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洋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洋縣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漢中市下屬的一個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部,漢江上游。縣政府駐地洋州鎮西距漢中市56千米。洋縣方言屬於中原官話秦隴片之漢中話類關中話,發音類似中原官話下的關中話,但同時受周邊西南官話的影響,語調也趨於婉轉,屬漢中方言中的特殊地帶。

歷史淵源

洋縣的最早人類活動遺蹟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

先秦時代屬梁州、雍州管轄,在之後一段時間由蜀管轄,後納入秦國不久後屬漢中郡的成固縣
三國時期,蜀漢在縣東北部設立漢中郡下轄的興勢縣,244年曹魏對蜀漢的一場失敗的征討興勢之戰。戰鬥發生地在今陝西洋縣北面的興勢山,為今長青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
晉以前為城固縣轄地。西晉泰始三年(267年),始在境內置興道縣黃金縣。其後,時局多變,郡縣頻設。
唐乾元元年(758年)起為洋州州治所在地。
元代至元二十年(1286年)劃入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洋州為洋縣,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
中華民國元年2月10日,洋縣城各界懸掛「漢」字白旗,鳴炮祝賀反正。3月,縣城始設警察事務所。警察上街,強剪男子髮辮,以示擁護新政,終結清朝及君主制。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洋縣屬漢中道。十七年(1928年)撤道,行省、縣制,洋縣屬陝西省政府。
1949年12月4日,洋縣行政變更。直至1961年9月,縣域前後共有七次變動,之後迄今,縣域再無變更。
自1949年12月以來,一直是漢中市(地區)的屬縣

位置境域

洋縣位於陝西省南部,漢中盆地東緣,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東接佛坪縣安康石泉縣,南鄰西鄉縣,西毗城固縣,北界留壩縣寶雞市太白縣。介於東經107°11′—108°33′,北緯33°02′—33°43′之間,東西跨度0°52′,水平距離92.8千米;南北跨度0°41′,水平距離72.7千米;總面積3206平方千米。縣城距陝西省會西安市317千米,距漢中市56千米。

地形地貌

洋縣北倚秦嶺,南俯巴山,東部為秦嶺山脈向東南延伸的余脈和巴山向東北斜落的山丘交匯處,中部為漢江平壩地帶東段。西部南北兩側高,中間平坦,隔湑水沿漢江北側向東展開。北處秦嶺山地,昏人坪梁海拔3071米,為全縣最高點。南部為巴山丘陵地帶,黃金峽鎮白沙渡,海拔389.7米,為全縣最低點。秦嶺南坡各條山樑,受湑、溢、黨、酉、金等河縱向切割,自北而南,向漢江谷壩延伸。漢江以南,巴山丘陵受河流樹枝狀切割,澗嶺縱橫,溝壩相連,坡勢平緩。全境地勢呈東、北高陡,南部低緩,中部低平,宜林宜農。境內共有山地總面積231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72.2%,丘陵總面積667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1.1%,平川面積21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6.7%。

氣候特徵

洋縣屬北亞熱帶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5℃,最高氣溫38.7℃,最低氣溫-10.1℃。年平均日照1752.2小時,日照率39%。年平均降水839.7毫米,最多1376.1毫米,最少533.2毫米,年平均降雨120天,月平均降雨10天,降雨期最多為7、9、10月份。年平均無霜期239天,平均初霜日出現於11月13日,平均終霜日出現於3月19日。年平均降雪8天,最多19天,最大積雪深度10厘米,初雪最早10月24日,最晚4月月4日。全年多為東風,西風次之。年平均風速1.2米/秒,最大風速18米/秒,最大瞬間風速25米/秒,大風始於3月,年最多風向頻率東風占15%,西風占7%,靜風占48%。

根據氣候分布的水平差異和垂直差異,全縣分為5個氣候地帶,漢江平川地帶為北亞熱帶沿漢江平坦濕潤氣候,巴山丘陵地帶為北亞熱帶巴山丘陵濕潤氣候,秦嶺南丘陵地帶屬北亞熱帶秦嶺丘陵半濕潤氣候,秦巴低山丘陵地帶為秦巴低山丘陵半濕潤過渡性氣候,秦嶺中山地帶為秦嶺中山暖溫帶濕潤氣候。

植物資源

洋縣境內植物品種繁多。

喬木樹種:有鐵杉冷杉紅豆杉銀杏香樟等72科152屬321種。

中藥材:有天麻杜仲厚朴、棗皮、黃姜絞股藍等469種。

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油菜為主,其次有玉米黃豆蠶豆高粱大麥芝麻花生和薯類等。

動物資源

洋縣境內野生動物種類眾多,有獸類20多種,鳥類30餘種,兩棲爬行動物10多種,魚類15種,昆蟲類30餘種。其中一級保持動物有6種,二級保護動物11種。

一、珍稀動物

朱䴉:1981年5月在洋縣境內重新發現世界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䴉,主要分布於溢水鎮、窯萍鄉、關帝鄉、八里關鄉、槐樹關鎮一帶,平川、丘陵及低山區也常見活動。

大熊貓:分布在華陽鎮的板橋、縣壩、石塔河和茅坪鄉的九池一帶,近百隻;

金絲猴:分布在坪堵、華陽、茅坪鄉境內,共700多隻;

羚牛:亦稱「扭角羚」,分布於坪堵鄉境內和華陽以北,共300多頭。

二、保護動物

(1)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1]

(2)二級保護動物:狗熊鬣羚獼猴岩羊靈貓水獺大鯢錦雞紅腹角雉長耳鴞雀鷹林麝勺雞紅角鴞白冠長尾雉

(3)三級保護動物:黑耳鳶

礦產資源

洋縣礦產資源已探明16種。

釩鈦磁鐵礦分布於秧田、關帝、桑溪三鄉。有嗶嘰溝、周家砭、崔家坪、鑽大梁四個礦區,144個礦體。礦帶總長約5400米,平均厚度0.7­—47.8米,深度154—253米。礦石自然類型以輝長岩型磁鐵礦為主,蘇長岩和斜長岩型磁鐵礦次之。工業類型屬釩鈦磁鐵貧礦。礦石礦物以磁鐵礦鈦鐵礦為主。礦石品位:全鐵22—38%,個別高達45%。礦石儲量:C級315.2萬噸;D級3965.7萬噸,總儲量4280.9萬噸。伴生物二氧化鈦(TiO2)品位3.5—8.5%,儲量213.49萬噸;五氧化二釩(V2O5)品位2.07—0.35,儲量12.91萬噸。

銅礦分布於酉水鄉銅礦岩和八里關鄉銀長溝。礦體出露13處。銀長溝礦體斷續長700米,品位0.2%左右。礦石以孔雀石蘭銅礦為主。茅坪、鐵河、秧田等地也有礦化點出露。

沙金的基本礦點有:沿漢江的謝村、朱劉村、淨家坎、鎮江庵和子午河畔的桑溪壩及酉水河金水河黨水河。磨子橋鎮楊家灣村、張趙村河灘儲量也較多。黨河水庫壩下至與漢江交匯處有4個礦床,儲量約281.348公斤。以上各處均有群眾零星開採。

鐵河鄉教化岩初查礦體長500—1000米,厚3—5米,為浸染狀黃鐵礦。含硫17.48—19.68%,儲量3.75萬噸。華陽鎮窯窩溝礦體長24米,厚1米,為緻密塊門面及浸染狀磁黃鐵礦,含硫量約30%。

石英分布於花園鄉的劉家溝、黃家溝、山羊溝、深溪溝、棉花山;陽坪鄉的桂溪溝;窯坪鄉的藥樹壩;關帝鄉的白火石溝。礦體呈脈狀、瘤狀,零星分布。地表儲量10萬噸以上,遠景儲量約50萬噸。

石墨分布於鐵河、秧田兩鄉。亮啞子溝為變質晶質石墨礦床。已圈出3個礦體,長900—1500米,平均厚度13.14—19.09米。礦體為浸染狀晶質石墨,固定碳平均含量4—4.64%,遠景儲量988.59萬噸;雍子溝礦西起陽河鄉,東至秧田鄉雍子溝,延入佛坪縣,初查礦長12千米,厚1—10米,品位4—5%[2]

膨潤土分布於八龍、關帝、四郎、白石、石槽、東柳、紙坊等鄉。已圈出29個較大礦體,屬鈣質膨潤土。白石、四郎兩個礦段遠景儲量為5000萬噸,已由集體少量開採。


白石鄉塔廟,八龍鄉鄧家灣、楷杷灣儲有2815.65噸的兩個礦點,礦體隨地形而異,變化較大。含礦率44.6—70.55千克/立方米。

矽線石分布於八里關鄉。含礦層為石榴石矽線石黑雲母石英片岩。分布範圍大,具有找礦遠景。

粘土境內分布廣,儲量豐富,僅白石鄉塔廟和八龍鄉兩處,初步探明儲量2503.26萬噸。主要成份:二氧化硅(SiO2)59—66.81%,三氧化二鋁(AL2O3)13—15%;三氧化二鐵(Fe2O3)6.63%。

石灰石主要分布於溢水、花園、關帝、陽坪、倪家、槐樹關。子房出礦帶長約10千米,礦體最大標高830—850米,平均厚度550米,儲量約90億噸。裸露地表,便於開採。


長石主要分布於花園、關帝、窯坪3鄉。花園鄉鄧家溝礦點礦體呈脈狀、雞窩狀。礦石為微斜長石塊體或粗晶長石團體,常與石英、白雲母共生。礦石化學成分:含二氧化硅(SiO2)64.02%,氧化鈉和氧化鉀(Na2O+K2O)15.6%,三氧化二鋁19.17%,還含有少量磷(P)和硫(S)。儲量約30—40萬噸。

名勝景區

智果寺藏經樓位於城西12千米處的謝村鎮智果村。建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古有「漢上名剎」之稱。樓長21.7米,寬18.3米,高12米,屬典型的宮殿式建築,現藏有明「慈聖宣明肅皇太后所賜」佛經3000餘卷、4178冊,屬唐玄奘西天取回的真經的手抄本,是研究中國佛教文化乃至歐亞佛教的重要史料。其經卷裝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紅、黃、藍、綠織錦緙絲為封面,紋飾繁多,圖案各異,印刷考究,圖文並茂,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兼有,實屬罕見[3]

蔡倫墓祠位于洋縣城東8千米的龍亭鎮龍亭村。祠內古柏參天、殿宇櫛比、碑石林立、風景秀麗而幽靜,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就長眠在這裡。墓祠分為南北兩部分,墓區居北,墓冢高約7米,長30米,寬17米。墓園原占地25畝,現為6畝。園內有建築設施13處。其南為祠,祠的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拜殿、獻殿,正殿大門上高懸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書「蔡侯祠」匾額。殿中有蔡倫塑像。右側壁上繪有「蔡倫紙」製作工藝流程圖,左側壁上繪有蔡倫於公元114年封為龍亭侯的謝恩圖壁畫。在蔡倫祠中軸線兩側還有鐘樓、鼓樓、廂房、戲樓等古建築和近代書法名家於佑仁為蔡倫墓祠所題草書真跡[4]

蔡倫紙文化博物館蔡倫墓西側有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占地十餘畝,建築物3000平方米。是全國首家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融紙文化與蔡侯抄紙工藝為一體,建有茶廳、娛樂房、紀念品堂等配套設施,兼顧休閒與遊樂於一體。建館以來,央視《華夏文明》《走遍中國》《秦嶺探訪》欄目組多次赴洋對古蔡倫造紙工藝進行攝製,《蔡倫造紙術》《秦巴漢中》《人傑地靈》和《留住手藝》等專題片在中央4套、10套等頻道進行播映[5]

開元舍利塔位于洋縣縣城中心開明廣場。建於唐代開元盛世,宋曾修葺過一次。1957年,被列為陝西省重點保護文物。塔的所在地原來有座很大的寺院叫「開明寺」。因而此塔亦稱「開明寺塔」。舍利塔荸薺狀,玲瓏典雅,亭亭玉立。塔高約30米,13層。其塔結構精巧別致,中空,須彌座,各層高度和直徑自下而上漸次縮小。第二層以上,每層每面均有佛龕和小塔,龕內有石佛雕像。共有佛龕50個,小塔100個。各層四面皆垂有風鈴。

特產

洋縣掛麵

洋縣掛麵做工精道,因其系手工製作,故耐火而不糟,回鍋而不爛,有口勁。以五郎廟村手工掛麵最為出名。五郎廟村位于洋縣城西北二公里處,村里加工手工掛麵從北宋雍熙年間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五郎廟手工掛麵工藝講究。它沿襲祖傳工藝,結合當前的科學技術,使生產工藝日臻完善。面料選用當地無污染、無雜質的優質小麥,經篩選後粉碎磨細。生產工序繁雜耗時,僅和面、醒面工序就長達3個小時。經過和料、扯皮、捂條、盤條、上棍、拉絲、扯撲、晾乾、切整、包裝等十幾道工序精製而成。具有細如銀絲、中心空通、入口滑嫩、口感筋道等特點。

秦巴猴頭菌

在陝南秦巴山區的深山老林里,櫟、柞、樺、槲、核桃等闊葉樹的枯腐木上,或樹洞之中,偶爾可見生長着一種十分奇特的蘑菇「猴頭菌」。秦巴山區自古以來就是猴頭菌的著名產區。這裡山巒起伏,林木豐茂,氣候溫潤,山氣氳氤,雨量充沛,夏秋晝夜溫差大,宜於猴頭菌的生長。野生猴頭菌多分布於該山地海拔1500~2300米的林區。猴頭菌為秦巴山區的一大特產,自古列為「貢品」,已載入《秦巴山區土特名產》一書。秦巴猴頭菌素以個體肥大,形狀完整,絨毛光澤金黃,肉質肥厚,質地細潤,氣味芳香,不霉無蛀,久儲味不變等特點著稱。

狗腥草

又稱魚腥草,學名蕺萊,陝南俗稱臭老漢、狗腥草、蕺兒根。其它稱謂也不少,有稱側耳根、折耳根、狗貼耳、豬鼻孔、臭菜諸名的。古代還有稱「蕺」、「蕺萊」、「紫蕺」、「菹菜」之名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名說:「蕺字,段公路《北戶錄》作蕊,音戢,秦人謂之菹子。菹、蕺音相近也。其葉腥氣,故俗稱為魚腥草」。魚腥草為陝南特產藥材,分布普遍。陝南人早年即把它既當藥,又作蔬,經常食之。《唐本草》就有記述:「蕺菜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似蕎麥而肥,莖紫赤色。山南(即今陝南)、江左人好生食之。關中謂之菹菜」。可見早在唐時,陝南人就有食用魚腥草的了。

蕨菜

陝南秦巴山區蕨菜資源豐富,分布廣泛,蘊藏量大,營養全面。據估算年蘊藏量達10萬噸以上。在陝南商洛地區稱蕨菜為「商芝」、「紫芝」、「拳芽菜」。「商芝肉」久負盛名,名揚四海,20世紀60年代曾進京,奉上國宴。陝南秦巴山區由於土壤、氣候和水熱條件優越,出產的蕨菜嫩綠粗壯,味道鮮脆,長短整齊,無化學物質污染,無病蟲,無異味,色香味形俱佳,其營養成分含量高。有紫色和綠色兩種,紫色比綠色營養更高,日本人讚譽為「雪果山菜」,每出口1噸蕨菜乾相當於40噸大豆的出口價值。

槐樹關紅苕

紅苕又稱紅薯。洋縣槐樹關盛產紅薯,以其塊大,皮色紅薄,含澱粉高,口感好,營養豐富等特點而聞名全國,是食用、保健、美容佳品。2004年,洋縣槐樹關等地建成8萬畝生產基地,年產紅薯16萬噸,興建粉條澱粉等加工企業50戶(個),其產品遠銷全國十餘省市和地區。

五彩米

洋縣土壤、水質、大氣等環境指標達到國家綠色無公害標準。黑、紅、黃、綠、紫五彩稻米,2002年獲中國第三屆特種稻新產品展評會金獎,同時申請國家註冊了「朱䴉」商標。2003年通過陝西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2004年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據國家認證單位測定,五彩稻米每公斤含鈣137.56毫克,79.74毫克,18.4毫克,還含有黃酮、色素和多五彩稻米純天然色澤,無污染、無公害,糙米營養成份保留完整,易糊化,口感好,食、醫兼用,色香味俱佳。

神仙豆腐

古時,當地人用一種名叫「神仙樹」的植物莖葉加工製作的特色食物——「神仙豆腐」。這種「神仙樹」學名「雙翅六道木」屬於忍冬科六道木屬的灌木類植物。將其莖葉手搓或搗成糊狀,加適量水,攪勻之後用荷葉蓋住,放置陰涼處10-20分鐘即成。「神仙豆腐」使用天然植物作為原材料,做法質樸簡單,無任何添加,質感滑溜,入口清涼,味道微苦,通常切成細絲狀,佐以食醋、辣椒油等香辛料拌勻。味道麻辣酸香,輕快爽口,可謂「只品神仙,不見豆腐!」。「神仙豆腐」原本屬於南方廣西、湖南一帶的常備食物,因華陽所處獨特的地理位置環境和歷史變遷,「神仙豆腐」就在此安家落戶。

視頻

洋縣 相關視頻

鳥瞰洋州——洋縣風光片
正月十五鬧元宵 洋縣社火最熱鬧
洋縣美景上了新聞聯播
丑角戲,洋縣腔洋縣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