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縣
白水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處於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縣聯結關中與陝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內白水河而得名。白水縣地處東經109°16′-109°45′,北緯35°4′-35°27′之間,東隔洛河與澄城縣相望,南接蒲城縣有五龍山相隔,西接銅川市郊區與渭北黑腰帶相連,北以黃龍山、雁門山為界,與宜君、黃龍、洛川三縣毗鄰。
目錄
名稱來歷
白水因白水河而得名,古稱「彭衙」。
歷史淵源
白水歷史悠久,古稱彭衙、粟邑。在建制2300多年的歷史淵源中,曾孕育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倉頡造字、杜康釀酒、雷公造瓷[1]、蔡倫造紙,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增添了光彩的一頁,也為現代的人們追古思幽之情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盛景。春秋時期的秦晉彭衙之戰、明末王二起義、李自成的七克白水之戰,解放戰爭中的壺梯山戰役為典型的國共拉鋸戰,彭德懷率軍武莊集訓等演出一場場兵家逐鹿的歷史話劇。隨着西部大開發,外資企業安德利果汁生產線建成投產,白宜公路拓寬改造工程勝利竣工,白港大廈、華貿大廈、金蘋果花園小區開工建設等,昔日的兵家必爭之地,今日已成為一個充滿商機和活力,讓各路企業家大展雄風的用武之地。 白水是神秘的,白水是神奇的,白水是開放的,白水是一方資源豐富的寶地,白水是一方涌動活力的熱土。
歷史上白水曾經有過輝煌,今日白水尚欠發達而潛力極大 ,明天白水必將再創輝煌。 地表便於開發,總儲量達27.7億立方米。白水石材產品應用於西安市大雁塔廣場,一炮打響,訂單絡繹不絕,開發前景十分樂觀。另外,還有石灰石儲量1億噸,陶土1000萬噸,高嶺土1918萬噸。
地貌地形
白水縣境內地貌複雜,地形破碎,表現為三山(西北雁門山、東北黃龍山、東南五龍山)盤踞,五塬(大楊塬、史官塬、堯禾塬、北井頭塬、雷村塬)起伏,兩河(南面白水河東面孔走河)沿界通過,1178條溝壑縱橫交錯。塬面從北向南傾斜,海拔落差446-1568米,平均海拔850米左右。洛河西北向西南穿境而過,將白水切割成河南、河北兩大塊。地貌總體分為中低山區,黃土梁塬、黃土台塬和黃土溝谷四種類型。
森林覆蓋率
為28.8%,植被覆蓋度為36.3%,主要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以及少量喬木林和以蘋果為主的經濟林。境內土壤多屬黃土母質,主要有褐土、婁土、黃土、紅土等7個土類 ,質地良好,以輕壤和中壤 為主,肥力特點是富鉀,缺磷,少氮。
氣候特點
白水縣位於中緯度半乾旱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1.4℃,年極端最低氣溫-16.7℃,年極端最高氣溫39.4℃,無霜期207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577.8毫米,降水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且多為暴雨。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冬季盛行西北季風,夏季盛行東南季風,以乾旱、暴雨、霜凍、冰雹、連陰雨等為特徵的自然災害頻繁。
蘋果栽植
白水縣是渭南市唯一的山區縣,全縣擁有33萬畝荒山荒溝,是全國五大蘋果產區中唯一符合蘋果生產最適宜區七項指標的縣份。睿智勤勞的白水人民正是依託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承載蘋果栽培400多年的悠久歷史,大力實施優果工程,積極推廣大改型、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四大技術,把蘋果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歷史的高峰。白水蘋果果個碩大,果形圓正,果皮細嫩,潔淨光滑,色紅艷麗,肉質緻密,細脆多汁,酸甜適度,營養豐富,純天然無公害,享譽海內外。全縣蘋果栽植面積55萬畝,人均1.7畝,每年35萬噸優質蘋果暢銷五湖四海,使中國蘋果之鄉的美譽名揚天下[2] 。
自然資源
分布着洛河、白水河等49條河流和林皋、鐵牛河等六座水庫,水資源總量4956萬立方米。北洛河梯級開發水電站5座,總裝機容量2.14萬千瓦。白水地處渭北黑腰帶腹地,煤炭總儲量達5.9億噸,年產原煤150萬噸。建設火電廠2座,總裝機容量11.2萬千瓦,年發電量近6億度。青紅砂石資源範圍廣,賦存條件和品質優良,裸露。
地表便於開發,總儲量達27.7億立方米。白水石材產品應用於西安市大雁塔廣場,一炮打響,訂單絡繹不絕,開發前景十分樂觀。另外,還有石灰石儲量1億噸,陶土1000萬噸,高嶺土1918萬噸。
植被資源
白水縣的植物資源有木本植物45科、168個種類,草本野生植物148種,藥用野生植物84種。禾木以刺槐、泡桐、楊樹、松樹、柏樹為主,灌木以野薔薇、連翅、荊條、酸棗為主,草本以艾蒿、羊鬍子草為代表群落,經濟林木有蘋果、核桃、柿子、花椒等。白水縣原面基本是以農作物季節性覆蓋為主。
動物資源
白水縣北靠黃龍山和雁門山,境內溝壑多,氣候比較溫和,適應不少動物生長,動物的種類比較多。
獸類:驢,牛,騾,豬,羊,狗,貓,貂,野兔,豺,羊鹿,野豬,狐,金錢豹,水獺,獾,豹貓,蝙蝠,刺蝟等等。
禽類:灰鷺,大雁,山雞,雉雞,野鴿,杜鵑,貓頭鷹,啄木鳥,百靈鳥,家燕,喜鵲,灰喜鵲, 畫眉,麻雀,雕,布穀鳥,鵪鶉,黑鸛等等。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主要有倉頡廟、杜康廟、林皋湖(原來叫林皋水庫)水上樂園、方山森林公園等,豐富的資源為白水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發展空間。
靈秀白水
關中小小白水縣,靈秀賽江南
南依五龍,巒嶂巍峙;北臨雁門,林濤奔涌。鍾天地之靈秀,蘊山水之華英。地處黃天厚土之間,通南北咽喉之脈絡;十四條秀水穿梭其中,八大水庫星絡密布。自秦置縣以來,歷史悠久,文脈代代相傳,見證歷史風雲變遷。波瀾壯闊;數風流之士,燦若群星。南有龍山文化之遺存,傍山依水先民遺蹟遍地;溝壑麓畔,處處見先民躬耕故址,伊自魏,築石牆,浚深壕,包羅靈秀,巍立於八百里秦川之境。
如今倉頡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逐步維修,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有詩云「古柏千秋秀,廟堂文字香,殘碑垂偉業,山水共流芳」。杜康溝泉清林茂,也成為旅遊的勝地。方山森林公園氣候濕潤,林木蔥鬱,鳥語花香,冬暖夏涼。萬畝林皋湖,清澈見底,碧波蕩漾,山水相映,一望無際。還有近年來白水人民以勤勞智慧創造的50萬畝「農家果園」為久居鬧市的人們準備了一道豐盛的旅遊「大餐」。
倉頡廟
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是國內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3],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到黃帝時代。倉頡廟高垣厚牆,格局完整。倉頡廟的建築,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厘米,徑勻體直,世所罕見。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陣列於前殿之內。其中倉聖鳥跡書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廟院內古柏參天,生長茂盛,東漢延熹五年之「倉頡廟碑」即載當時「廟內古柏鬱鬱蔥蔥」, 與陝西黃陵、曲阜孔廟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廟柏樹群。
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相傳當初倉頡也用結繩記事,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曾造成黃帝同炎帝一次談判的失利。為此倉頡深感愧疚,遂辭官出遊,遍訪智者,尋求記事的好方法。幾年之後,他返歸故里,獨居村西深溝之中,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揭開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陝西白水倉頡廟前殿共四間,緊貼兩邊有小耳房各一間,硬山結構。前殿現存有漢、魏、宋、明、清各個時代的碑石。有倉頡頌碑,有倉頡文字碑,有翻修倉頡廟碑,有和倉頡廟有關的記事碑等。這些碑石都是倉頡廟可靠的歷史記載。其中漢《倉頡廟碑》、苻秦《廣武將軍碑》、清《倉聖鳥跡書碑》、《大宋倉公碑》、唐《倉公碑》、魏《孔子弟子題名碑》等都是碑石史上的名碑。
倉頡廟的碑石無論從歷史上,還是從書法藝術、文物價值上,都是倉頡廟古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經了各朝各代,不但從中可以看出碑碣的發展過程,而且是一部完整的倉頡廟史。其中的《倉頡廟碑》在全國也算得上最早的碑石,《廣武將軍碑》為苻秦唯一的一塊石碑,碑文為隸書,且隸中有楷,亦含有鄉草野味,難怪從宋代的趙明誠到近代的康有為、于右任都為之書法而傾倒。
清乾隆《倉聖鳥跡書碑》是白水知縣梁善長,將倉頡所造文字遺存的二十八個字摹制而成。據史料載:「倉頡造書兩卷,隋亂時失於兵火,現存只有二十八字」。這二十八字在宋時被破譯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二十八個字的本身已含漢字構成法中的象形、會意等,如其中的「列、氣、明、尊」等都含有這兩種構字法,還有一些字與甲骨文相同。碑上二十八字表面上各互不相關,但經仔細研究,卻記載了黃帝時的一段歷史,由五行八卦說分析:東為甲乙木,中央戊已土,據《史記·五帝本記》載,炎帝有聖德,以火德王,黃帝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所以稱為黃帝,居於涿鹿,位於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黃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記述炎黃二帝同為部落首領,他們的所做所為均是天下各個小部落的楷模。「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記述了黃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亂,天下重新恢復安寧,百姓安居樂業,黃帝又成為天下部落首領。另外,在山門、前殿、中殿、寢殿,分別懸掛着由於佑任、邱星、謝德萍等提寫而精心製做的匾額,以敬仰文祖倉頡聖靈。
倉頡廟占地17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為48米。廟東側為史官鄉至孫家山的公路,西邊為一條寬10米,深約2米的溝壑。
今之倉頡廟,高垣厚牆,格局完整。倉頡廟的建築,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厘米,徑勻體直,世所罕見。殿內原供泥胎粉身的倉頡像,四目靈光,有「雕塑史上一傑作」之譽,可惜「文革」時被毀。1991年民間聚資重塑。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倉頡墓,圓錐形,圍以六角形磚砌花牆。登於墓頂四望,不遠處的黃帝陵使人肅穆,一種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園圍牆北端有民國時修建的窯洞一排十餘孔。廟內現存建築的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頡廟的三門,它是廟內唯一的疊式建築,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製檐屏通風采光。緊貼三門建有兩座戲樓,這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祠廟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廟院內古樹參天,鬱鬱蔥蔥,生長茂盛。倉頡廟裡有48棵古柏樹,樹齡均已上了千年。倉頡廟古柏是我國三大古柏群之一,這裡的古柏論起年齡來,可比山東曲阜孔廟、黃帝陵的古柏都長壽,居我國三大古柏群之首。48珠古柏都有漂亮的名字和動人的傳說。以年齡最大的倉頡手植柏「奎星點元」為首,從廟門口的「驚賊柏」,西北角圍牆外的「不進柏」,到廟裡面的喜鵲柏、柏抱槐、青龍柏、白虎柏、猴頭柏、蛇身柏、鳳鳴柏、孔雀開屏、二龍戲珠、干枝梅、寶蓮燈等,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廟內石碑多座,皆是書法史上名貴寶物。今存碑16通,尤以《倉聖鳥跡書碑》最為珍貴。該碑立於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碑面所鐫28字由白水知縣梁善長摹寫。立石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冬,共28字,重現了象形文字的原貌,這28字相傳為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
形。字形若圖若畫,不易辨認。好在上海書店1984年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已經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其中《廣武將軍碑》曾失落千年。于右任先生於1920年得見其碑拓,喜曰:「千年出土光騰射」、「老見異物眼復明」,揮毫大書《文化祖廟》四字並讓刻成大匾,懸於廟中。
2018年,白水縣新增兩個AAA景區:白水縣堯頭豆腐文化產業園景區、白水縣和園景區。
歷史人物
蔡倫
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耒陽市)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發明者。 蔡倫,永平末年(75年)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元初元年(114年),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
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竇皇后隨葬寶劍及其它物品,亦由其設計、監製,「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永元四年(92年),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
元興元年(105年),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發明,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蔡倫生平
蔡倫約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耒陽地處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穀米之鄉。
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的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但他聰明伶俐,很會討人喜歡。
漢章帝劉旭(公元56年~58年)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
永樂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太監,當時他約15歲。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宦官中職務較低者)。
此後作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正宮竇太后無子,指使蔡倫誣陷章帝妃宋貴人「挾邪媚道」,通令她自殺。宋貴人所生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
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章帝妃梁貴人,強奪其子劉肇為養子並立為太子。章帝於公元88年卒,10歲的劉肇登基,為和帝,由竇太后聽政。蔡倫因功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也正由此開始。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竇太后卒,和帝親政。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為皇后,蔡倫立即投靠鄧皇后。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和帝稱讚,造紙術也因此而得到推廣。同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二年又卒。
鄧後再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為安帝。劉祜是清河王劉慶之子,但由於他即位初期仍由鄧太后把持朝政,蔡倫繼續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
由他監製的紙被稱為「蔡侯紙」。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成為鄧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
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之際,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后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蔡倫自知死罪難免,於是自盡而亡。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官,先後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后,節節上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卻以慘死告終。但他在兼管尚方時,推動了手工業工藝的發展,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因而留名後世,得到史學家的首肯。
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劃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近代考古發掘的實物也證明確實如此。尚方令本來是少府屬官,主管刀劍等各種宮廷御用器具的製造,與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稱,但蔡倫盡力討好,凡是帝、後喜歡的器物,都在尚方精製。
鄧後喜歡文史和紙墨,曾令各州郡歲貢紙墨。蔡倫也正因此而成為促進東漢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由於職務上的關係,蔡倫得以有觀察、接觸生產實踐的條件。每有空閒,他就閉門謝客,親自到作坊進行技術調查,學習和總結工匠們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再加上他自己的聰穎創新,對發展當時的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如當時的鋼刀製造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百鍊成鋼。當時所製造的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實是精工製造,堪為後世仿效。 但是。蔡倫對工藝技術最突出的貢獻還是在造紙方面,大致可從三個角度來評述。
第一: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的發展。
第二:促進皮紙生產在東漢創始並發展興旺。
第三:因受命於鄧太后監典內廷所藏經傳的校訂和抄寫工作而形成了大規模用紙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着世界歷史的進程。
雷祥
雷祥白水縣大雷公村人,黃帝時任處方(醫藥官名,今[處方]亦由此名演變而來),能醫善陶,既是中國醫藥學的創始人之一,又是陶瓷業的先祖,各地窯神廟均供奉之,尊稱亞父雷公。雷祥歿後,葬於大雷公村東北的鳳凰溝畔,墓冢圓錐形,高2.5米,周長24米,墓前建有雷公亭。先民為了緬懷這位創造者,在其墓前建起雷公廟,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貢生潘墾重修雷公祠,樹有石碑。明清《白水縣誌·方技》中均記載着雷祥的生葬地及功績。現雷公廟已重修,墓冢仍在,清道光年間建樹的一通碑石,今在杜康廟內陳列。
倉頡
倉頡,史皇氏,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說文解字》[4]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生於陝西省白水縣楊武村鳥羽山。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 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氣。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裡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建於漢代的倉頡廟內有一塊《倉聖鳥跡書碑》,黑色的石頭上刻着28個古怪的符號,相傳這就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這些鳥跡書由小的圖形和畫面組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1984年,上海書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將它們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地方習俗
社火:是一種大型傳統民間文娛活動,根據雷牙專用以扮社火的紅樓上所刻,翻修年代為「順治九年」(1652年)可知清初社火即已盛行。清末至民國時期,每逢春節或廟會,由一村獨演或數村聯合表演,規模愈來愈大。其形式不外高蹺、芯子、鑼鼓、跑馬、划船之類,迄今幾無變化。但內容則因時而異,民國中期以前多為《郭巨埋兒》、《三娘教子》之類;「七·七」事變後,增添《抗戰到底》等內容;建國後多是《大生產》、《送子參軍》、《抗美援朝》、《夫妻識字》等。
鼓舞:白水城鄉逢年關有敲老鼓之浴,少數里手邊敲邊舞,名日敲跑鼓,村村如此,遍及全境。另有扇子鼓、對子鼓、小花鼓、十面鑼鼓等,均附於社火、秧歌,不單獨表演。
秧歌:流行於洛河以北,一種叫老秧歌,一種叫山秧歌[5],兩者大同小異,均邊扭邊唱,伴有獅子、漂船、跑馬等,前者乃當地久有,形式別具一格,東豐樂村盛行。內容增添耍獅子等形式,唱詞也多系新編。曲牌有《織手巾》、《戲鞦韆》、《繡荷包》、《十對花》等。
交通
視頻
白水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白水,陝西名縣,因為倉頡、杜康和雷公而家喻戶曉,搜狐網,2018-1-25
- ↑ 中國蘋果之鄉——白水,農博網,2007-5-10
- ↑ 白水·倉頡廟—紀念文字始祖的廟宇 ,搜狐網,2018-12-16
- ↑ 中華文字始祖——倉頡,才府,2014-2-14
- ↑ 白水洛北秧歌,三秦游,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