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十方諸佛寶塔

十方諸佛寶塔
圖片來自easyatm

十方诸佛宝塔,又称“延寿寺塔”,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马房寺村东北的古塔公园内,原来是延寿寺的塔。

目录

历史

十方诸佛宝塔兴建于明朝嘉靖乙巳岁(1545年)春,为延寿寺住持翠峰禅师(1468年-1549年)兴建,时名“十方诸佛普同之宝塔”,塔型为“檐层九,中通八围”,功能是“内安请罗汉像,内下有藏真之穴圹,以盛不朽之坚固,或藏衣钵之爪发齿牙,迁化有德者,咸有所依附焉”。翠峰禅师圆寂之后,卜葬在该塔后数丈。

明朝万历初年,延寿寺重修时,皇太后“发心施舍银一千五百两,暨宫眷人等陆续施银一千两,俱命近侍官王喜董其事,重修宝刹重整余容”,“山门一座,天王殿一座,钟鼓楼二座,藏经殿五间,内新印藏经。全水陆殿五间,新造水陆。全方丈房三间,禅房十间,接待僧房三间。凡供设器物靡一不具。芝房柱殿尽善尽美;宝阁琼台美仑美奂。”清朝末年庚子事变中,延寿寺被八国联军毁灭,十方诸佛宝塔幸存。<

1989年3月,朝阳区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使该塔基本恢复了原貌。2005年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十方诸佛宝塔”遭涂鸦》,引起有关部门重视。2008年4月,新建的古塔公园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免费开放的郊野公园之一。[1]

建筑

十方诸佛宝塔高约30米,是一座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塔座高约2米,拱型门洞,门洞上方题额为“十方诸佛宝塔”。

十方诸佛宝塔北侧,如今立有三通石碑:大明嘉靖丙辰季(1556年)尚衣监太监薛铭等人立石的《重修古刹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碑铭》;万历元年八月二十日(1573年)立,赐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侍经筵食正一品俸杨博撰写的《重修延寿寺碑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赐进士第兵科都给给事中俞鸾撰写的《明故翠峰禅师碑文》。十方诸佛宝塔南侧,如今立有两通石碑:其中一通石碑的碑额为“德种金田”、碑文为“宫眷人等”,另一通石碑的碑额为“名题宝地”、碑文刻着“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乾清宫带管事提督两司房司礼监掌监事兼掌御用监印太监冯保”。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2]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实地寻访 探寻隐藏在北京公交站名背后的秘密,北京文网,2008-12-16. [2014-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1). 
  2.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