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藝
潮汕工藝 |
中文名: 潮汕工藝 潮汕工藝: 潮繡、抽紗、 陶瓷、木雕、花燈 |
潮汕地區的特色傳統工藝美術源遠流長,如花似錦,馳名中外。早在新石器時代,潮汕就已經有了石器和陶器的生產工藝,到了東周時期,潮汕的陶瓷造型和施釉工藝,玉器、木器、青銅器工藝,已具有廣東先進水平。東晉時期,青瓷、銅鐵冶鑄工藝,特別是金銀飾品工藝,已形成較強的地方特色。宋元兩代,玉石木雕刻、陶瓷生產規模很大,而且出了不少珍品,產品種類,技藝水平,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睞,出口貿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明清是潮汕工藝美術的鼎盛時期,大批工藝美術精品遺存於世,潮汕開元寺大殿龕桌和圓雕《金千佛塔》以及玉雕產品鼻煙壺、玉印、頭插、懷古、如意等,令人拍案叫絕。[1]
目錄
簡介
潮汕傳統民間的花燈、嵌瓷、香包、泥塑、剪紙、首飾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馳名中處,成為官民人等不可或缺的裝飾品和時節應用品。潮汕工藝美術經過千百年的精煉,融匯中外,推陳出新,自成流派,形成鮮明、濃郁的地方藝術風格。中國許多專家學者對此有精闢的論述。潮汕工藝既有中原文化的承傳性、原發性,又有鮮明的地域特徵。
潮汕工藝品是潮汕人民為了滿足自己生產、生活的需要,按照自己的審美觀,就地取材製作出來,常常表現出它的獨創性,令人拍案叫絕。
發展歷史
出土的文物表明,潮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陶器有顯著的工藝特點。唐宋時期,隨着中原古文化的南移和滲化,潮汕的工藝美術得到發展。湘橋區的開元寺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是中國10座開元寺之一,保存着建築裝飾,如斗拱、石欄杆、石經幢和木魚等,以及宋代鑄造的大銅鐘。
宋代筆架山(今屬湘橋區)的百窯村故址,出土了大量美術瓷,有栩栩如生的西洋狗、各種人像、菩薩以及座上有英宗、神 宗年號和施主、工匠姓名一類銘文的釋迦牟尼像,後者是宋代廣瓷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僅見的珍品。筆架山窯所產瓷器,在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以至巴基斯坦,時有發現,說明當時的生產規模大,並且遠銷重洋。當時的工藝美術與潮汕文化合於一體。
汕頭是清代對外通商的口岸,百餘年來,西方文化逐漸傳入。潮汕已是全國和廣東省的工藝美術品的重點產地和對外貿易較發達的地區。存於故宮的潮汕錫器,廣東省博物館、廣東傳統民間工藝館(陳家詞)、廣州美術學院收藏的大量工藝美術品,以及潮汕本地大量遺存着名勝古蹟,都說明了潮汕的文化藝術水平。潮繡作品在南京舉行的中國工藝賽會上獲獎,並參加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1923年和1925年倫敦賽會,均得到國際上較高評價。以上事實,都足以證明,明清時期潮汕工藝美術已達 到相當成熟的階段。此後,西方抽紗技術又傳入滲透。
20世紀50年代末,形成了工藝美術品工業化生產的集體組織,使潮汕工藝美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藝術風格
潮汕的工藝美術品具有獨特的地方藝術風格:
(一)金碧輝煌的裝飾風格 潮汕工藝擅長用金色。如潮繡在墊凸浮雕形式的基礎上,用粗獷的釘金繡來體現金碧壯麗的藝術效果;金漆木雕能在髹漆貼金;還有描金漆畫、滿地萬花織金彩瓷器等等。
(二)多層鏤通、剔透玲瓏的空間藝術層次 如抽紗刺繡以墊凸和抽通為特點;金漆木雕能在10多厘米厚的樟木板上鏤通出10多個層次;多層可轉的楓溪陶瓷鏤通花瓶,更使人感到精巧絕倫。
(三)素靜典雅的藝術情調 潮汕的工藝品有「錯彩鏤金、雕繪滿眼」的色彩效果,但也不乏素靜典雅的。如抽紗、通錦繡、手繡衣等,在純色面料上用純色紗繡;潔淨通花瓶上寄白菊花等等。
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與廣繡合稱為粵繡。潮汕地區的主要傳統工藝美術品。
自清代以來,潮汕婦女多勤紡織,女子到了十一二歲,其母即為預製嫁衣,家家戶戶都會織綞刺繡。清代粵繡工人大多是廣州、潮州人,特別潮州繡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於繡功,為其他省市所罕見。刺繡藝術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實用裝飾品上。
題材有人物、龍鳳、博古、動物、花卉等,以飽滿、勻稱的構圖和熱烈喜慶的色彩,氣氛鮮明、生動地表現題材,使潮繡產生了豐富瑰麗的藝術效果。
潮繡有絨繡、釘金繡、金絨混合繡、線繡等品種,各具特色。
1.絨繡。在各種絲、綢、緞上,以平繡針法用絲絨繡出平的畫面;題材多為飛禽、博古,用作畫片、掛屏等。
2.釘金繡和金絨混合繡。釘金繡,又稱金銀繡;以金銀線為主,絨線為輔的叫金絨混合繡。釘金繡針法複雜,有過橋、踏針、撈花瓣、墊地、凹針、累勾繡等60多種針法,其中「二針企鱗」針法為其他繡種所無。釘金繡運用墊、繡、貼、拼、綴等技術處理,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
3.線繡。純用絲線平面繡制。
潮繡作品<郭子儀拜壽>、 獅子頭>、<海龍王頭>、<安春鳥>等,在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在南京舉行全國工藝賽會上得獎。刺繡作品還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1923年和1925年參加倫敦賽會,得到國際上較高的評價。潮繡作品《九龍屏風》和《吹蕭引鳳》,1982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金杯獎。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廣東省潮州市的林智成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抽紗
潮汕抽紗源於潮繡。據記載,抽紗產生始於1887年。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浸信會女傳教士發現汕頭有精巧優美的抽紗製品,便從國外帶來稿樣,用潮汕的夏布為料,在汕頭加工生產,深受西方人士歡迎,潮汕抽紗從此發展起來。 潮汕抽紗的面料有棉、麻、玻璃紗、法絲、化纖等;產品有被蓋、台布、床被套、枕袋、被枕、勾針、餐套八個大類,花色品種數以千計;工程有墊繡、刁繡、平繡、十字繡、花窗、挽闖、絞乾、對絲、補布、通花、打藤、萬里斯等數十個;表現了堅實華麗、清新優雅、浮沉強烈、色彩鮮艷、迷離奇幻、雍容高貴、密實幼細、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尤以墊凸和抽通為其典型。
1980年,潮汕抽紗的高檔玻璃紗<雙鳳朝牡丹>台布,榮獲了第32屆慕尼黑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和中國首屆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雙鳳朝牡丹》整個布局分八個層次,有604隻鳳鳥,鳴、棲、舞、翔;352朵牡丹,俯仰向背,儀態萬千,表現出了無限美好的春光。在技術處理上,運用了十個主要工種、28種針法,其中最能表現手工藝藝術幼細精巧的抽通類工種「花窗」,便有大小1180個,令人嘆為觀止。
潮汕抽紗近百餘年不斷汲取西方技藝,是名揚海內外、享譽國際市場的優秀工藝美術品。
陶瓷
潮州陶瓷,歷史悠久。從境內陳橋村貝丘遺址中,可以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和業陶,而北關古窯址、南關古窯址和筆架山宋代窯址(同見條目)的發掘,也說明至少在唐高宗儀鳳——調露初年(公元676-679年),潮州已有較大規模的陶瓷生產,並出現了釉下點褐彩瓷器。潮州作為宋代的廣東瓷都,其中心產區就在潮州城四圍,即今湘橋區轄區。
潮州已獲「中國瓷都」稱號,湘橋區也是僅次于楓榽的瓷都第二大產區。轄區內鳳新、城西、西湖、金山等地,仍有相當規模的陶瓷生產,彩瓷業主產廠潮州彩瓷總廠也在西湖之濱。
潮州陶瓷分美術陳設瓷、日用瓷、建築衛生瓷和特種陶瓷等大類,美術陳設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動物瓷和花瓶(盤)彩繪等。人物瓷雕,用料精細,釉料潔白晶瑩,造型秀美,以別具風韻而飲譽瓷壇;通花瓷花,更以雕鏤精細的鏤空技藝、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以玲瓏剔透之美而獨步瓷壇。通花瓶是在瓷坯體上雕通幾何圖紋,或各種花卉、人物、動物等圖案,經高溫燒成後,由人工彩繪裝飾花紋,再經烤花窯燒制而成。其裝飾多以鏤空幾何紋樣為底紋,底紋多為四方連續圖案,便於雕刻,適於燒制,易於表現出精工細緻的藝術效果。大體上有通花與釉上彩繪結合、通花與浮雕結合、通花與瓷花結合、綜合性裝飾等類型。雕刻技法上有單層雕刻、雙層雕刻、多層雕刻且可轉動。是具有民族風格和濃厚地方特色的瓷器藝術品,也是中國首屈一指的雕塑鏤空與提花融為一體的工藝美術品。
潮州陶瓷已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國評比中獲獎。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釵》、《友誼通花瓶》、《雙福瓷花籃》及獲得國際金獎的《天球瓶》和堆雕花瓶系列(一組5件)等。
潮州陶瓷文化,積澱深厚。潮州陶瓷自唐宋以來,以外向型為主,產品大多供出口之用。已出口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潮州成為中國最大的工藝美術瓷和日用瓷的生產和出口基地,衛生潔具生產基地。
木雕
廣東東部的潮安區、揭陽市、潮陽區、普寧市、饒平縣和澄海區一帶,明清以來木雕藝術異常發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自成一個體系。因為這幾縣舊屬潮州府,人們便習慣地稱之為「潮州木雕」。
潮州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是潮汕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發展,推陳出新,以其品類繁多、工藝精湛,充分體現了潮汕文化精緻機靈的獨特風格。潮州木雕,就是潮州傳統民間工藝美術這片沃土孕育出來的一朵奇葩。
潮州木雕是廣東潮州地區的一項傳統民間雕刻藝術,它與東陽木雕並列為中國傳統民間兩大木雕體系。主要用以建築裝飾、神器裝飾、家具裝飾、案頭裝飾等,往往經精雕細琢後貼上純金箔,顯得金碧輝煌,所以又叫潮州金漆木雕,與東陽木雕、黃楊木雕、龍眼木雕並譽於世。這項技藝主要流行於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蓮上村、西都村,同時波及饒平縣、汕頭市、潮安區、潮陽區、揭陽市、揭西縣、普寧市、陸豐市、梅州市、大埔縣、五華縣、興寧市、惠來縣、海豐縣,陸豐市、興寧市和梅縣區等縣市區和福建東南部沿海一帶。
藝人們根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裝飾,把浮雕、通雕、線刻或單獨、或相同,或綜合地靈活運用,產生了不同的形式美。最具代表性的是穿透、鏤空、多層次的「通雕」,它吸收了圓雕、浮雕、陽刻及繪畫的某些長處,能把曲折複雜的故事情節集中在一個畫面上,有條不紊地聯繫起來,既做到敘事明寮完整,又能使造型單純概括,經得起玩味觀賞。金漆木雕對人物和環境的處理,亦虛亦實,構圖不受透視法的約束,常加以適當變形,講求疏密勻稱,穿插聯結緊湊結實;因而對於建築物,不但收到了裝潢富麗之功,還保持了外壁的平面感,顯得更加渾厚、堅牢、層層疊疊、剔透玲瓏。
由於木雕作品工藝精湛、玲瓏剔透、金碧生輝、富麗堂皇,因而深受廣大東南亞地區的華裔所喜愛,其精美的藝術魅力名揚世界。 (五)剪紙
廣東潮州剪紙,以精巧秀麗、造型優美著稱。它用特製的尖嘴小剪刀在一迭色紙上剪成,每一次可剪出同樣的四、五張作品。過去農村婦女們每逢喜慶節日,結合供品常進行剪紙競賽。各種各樣的剪紙圖案,分別貼在供品上,做為裝飾,表示吉祥。雞魚之類的供品貼上鳳花和魚花;糕餅點心之類的供品貼上果花;嫁娶贈送禮物貼上紅色的團花;為日常生活用品裝飾的有扇袋花、煙袋花、信插花、燭台花等作品。此外,還有取材於戲曲人物故事情節的作品,其中以老藝人江根和的作品較為突出。它用誇張、洗鍊、樸素的手法,表現了戲曲人物的感情動態,還用連環圖的形式表達了故事情節。他的創作給潮州的剪紙藝術帶來了新的風格。
花燈
花燈是潮州傳統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工藝品。但始於何時,已難查考。潮劇傳統劇目《荔鏡記》(也稱陳三五娘)中,有元宵觀花燈一節,這故事發生在明代中葉,故可知潮州花燈至少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據悉,潮州花燈工藝的全盛時期,是在清末以至抗日戰爭前,當時全城有花燈工藝作坊近十家,如林盛記、劉景新、陳萬順號等。就中以林盛記最負盛名。其坊主兼藝人林樂笙曾於民國廿年前後應邀製作<鳳儀亭>、《八仙過海》、《水漫金山寺》、《九曲黃河陣》等大花燈屏赴香港、新加坡遊行和展覽,轟動一時。
潮州花燈獨具特色,散發着濃郁的鄉土藝術的芬芳。最早的潮州花燈是以竹作架,用絹綢裱成空心人物,表面淡施粉彩,描繪衣飾,夜間燈火點於其中,透照出來,綽約動人。
隨着社會的發展,歷代傳統民間藝人,以自己的勞動和智慧,不斷推陳出新,使這朵藝苑奇花越發美麗可愛。他們以鐵線紮成人物的軀殼,然後像真人般穿上精心繡制的絢麗多姿的衣裳,配上和諧的景物和輝煌的燈光如(大光燈),以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情節為題材和內容,組成層疊有致的成屏花燈屏,更顯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成為一種雅俗共賞,老少咸愛的特種工藝品。此後又有藝人別出心裁,以盛裝的真人雜處花燈人物間,以真亂假。
榮譽
廣東省博物館、傳統民間工藝館、美術學院分別收藏了20000件金漆木雕作品:《蟹簍》在1954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造型藝術展覽會上獲銅質獎章;《雌雞五福梅》、《龍蝦蟹配魚》等四件反映南國風貌的梭形通雕大掛屏,每件3平方米,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廣東廳;1979年,潮陽縣李水棕老藝要雕的《龍蝦蟹簍》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被視為珍寶,現陳列在汕頭工藝美術陳列館。
1982年,汕頭市木雕廠為廣州東方賓館製作的總面積54平方米的巨型掛屏《大觀園元宵》,有200餘人參加了製作,整幅作品用300多片20×200公分的樟木片組成,耗金箔50萬張,工時3個多月。作品場面宏偉、氣勢磅礴、構思新穎、布局合理,徑路曲折而分明,層次重疊而剔透,體現出潮汕傳統工藝的特點,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金木雕屏,於1982年獲得了輕工部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希望杯獎)。
同年末,汕頭市木雕廠又為東方賓館製作了刻有人物623人、騾馬42頭、駱駝3頭、豬牛14頭、船17艘和有各種物品的大型掛屏<清明上河圖>。
潮州金木雕廠1982年為廣州園林建築公司、東方賓館、白天鵝賓館製作配套的園林建築裝飾,使古典建築與現代建築融為一體,為建築物增添了藝術光彩。該廠於1985年創作的70英寸大的《蝦蟹簍》為有史以來《蝦蟹簍》的巨作,曾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銀杯獎。
潮汕的工藝美術品還有藝術品和實用品結合的繡衣,歷史悠久、揚名海外的浮洋泥塑,全國獨有的嵌瓷,傳統的傳統民間剪紙、紗丁、香包、竹器、以及近十來年被譽為南國桃江畫派的新創瓶內煙壺等等,如繁花盛錦。汕頭市最 近重新裝修了潮汕工藝美術陳列館珍賓館,進館參觀,可飽覽各種風格獨特、技藝精湛的潮汕工藝美術品。
80年代以來,獲省級以上的優質產品獎的有108個品種,其中獲國際博覽會金質獎2個,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的金杯獎8個、銀杯獎9個、希望杯獎2個,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獎29個,廣東省優質產品獎58個。獲獎產品占廣東省同行業50%以上,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的金杯獎和銀杯獎占廣東省同行業80%以上。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潮汕的工藝美術知多少! , 搜狐, 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