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曾子易箦

曾参
曾参画像
基本资料
别名 字“子舆”世称“曾子”。
师尊 孔子
出身地 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县)人
出生日期 西元前505年
逝世日期 西元前432年
逝世地 洪州
父亲 曾点
民族 华夏族
主要著作 大学》、《孝经[1]
曾子易箦(图示)

曾子易箦此句出自于《礼记·檀弓上》[2] 曾参临终前坚持要换掉大夫所用床席的故事,以小见大,显示了曾参恪守礼制、严于律己、慎终如始的形像特点。


《礼记》中所讲的“曾子易箦”故事相信不少人听过。曾子,名参,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曾点的儿子,与其父同师孔子。曾参颇得孔子器重,《论语》中记载:“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门下,前有颜渊继有曾参,都是得孔学真传的门徒。孔子死前将自己的孙子子思托孤于他,而曾参也是为之执父丧之礼,三年无服。


曾参殁于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临死之际有“曾子易箦”之事。一天夜里,正当重病的曾参昏沉之际,挚友子春,两个儿子陪伴在侧,仆人打灯守候在墙角。突然仆人开口说,先生身下铺的竹席,华美而光滑,应是大夫才可有的用具吧。曾参的儿子深知父亲为人,赶忙制止仆人说下去,却已被曾参听到。他惊惧地说道,是的是的,这是以前鲁国大夫季孙给我的礼物,重病缠身,没有来得及更换。然后唤其中一个儿子曾元说,来,帮我起来换掉。曾元说,您现在已经病得很厉害了,不可轻易生变,等到天亮再换不迟。此时曾参说道,你以为这样是爱我,但其实比不上仆人之爱。君子爱人应当爱人以德,小人爱人才爱之以姑息。我此生的志向是什么?就是死得光明磊落罢了。于是令众人强扶而起,换上与其身份相当的垫具而殁。


曾子易箦所以传颂古今,是因为其中有两大难。一难在人情忽微、防微杜渐。现实人生最能打动人的当是人之常情。曾子病情沉重,儿子深爱父亲,劝他等天明病情稳定后再说易箦之事,这于理来说好像是很有道理,于情来说更是儿子的一片孝心,对一般人而言,此事囫囵圆满,很难再行拒绝。但在曾子看来,这理是世理,情是人情,人情世理固然动人,但却于礼不合、有违道德,劝人行有违道德之事,实是行姑息养奸之事,爱人其实是祸人。


曾子难得!难得在于他对人情世理必陷人于不义的洞察,勇敢拒绝。确实如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大奸大恶可以做到横眉冷对,守身如玉,但一碰到人情世故往往就会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实在是因为人情世故往往顺著人的实际需要见缝插针,得一寸进一尺,循循善诱,末了必是让人陷溺其中,不可自拔。人情忽微,怎可不防微杜渐、如坐针毡。


二难在生死交关、磐石不移。曾参病重,此时必是痛苦难当、苦不堪言,当此之时,在平常行之甚易的道德信仰往往要遭受严峻考验,大多数人的心境往往如此:事情都到这一步了,还坚持那些东西有什么用,人死万事空、管他身后名,欲关一开,往往就是无可无不可,狼狈而终。曾参怎么说?“吾何求哉”!这也是临死之际对自己人性信仰的反思:我这一生中什么是我真正值得磐石不移、守之以恒的东西呢?这可真是考验时刻。

曾子易箦

目录

曾子易箦

〖原文〗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帮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译文〗

曾子卧病,病得很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儿坐在墙角,端著蜡烛。童儿说:“好漂亮光滑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垫席吧?”子春说:“不要做声!”曾子听到了,猛然惊醒,吁了一口气。童儿又说:“好漂亮光滑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垫席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氏的礼物,我没能换掉它。元儿,扶起我换掉它。”


曾元说:“老人家的病很危急了,不能够移动。希望待到早晨,再允许我恭敬地换掉它。”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那个童儿。君子爱人靠的是德行,小人爱人靠的是姑息迁就。我还有什么要求呢?我能够按照规矩而死就罢了。”大家抬起曾子,帮他换掉席子。等放回到席子上时,还没有放平稳就断气了。



 
明•佚名《孔子、颜回、曾参三圣图轴》

主角人物生平

人物原型是出自于曾参(西元前505年-西元前432年),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县)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弟子列表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3])


而孔子之孙子思便曾是曾参的门人,曾参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他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并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归纳为“忠恕”。相传《大学》、《孝经[1]儒家经典为他所著述。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山东省南部,临沂市所辖的平邑县还存有曾点曾参两父子墓,而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子舆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姒姓。子舆的父亲曾点(字皙)是孔子早期弟子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行为不拘一格,有狂者的气质。其“舞雩咏归”的志向得到孔子的赞许,也成为后世儒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子舆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生于东鲁,小孔子四十六岁。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参十四岁时“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4]


他后来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就是师从曾子而孔伋后又传授弟子孟子。子舆勤奋好学,谨遵师教,‘于子言无不悦’。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认真复习了?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陇亩,晚间学习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没有任什么官职,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了曾参的品行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 “食邑”是只拿俸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固辞不受。


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的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对使者诚恳的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与人者并不骄傲,但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称赞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时,孔子卒,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去世后,曾参、子夏子张子游有若等弟子们沉痛守丧三年。在满三年时,共同行了大礼,失声痛哭而归。此时,子夏、子张、子游三个人提出:有若的长相酷似老师,想把有若当作孔子,以对老师的诚意和礼节来事奉有若,表示对尊师的敬意。


曾参听后,非常生气,立即起来反对,严正陈词:‘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像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像秋天的阳光照耀过,还像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相貌相似的人怎么能比得了呢?’曾参一番言语,众人听后叹服不已,深为曾参对老师的真诚和对礼仪的一丝不苟所感动。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鲁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孔子之后,曾参承继孔子道统,勇敢的担负起推行道义、仁德的重任。他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还编著了《大学[5]、《孝经[1]等经典著作,被后人称为“宗圣”。


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曾参卒,年七十四岁。[6]


影片

动画《三字经》第十九单元 曾子易箦


【故事天地】 曾子易箦


认识儒家“宗圣”曾子


曾子 冯翊纲说人解字 20180315 作者:EBC 冯翊纲说人解字


108翰林国中国文-曾子动画(预告版) 作者:数位翰林


参考资料

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