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端木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端木賜
Timg (5)xcvf.jpg
端木
封號 先賢端木子
族裔 漢族
出生 公元前520年
衛國黎(今河南鶴壁市濬縣)
逝世 公元前456年
《越絕書》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濬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端木賜 別   名 子貢 國   籍 中國周朝(春秋末期)
民   族 華夏族 出生地 衛國黎(今河南鶴壁市濬縣) 出生日期 公元前520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456年 職   業 政治家、商人、外交家 信   仰 儒家
主要成就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 主要成就 存魯
亂齊
破吳
強晉而霸越
魯國、衛國之相、中華儒商第一人
中華儒商始祖
儒商文化創始人
經商 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
歷史典故 萬仞宮牆,過猶不及,富而好禮等 後人稱謂 黎侯,黎公,先賢端木子 注 音 ㄉㄨㄢ ㄇㄨˋ ㄘˋ
老 師 孔子 封 號 先賢端木子 代表作品 《越絕書》

人物成就

儒商始祖

子貢不僅在學業、政績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財經商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論語·先進》載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卻窮得丁當響,連吃飯都成問題,而子貢不被命運擺布,猜測行情,且每每猜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翻譯:子貢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做買賣,以成巨富。由於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的筆墨對這位商業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經濟發展上所起的作用。

魯衛之相

《論語》僅說子貢在「言語」方面優異,這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人們對子貢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認識。《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謂子貢「常相魯、衛」。他的老師孔子也認為子貢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論語·雍也》曾記載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子貢、冉求是否可以從政,孔子回答說三人皆可從政,但孔於卻分別道出三人之優點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賜(子貢)也達」、「求(冉求)也藝」。從孔子列舉的三個優點看,我們覺得子貢的優點——「達」,似乎更是從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謂「達」就是通達事理,試想一個從政的人如果能夠「通達事理」,他就會高屋建瓴,從宏觀上把握問題的全局和整體,把政事處理得有條不紊。而子路的「果」(果斷)、冉求的「藝」(多才多藝),都不過是從政必需之一端。正因為子貢通達事理,又有傑出的「言語」才能,所以他才會被魯、衛等國聘為相輔。正因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會在出使齊、吳、越、晉四國的外交活動中得心應手,獲得圓滿成功。

教書育人

子貢的晚年,也像孔子一樣開始教學,魯國大夫子服景伯就是他培養出的優秀人才。

人物故事

子貢尊師

相傳,孔子有七十二個有名的弟子,子貢便是其中之一。萬仞宮牆典故,出自子貢稱讚孔夫子之學問高深。子貢尊師的故事,也很感人。一次,魯國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聽說後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老師的圍牆高几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他還把老師比做太陽和月亮,說老師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子貢問道

人的才能和德行,自古以來就少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有長處,也必定會有短處。倘若用其長處去彌補短處,那麼,天下將沒有人不被使用;倘若苛責人的短處而捨棄其長處,那麼,天下人都將被棄而不用。再加上人的感情各有愛憎,旨趣各有同異,即使是像伊尹周公這樣聖明的人和象墨翟楊朱這樣的賢能者,如果去徵求眾人對他們的意見的話,誰能免去受譏刺和遭疑忌呢?

子貢向孔子問道:「鄉里的人都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不行啊。」子貢又問:「鄉里的人都憎惡他,這個人又怎樣呢?」孔子說道:「也不行啊。最好是鄉里的好人都喜歡他,而鄉里的壞人都憎惡他。」這是因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定相反,小人的憎惡君子也就象君子的憎惡小人一樣。要想究明真實的情況,取決於慎重地聽取反映。聽取君子的話,就廢止了小人的邪道;而聽取小人的話,君子的正道就會消亡。

子貢贖人

一切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道德,都是偽道德。

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氣那麼重要。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翻譯: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說:」賜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

「子貢贖人」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孔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其實魯國那條法律的用意是為了鼓勵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暫時沒有預付贖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來贖金為同胞贖身,因為你不會損失任何東西。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魯國君主為子貢之舉樹為典範—大肆通報、嘉獎、宣傳乃至全國推廣,會有什麼後果?一、社會表面的道德標準提高了,人人都表態向子貢學習;二、道德水準的實際狀況其實滑坡了,因為頭頂已經高懸了子貢這樣的道德高標,誰若贖回同胞後再去領取國家的贖金就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幾個人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生活呢?

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惡的東西。《道德經》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崇尚自然的本真質樸,不標榜不偏執,這是中華上古的傳統美德和智慧。因為無數的教訓已經告訴我們: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子貢之思辨

子貢與孔子孰賢

道德第一:孔子說,顏回賢於子貢,這是在道德與學習層次上講的,當然道德上孔子自是高於顏回的。時評第二:時時有人言,子貢賢於孔子。貢獻第三:鎖定春秋,子貢的貢獻是巨大的,通達事理,兩國宰相,能言善辯,縱橫五國,自述第四:用子貢自己的說法是:譬諸宮牆,賜(子貢)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他的話「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高度評價了孔子,維護了老師的名聲,但是只說了孔子的牆高比自己高,並沒有說,自己與孔子的宗廟熟美。高山流水第五:孔子如高山,子貢如流水,高山巍峨,融冰化水方有流水涔涔;流水靈動,源遠流長滋養萬物之德,由是觀之,高山與流水孰賢?

學習能力

子貢學習上的優異,首先體現在他的「言語」水平的高超上。《論語·先進》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予、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可見子貢是「言語」方面的優異者,也就是說子貢在說話技巧、演講技能上有獨到之處。據《左傳》等史書可知,在孔子那個時代,外交禮賓人員的語言訓練主要取之於《詩》,這已成為當時的一種習尚。孔子也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已成為當時語言訓練的主要教本。《詩》就是後來成為「六經」之一的《詩經》

在《詩》的學習中,孔子不僅要求學子們搞通弄懂《詩》的本來意義,而且要求他們能對《詩》「活學活用」,在外交禮賓場合能順手拈來以達己意,而這,沒有相當的靈活性和敏銳性是難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門徒中,子貢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論語·學而》曾記載孔子、子貢師徒二人對答,子貢靈活運用《詩經·衛風·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來回答老師提問的情形。孔子認為子貢的回答十分貼切,「斷章取義」恰到好處,故而稱讚子貢:「始可與言《詩》已矣」,而且說子貢「告諸往而知來者」,認為他對該詩的理解達到了心領神會的地步。

在《論語》中給予弟子「始可與言《詩》已矣」這樣高度評價的還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學」上的優異者,這說明子貢不僅在「言語」上極為優異,即使在「文學」方面也毫不遜色於 子游、子夏之徒。』《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說:「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看來師徒二人經常爭辯一些問題。使子貢在「言語」方面才能大加發揮的當屬他赴齊、吳、越、晉四國的穿梭外交活動了。在這次外交活動中,子貢充分發揮自己的演說才能,使得四國國君對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並紛紛採納他的主張。《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具體而言就是: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高超的演說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時人評論

子貢在學問、政績、理財經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現有目共睹,有耳共聞,故其名聲地位雀躍直上,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孔子。當時魯國的大夫孫武就公開在朝廷說:「子貢賢於仲尼」。魯國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孫武叔的話轉告了子貢,但子貢謙遜地說:「譬諸宮牆,賜(子貢)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手之雲,不亦宜乎?」意思是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牆裡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得見,但孔子的學問本領則好比數仞高牆裡面的宗廟景觀,不得其門而入不得見,何況能尋得其門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諸位才有這樣不正確的看法。當時魯國的另一個大臣陳子禽聽到子貢的這通解釋不以為然,他說:「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意謂你不過是謙恭罷了,難道仲尼真的比你強嗎? 總之,所有這些對子貢的讚譽並非空穴來風,它說明子貢在當時的名聲、地位和影響,確實已不在他的老師孔子之下。司馬遷作為有遠見卓識的史學家,他在《史記》中甚至認為孔子的名聲之所以能布滿天下,儒學之所以能成為當時的顯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子貢推動的緣故。他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這樣寫道:「七十子之徒賜(子貢)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於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執而益彰乎?」孔子得「執」子貢而「益彰」實是不刊之論。試想子貢當年「常相魯、衛」,出使列國,各國待之以上賓,其地位顯赫一時,而且他又有一副伶牙俐齒;每到一處在完成使命之後,每每要附帶宣講其老師的一套理論和主張,儘管孔子的那些理論主張有的與時代相李扦格,但看在子貢的面上,總要聽一聽,這在客觀上就推銷了孔子。孔子的儒學成為顯學,孔子的名聲布滿天下,實與得「執」子貢這位高足弟子有關。司馬遷對此看得很準。

子貢與顏回

儘管子貢有着多方面的建樹與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卻表現得非常謙。《論語·公冶長》記孔子問子貢:「汝與回也孰愈(誰更強些)?」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子貢對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貢提這樣的問題。子貢相當有涵養,他說:「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其實到底子貢與顏回哪個強,世人有目共睹。子貢與顏回比,就政事言,顏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言,顏回連生計也幾乎維持不下去,《論語》說他「屢空」,看來斷炊的事情亦經常發生,而子貢卻是「家累千金」;論彰揚其師之美名,顏回更沒有子貢那樣的巨大能量。至於孔子遇危難、遭險惡時,子貢總能挺身而出,顯其大智大勇。《史記·孔子世家》曾載孔子困陳、蔡,絕糧,情形十分危急,而當時孔子門徒個個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是「子貢使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子貢是孔門弟子中之最傑出者其中之一。

附:孔門十哲

德行

▪ 顏回 ▪ 閔子騫 ▪ 冉耕 ▪ 冉雍

政事

▪ 冉有 ▪ 仲由

言語

▪ 宰予 ▪ 端木賜

文學

▪ 言偃 ▪ 卜商

孔門七十二賢

▪ 閔損 ( 子騫) ▪ 冉耕 ( 伯牛) ▪ 冉雍 ( 仲弓) ▪ 冉求 ( 子有) ▪ 仲由 ( 子路)

▪ 宰予 ( 子我) ▪ 端木賜 ( 子貢) ▪ 言偃 ( 子游) ▪ 卜商 ( 子夏) ▪ 顓孫師 ( 子張)

▪ 曾參 ( 子輿) ▪ 澹臺滅明 ( 子羽) ▪ 宓不齊 ( 子賤) ▪ 原憲 ( 子思) ▪ 公冶長 ( 子長)

▪ 南宮括 ( 子容) ▪ 公皙哀 ( 季次) ▪ 曾蒧 ( 皙) ▪ 顏無繇 ( 路) ▪ 商瞿 ( 子木)

▪ 高柴 ( 子羔) ▪ 漆雕開 ( 子開) ▪ 公伯繚 ( 子周) ▪ 司馬耕 ( 子牛) ▪ 樊須 ( 子遲)

▪ 有若 ( 子有) ▪ 公西赤 ( 子華) ▪ 巫馬施 ( 子旗) ▪ 梁鱣 ( 叔魚) ▪ 冉孺 ( 子魯)

▪ 曹恤 ( 子循) ▪ 伯虔 ( 子析) ▪ 冉季 ( 子產) ▪ 公祖句茲 ( 子之) ▪ 秦祖 ( 子南)

▪ 漆雕哆 ( 子斂) ▪ 顏高 ( 子驕) ▪ 漆雕徒父 ( 子文) ▪ 壤駟赤 ( 子徒) ▪ 商澤 ( 子秀)

▪ 石作蜀 ( 子明) ▪ 任不齊 ( 選) ▪ 公良孺 ( 子正) ▪ 後處 ( 子裡) ▪ 秦冉 ( 開)

▪ 公夏首 ( 乘) ▪ 奚容箴 ( 子皙) ▪ 公肩定 ( 子中) ▪ 顏祖 ( 襄) ▪ 鄡單 ( 子家)

▪ 句井疆 ( 子疆) ▪ 罕父黑 ( 子索) ▪ 秦商 ( 子丕) ▪ 申黨 ( 周) ▪ 顏之仆 ( 叔)

▪ 榮旗 ( 子祈) ▪ 縣成 ( 子祺) ▪ 左人郢 ( 行) ▪ 燕伋 ( 思) ▪ 鄭邦 ( 子徒)

▪ 秦非 ( 子之) ▪ 施之常 ( 子恆) ▪ 顏噲 ( 子聲) ▪ 步叔乘 ( 子車) ▪ 原亢籍 ( 籍)

▪ 樂欬 ( 子聲) ▪ 廉絜 ( 庸) ▪ 叔仲會 ( 子期) ▪ 顏何 ( 冉) ▪ 狄黑 ( 皙)

▪ 邦巽 ( 子斂) ▪ 孔忠 ( 子蔑) ▪ 公西輿如 ( 子上)

孔門先賢十二哲

閔損 (字:子騫) 冉雍 (字:仲弓) 仲由 (字:子路) 宰予 (字:子我)

端木賜 (字:子貢) 言偃 (字:子游) 卜商 (字:子夏) 顓孫師 (字:子張)

有若 (字:子有) 冉求 (字:子有) 冉耕 (字:伯牛) 朱熹 (字:元晦)

精彩視頻

《晉如說儒》第十三講之三:孔子為何「器」子貢

孔子:039 子貢

第15節 孔子為何要求子貢「取其金」?

故事三十六《子貢的切磋琢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