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遲
樊須(前505或515-?),字子遲,亦稱樊遲,漢族,春秋末年魯國人(一說齊國人)。比孔子小三十六歲,他求知心切,上進心強。有勇力,二十多歲就仕於季氏,並在對齊作戰中表現出了才識。子路載他曾向孔子問種田種菜的事,孔子答以「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去後,孔子卻說:「小人哉,樊須也」。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益都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樊子」。
目錄
論語
- 《論語·子路》[1]記載:樊遲想學農,孔子說:「吾不如老農。」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遲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 《論語·顏淵》[2] 記載: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四科十哲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4] )。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四科十哲。
-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子淵)、閔損(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予(子我)、端木賜(子貢)。
-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子有)、仲由(子路)。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傳說有三千弟子,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5] )。又一說:賢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傳》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傳。在這篇列傳中,有記述較詳者,亦有記述簡略,只有兩字人名,例如商澤、孔忠;可能也有遺漏者,例如鄭玄稱子禽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未載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紇一起投軍,「生秦丕茲,事仲尼。」[6],《史記》亦不載秦丕茲。
《仲尼弟子列傳》也有不少錯誤,例如記錄子貢錯誤百出,子貢參加「艾陵之戰」,「大破齊軍,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左傳》只記有五將軍。[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