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湛
妙湛 |
中文名稱;妙湛 國籍; 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遼寧 出生日期;1910年11月 逝世日期;1995年 |
妙湛法師,出生於1910年11月,俗名褚永康,遼寧丹東人。1939年於鳳城雙泉寺依進修老和尚出家,同年10月於北京拈花寺受具足戒,1940年到青島湛山寺佛學院深造,1942年到揚州高旻寺親近來果禪師,1957年飛錫廈門南普陀寺,直至1995年示寂,時年86歲,僧臘56夏。[1]
目錄
生平
妙湛法師,法名續林,俗姓褚,名永康。遼寧省東港市(原東溝縣)人。出生於公元1910年12月13日(農曆十一月十二日)。1933年結業於安康師範學校,曾任小學教員、教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被日本侵略者認為有反滿抗曰的嫌疑而逮捕。出獄後看破紅塵,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和[五戒]。1939年,到遼寧省鳳城縣通遠堡雙泉寺,依進修剃度後,旋赴北京拈花寺,在全朗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後,即往青島湛山寺佛教學校,依倓虛學習天台教觀。1942年春,往江蘇揚州高旻寺,在禪門宗匠來果座下參參禪多年,其教宗天台、行在禪宗嚴以律己,寬以待人。1957年,到廈門南普陀寺。因其深諳佛理、戒行莊嚴,翌年便受僧眾推為監院。在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南普陀寺一度停止宗教活動,妙湛被安排為小賣部主任。直至1979年,才恢復監院職務。[2]
成就及榮譽
法師一生愛國愛教,致力於佛教事業的恢復和發展,為弘揚佛教文化、興辦佛教教育、培養愛國愛教僧才,為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和對外友好交往做了大量的工作。生前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名譽會長,廈門市佛教協會會長,閩南佛學院和福建佛學院院長,南普陀寺、鼓山湧泉寺、武夷山永樂禪寺方丈,在海內外佛教界享有盛譽。
自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貫徹落實,全國各大名山古剎逐步得到重建和開放,南普陀寺亦不例外。從1980年開始,妙湛法師積極維護佛教的合法權益,維修寺院。在廈門市政府和市宗教事務局的關心支持下,廈門的佛教寺院逐步得到恢復和重建。如普光寺、鴻山寺、虎溪岩寺、萬石蓮寺、天界寺等道場,特別是南普陀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南普陀寺是一座破舊不堪的道場,東邊是一個五金電器廠,西邊是一所演武小學和一片瓜田。可是在妙老的主持下,一天一天地發展起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舊到新。五金廠變成了普照樓,演武小學變成了閩南佛學院教學樓和太虛大師圖書館,瓜地變成了慈善樓,般若池變成了全國著名的禪堂……。經過15年的辛苦創業,南普陀寺面貌一新,雄偉壯觀,遠遠超過從前的規模,為廈門特區建設和佛教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妙湛法師不僅致力於修復廈門的佛教寺院,而且還為鼓山湧泉寺、武夷山永樂禪寺、寧德支提寺、西安淨業寺等修復重建都作了很大的貢獻。特別是在1993年為支提
寺集資30多萬元人民幣,興建支提山公路,全長6公里,使閩東人民盼望已久的夙願得以實現,為天冠菩薩的道場開闢了一條光明大道。
興教育才
為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妙湛法師一方面維修寺院,一方面努力培養佛教接班人。1981年春,復辦了由弘一律師和瑞今法師創辦的佛教養正院,聘請了四川、安徽、上海、浙江等地的法師和居士來任教。由於當時的辦學條件有限,學僧分別在功德樓和法堂上課。剛開始時,學僧比較少,白天勞動,晚上上課。後來學僧多了,才改為半天勞動,半天學習。學僧經常為常住砍柴、運煤,幫助基建搬磚運瓦,拉渣土、挑砂子水泥等等。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妙老每天親自帶頭和學僧一起出坡勞動,無論是掃地或其他作務,都跟學僧在一起,每次幹活都是汗流浹背,一天要換好幾套衣服。有時學僧都回去了,他一個人還在幹活。在"文革"期間,每天早晨他一個人掃地,從東山門一直掃到西山門,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還被政府評為勞動模範。妙老的一言一行,使學僧養成了一種愛學習、愛勞動的好習慣。
1983年夏,妙老陪同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宏船法師率領的佛教代表團到北京,拜訪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當時這兩位大德都動員妙老一定要把閩南佛學院復辦起來。他回廈門後,非常高興,信心百倍,發願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復辦閩院。他經常告訴養正院的學僧:"閩院不復辦,我死不瞑目。過去我在青島湛山寺佛學院學習時,倓虛老法師交代我,將來有條件、有能力,一定要辦佛學院,為佛教培養人才。"因此,到了1984年底,經福建省宗教事務局和廈門市政府、市宗教事務局的審批,同意復辦閩南佛學院。通過正式考試招生,錄取了預科男女眾各40名,於1985年5月17日舉行復辦閩南佛學院開學典禮。男眾部設在南普陀寺,女眾部設在萬石蓮寺。閩院復辦後,要求入學的學僧越來越多,幾乎每天都有。為滿足學僧的求學願望,妙老發大慈悲心,儘量創造辦學條件,從二個班增加到四個班、六個班,1992年發展到八個班(包括養正院),另外還設研究班,男女學僧共20多人。當時養正院乙班只好借住在虎溪岩寺上課,女眾預科乙班借住在南普陀寺禪堂地下室上課,學僧人數達350多人。這是閩院有史以來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時期。
為了解決女眾部學僧的校舍問題,妙老花了不少心血。為了此事,他經常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經過多方面的努力,最後選定廈門金榜山董內岩紫竹林寺作為閩院女眾部的修學道場。在妙老悲心宏願的感召下,終於得到台灣香光尼眾佛學院悟因法師和新加坡、香港鍾氏家族的慷慨捐資。經過妙老3年的親自監造,於1996年春季,閩院女眾們終於有了一個安心學習的好道場。
妙湛法師對佛教事業極為重視,不僅為辦好閩南佛學院,而且還為中國佛學院、福建佛學院、武昌佛學院、嶺東佛學院、依蘭尼眾佛學院、泉州佛學苑等,在經濟、師資以及學員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1991年,他發表《全國佛教徒都來支持中國佛學院》一文,倡議全國各大寺院的諸山長老從經濟上要給予大力支持。1993年,在"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和1995年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上,妙老堅決支持中國佛協的辦學方針,貫徹執行趙朴老提倡的"三培養"和"五建設"的精神,並且提出"佛教大國一定要有佛教大學"的口號。他說:"造就佛教僧才,是關係到我國佛教前途和命運的頭等大事。佛教文化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寶……。不僅要在中國弘法,還要向世界弘法,為世界各國培養高級佛教人才,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紀念太虛大師誕辰百年時,他在《僧教育的新構思》中說:"佛學院必須由過去單一培養教理知識的僧才,轉變為培養多層次多專業知識的僧才,才能適應當前我國佛教的實際需要。"他提倡佛學院將來要設教理、禪觀、教儀、管理、藝術、醫護六個系統。在《再談僧教育》中,他說:"未來佛教需要的僧才,像印光法師那樣,專一淨土宗,巍然不動;像弘一法師那樣,高舉戒學的旗幟,令正法久住;像虛雲、來果和尚那樣,坐穿蒲團,發明心地,參究本來面目,弘揚禪宗;像太虛法師那樣,整頓僧制,創辦教育,提倡人間佛教……。"由此可見,妙老有着遠大的眼光、超人的智慧,繼承了弘一律師和太虛法師的辦學道路,重視學修並重、悲智雙運,為適應當前社會對佛教事業的需要,努力培養弘法人才。
妙湛法師的辦學特點,一是堅持叢林辦學院的方針。院長須由方丈兼任,經費由常住負擔,這樣的佛學院才有生命力。二是學修並重。學院學僧要參加上殿過堂、誦戒坐禪。三是坐地參學,不放寒暑假,把國內外有佛學造詣的法師、居士請進學院,為學僧講經講學。四是讓學僧有一個學習的機會。只要學僧有信心學習,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儘量滿足他們的求學願望。他常說:不知哪一塊雲有雨。他說自己當時在青島湛山寺讀佛學院時,倓虛老法師只要求寫一篇文章。可見妙老對培養人才是多麼的重視。
學修並重
妙湛法師一貫重視修持,嚴持毗尼。他出家前曾駐錫揚州高旻寺,跟隨來果禪師參禪數年,領悟到心地法門的重要性。當他於1957年來南普陀寺時,每天還堅持參禪打坐。當時南普陀寺沒有禪堂,他發願將來興建一座禪堂供養大眾師父用功。由於時節因緣的關係,沒有如願以償。閩院復辦後,他常對學僧說:"出家人光學教理是不夠的,必須到禪堂用功,把所學的東西進行消化,才能受用,否則只是畫餅充飢。"所以興建禪堂又成了妙老的一大心愿。時至1990年秋天,南懷瑾先生香港的學生李素美和其女兒郭姮妟來南普陀寺拜訪妙老,在談話中問及寺院需要做什麼功德。妙老語重心長地回答:"還需要建一座禪堂!"當時,李素美母女倆就立即答應下來,並打電話報告南先生。南先生說:"好啊!法師要建禪堂,我們一定要發心。"因此,南普陀寺禪堂從1991年春天開始動工奠基,經過三年的建造,於1993年春落成,並聘請南先生舉行為期7天的禪學講座,參加禪修的有來自加拿大、美國、菲律賓、台灣、香港等海內外的佛教四眾弟子共一千多人。同時,妙老規定閩院學僧要走學修一體化的道路,每天晚上最少要坐一支香。他在禪堂開示中強調:"禪堂是寺院裡最重要的一個修行地方,佛學院的學僧應白天學教,晚上坐禪,如此才可以使戒定慧並進。單單學一點文字般若是不夠的,一定要坐禪。要想成佛作祖,必須住禪堂!古人住禪堂以開悟為期,不悟不出禪堂。當打生死七時,寧死在禪堂,不願死在外寮。禪宗一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禪堂又叫選佛場。"妙老繼承了高旻寺來果禪師的宗風,勉勵後學多住禪堂,學修並進。他自己每天早晨三點鐘就起來打坐或讀誦《金剛經》、《普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等,然後等到一開靜,就親自喊學僧起來上早殿,經常拿着手杖察看學僧寮房。如有不聽話,隨時用"棒喝"來教育。法師的嚴格管教,令學僧肅然起敬。
創辦慈善機構
行願無盡,為善最樂。妙老經常告訴大家:"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吃不飽、穿不暖的窮苦人,我們佛教徒應多做一些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他老人家多年的願望終於在佛菩薩慈光加佑下實現,1994年11月14日,大陸第一所佛教慈善機構--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成立了。
基金會在妙老的領導下,本着愛國愛教、慈悲濟世的宗旨,廣集大眾的力量和善心,以出世的無私精神,做入世的利生事業,在賑災救災、扶危濟困、救死扶傷、助學助教、放生護生、印經結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他經常親自慰問廈門社會福利院、孤兒院、養老院、聾啞學校,甚至冒着大雨送款到市民政局捐獻給災區人民。
法師一生省吃省用、惜福修福,對生活從不計較。他到83歲高齡的時候,外出遠門也不帶侍者,把節省的路費都用來做慈善事業。
基金會的慈善工作立足於本省,面向全國。最初從"六個一百"開始做起,逐步發展到賑災建校等大型的慈善活動。如1995年,為福建三明洪澇災區捐賑災款6.5萬元,為江西贛州水災捐款6.5萬元及衣物6千多件。同年,為重慶佛教希望工程捐款16萬元等等。總之,妙老創辦的慈善基金會,把救援之手伸向那些遭受地震、洪澇災害,失去家園、失去親人的災民;他們中有求知若渴,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學生;有打工在外,陷入困境的民工;有身患絕症無力治療的病人,乃至經不住社會和生活壓力而想自殺的年輕人等。總之,妙老的悲願,不知利益了多少的苦難人。他常常說:只要大家獻上一份愛心,這個世界就會變成更加美好的家園。他雖80多歲的高齡,還念念不忘他人的痛苦,在臨終之際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遺訓。
愛國愛教
妙湛法師一生熱愛國家、熱愛社會,出家前曾受社會高等教育,擔任過遼寧丹東市第一小學校長。當時,正值日寇侵華,許多愛國人士都被逮捕,妙老也是其中的一個,備受種種折磨痛苦。他每當給學僧上愛國教育課時,就告訴大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們要牢記日本帝國主義的滔天罪行,只有祖國富強、國家興盛,人民才不會受欺辱。作為新時代的僧青年,要發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象歷代愛國高僧那樣,維護國家利益,擁護黨的領導。
妙湛法師在愛國愛教、管理寺院的同時,還做好海內外聯誼工作。他曾經多次應邀到香港、新加坡、美國、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弘法,如1987年去美國加州參加萬佛城的水陸盛會,1990年去新加坡參加宏船老法師的追悼法會,1994年參加中國佛協訪問團護送佛牙舍利到泰國巡禮等等,並先後接待了澳大利亞、加拿大、南斯拉夫、希臘和英、美、日、德、意等國家的領導人及社會知名人士。在出訪和接待的同時,協助政府宣傳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介紹祖國改革開放後佛教發展情況。妙老平常待人熱忱,和藹慈祥,無論何方客人,都是一視同仁。歷年來,在妙老的道德感化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台灣、香港等地的高僧大德和護法居士,紛紛慷慨解囊,為廈門的佛教事業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妙湛法師一生為祖國、為人民、為佛教事業作出重大貢獻,有如彌勒菩薩的肚量、普賢菩薩的願力、觀音菩薩的慈悲,以"任勞任怨、委曲求全"八個字作為座右銘。雖然法師圓寂已有5年的時間,但他的道德修養、待人處世的態度和慈悲精神都永遠值得後人學習。我們應該繼承他老人家的遺志,荷擔如來家業,為21世紀的佛教事業,為祖國統一和世界和平,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而努力。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勿忘世上苦人多——妙湛長老誕辰一百周年紀念 , 佛教在線 2010-12-17
- ↑ 妙湛老和尚法語開示集 , 佛弟子文庫 20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