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斑文鳥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俗名鱗胸文鳥、魚鱗沉香算命鳥、小紡織鳥、烏合畢、烏嘴(喙)畢仔、禾嗶仔(客語)、蓽雀[1],是梅花雀科(Estrildidae)文鳥屬(Lonchura)的一種。是小型鳥類,體長10-12厘米。嘴粗厚黑褐色,上體褐色,下背和尾上覆羽羽緣白色形成白色鱗狀斑,尾橄欖黃色。頦、喉暗栗褐色,其餘下體白色具明顯的暗紅褐色鱗狀斑。

目錄

分布範圍

斑文鳥分布於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引進種)、日本多米尼加共和國(引進種)、老撾塞舌爾(引進種)、台灣海地(引進種)、印度尼西亞牙買加(引進種)、新加坡東帝汶波多黎各(引進種)、毛里求斯(引進種)、中國大陸帕勞(引進種、已絕滅)、菲律賓馬來西亞瓜德羅普(引進種)、馬提尼克(引進種)、文萊維爾京群島(引進種)、澳大利亞(引進種)、孟加拉國不丹法屬波利尼西亞(引進種)、越南印度古巴(引進種)、斯里蘭卡尼泊爾柬埔寨美國(引進種)、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引進種)、阿富汗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引進種)、緬甸泰國留尼汪(引進種)。

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模式產地在印度的加爾各答。

特徵

斑文鳥的平均體重約為13.6克,身長約11公分,體型比麻雀稍小;發出很輕柔的「啾、啾」聲音。全身褐色,尤以頭部褐色較深,嘴黑色,胸前有鱗狀斑紋。

部分斑文鳥具有聲音模仿能力, 即類似鸚鵡模仿人類語言之行為表現. 台灣目前已發現至少兩例, 詳見下列影片: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多成群,常成20-30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活動和覓食,有時也與麻雀和白腰文鳥混群。以穀粒等農作物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野生植物果實與種子,繁殖期間也吃部分昆蟲。

禾本科種子及類為食,常密集群體似群狀飛行。

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和平原地帶的農田、村落、林緣疏林及河谷地區。

斑文鳥的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濕潤疏灌叢、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季節性濕潤草原、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亞熱帶或熱帶的旱林、耕地、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乾草原、灌溉地、鄉村花園和城市。

通常成群出現在平地到低海拔的草叢農耕地區。常在榕樹相思樹等上築巢,以草葉編織成球狀鳥巢。

保護現狀

在台灣,斑文鳥未被列為法定保育鳥種,所以牠們常會被捕捉當作宗教儀式裡的放生鳥。但是如此一來一往的不當捕捉及放生不但會傷害斑文鳥的生命,甚至會對當地生態造成影響。

亞種

參考文獻

  1. 《噶瑪蘭廳志》(陳淑均,1840)番俗篇:「蘭地未入版圖以前,諸番惟以射鹿鏢魚為主,名曰出草。……將捕鹿,先聽鳥音占吉凶。鳥色白,尾長,即蓽雀也(番曰蠻在)。」《東瀛識略》(丁照儀,1873):「蓽雀,似雀而小,背淡黑色,唧唧善鳴。」《臺灣通史》(連雅堂,1918):「蓽雀,似雀而小,鳴聲唧唧,飼之甚馴,能自來去。」
  2.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斑文鳥藏南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斑文鳥華南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4.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斑文鳥雲南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