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天后宫
澎湖天后宫,主祀天上圣母妈祖,位于台湾澎湖县马公市,阖澎公庙之一,也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庙宇。天后宫确切创建年代众说纷纭,随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石碑出土,确定于大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即已立庙。天后宫早无定称,称娘娘宫、天妃宫、娘妈宫、妈祖宫或妈宫等称呼在所多有。[1]
目录
名称与沿革
明朝及明郑时期
- 澎湖天后宫在文献可考的最早年代是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该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司令官韦麻郎(Wybrand van Warwijck)率两艘船抵达澎湖,并派员往福建请求贸易。福建当局立即严禁人民出海接济,并派都司沈有容率兵船五十艘前往澎湖,要求荷兰人撤退。韦麻郎见求通商无望,又缺乏补给,于是在当年底离开澎湖。董应举在天启年间写给福建巡抚南居益的信中提到此事:“彭湖港形如葫芦,上有天妃宫,此沈将军有容折韦麻郎处也。”[2]由此可知当时澎湖已有天妃宫,且是沈有容与韦麻郎谈判之处。
- 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任命科内利斯·雷尔生(Cornelis Reyersen)为司令,攻克葡萄牙据守的澳门失利后,转往澎湖建立贸易据点,并在风柜尾蛇头山顶兴建城堡作为基地。1624年(天启四年),福建巡抚南居益下令驱逐荷军,乃派水师围堵荷军于风柜城,即“风柜围城战”,雷尔生坚守七个月后,终于同意撤离澎湖,转往台湾本岛发展,也开启了台湾的荷领时期。在此期间荷兰人绘有一幅澎湖港口图,在今天后宫位置画有“中国寺庙”,即妈祖宫。[3]
- 1663年,东印度公司在前一年被郑成功击败,因而失去在台湾的领地后,随即任命巴尔萨泽·博特(Balthasar Bort)率舰队企图将之夺回。博特曾与清军联盟,在中国沿海与郑军交战获胜,但后来未获清廷支援攻台。博特失望愤慨之馀,在1664年1月3日攻击澎湖岛上的郑军,并在1月10日放火烧毁寺院及附近的房舍。据此,澎湖妈祖宫曾在1664年被毁。博特在其航海记中亦附有澎湖港图,其中的寺院也在今天后宫的位置上。[4]
清朝时期
- 1683年(康熙22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攻台,在澎湖击败由刘国轩率领的明郑海军主力,明郑随后便即投降。施琅将胜利归因于妈祖庇佑,并奏请康熙皇帝敕封其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清廷在1684年(康熙23年)准奏,并且派礼部雅虎专程来澎湖致祭,将妈祖封为天后,并改“天妃宫”为“天后宫”。[5]
- 1885年(光绪11年),法军孤拔率舰入侵澎湖,澎湖之役爆发,战后天后宫庙身倾圯,翌年重启修建。1895年(光绪21年),乙未战争澎湖之役爆发,日军进攻澎湖,因战事波及,天后宫再度损毁。
日治时期
- 台厦郊诸绅见天后宫残破,终于于1919年(大正八年)间决议鸠资修建,并从福建延揽大批匠师;台澎第一古碑“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便是在此次整修过程中被挖掘出土,此碑一出,便奠定澎湖天后宫为台澎第一古庙的历史地位。
此次大正年间的修建影响天后宫深远,除了增建后殿“清风阁”,后成当地文人聚会之所之外
中华民国
- 1983年(民国七十二年)12月28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级古迹名单,澎湖天后宫名列其中,并留下修建纪录。
- 1997年(民国八十六年)5月,《文化资产保存法》修法后,不再区分为一至三级古迹,而采用国定、直辖市定、县市定三级。澎湖天后宫改为国定古迹。
- 2011年(民国一百年)再启修建,2014年(民国一百零三年)竣工。
- 2019年(民国一百零八年)10月27日,中国国民党籍总统候选人韩国瑜参拜澎湖天后宫,时任主委蔡光明意欲比照总统规格、打开庙宇中门迎接,被韩国瑜办公室以身分不符而婉拒。蔡光明为表欢迎之意,请出收藏据称达四百年以上的官印,亲手盖在韩国瑜的衬衫,并称是开庙有史以来第一次替人盖官印,象征保佑平安,以及预祝韩国瑜当选总统。
主要奉祀
妈祖、千里眼、顺风耳
- 正殿供奉居中为大妈,二妈、三妈分祀左右,千里眼、顺风耳同时也奉于神龛之中。与大多台湾的妈祖像相同,澎湖妈祖像共同有身穿蟒袍,采坐像,双目下视、神形和蔼等特征,不过不同于台湾妈祖像多是黑面,澎湖妈祖像为金面身,有人主张金面妈祖像系由官方祭祀之故。
注生娘娘
- 本地人多称“注生妈”,位于正殿左侧育麟宫中。在民间信仰中,除了管理生儿育女,也办理安胎、生产和保护幼儿的职责。另外殿中也供奉“十二婆姐”,又称“十二延女”,祂们姿态各异、各有其名,据闻是按十二生肖所搭配的褓母,也有人认为祂们又主管“六好六坏”,即子孙贤肖与否,悉由阴德厚薄而定。
送子观音
- 观世音菩萨虽是佛教神祇,但民间信仰佛道混杂的情况由来已久,天后宫也援引观音作为陪祀神。送子观音乃民间妇女所钟爱的观音形象之一,由于性质与注生娘娘相类,所以同被供奉在育麟宫中。
至圣先师
- 位于清风阁正厅。至圣先师即孔子,每逢考季也会有不少考生来此祈求考运昌隆。与积庆公夫妇的神牌摆放在同一处。
积庆公夫妇
- 位于清风阁正厅。积庆公林愿、夫人王氏为妈祖林默娘于凡间的父母,神位乃嘉庆年间册封,因神格所限,仅能立神牌,不得立神像。
- 位于清风阁东厅。来自天津元镇殿的软身妈祖像,约莫有400年的历史,约莫文化大革命时期之后辗转来到澎湖。
虎爷
- 正殿神桌西侧摆放一尊虎爷的身影,为木雕拟人手法而成。
建筑历史
历代整修纪录
公元 | 纪年 | 干支 | |
---|---|---|---|
1750 | 乾隆15年 | 庚午 | 有修建纪录。[6] |
1792 | 乾隆57年 | 壬子 | |
1818 | 嘉庆23年 | 戊寅 | |
1845 | 道光25年 | 乙巳 | |
1885 | 光绪11年 | 乙酉 | 因清法战争遭兵燹之灾,翌年重新修建。[6] |
1895 | 光绪21年
明治28年 |
乙未 | 因乙未战争遭兵燹之灾,宫墙倾毁。[6] |
1919 | 大正8年 | 己未 | 台厦郊诸绅鸠资修建,从福建延揽大批匠师,增建清风阁。
在整修过程中,挖掘出台澎第一古碑“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6] |
1923 | 大正12年 | 癸亥 | 天后宫改建大抵完成,奠定今日澎湖天后宫建筑规制。 |
1983 | 民国72年 | 癸亥 | 修建纪录 |
2011 | 民国100年 | 辛卯 | 重启修建[8] |
2014 | 民国103年 | 甲午 | 修建完毕[8] |
大正大修建
- 大正大修建大木匠师“大木匠师”在传统木造建筑中,此一匠师负责建屋结构柱、梁、枋和斗栱的设计兼施工,与石匠师一样皆具有决定房屋规模的权力。
- 一职系由蓝木担纲。
- 澎湖天后宫筹备修建的期间,台厦郊诸绅曾请示北甲北辰宫的朱府王爷,朱王府乩童乃指示由蓝木担纲大木匠师;而在此之前,蓝木主持宫庙修建工程的经验仅有一北甲北辰宫。蓝木受命主持天后宫工程时年仅四十,宫方顾虑他年纪尚轻,又委请庄荣司匠师与蓝木合作。蓝氏原籍广东潮州大埔,澎湖天后宫由是与以闽南风格为主的台湾本岛寺庙有所不同,具备独树一帜的潮州风格,如排楼看架上的弯枋向前倾斜,吊筒部分雕花大而吊柱细小、好用方柱型制等特色,相同的风格亦见于马公东甲北极殿。
参与匠师
籍贯 | 助手 | 项目 | 职责 | 可见于 | |
---|---|---|---|---|---|
蓝木 | 广东潮州 | 蓝合、陈六甲、洪佐 | 大木 | 建筑骨干、规制与格局的设计与施工 | 三川殿、护龙、正殿等檐梁 |
庄荣 | 不详 | ||||
庄铜 | 文澳(澎湖) | 不详 | 土水
(泥水) |
夯填台基、铺面、覆瓦与砌墙等 | 三川殿台阶铺排
山墙、庙内地坪 |
不详 | 讲美、西屿
(澎湖) |
石雕 | 天后宫多使用乌石、白石和陇石,
进行细部雕琢 |
三川殿:门鼓、门厢
正殿:柱珠、八角梭柱 护龙:螭虎窗 | |
苏水钦[9] | 福建东山岛 | 不详 | 凿花 | 虽属装修工程,但工艺难度并不亚于大木匠师
建筑中木雕工艺被称为凿花,又被称作“小木作” |
屋架上的构件:斗座、瓜筒、垂花镂雕
正殿屏门、神龛等 |
黄良 | 福建泉州 | 黄玉瑶 | |||
朱锡甘 | 福建东山岛 | 朱钦、黄文华 | 彩绘 | 建筑中的彩与绘不可一概而论
“彩”指涂色,替木质外部漆上保护层 “绘”才是指绘画,包含书法题字等装修效果 |
三川殿、正殿通梁彩绘
育麟宫、节孝祠的屏堵彩绘 彩绘主题多取自民间演义和故事 |
陈玉峰 | 台南 | 不详 |
建筑结构
- 现今澎湖天后宫建筑结构型制乃蓝木设计,庙身坐北朝南,面向港口,庙顺坡而建,面水背山。建筑布局为三殿式五开间,即“三川殿”、“正殿”以及“清风阁”(后殿)。前殿至后殿顺地势升高,庙埕与三川殿交接处设有多角形的石阶,香客需循阶而上进入庙中。
- “三川殿”为三开间建筑,左右两侧与护龙相衔,符合澎湖地区因多风而影响的建筑特色。俗谚:“入庙看前门,入厝看菜园。”三川殿为庙宇前殿,象征庙宇门面,*整座庙宇装饰最讲究、最华丽的部份往往都集中于此。
“正殿”奉祀金面妈祖,左右护龙分别奉祀注生娘娘以及供奉当地节孝烈妇的节孝祠。
- 后殿“清风阁”又称“公善楼”;一楼东侧供奉天津妈祖,西侧摆置台澎第一古碑:“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二楼供奉“太岁星君”。
屋脊装饰
门楣方柱
- 庙宇山门两侧的方柱的柱珠以及石鼓,柱珠细观有“四艺:琴、棋、书、画”的石雕纹路。由于建筑多为木造,为避祝融之灾,水的意象常常表现在剪粘交陶和木雕等作品上,蕴含以水克火的寓意,如两根大楣间隙有“八仙过海”、居中为“南极仙翁”的木雕题材。
交趾陶
匾额文物
- 天后宫匾额以“与天同功匾”最负盛名,相传公元1881至1886年间,康熙皇帝为表彰妈祖显灵之功勋,御赐九龙纹底之匾额。今所见之“与天同功”匾乃1923年(大正十二年)大整修期间仿制,匾额纹底则为十三龙纹。原匾流向众说纷纭,有一说便主张系清法战争期间,庙中文物被法军掠夺或变卖,或被驻守妈宫澳的台州勇或粤勇抢走。
- 除此之外,内藏匾额落款年份诸多皆为大正癸亥年(1923年),如“功化之极匾”、“孝慈则忠匾”、“保彼东方匾”、“德侔天地匾”等。
木雕
- 参与细部装饰的匠师有黄良、苏水钦,彩绘匠师陈玉峰、朱锡甘与潘科,都是当时台湾的一流匠师。天后宫的木雕反应近代台湾寺庙雕刻的精致和写实路线,多用樟木以利细节表现。木匠受到岭南画派影响,使用内枝外叶手法做出凹凸的层次。
- 正殿入口六扇屏门有花鸟四季各异的木雕品,分别是“秋深百舌弄蜻蜓”、“雪中小萼见英雄”,此二幅为泉州匠师黄良作品;“楒下三燕迎春风”、“凤凰富贵长春图”,署名为启明(推测为人称“水林师”朱锡甘别名),“雪落苍松鹤步迟”与“花中君子喜鸳鸯”则没有雕师署名的印记。
彩绘
参见
视频
参考文献
- ↑ 澎湖天后宫,斯土斯民-台湾的故事,2014/06/07
- ↑ 按:原文即做“彭湖”,并非错字。明‧董应举,《崇相集选录》,1967台湾文献丛刊本,页36。
- ↑ 曹永和,2000,〈澎湖之红毛城与天启明城〉,《台湾早期历史研究续集》,页162。台北市:联经。
- ↑ 村上直次郎著,许贤瑶译,2001,〈澎湖岛上的荷兰人〉,《荷兰时代台湾史论文集》,页14。宜兰县宜兰市:佛光人文社会学院。
- ↑ 李干朗,1999,《澎湖天后宫》,页13。台北市:雄狮图书。
- ↑ 6.0 6.1 6.2 6.3 陈仕贤,2006年,《台湾的妈祖庙》,远足文化。ISBN 986-7630-7-2-6
- ↑ 林文镇、郑昭民编著,2004,《澎湖第一街“中央里街内”生活文化采集》,澎湖县马公市:澎湖县政府。ISBN 957-0190-7-8-7
- ↑ 8.0 8.1 澎湖天后宫.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 ↑ 李, 干朗. 《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 台北市: 远流. 2006: 163. ISBN 95732495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