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艺
潮汕工艺 |
中文名: 潮汕工艺 潮汕工艺: 潮绣、抽纱、 陶瓷、木雕、花灯 |
潮汕地区的特色传统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早在新石器时代,潮汕就已经有了石器和陶器的生产工艺,到了东周时期,潮汕的陶瓷造型和施釉工艺,玉器、木器、青铜器工艺,已具有广东先进水平。东晋时期,青瓷、铜铁冶铸工艺,特别是金银饰品工艺,已形成较强的地方特色。宋元两代,玉石木雕刻、陶瓷生产规模很大,而且出了不少珍品,产品种类,技艺水平,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清是潮汕工艺美术的鼎盛时期,大批工艺美术精品遗存于世,潮汕开元寺大殿龛桌和圆雕《金千佛塔》以及玉雕产品鼻烟壶、玉印、头插、怀古、如意等,令人拍案叫绝。[1]
目录
简介
潮汕传统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驰名中处,成为官民人等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潮汕工艺美术经过千百年的精炼,融汇中外,推陈出新,自成流派,形成鲜明、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精辟的论述。潮汕工艺既有中原文化的承传性、原发性,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潮汕工艺品是潮汕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就地取材制作出来,常常表现出它的独创性,令人拍案叫绝。
发展历史
出土的文物表明,潮汕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陶器有显著的工艺特点。唐宋时期,随着中原古文化的南移和渗化,潮汕的工艺美术得到发展。湘桥区的开元寺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是中国10座开元寺之一,保存着建筑装饰,如斗拱、石栏杆、石经幢和木鱼等,以及宋代铸造的大铜钟。
宋代笔架山(今属湘桥区)的百窑村故址,出土了大量美术瓷,有栩栩如生的西洋狗、各种人像、菩萨以及座上有英宗、神 宗年号和施主、工匠姓名一类铭文的释迦牟尼像,后者是宋代广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仅见的珍品。笔架山窑所产瓷器,在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至巴基斯坦,时有发现,说明当时的生产规模大,并且远销重洋。当时的工艺美术与潮汕文化合于一体。
汕头是清代对外通商的口岸,百余年来,西方文化逐渐传入。潮汕已是全国和广东省的工艺美术品的重点产地和对外贸易较发达的地区。存于故宫的潮汕锡器,广东省博物馆、广东传统民间工艺馆(陈家词)、广州美术学院收藏的大量工艺美术品,以及潮汕本地大量遗存着名胜古迹,都说明了潮汕的文化艺术水平。潮绣作品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工艺赛会上获奖,并参加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1923年和1925年伦敦赛会,均得到国际上较高评价。以上事实,都足以证明,明清时期潮汕工艺美术已达 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此后,西方抽纱技术又传入渗透。
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了工艺美术品工业化生产的集体组织,使潮汕工艺美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艺术风格
潮汕的工艺美术品具有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
(一)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 潮汕工艺擅长用金色。如潮绣在垫凸浮雕形式的基础上,用粗犷的钉金绣来体现金碧壮丽的艺术效果;金漆木雕能在髹漆贴金;还有描金漆画、满地万花织金彩瓷器等等。
(二)多层镂通、剔透玲珑的空间艺术层次 如抽纱刺绣以垫凸和抽通为特点;金漆木雕能在10多厘米厚的樟木板上镂通出10多个层次;多层可转的枫溪陶瓷镂通花瓶,更使人感到精巧绝伦。
(三)素静典雅的艺术情调 潮汕的工艺品有“错彩镂金、雕绘满眼”的色彩效果,但也不乏素静典雅的。如抽纱、通锦绣、手绣衣等,在纯色面料上用纯色纱绣;洁净通花瓶上寄白菊花等等。
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与广绣合称为粤绣。潮汕地区的主要传统工艺美术品。
自清代以来,潮汕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潮州绣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刺绣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
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
潮绣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各具特色。
1.绒绣。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题材多为飞禽、博古,用作画片、挂屏等。
2.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绣。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3.线绣。纯用丝线平面绣制。
潮绣作品<郭子仪拜寿>、 狮子头>、<海龙王头>、<安春鸟>等,在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在南京举行全国工艺赛会上得奖。刺绣作品还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1923年和1925年参加伦敦赛会,得到国际上较高的评价。潮绣作品《九龙屏风》和《吹萧引凤》,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潮州市的林智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抽纱
潮汕抽纱源于潮绣。据记载,抽纱产生始于1887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浸信会女传教士发现汕头有精巧优美的抽纱制品,便从国外带来稿样,用潮汕的夏布为料,在汕头加工生产,深受西方人士欢迎,潮汕抽纱从此发展起来。 潮汕抽纱的面料有棉、麻、玻璃纱、法丝、化纤等;产品有被盖、台布、床被套、枕袋、被枕、勾针、餐套八个大类,花色品种数以千计;工程有垫绣、刁绣、平绣、十字绣、花窗、挽闯、绞乾、对丝、补布、通花、打藤、万里斯等数十个;表现了坚实华丽、清新优雅、浮沉强烈、色彩鲜艳、迷离奇幻、雍容高贵、密实幼细、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尤以垫凸和抽通为其典型。
1980年,潮汕抽纱的高档玻璃纱<双凤朝牡丹>台布,荣获了第32届慕尼黑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和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双凤朝牡丹》整个布局分八个层次,有604只凤鸟,鸣、栖、舞、翔;352朵牡丹,俯仰向背,仪态万千,表现出了无限美好的春光。在技术处理上,运用了十个主要工种、28种针法,其中最能表现手工艺艺术幼细精巧的抽通类工种“花窗”,便有大小1180个,令人叹为观止。
潮汕抽纱近百余年不断汲取西方技艺,是名扬海内外、享誉国际市场的优秀工艺美术品。
陶瓷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从境内陈桥村贝丘遗址中,可以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和业陶,而北关古窑址、南关古窑址和笔架山宋代窑址(同见条目)的发掘,也说明至少在唐高宗仪凤——调露初年(公元676-679年),潮州已有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并出现了釉下点褐彩瓷器。潮州作为宋代的广东瓷都,其中心产区就在潮州城四围,即今湘桥区辖区。
潮州已获“中国瓷都”称号,湘桥区也是仅次于枫榽的瓷都第二大产区。辖区内凤新、城西、西湖、金山等地,仍有相当规模的陶瓷生产,彩瓷业主产厂潮州彩瓷总厂也在西湖之滨。
潮州陶瓷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人物瓷雕,用料精细,釉料洁白晶莹,造型秀美,以别具风韵而饮誉瓷坛;通花瓷花,更以雕镂精细的镂空技艺、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以玲珑剔透之美而独步瓷坛。通花瓶是在瓷坯体上雕通几何图纹,或各种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经高温烧成后,由人工彩绘装饰花纹,再经烤花窑烧制而成。其装饰多以镂空几何纹样为底纹,底纹多为四方连续图案,便于雕刻,适于烧制,易于表现出精工细致的艺术效果。大体上有通花与釉上彩绘结合、通花与浮雕结合、通花与瓷花结合、综合性装饰等类型。雕刻技法上有单层雕刻、双层雕刻、多层雕刻且可转动。是具有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瓷器艺术品,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雕塑镂空与提花融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
潮州陶瓷已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钗》、《友谊通花瓶》、《双福瓷花篮》及获得国际金奖的《天球瓶》和堆雕花瓶系列(一组5件)等。
潮州陶瓷文化,积淀深厚。潮州陶瓷自唐宋以来,以外向型为主,产品大多供出口之用。已出口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潮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美术瓷和日用瓷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卫生洁具生产基地。
木雕
广东东部的潮安区、揭阳市、潮阳区、普宁市、饶平县和澄海区一带,明清以来木雕艺术异常发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自成一个体系。因为这几县旧属潮州府,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潮州木雕”。
潮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潮汕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发展,推陈出新,以其品类繁多、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潮汕文化精致机灵的独特风格。潮州木雕,就是潮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这片沃土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传统民间雕刻艺术,它与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传统民间两大木雕体系。主要用以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往往经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金碧辉煌,所以又叫潮州金漆木雕,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誉于世。这项技艺主要流行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莲上村、西都村,同时波及饶平县、汕头市、潮安区、潮阳区、揭阳市、揭西县、普宁市、陆丰市、梅州市、大埔县、五华县、兴宁市、惠来县、海丰县,陆丰市、兴宁市和梅县区等县市区和福建东南部沿海一带。
艺人们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把浮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相同,或综合地灵活运用,产生了不同的形式美。最具代表性的是穿透、镂空、多层次的“通雕”,它吸收了圆雕、浮雕、阳刻及绘画的某些长处,能把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有条不紊地联系起来,既做到叙事明寮完整,又能使造型单纯概括,经得起玩味观赏。金漆木雕对人物和环境的处理,亦虚亦实,构图不受透视法的约束,常加以适当变形,讲求疏密匀称,穿插联结紧凑结实;因而对于建筑物,不但收到了装潢富丽之功,还保持了外壁的平面感,显得更加浑厚、坚牢、层层叠叠、剔透玲珑。
由于木雕作品工艺精湛、玲珑剔透、金碧生辉、富丽堂皇,因而深受广大东南亚地区的华裔所喜爱,其精美的艺术魅力名扬世界。 (五)剪纸
广东潮州剪纸,以精巧秀丽、造型优美著称。它用特制的尖嘴小剪刀在一迭色纸上剪成,每一次可剪出同样的四、五张作品。过去农村妇女们每逢喜庆节日,结合供品常进行剪纸竞赛。各种各样的剪纸图案,分别贴在供品上,做为装饰,表示吉祥。鸡鱼之类的供品贴上凤花和鱼花;糕饼点心之类的供品贴上果花;嫁娶赠送礼物贴上红色的团花;为日常生活用品装饰的有扇袋花、烟袋花、信插花、烛台花等作品。此外,还有取材于戏曲人物故事情节的作品,其中以老艺人江根和的作品较为突出。它用夸张、洗练、朴素的手法,表现了戏曲人物的感情动态,还用连环图的形式表达了故事情节。他的创作给潮州的剪纸艺术带来了新的风格。
花灯
花灯是潮州传统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工艺品。但始于何时,已难查考。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也称陈三五娘)中,有元宵观花灯一节,这故事发生在明代中叶,故可知潮州花灯至少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悉,潮州花灯工艺的全盛时期,是在清末以至抗日战争前,当时全城有花灯工艺作坊近十家,如林盛记、刘景新、陈万顺号等。就中以林盛记最负盛名。其坊主兼艺人林乐笙曾于民国廿年前后应邀制作<凤仪亭>、《八仙过海》、《水漫金山寺》、《九曲黄河阵》等大花灯屏赴香港、新加坡游行和展览,轰动一时。
潮州花灯独具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艺术的芬芳。最早的潮州花灯是以竹作架,用绢绸裱成空心人物,表面淡施粉彩,描绘衣饰,夜间灯火点于其中,透照出来,绰约动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代传统民间艺人,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不断推陈出新,使这朵艺苑奇花越发美丽可爱。他们以铁线扎成人物的躯壳,然后像真人般穿上精心绣制的绚丽多姿的衣裳,配上和谐的景物和辉煌的灯光如(大光灯),以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情节为题材和内容,组成层叠有致的成屏花灯屏,更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成为一种雅俗共赏,老少咸爱的特种工艺品。此后又有艺人别出心裁,以盛装的真人杂处花灯人物间,以真乱假。
荣誉
广东省博物馆、传统民间工艺馆、美术学院分别收藏了20000件金漆木雕作品:《蟹篓》在1954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造型艺术展览会上获铜质奖章;《雌鸡五福梅》、《龙虾蟹配鱼》等四件反映南国风貌的梭形通雕大挂屏,每件3平方米,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广东厅;1979年,潮阳县李水棕老艺要雕的《龙虾蟹篓》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被视为珍宝,现陈列在汕头工艺美术陈列馆。
1982年,汕头市木雕厂为广州东方宾馆制作的总面积54平方米的巨型挂屏《大观园元宵》,有200余人参加了制作,整幅作品用300多片20×200公分的樟木片组成,耗金箔50万张,工时3个多月。作品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构思新颖、布局合理,径路曲折而分明,层次重叠而剔透,体现出潮汕传统工艺的特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金木雕屏,于1982年获得了轻工部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希望杯奖)。
同年末,汕头市木雕厂又为东方宾馆制作了刻有人物623人、骡马42头、骆驼3头、猪牛14头、船17艘和有各种物品的大型挂屏<清明上河图>。
潮州金木雕厂1982年为广州园林建筑公司、东方宾馆、白天鹅宾馆制作配套的园林建筑装饰,使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为建筑物增添了艺术光彩。该厂于1985年创作的70英寸大的《虾蟹篓》为有史以来《虾蟹篓》的巨作,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银杯奖。
潮汕的工艺美术品还有艺术品和实用品结合的绣衣,历史悠久、扬名海外的浮洋泥塑,全国独有的嵌瓷,传统的传统民间剪纸、纱丁、香包、竹器、以及近十来年被誉为南国桃江画派的新创瓶内烟壶等等,如繁花盛锦。汕头市最 近重新装修了潮汕工艺美术陈列馆珍宾馆,进馆参观,可饱览各种风格独特、技艺精湛的潮汕工艺美术品。
80年代以来,获省级以上的优质产品奖的有108个品种,其中获国际博览会金质奖2个,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的金杯奖8个、银杯奖9个、希望杯奖2个,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29个,广东省优质产品奖58个。获奖产品占广东省同行业50%以上,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的金杯奖和银杯奖占广东省同行业80%以上。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 ↑ 潮汕的工艺美术知多少! , 搜狐, 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