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Template:Geobox

尼羅河Template:Lang-ar埃及語iteru科普特語piarophiaro)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爾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羅河長6,853公里,是世界上第一長的河流[1]。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2]。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青尼羅河。發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來源,但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它源於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區,其最遠的源頭位於盧旺達Lua錯誤:callParserFunction: function "#coordinates" was not found。),向北它流經坦桑尼亞並注入維多利亞湖,再從此湖中溢出注入艾伯特湖,往北流入烏干達蘇丹共和國南部,並於後者處形成大面積沼澤濕地。藍尼羅河源於埃塞俄比亞塔納湖Lua錯誤:callParserFunction: function "#coordinates" was not found。),從東南流入蘇丹。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羅河藍尼羅河相匯,形成尼羅河。

尼羅河從蘇丹首都向北穿過蘇丹和埃及,所經過的地方均是沙漠。從古代開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羅河而形成和興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數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羅河畔,幾乎所有的古埃及遺址均位於尼羅河畔。

在其入海口尼羅河形成一個巨大的三角洲,在這裡它注入地中海

目錄

詞源

尼羅河這個詞來自於阿拉伯語,而阿拉伯語又來自於希臘語Νειλος[[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el的條目]],原意是河谷的意思。古埃及語中尼羅河的發音是iteru,意思是「大河」,其聖書體顯示在右圖中[3]。在科普特語,尼羅河被稱為piaro或者phiaro,意思是「河流」,它也來源於古埃及名稱。

水文

支流

File:Egypt Nil.jpg
埃及境內的尼羅河

尼羅河的流域總面積為3,254,555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的10%[4]

尼羅河有兩條主要支流:源於東非赤道附近的白尼羅河和源於埃塞俄比亞的青尼羅河。這兩條支流均位於東非大裂谷的西側。另一條不很重要的支流是阿特巴拉河,它只在下雨時流過埃塞俄比亞,而且此後很快就乾枯了。

白尼羅河

有人認為尼羅河的源頭是維多利亞湖。但是有一些相當大的河流注入維多利亞湖。其中最遠的源頭位於盧旺達的紐恩威森林。通過RukararaMwogo尼亞巴隆哥河卡蓋拉河在坦桑尼亞城市布科巴附近注入維多利亞湖。

File:Blue Nile Falls Ethiopia.jpg
埃塞俄比亞青尼羅河上游巴希爾達附近的青尼羅河瀑布。按照其附近的一座村莊它也被稱為梯西薩特瀑布

在烏干達金賈附近尼羅河通過瑞本瀑布離開維多利亞湖,在這裡它被稱為維多利亞尼羅河。它長約500公里,它流經基奧加湖注入艾伯特湖,此後被稱為艾伯特尼羅河。然後它流過蘇丹,在這裡被稱為賈貝爾河(山河)。

Mongalla艾伯特尼羅河的流量基本上終年恆定,平均每秒流過1048立方米,此後尼羅河進入蘇丹南部的巨大沼澤地。在這個沼澤地中尼羅河由於蒸發蒸騰作用喪失其一半的水量。到沼澤地末端其水流量降低到每秒510立方米。

在與720公里長的加扎勒河匯流後它被稱為Bahr al Abyad,或白尼羅河。白尼羅河這個名字來自於懸浮在河水中的白粘土顆粒。

馬拉卡勒白尼羅河的平均流量為每秒924立方米,十月初水流量最高,可以達每秒1218立方米,四月末水流量最低,為每秒609立方米。這個波動的原因是索巴特河,它在十月時流量僅每秒680立方米,在三月初則達每秒99立方米。在旱季(一月至六月)白尼羅河提供了尼羅河70%到90%的排放總量。

白尼羅河流過喀土穆。它漲水時留下營養豐富的淤泥。古埃及人使用這個土壤來種田。

青尼羅河

青尼羅河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至喀土穆它長約1400公里。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匯流後形成尼羅河。尼羅河90%的水和96%的懸浮物來源於埃塞俄比亞[6],其中59%的水來自於青尼羅河。但是只有在夏季埃塞俄比亞高原上雨季雨水充沛的時候對土壤的侵蝕和運輸大,而在其它季節里從埃塞俄比亞注入尼羅河的水比較少。八月末的潮濕季節里青尼羅河的流量往往可以超過每秒5663立方米。

File:Nile composite NASA.jpg
調整後的白尼羅河衛星空照圖

古代河源

過去坦噶尼喀湖通過東非大裂谷注入艾伯特尼羅河,這條支流比現在最長的支流還要長約900英里。但是在中新世裡由於維龍加山脈火山爆發將這條河道堵住了。

中下游

在蘇丹境內尼羅河與它下游非常不同。從喀土穆北部開始到阿斯旺它流過六個瀑布。從喀土穆北部的第六瀑布開始它轉向南,流相當長的一段後才轉向北。

阿特巴拉河是尼羅河最後一個大的支流。阿特巴拉河源於埃塞俄比亞,塔納湖以北,與喀土穆以北約300公里處注入尼羅河。

從一月至六月乾燥季節中阿特巴拉河沒有流量,而白尼羅河的河水占尼羅河總流量的70%至90%,與此同時青尼羅河的流量僅為每秒113立方米。不過上游的水壩對流量有一定的調節。

尼羅河與大多數其它河流不同,從它總長度的一半開始(阿特巴拉河)它沒有支流了。從這一點開始向北它由於蒸發而不斷變小。

在造壩前在阿斯旺每年河水流量的差異可達15倍。八月末九月初高潮時流量為每秒8212立方米以上,四月末五月初低潮時流量為每秒552立方米。但是由於尼羅河河谷非常複雜,因此其主流的流量受到氣候、分支、蒸發和地下水水流的影響。

開羅以北尼羅河分為兩個分流羅塞塔河位於西部,達米埃塔河位於東部,形成尼羅河三角洲,注入地中海。

政治

多年來對尼羅河的利用是東非和非洲之角的政治議題之一。許多國家,包括烏干達、蘇丹、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抱怨埃及對尼羅河水資源的霸權。尼羅河流域計劃是促進「尼羅河流域國家」和平協作和平等使用得着最重要的項目[7]。但是許多人依然對於埃及在當地的支配作用而感到不安。

歷史

File:KageraRuvubu.jpg
卡蓋拉河和Rurubu河匯流處

石器時代開始尼羅河就已經是古埃及文明的命脈。埃及大多數居民和所有城市位於阿斯旺以北的尼羅河畔。前八千年以前由於氣候變化或者由於對乾燥草原的過分畜牧利用導致尼羅河沿岸沙漠化,迫使人類越來越集中在河谷兩岸生活,導致了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農業經濟社會的形成。

在有史紀錄中,尼羅河曾於829年[8][9]和1010年[10]兩次封凍。

古埃及

增長在古埃及文明中起了一個關鍵作用,而尼羅河則是不停增長的源泉。每年的大水使得尼羅河沿岸非常富饒,而且這個富饒綿綿不絕。埃及人在尼羅河畔種植小麥棉花水稻椰棗和穀物,為其居民提供食物。尼羅河畔還有許多野生動物,比如水牛。前7世紀亞述人引入了駱駝。這些動物提供了肉,也可以被馴服,用來耕地,駱駝則可以運輸貨物。尼羅河水對於人和畜一樣是生命的基礎。尼羅河本身也是一條方便和有效的水道。

埃及在歷史上有非常長的時間非常穩定。這個穩定的保障之一是尼羅河的富饒。埃及生產的小麥是經常爆發饑荒的中東的關鍵食品。除此之外亞麻也是埃及的重要貿易產品。這些貿易保障了埃及與其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和埃及本身的經濟穩定。尼羅河畔的貿易可能很早就產生了,在今天的尼羅河源剛果民主共和國東方邊界的愛德華湖附近發現的伊尚戈骨頭可能是最早的埃及乘法的證明,其碳14定時獲得的結果為前兩萬年。

尼羅河所提供的食物和財富也保障了埃及可以快速和有效地徵募進攻和防禦用的軍隊。

尼羅河在埃及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法老使得尼羅河漲水,作為這生命水和穀物的代價農民將在沃土上生產出來的產品的一部分交給法老。而法老則用這些財富來建設埃及社會。

在埃及尼羅河也擁有精神意義。在古埃及神話中專門有一位對尼羅河年度洪水負責的神哈比。他和法老均控制尼羅河的洪水。同時尼羅河也被看作是生命、死亡和死後生命的一條通道。東方被看作是出生和生長的地方,西方則是死亡的地方,每天太陽都經歷出生、死亡和再生。因為埃及人相信要獲得死後再生,他們必須被埋葬在代表死亡的一方,因此所有的墳墓均位於尼羅河西岸。

File:Herodotus world map-en.svg
根據希羅多德的描寫繪製的公元前450年左右被居住的世界的地圖

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沒有尼羅河水的灌溉埃及文明可能只會曇花一現。尼羅河為一個旺盛的文明和它三千多年不衰的歷史提供了一切條件。

尋找源頭

希臘人羅馬人均試圖尋找尼羅河的源頭,但都沒有成功。因此在古典希臘和羅馬的圖像中尼羅河總是被顯示為一名將頭和面用枝葉蒙蓋起來的男神。阿伽撒爾基德斯報道說托勒密二世派遣了一支遠征軍,這支軍隊至少能夠確定青尼羅河夏季的洪水是由埃塞俄比亞高原上的雨季導致的,可以確定的是這支遠征軍最遠到達了麥羅埃,但是在古代沒有任何歐洲人到達了塔納湖

直到15、16世紀歐洲人對於尼羅河河源所知甚少。15、16世紀裡歐洲人來到了埃塞俄比亞,見到了塔納湖,並且找到了湖南山里青尼羅河的源頭。詹姆斯·布魯斯自稱是第一個到達青尼羅河源頭的人,但是現代歷史學家認為耶穌會教士佩德羅·波埃茲Pedro Páez)是第一名找到青尼羅河源的人。不過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人就已經居住在埃塞俄比亞了,因此很可能他們中有人在波埃茲之前就已經到達了青尼羅河河源,但是無法將這個消息傳出埃塞俄比亞。

對白尼羅河的知識就更少了。古代錯將尼日爾河當作是白尼羅河的上游。比如老普林尼稱尼羅河源於「下毛里塔尼亞的山裡」,在地面上流過「許多天」的距離,然後轉入地下,然後又出現到地面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此後又沉到沙漠下,流過「20天距離,直到埃塞俄比亞附近」。[11]

1858年英國探險家約翰·漢寧·斯皮克在隨同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頓探查中非時到達了維多利亞湖的南岸。他是第一個看到維多利亞湖的歐洲人。斯皮克在第一次看到這個大湖時就相信他發現了尼羅河的源頭。他以維多利亞女王命名這個湖。伯頓這個時候正在坦噶尼喀湖邊養病,他對斯皮克稱發現了尼羅河的河源非常生氣。伯頓認為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兩人的公開爭吵很快就普及到了當時整個科學界,而且還引起了許多其他探險家的興趣。他們當中有聲稱證實,也有聲稱否定了斯皮克的發現的人。英國著名探險家和傳教士大衛·利文斯頓未能證實斯皮克的發現,他向西跑得太遠了,進入了剛果河的流域。最後美國探險家亨利·莫頓·史丹利環繞了維多利亞湖,在其北岸發現了瑞本瀑布,從而證實了斯皮克的發現。

2004年1月17日南非人亨德利·柯慈帶領的白尼羅河探險隊從烏干達的尼羅河河源出發。他們利用了四個月又兩星期沿尼羅河一直到達埃及羅塞塔尼羅河注入地中海處。國家地理學會於2005年末發行了一部題為《最長之河》的關於這次探險的紀錄片。

2004年4月28日地質學家Pasquale Scaturro和紀錄片製片人戈登·布朗一起從埃塞俄比亞的塔納湖一直到達地中海畔亞歷山大港海濱,成為第一次沿青尼羅河全程的人。雖然還有其他人參加了這次探險,但是他們兩人是唯一走過全程的人。他們使用了一台IMAX和兩台手提攝影機,將他們的探險拍成了名為《神秘的尼羅河》的IMAX電影。同時他們還出版了一本同名的書。他們在大多數路上使用機動的船。2005年1月29日加拿大人萊斯·吉克林和新西蘭人馬克·田納成為第一個完全使用人力划槳走過尼羅河全程的人。

2005年4月30日一支由南非人彼得·梅瑞蒂特和亨德利·柯慈帶領的探險隊首次行過了尼羅河最遠的支流,從盧旺達紐恩威森林發源的卡蓋拉河。

2006年3月31日,一支由三名英國紐西蘭人所組成探險隊在麥克格里格的帶領下宣布,他們從維多利亞湖再向上溯源,最後發現一個位於烏干達紐恩威森林的源頭Lua錯誤:callParserFunction: function "#coordinates" was not found。,長度約增加100多公里。

今日狀況

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羅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每年夏季尼羅河會發大水,在其河谷平原上沉積下肥沃的淤泥。尼羅河上有數個瀑布,它們主要是由小島、淺灘和礁石組成,組成阻礙航行的障礙。蘇丹境內的沼澤地對航行也造成障礙,以至於埃及曾經試圖挖運河來促進積水的流動。

今天尼羅河依然在大多數流程中被用來運輸貨物。尤其在冬季風逆流吹,因此帆船可以藉助風力逆流而上,再藉助水力行向下游。阿斯旺以北是傳統的旅遊勝地,既有遊艇也有傳統的木帆船。此外還有許多旅館式的遊船,這些遊船在樂蜀和阿斯旺之間航行,一般在埃德富考姆翁布停靠。過去這些遊船從開羅一直開到這裡,但出於安全起見多年來只在北部航行。

197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興建了一座110米的阿斯旺水壩,壩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水庫——納賽爾水庫,得到發電、防洪、灌溉、養魚、航運、旅遊等利益。大壩的建成雖然防止了下游的洪水泛濫,但是尼羅河攜帶至下游和入海的泥沙大大減少,尼羅河三角洲的海岸線受海浪侵蝕不斷向後退縮。埃及政府已採取措施,防止三角洲被地中海吞沒。

尼羅河畔的城市有喀土穆、阿斯旺、樂蜀、開羅等。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的頂端,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港是埃及在地中海邊的重要港口,也是非洲最大的港口。

1980年代裡乾旱在蘇丹和埃塞俄比亞導致大規模的饑荒。但是埃及通過納賽爾水庫的存水防止了乾旱的襲擊。

古尼羅河

今天的尼羅河是歷史上第五條從埃塞俄比亞高原向北流的河流。使用衛星圖像可以在沙漠裡看到今天尼羅河以西的乾枯了的河道。一條在中新世晚期古尼羅河的河道今天已經被泥砂填沒。古尼羅河將碎屑岩沉澱帶入地中海,今天在這些岩層中發現了數個天然氣礦。

中新世晚期的地中海與大西洋隔絕,蒸發導致整個地中海幾乎乾枯時,尼羅河一直流到地中海的海底,到海拔數百米以下。今天這條河谷已經被後來的沉澱堆滿。

在維龍加山脈的火山將河道截斷之前坦噶尼喀湖的水注入尼羅河,當時尼羅河最遠的河源位於今天贊比亞的境內。

參考資料

  1. River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11-01. Encarta 2006年10月3日版本
  2. 巴西科學家稱亞馬遜河是世界最長河流[失效連結]
  3. 古埃及人稱尼羅河為什麼?Open Egyptology(2006年10月17日版—需要註冊或者以Guest的名義進入)
  4. 《Watersheds of the World: Africa - Nile Watershed》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5-27.
  5. The Nile River. Nile Basin Initiative. 2011 [1 February 2011]. 
  6. Marshall et al., Template:PDFlink
  7. 尼羅河流域計劃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6-27.
  8. 《History:The 9th Century》
  9. 《Landmarks of world history(600=899)》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12-01.
  10. 《History:The 11th Century》
  11. 老普林尼,《博物志》,5.10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