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椰,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1]
目录
历史
历史学者传统上将新罗的历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前57年-654年)、中期(654年-789年)和晚期(780年-935年)。
建国
据高丽史书《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创建。新罗最初是辰韩的12个部落之一,共有6个村庄和6个家族。据说,赫居世居西干是从天上飞来的白马生下的蛋中出生的。赫居世居西干13岁的时候,新罗六个家族推举他为国王。赫居世居西干也被认为是目前朝鲜半岛常见的朴姓的祖先。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这一时期,可能有新罗政权的存在,但还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国家。金富轼这样写的原因可能是想让新罗的历史看上去比高句丽和百济的长。而较之高句丽和百济公元前建国,新罗可能是建国最晚的。公元503年始定国号为新罗,之前曾经用过“鸡林”、“斯罗”等国号,而最早的历史接近于部落联盟国家或者城邦国家。
初期
建国初期,新罗先后被朴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统治。到2世纪,新罗发展成朝鲜半岛东南的一个国家,对其周边的辰韩部落的影响也不断扩大。3世纪,新罗成为辰韩最强大的城邦国家。
250年,在新罗西边百济取替了马韩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新罗西南伽椰取代了弁韩。50年,在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已初具规模,并在313年侵吞乐浪郡后成为很有威胁性的地区霸王。而新罗的北部也有靺鞨部落的侵扰。[2]
扩张和中央集权化
356年,金氏家族的奈勿尼师今继位后,开始世袭君主结束了新罗三大家族轮流掌权的局面。377年,新罗与今中国境内的南北两朝东晋,前秦以及高句丽分别建交,并向东晋朝贡。
4世纪后期, 由于新罗西有百济,南有日本的包围,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不过当高句丽迁都到平壤并开始南扩后,427年新罗被迫和百济结盟。智证王四年(公元503年)正式定国号为新罗,取意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义。在很多国际场合以罗作为简称之一。
法兴王在位时期(514-540年),新罗已发展成为一个羽毛丰满的国家,以佛教为国教并有自己的年号。在伽椰与新罗的战争中,新罗吸收了伽椰。532年,新罗兼并金官伽椰;562年,吞并大伽椰,使疆土到达洛东江。
真兴王在位时期(540-576年),新罗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新罗帮百济将高句丽从汉江流域赶走后,553年又将这一战略要地从百济手里夺走,结束了与百济120年盟友关系。真兴王在位期间还建立了花郎制度。
真德女王去世后,骨品制度的终止标志着新罗早期历史的结束和中期历史的开始。
统一的新罗
7世纪,新罗开始与唐结盟。660年,武烈王在唐的帮助下征服百济(见白江口之战)。唐朝在朝鲜半岛百济故地上设置熊津都督府(660年设立)等5个都督府之后,又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下设州和县,羁縻州的“鸡林州都督”由新罗王金法敏为担任。《旧唐书》卷199上《新罗传》载“龙朔三年,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文武王三年载:“大唐以我国为鸡林大都督府”“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自663年起,先后有16位新罗王被唐朝委任为鸡林州都督,历时200余年。安史之乱后,平卢节度使移驻山东半岛,改称淄青平卢节度使,兼押鸡林州都督府。
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征服了高句丽。百济和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建立的是熊津都督府、安东都护府等,管理百济和高句丽的故地。然而新罗不满于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控制。通过670年到676年的新罗反唐朝运动,新罗联合百济和高句丽的遗民,唐朝被迫退出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新罗宣称继承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建立了统一的新罗。
新罗中期的历史主要特点是君主权威的壮大。新罗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使新罗君主财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统一朝鲜半岛期间,新罗成功地镇压了几起贵族反叛,清除了对其中央集权最具威胁的贵族势力。统一后的新罗开始进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后新罗进入鼎盛时期,农业、商业、手工业、艺术、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发展,同中国、日本等国家的贸易、文化往来十分密切。
衰落与灭亡
780年惠恭王死后,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暴乱事件,新罗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农民暴动频繁出现。沿海地区出现海盗侵扰日本等地(韩寇)。892年甄萱建立后百济、901年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泰封国武将王建夺取泰封国政权,建立高丽王朝,于935年吞并新罗,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社会与政治
6世纪起,新罗开始采纳骨品制度,将贵族分成5个等级。骨品制度决定着法律权限,社会地位和官职。人们要依照骨品等级来着装,建房和结婚。
骨品制度的采纳使新罗的成为等级严格社会。圣骨和真骨为王室。金春秋继位前只有圣骨才能继承王位。真德女王去世后,骨品制度终止。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开始效仿中国的官僚机制来管理扩大了的国家。
官位制度
新罗将官僚分为十七等,不同的位阶,只能由特定等级骨品的贵族担任。详见下表。
骨品 | 外位 | 等级 | 京位 | 读法 | 别名、 备考(※) |
---|---|---|---|---|---|
真骨 | 1 | 伊伐飡[注 1] | 이벌찬 | 伊罚干、于伐飡、角干、角餐、舒发翰、舒弗邯 | |
2 | 伊尺飡 | 이척찬 | 伊飡 | ||
3 | 迎飡 | 잡찬 | 迎判、苏判 | ||
4 | 波珍飡 | 파진찬 | 海干、破弥干 | ||
5 | 大阿飡 | 대아찬 | ※大阿飡以上的官位由真骨担任、其他宗族不得担任。 | ||
六头品 | 6 | 阿飡 | 아찬 | 阿尺干、阿餐 ※从重阿飡至四重阿飡,共设有四个阶层。 | |
岳干 | 7 | 一吉飡 | 일길찬 | 乙吉干 | |
述干 | 8 | 沙飡 | 사찬 | 萨飡、沙咄干 | |
高干 | 9 | 级伐飡 | 급벌찬 | 级飡、及伏干 | |
五头品 | 贵干 | 10 | 大奈麻 | 대나마 | 大奈末 ※从重奈麻至九重奈麻,共设有9个阶层。 |
选干 | 11 | 奈麻 | 나마 | 奈末 ※从重奈麻至七重奈麻共设有7阶层。 | |
四头品 | 上干 | 12 | 大舍 | 대사 | 韩舍 |
干 | 13 | 舍知 | 사지 | 小舍 | |
一伐 | 14 | 吉士 | 길사 | 稽知、吉次 | |
一尺 | 15 | 大乌 | 대오 | 大乌知 | |
彼日 | 16 | 小乌 | 소오 | 小乌知 | |
阿尺 | 17 | 造位 | 조위 | 先沮知 |
行政区划
下分九州(溟州、新州、汉州、朔州、熊州、武州、全州、尚州、良州、康州)、五小京(中原京、北原京、金海京、西原京、南原小京)。
九州
旧领 | 创设时间 | 九州完成时间(687年) | 于景德王时 改称(757年) |
备考、异称、移转(州治) | |||
---|---|---|---|---|---|---|---|
州名 | 州治今名 | 创设年 | 州名 | 州治今名 | |||
高句丽 | 悉直州 | 江原道三陟市 | 505年 | 河西州 | 江原道江陵市 | 溟州 | 何瑟罗州[注 2] |
新州 | 京畿道广州市 | 553年 | 汉山州 | 京畿道广州市 | 汉州 | 南川州(利川市) | |
比列忽州 | 江原道安边郡 | 556年 | 首若州[注 3] | 江原道春川市 | 朔州 | 达忽州(高城郡)、牛首州 | |
百济 | 所夫里州 | 忠清南道扶余郡 | 671年 | 熊川州 | 忠清南道公州市 | 熊州 | 686年以泗沘州为郡、熊川郡为州[4]。 |
发罗州 | 全罗南道罗州市 | 671年?[注 4] | 武珍州 | 光州广域市 | 武州 | 686年以发罗州为郡、武珍郡为州[4]。 | |
完山州 | 全罗北道全州市 | 685年 | 完山州 | 全罗北道全州市 | 全州 | 可能是“下州”的误记[注 5] | |
新罗 | 上州 | 庆尚北道尚州市 | 525年 | 沙伐州 | 庆尚北道尚州市 | 尚州 | 甘文州(金泉市)、一善州(龟尾市) |
下州 | 庆尚南道昌宁郡 | 555年 | 砍良州 | 庆尚南道梁山市 | 良州 | 比斯伐州、大耶州(陕川郡)、押督州(庆山市) | |
居烈州[注 6] | 庆尚南道居昌郡 | 685年 | 菁州 | 庆尚南道晋州市 | 康州 | 685年,从居烈州分割出来设置。 |
五小京
设置时期小京名 (括弧内为景德王所改) |
设置时间 | 原地名 | 现地名 | 所属州 |
---|---|---|---|---|
国原小京(中原京) | 557年(真兴王18年) | 高句丽:国原城 | 忠清北道忠州市 | 汉州 |
北原小京(北原京) | 678年(文武王18年) | 高句丽:平原城 | 江原道原州市 | 朔州 |
金官小京(金海京) | 680年(文武王20年) | 金官郡(金官伽耶国都) | 庆尚南道金海市 | 良州 |
西原小京(西原京) | 685年(神文王5年) | 百济:娘臂城 | 忠清北道清州市 | 熊州 |
南原小京(南原小京[注 7]) | 685年(神文王5年) | 百济:古龙郡 | 全罗北道南原市 | 全州 |
教育
新罗有着自己独特的以人格完美、为国奉献和尚武为目标的花郎教育,主要内容有武术、儒学经书和修身等。神文王二年(682年),统一新罗效仿唐建立起国立高等教育机构国学。国学以15-30岁的贵族子弟为招收对象,学制为9年,主要教授《论语》、《孝经》、《礼记》、《周易》、《左传》、《尚书》、《春秋》、《文选》和算学等。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十品或十一品的官职。新罗时代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家有元晓、薛聪和崔致远等。[7]:146[8]:290-291
军事
新罗的早期军队只是保护王室和贵族的御林军。 随着新罗与百济,高句丽和日本冲突的增加,新罗在其所有的6个区域建立起了6个城堡,并逐步发展起大规模的军队。
真兴王在位期间新罗还建立了花郎制度。花郎最初只是个社会组织。随着朝鲜半岛三国冲突的升级,花郎发展成了一个精锐部队组织。花郎在新罗与高句丽和与唐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
527年,法兴王在位时期,佛教被新罗正式采纳。从法兴王开始的6任新罗国王都取佛名,并树立自己为佛王。[9]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随着中国的官僚体制制度的采纳,佛教在新罗政治上的影响开始减退。
文学
三国时期,新罗已经进入相当的文明时期[10]:37-38。公元545年,新罗大阿飡居柒夫等开始修撰《国史》。后世的文献中还出现了《新罗古记》、《新罗别记》等大量三国时期的史书名字[10]:88-89[11]:28。不过,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献大多在历次战火中被焚毁,可供参考的留世典籍很少[10]:37-38[12]:9。
国语文学
三国时期,乡歌的创作在新罗是最活跃的。但在文献中流传下来的仅有《彗星歌》和《运泥谣》两首。《彗星歌》是新罗现存最早的乡歌,作者是新罗真平王时期的僧人融天师。《彗星歌》共十句,反映了花郎在新罗在国家军事上的作用和彗星在当时新罗社会不祥之兆的习俗。该诗带有星怪即灭倭兵自退的咒术性质,开启了朝鲜半岛反侵略爱国主义诗歌的创作先河[10]:74-75[11]:22。《运泥谣》记载于《三国遗事》的《良志使锡》,是新罗善德王时期,人们为造灵庙寺佛像运土时所唱的歌谣。虽然歌谣中提到修建佛像是为“修功德”,但实际表现出的是劳动者对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的叹息。《运泥谣》简短,内容典型而深刻,感情真实、生动,在朝鲜国语诗歌史、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史上有着珍贵的资料价值[10]:76[11]:22-23。
除了乡歌之外,朝鲜三国时期还兴起了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的歌乐“乡曲”。乡曲的乡字与“乡歌”的乡字一样,代表着本乡本土,以区别与唐乐。乡曲与乡歌的区别是乡歌用乡札记词,可以用配乐谱曲,而乡曲用汉字记词,大部分情况下配乐唱词[12]:36-37[10]:77。《三国史记·乐志》中记载的新罗乡曲有18种乐名属总目,主要的乡曲包括《堆乐》等。[12]:36-37[10]:77-83
汉文文学
朝鲜三国时期,汉字由中国引入朝鲜半岛。三国利用汉字创制了吏读文和乡扎标记法,来记录本民族文学,同时也直接使用汉字和汉文文学体裁进行文学创作[10]:84。古代朝鲜人所创作的汉文文学是当时朝鲜半岛社会的产物,属于当时朝鲜半岛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像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创作的拉丁文作品属于其本国文学一样,古代朝鲜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汉文文学属于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11]:27。
《太平颂》是650年新罗真德女王织在锦缎上,赠送给唐高宗的五言排律,以表达对唐朝的敬意和联唐的愿望。该诗对新罗联合唐朝在660年和668年先后灭百济、高句丽起到重要的外交作用。该诗在《全唐诗》、《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都有记载。《唐诗品汇》称其“高古雄浑,与初唐诸作颉颃”[11]:32-33[10]:86-87。《谏真平王书》是6世纪新罗兵部金后稷写给真平王的一封说理性书函体散文。金后稷在信中直言不讳地劝导真平王不要沉溺于打猎而荒废政务。真平王当时并没有接受金后稷的谏言。但在金后稷死后,真平王开始悔悟,不再沉溺于打猎,新罗也逐渐开始走向强盛[11]:30[10]:90-91。三国时期新罗的散文还存于一些碑志和铭文中。立于现今昌宁、北汉山、磨云岭、黄草岭的新罗真兴王巡狩四碑碑志中写有“联绍太祖之基,篡承王统,兢身自慎,四方托境,广获民土。邻国誓言,和使交通”,显示出新罗当时的兴盛状况。[10]:92-93[11]:29-30
史书中的新罗
据隋书卷81中称新罗国,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之地,或称斯罗。魏将毌丘俭讨高丽,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留者遂为新罗焉。故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獩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传祚至金真平,开皇十四年,遣使贡方物。高祖拜真平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其先附庸于百济,后因百济征高丽,高丽人不堪戎役,相率归之,遂致强盛,因袭百济,附庸于迦罗国。
北史中记载:新罗,其先事详北史,在百济东南五千馀里。其地东滨大海,南北与句丽、百济接。魏时曰新卢;宋时曰新罗,或曰斯罗。其国小,不能自通使聘。梁普通二年,王姓募名泰,始使使随百济奉献方物。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在智证麻立干四年,即公元503年,载新罗群臣上言:“始祖创业已来,国名未定,或称斯罗,或称斯卢,或言新罗”,所追述国名与《梁书》相同。中国南朝梁立国于502年,而新罗定国名为新罗于503年,所以,《梁书》中才首次出现《新罗传》。按《梁书·新罗传》,新罗曾于普通二年(521年)遣使朝贡,则《梁书》所载新罗国名的沿革当出自新罗使臣的自述。
在清人所著满洲源流考中,三韩被认为是三汗的讹传,认为三韩为满族人的来源之一,地理位置在‘奉天东北,吉林一带,壤接朝鲜’,辽代也在此设立国三韩县。曹魏灭亡高句丽后,高句丽王东川王逃亡沃沮,留在沃沮地的被满洲源流考的作者认为就是新罗,而鸡林也被认为是满语吉林的讹传。“吉林乌拉”(Girin ula)在满语中为靠近水边居住地的意思。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吉林所有沿海地区被割让,仅剩下内陆,而原本吉林沿海地区与古代沃沮地大体重合。
与百济,高句丽的关系
满洲源流考说百济最初据于辽西(柳城到北平一带),后被高句丽击败,退入南韩。隋书卷81中称新罗国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
官方的历史定位
传统的朝鲜历史系表较为侧重于南方,为古朝鲜(包括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国时代———统一新罗时代———高丽———朝鲜。在北朝鲜或者韩国长期来也一直以统一新罗为主线,但是北朝鲜于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后,渤海国代替统一新罗成为朝鲜历史主线。认为渤海国在北部且继承正统的高句丽,矮化新罗,百济为地方割据,且统一新罗由于长期臣服于唐朝而有悖于主体思想。1993年受主体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朝鲜史学新体系为古朝鲜(檀君朝鲜、卫满朝鲜)———高句丽———渤海国———高丽———朝鲜。[13]统一新罗时代从朝鲜民族史主流中去除,而高丽被称为第一个统一朝鲜半岛的国家,而现今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被称为朝鲜族的第六个国家主体。
朝鲜官方宣传新罗是在古朝鲜和高句丽的影响下,1世纪初由始祖王朴赫居世以今天的庆尚北道庆州的斯卢封建小国为母体建立的封建国家。[14]
相关条目
注释
- ↑ “飡”字在书籍多作“飡”、然而朝鲜半岛的金石文多作“湌”[3]。《三国史记》底本中、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所藏的影印本作“飡”;庆州重刊本(1512年)和1931年影印的古典刊行会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学东丛书本)作“湌”。
- ↑ 《三国史记·35·地理志》溟州条记载,溟州即为原高句丽的河西良,分注“何瑟罗”。同书的新罗本纪和异斯夫传中,以“何瑟罗州”的名字出现。
- ↑ 相当于原来的比列忽州、后来的朔州。687年置。《三国史记》(井上秀雄译注,1972)作“牛首州”,《朝鲜史》(武田幸男编,2000)作“首若州”。无独有偶,《三国史记·35·地理志》朔州条关于朔州由来的记载称,善德女王6年(637年)设置牛首州,分注文武王13年(673年)设置首若州。新罗本纪中,善德女王、文武王本纪中没有州名改称直接记载。景德王本纪有地名改称的相关记载(景德王16年(757年)12月条),首若州改名朔州。
- ↑ 以百济故地的所夫里州之地设置[5]。
- ↑ 《三国史记·36·地理志》全州条称,完山州设置时间为真兴王16年(555年),同26年(565年)废止;神文王5年(685年)再次设置。相对应地,在新罗真兴王本纪中称完山州的州治为“比斯伐”(庆尚南道昌宁郡)。6世纪中叶全罗道仍然处于百济的支配下,因此“全州”可能是“下州”的误记。[6]
- ↑ 菁州为神文王5年从既存之州中分割出来设置的。《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神文王纪》称由“居烈州”中分割设置;同书地理志・康州条则称由“居陁州”中分割出来设置。
- ↑ 景德王没有将南原小京进行改名。其他小京在《三国史记·地理志》的各条中都有改名的相关记载,唯独没有南原小京改名的相关记载。
参考文献
- ↑ 存档副本. [200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1). Retrieved on 2008-03-08
- ↑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卷2
- ↑ 《三国史记》,井上秀雄 译注,1980年、p. 35.
- ↑ 4.0 4.1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神文王6年2月条
- ↑ 《三国史记》,井上秀雄 译注,1972)
- ↑ 《三国史记》,井上秀雄 译注,1980
- ↑ 田景 等. 《韩国文化论》.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ISBN 9787306036575.
- ↑ (韩)林敬淳. 《韩国文化的理解》. 由尹敬爱、王研翻译 . 大连: 大连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505-0190-4.
- ↑ 存档副本. [200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Retrieved on 2008-03-08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李岩、徐建顺、池水涌、俞成云. 《朝鲜文学通史》.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韦旭昇. 《韩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7月. ISBN 978-7-301-14042-0.
- ↑ 12.0 12.1 12.2 李家源(韩). 《韩国汉文学史》. 由赵季、刘畅翻译 .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2年10月. ISBN 978-7-5506-1595-3.
- ↑ 古朝鲜—高句丽—渤海—高丽这一朝鲜民族史主流
- ↑ 新罗与后扶余[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