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網絡 的圖片

內風消,中藥名。為五味子科植物長梗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的根或根皮。

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理氣止痛,祛風通絡,活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胃痛,腹痛,

風濕痹痛,痛經,月經不調,產後腹痛,咽喉腫痛,痔瘡

,無名腫毒,跌打損傷。[1][2]

目錄

別名

入藥部位

根或根皮。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歸脾、胃、肝經。

功效

理氣止痛,祛風通絡,活血消腫。

主治

胃痛,腹痛,風濕痹痛,痛經,月經不調,產後腹痛,咽喉腫痛,痔瘡,無名腫毒,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 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南五味子根研末。每日6-9g,開水沖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1. 治急性胃炎,小兒消化不良[註 1],胃痛:南五味子根皮1000g,救必應二層皮750g,樟樹皮500g,香附250g。共製成丸劑。成人每次3-4.5g,小兒1.5-3g,每日3-4次,溫開水送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1. 治婦人榮衛不和,心腹刺痛,胸膈脹滿,不進飲食:

紫金皮蒼朮石菖蒲各一兩,香附子二兩,人參半兩,木香三錢。上為末,米糊丸如梧子大。

食後薑湯吞下三十丸。(《證治準繩》人參紫金丸)

  1. 治傷損眼胞,青黑紫色腫痛:紫金皮(童便浸7d,曬乾)、生地黃各等分。搗爛,茶清調勻敷。(《瘍科選粹》-紫散)
  1. 治雷頭風腫痛:紫金皮獨活赤芍白芷菖蒲、蔥頭各適量。煎濃如膏調敷。(《綱目拾遺》)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1-1.5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調敷。

炮製

採集加工

立冬前後採挖,去淨殘莖、細根及泥土,曬乾。或剝取根皮,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略浸,洗淨,撈出,悶潤至透,根切薄片,根皮切絲或厚片,乾燥。

形態特徵

長梗南五味子,又名盤柱南五味子、南五味子。常綠木質藤本,長2.5-4m。

小枝褐色或紫褐色,皮孔明顯。葉柄長1.5-3cm;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披針外形或窄橢圓形,

革質;長5-13cm,寬2-6cm,先端漸尖或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齒或有時下半部全緣;

上面深綠色而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側脈5-7對。花單生葉腋;

雌雄異株;花梗細長,花下垂;花被黃色,8-17片,長8-13cm,寬4-10mm,排成3輪,外輪較小,

卵形至橢圓形,內輪較大,長圓形至廣倒卵形;雄蕊群球形,雄蕊30-70,花絲極短;

雌蕊群橢圓形,心皮40-60,柱頭圓盤狀。聚合果球形,直徑1.5-3.5cm,熟時紅色或暗藍色。種子2-3,腎形,

淡灰褐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期9-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1200m的山坡、山谷及溪邊闊葉林中。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3]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

圓柱形,常不規則彎曲,長10-50cm或更長,直徑10-50cm或更長,直徑1-2.5cm,表面灰棕色至棕紫色,略粗糙,

有細縱皺紋及橫裂溝,並有殘斷支根和支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粗纖維性,

皮部與木部易分離,皮部寬厚,棕色,木部淺棕色,密布導管小孔。氣微香而特異,味苦、辛。

根皮為捲筒狀或不規則的塊片,厚1-4mm。外表面栓皮大都脫落而露出紫色內皮。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質堅而脆。

飲片性狀

根為類圓形薄片,表麵皮部紫色,約占木部的1/3,木部赤褐色,周邊可見導管小點。

根皮呈絲狀或片狀,外表面紫色,粗糙,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切面顯纖維性。質堅脆。氣香,味苦。

藥理作用

  1. 抗胃潰瘍作用。
  1. 鎮靜作用。
  1. 鎮痛和抗炎作用。
  1. 鎮咳祛痰作用。
  1. 抗菌作用。

現代應用

  1. 治病毒性肝炎。
  1. 治療燒傷。

相關論述

  1. 汪連仕《採藥書》:「入膏用,行血散氣。」
  1. 綱目拾遺》:「治風氣痛,傷力,跌扑損傷,胃氣疼痛,食積,痧脹等症,俱酒煎服。」
  1. 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潰瘍病,胃腸炎,中暑腹痛,月經不調,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

注釋

  1.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一種臨床症候群, 是由胃動力障礙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動不好的胃輕癱和食道反流病。消化不良主要分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質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中醫的「脘痞」、「胃痛」、「嘈雜」等範疇,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臟器,宜辨證施治, 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消食導滯等法治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