚴綱:被公孫瓚任為冀州刺史,界橋之戰中帶領先鋒,被殺。
- 田楷:被公孫瓚任為青州刺史,在巨馬水之戰中領軍。
- 單經:被公孫瓚任為兗州刺史。
- 鄒丹:在鮑丘之戰中領軍,被殺。
- 關靖:長史,勸阻公孫瓚出撃冀州,公孫瓚死後與袁紹軍決戰,戰死。
- 劉備:平原令,與田楷共拒袁紹,後與田楷到徐州救陶謙抗拒曹操,後為陶謙部下。
- 趙雲:隨劉備守平原,領導騎兵。
- 田豫:東州縣令,王門叛變時眾人欲降,田豫說服王門退兵。
- 王門:叛變獲袁紹給與萬餘人來攻,田豫說服王門退兵。
- 范方:率領公孫瓚支援劉岱的部隊,後因劉岱聽從程昱之意見接近袁紹而遭撤回。
- 季雍:公孫瓚麾下鄃縣令。初從袁紹,後雍以鄃縣叛紹而降公孫瓚,瓚遣兵衛之。紹遣朱靈攻之,力戰拔之,生擒雍。
- 文則:建安四年(199年),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援兵還沒到,公孫瓚秘密派部下文則送信給公孫續,途中被袁紹劫得了信。
- 李邵:鉅鹿太守,在公孫瓚討伐袁紹時倒向公孫瓚,但被董昭用計擺平。
- 孫伉:親公孫瓚一方,在董昭擺平李邵時被殺。
- 張吉:公孫瓚的部下,董昭利用他散佈假情報擺平了李邵、孫伉。
- 劉緯臺(算命的),李移子(賣布的),樂何當(小商販):公孫瓚拜把兄弟,都受公孫瓚親待。王粲《英雄記》有載。
- 公孫紀:原是劉虞的部下,因公孫瓚以同姓而兄弟相待,而把劉虞要殺公孫瓚的消息告訴公孫瓚。
藝術形象
演義記載
在演義中,公孫瓚猶如劉備恩人一般的存在。因與劉備有學友之誼,在討伐漁陽張舉、張純之亂時就起用了劉備,後使其駐守平原。
討伐董卓時,公孫瓚也參予其中,並接納劉備成為部將,同往會盟。汜水關之戰中,公孫瓚於袁紹面前引薦劉備,稱其為漢室之冑,袁紹乃賜座予劉備;虎牢關之戰中,公孫瓚部隊被指示前往參戰,在關東聯軍折損數將後,麾下劉備、關羽、張飛三人與呂布於關前大戰,最後逼退了呂布。
關東聯軍因諸侯產生嫌隙而解散後,公孫瓚與袁紹圖謀合作奪取冀州,不料由袁紹捷足先登。公孫瓚派遣其弟公孫越至袁紹處求取冀州土地,袁紹反悔不與,甚至在其回程中派遣部將假借董卓名義,將之殺害;公孫瓚得知後勃然大怒,遣軍進攻袁紹,對峙於磐河。
序戰中,袁紹部將麴義驍勇善戰,一馬當先斬殺公孫瓚部將嚴綱,瓚軍士氣低落而大敗;而後趙雲出現,加上劉備率領援軍適時到來,戰況隨之扭轉。兩軍在長期對峙後,接受了董卓的調停而撤兵。
董卓被王允與呂布暗殺後,在徐州又爆發曹操為報父仇而興兵的復仇戰,徐州牧陶謙聽從麾下謀士糜竺的建議,請求孔融為援軍,而孔融也推薦平原相劉備,於是劉備以此為契機,向公孫瓚借取趙雲與數千兵馬前往救援徐州。曹操因為長時間於徐州征戰,導致後防空虛,被呂布、陳宮、張邈等人奪取根據地,不得已而撤退,完成了救援使命的趙雲也帶著兵馬返回了公孫瓚處。
此後隨著劉備長期轉戰徐州,幾乎沒有與公孫瓚有任何聯繫。最終由曹操麾下的滿寵告知劉備,公孫瓚已敗於袁紹之手,死於易京的消息。
動漫作品
影視
評價
- 魏攸:「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 袁紹:「超然自逸,矜其威詐。」(《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 《三國志》作者陳壽:「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公孫瓚保京,坐待夷滅。」
- 《後漢書》作者范曄:「伯珪疏獷,武才趫猛。」;「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長脂腴,不知稼穡,其能厲行飭身,卓然不群者,或未聞焉。劉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漢之名宗子也!若虞、瓚無間,同情共力,糾人完聚,稸保燕、薊之饒,繕兵昭武,以臨群雄之隙,舍諸天運,征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 乞伏曇達:「昔伯珪憑險,卒有滅宗之禍;韓約肆暴,終受覆族之誅。」(《晉書·卷一百二十五·載記第二十五》)
- 王勃:「區區公路,欲據列郡之尊;瑣瑣伯珪,謂保易京之業。瓚既窘斃,術亦憂終。」(《三國論》)
- 洪邁:「公孫瓚築京於易,以為足以待天下之變,不知衛梯舞於樓上,城豈可保耶?」(《容齋隨筆》卷十四)
- 郝經:「瓚挾勁氣,輒害宗子。百樓雖多,雲胡不死。」(《續後漢書》)
- 王夫之:「頑悍而樂殺者公孫瓚,而猶據土以自全。」(《讀通鑑論》)
- 柳從辰:「卓雖受誅,豪傑並起,跨州連郡如劉虞、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劉焉、袁術、呂布者,皆嘗雄視一時,其權力猶足匡正帝室。」
- 蔡東藩:「公孫瓚之致死,其失與袁術相同。術死於侈,瓚亦未嘗不由侈而死。觀其建築層樓,重門固守,婦女傳宣,將士解散,彼且詡詡然自誇得計。一則曰吾有積穀三百萬斛,食盡此谷,再覘時變。再則曰當今四方虎爭,無一能坐吾城下。誰知紹兵驟至,全城被圍,鼓角鳴於地中,柱火焚於樓下,有欲免一死而不可得者,較諸袁術之結局,其慘尤甚!」
注釋
- ↑ 《太平御覽》卷422引《英雄記》:「公孫瓚字伯珪,為上計吏。郡太守劉基為事被征,伯珪御重到洛陽,身執徒養。基將徙日南,伯珪具豚米於北邙上祭先人。
參考資料
-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三國志·魏書二十六·滿田牽郭傳》
-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 《水經注 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