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劍河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州中部,東鄰天柱縣、錦屏縣,南連黎平縣榕江縣,西接雷山縣、台江縣,北靠施秉縣、鎮遠縣、三穗縣。總面積2165平方千米。總人口26萬人(2012年)。有苗、侗、漢等民族。全縣轄7個鎮、5個鄉:柳川鎮、岑松鎮、南加鎮、南明鎮、革東鎮、磻溪鎮、太擁鎮、久仰鄉、南哨鄉、南寨鄉、敏洞鄉、觀麼鄉。縣政府駐革東鎮。

地處黔東低山丘陵中部,西高東北低。年均溫16.7℃,年降水量1350毫米。境內河流屬長江水系,主要河流清水江。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68.2%,是貴州省林業縣之一。礦藏有金、錳、鉛、水晶石[1]、毒砂、釩等。320國道過境,清水河可通航。

目錄

歷史沿革

一說「劍河」系苗語「雄俄」轉音。元為楠木洞,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永樂五年(1372年)置亦溪南洞蠻夷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六年(1373年)設亦溪兩江巡檢司;十二年(1379年),屬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年)改隸黎平府。清康熙二十二年廢亦溪南洞長,官司;雍正七年置清江廳,以鎮遠府同知分駐;十年(1732年)置清江鎮;十二年(1734年)移清江同知駐台拱,改由鎮遠府通判分駐,並以原天柱縣柳霽縣丞改屬鎮遠府。

1913年改清江廳為劍河縣,屬黔東道;1914年以柳霽縣丞地置柳霽分縣,屬劍河縣;1923年直屬於省;1935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1936年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同年撤銷柳霽分縣,併入劍河縣;1937年以後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鎮遠專區,1956年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將台江縣併入,1962年將台江縣分出。

1996年,劍河縣面積2035.1平方千米,人口18.9萬,轄4個鎮、7個鄉:柳川鎮、岑松鎮、南加鎮、南明鎮、久仰鄉、太擁鄉、南哨鄉、南寨鄉、磻溪鄉、敏洞鄉、觀麼鄉。縣政府駐柳川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劍河縣總人口189085人,其中:柳川鎮32230人,岑松鎮18533人,南加鎮19282人,南明鎮19180人,久仰鄉17491人,太擁鄉17393人,南哨鄉13138人,南寨鄉16742人,盤溪鄉14926人,敏洞鄉11899人,觀麼鄉8271人。

2002年末,劍河縣總面積2035.1平方千米,總人口21.5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9.36萬人。轄4個鎮、7個鄉,6個居委會、270個村委會。

2003年2月20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變更台江縣革東鎮隸屬關係,將其劃歸劍河縣管轄。台江、劍河兩縣行政區域界線作相應變更。(註:因三板溪水電站建設,劍河縣城將由柳川遷至寨章一帶復建)。

2003年末,劍河縣總面積2171.1平方千米,總人口24.1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3.20萬人,占總人口的96.2%。轄5個鎮、7個鄉:柳川鎮、岑松鎮、南加鎮、南明鎮、革東鎮、久仰鄉、太擁鄉、南哨鄉、南寨鄉、磻溪鄉、敏洞鄉、觀麼鄉。共有307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

2005年7月17日,民政部(民函[2005]181號)批覆同意劍河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柳川鎮遷移至革東鎮(8月11日貴州省政府下發黔府函[2005]304號文件)。2006年3月14日,經省政府批准,黔東南州三板溪水電站庫區水域命名為仰阿莎湖。

2007年末,全縣總面積2176平方千米,總人口24.7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3.05萬人(苗族占54%、侗族占36%),非農業人口2萬人,轄5個鎮、7個鄉(均為民族鄉鎮),301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劍河縣常住總人口180624人,其中:柳川鎮16950人,岑松鎮15830人,南加鎮14927人,南明鎮14700人,革東鎮39280人,久仰鄉16519人,太擁鄉13987人,南哨鄉10505人,南寨鄉12495人,盤溪鄉9857人,敏洞鄉8841人,觀麼鄉6733人。2010年末,劍河縣常住人口18.08萬人。

2011年末,劍河縣面積217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8.02萬人,戶籍人口25.50萬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6%,以苗族和侗族為主。轄5個鎮、7個鄉,8個居委會、301個行政村。

2013年2月22日,省政府(黔府函[2013]30號)批覆同意:撤銷磻溪鄉,設立磻溪鎮,鎮政府駐磻溪村;撤銷太擁鄉,設立太擁鎮,鎮政府駐太擁村。調整後,全縣轄7個鎮、5個鄉:柳川鎮、岑松鎮、南加鎮、南明鎮、革東鎮、磻溪鎮、太擁鎮、久仰鄉、南哨鄉、南寨鄉、敏洞鄉、觀麼鄉。

視頻

劍河縣 相關視頻

貴州黔東南劍河縣旅遊宣傳片
劍河縣八萬山(大平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