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溪香路古道
六溪香路古道位于台南市白河区的六溪部落到关子岭的碧云寺间,总长度仅2.4K,落差不及200M,若再加上登山口到碧云寺,合计也仅3.4K, 算是一条轻松的步道。台湾的步道,通常是先民为了经济活动或生活所需或为政者为掌控百姓,而翻山越岭走出的路径。但六溪香路古道却是六溪地区居民为了宗教活动(仰佛祖),而走出的进香之路。
目录
戏说古道
清朝时,有一位释应祥禅师从福建开元寺奉请一尊观音佛祖,并随著当时清兵渡海来台。他搭乘的船在竹仔港上岸后,先寄居在阿公店。后来为了寻找更适合参禅悟道的环境,就带著观音佛祖遍游南部各大丛林,最后在枕头山的大仙寺驻跸数年。修行期满后,释应祥禅师发现枕头山边半山腰处的“半壁吊灯火”灵穴环境清幽,决定独自上山草建茅堂,将观音圣像迎移过来,此为碧云寺的前身。
后来,有来自安溪、土库、番社的儒生林启邦等八人,连同一位书僮,因仰慕释应祥禅师的学养品德而向他拜师,并留在庙里苦读,结果九人全数登科。为表达对观音和释应祥禅师的感谢,他们决定捐赠大银千两,兴建寺庙,便购买当时开垦的田地,于嘉庆十三年正式兴建,取名“碧云寺”。
道光十二年发生张丙之役,碧云寺惨遭焚毁,释应祥禅师按佛祖指示,将佛祖金身请至东山,建草茅安奉。道光二十四年,番社庄民不忍观音佛祖无处安祀,便将观音佛祖迎请至哆啰啯西堡“番社街”。后有嘉义县营参府洪志高发起募款,兴建寺庙,并称为“碧轩寺”。建成后,他更敬献“碧云传香”匾额,意旨传承“火山碧云寺”之香火。 一百多年来,信众每年都在过年前自碧轩寺护持佛祖圣像回祖家碧云寺,让佛祖在此过年团圆后,再于过年后迎请返回碧轩寺。[1]
清朝时期,白河碧云寺曾因兵灾损毁,先民暂将佛祖神像迁至东山,后来东山居民建碧轩寺安厝佛祖。事件结束后,佛祖像回到碧云寺,碧轩寺也另塑佛祖像奉祠,不过碧轩寺从此每年农历十二月23日恭迎原来的碧云寺佛祖到东山,过年后再护送回白河,迎佛祖于是成为两地居民的年度宗教盛事。当时的香路古道长达十五公里,时至今日,古道的大部分路段已经铺设成公路,只有六重溪至碧云寺这路段,由于落差太大而保留下来,但也因年代久远而湮没在荒烟漫草之中。所幸经过嘉义林务局的整修,香路古道终于重新开通,并变成登山人健走的一条步道。登山口两边均可对走,沿路每隔100公尺就设有哩程椿一座,叉路也甚少,除了两处落差较大的地有拉绳椿壁攀爬外,其馀路段都是缓坡,难度不高。于碧云寺端,除可游赏莲座公园的奇岩巨木,或到碧云寺前俯瞰广阔的嘉南平原外,也可进入寺内观览三级古绩的建筑雕刻之美。
香路古道一路有溪流相伴,曲折地形环绕,有时还可见白垩土地形景观,短短的2.4公里就拥有十座木桥,也因古道中断数十年,人迹罕至,而保留了高大的柚木林,及原始古道的外貌,行走其间,古木遮天,即使日正当中,仍然清凉无比。[2]
六溪香路古道以人工方式重新开辟,全线修复完成,近日开放通行,陆续有山友前往攀登,肯定相关单位修复结合历史意义的古道,逢疫情时期,更值得推广。
“东山碧轩寺迎佛祖”已列全国重要民俗活动,然香路古道却已中断约20年,经台南市议员张世贤及地方人士协调林务局、西拉雅国家风景区、市府等单位修复,古道总长约4公里,路程约需1个半小时。
张世贤今邀相关单位前往踏查,他指出,希望结合在地平埔文化、六溪温泉等观光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进一步带动地方发展。
他表示,六溪香路古道是台湾极稀有的特殊古道,曾是联系六溪平埔族与汉族的文化廊道,也是台湾仅存的山路古香道,沿途林相等生态非常丰富,是极适合登山活动的山径。[3]
六溪因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交通往来的枢纽,至今仍保有通往碧云寺、枕头山、水火洞、南寮、东原、青山的古道,有些为行走方便已铺上柏油,部分则因崩塌中断,数十年间人迹罕至,却也因此让原始的古道风貌与自然生态保存完整,而未遭破坏。
而往来六溪与关子岭的古道约有三条主要路线
一.为通往碧云寺的“香路古道”,又称“古香路”、“旧香路”,正是一百多年前寺僧带著观音佛祖逃难的路线,虽然数十年来道路不时崩塌而阻断,但近年在政府、市议员及里民的努力下,已整建完成,是登山游客假日休闲、享受大自然的好去处。 二.为通往水火洞的“火路古道”,因地势较高、道路在崩塌后严重毁损,目前已无人行走。 三.为通往水火洞、行经三求净舍的产业道路,又称“新香路”,此路线邻近千霞园,道路较宽、地势较缓,适合多人同时往来,所以在古香路崩塌后成为二十多年来“东山迎佛祖”的必经路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