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紫苏籽(FructusPerillae)为一类唇形科植物--紫苏的种子。可以用作调味料,具有去腥、增鲜、提味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下气,清痰,润肺,宽肠的功效。紫苏还是一种高效的植物"防腐剂"。

紫苏籽
紫苏籽
原图链接 来自360百科
紫苏籽

紫苏籽中含大量油脂,出油率高达45%左右,油中含亚麻酸62.73%、亚油酸15.43%、油酸12.01%。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占25%,内含18种氨基酸,其中赖安酸、蛋氨酸的含量均高于高蛋白植物籽粒苋。此外还有谷维素、维生素E、维生素B1、缁醇、磷脂等。

目录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紫苏子英文名称:FructusPerillae(拉);perillafruit

紫苏含有挥发性的紫苏醛等芳香物质,民间常用其去腥、增鲜、提味。《调鼎集》载:"平时将薄荷、胡椒、紫苏、葱、香橡皮、桔皮、菊花及叶同晒干,捶碎收贮。剖鱼入水,取以洗擦,不但解腥,其味尤美。",汉代《七发》赋中的"鲤鱼片缀紫苏"有可能鱼片是生食的(周代已有鱼脍,即鱼生;东汉广陵太守陈登便嗜食"生鱼脍"),而紫苏则用来增香去腥。由于紫苏汁液是紫红色的,许多食品加工厂还将紫苏作为梅酱、腐乳等食品的染色剂。将紫苏洗净、晒干、切碎,拌入醋蘸头、五味姜、糖醋大蒜头、酸梅等,则风味别具。

紫苏还是一种高效的植物"防腐剂"。有人曾做过试验:用鲜紫苏叶包鱼、肉等易腐之食物,将其置于室内通风处,常温下这些东西可保存4一5天。此外,干紫苏还可以用来加工酱菜,现民间晒酱时仍加点紫苏用以去腥防腐。用泡菜坛泡菜时,放点紫苏叶,也可使泡菜别有风味。

紫苏作菜,一般用嫩叶凉拌或作羹、汤,或挂糊炸食。将紫苏叶、嫩梗洗净,晾干水分后切成小段,再佐以其它调辅料,吃起来别有风味。紫苏叶、紫苏子还可用来煮粥、做汤圆,或做紫苏饮。

紫苏小菜谱

1、紫苏粥紫苏叶6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粳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沙锅内加入适量水,放入紫苏叶,煮沸一分钟,去渣取汁备用。

锅内加水,烧开,加入粳米煮粥,待粥熟时,再加入紫苏叶汁和红糖,搅匀即成。紫苏叶辛温,有散寒解表、行气宽中的功效。

紫苏叶能扩张毛细血管,刺激汗液分泌而发汗,其浸液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紫苏叶与粳米同煮,有和胃散寒作用。此粥用于体弱婴儿,对偶感风寒易患感冒者有效。

2、紫苏麻仁粥紫苏子10-15克,麻子仁10-15克,粳米100克。先将紫苏子、麻子仁捣烂如泥,然后加水慢研,滤汁去渣,再同粳米煮为稀粥食用。具有润肠通便。适用于老人、产妇、病后、体质虚弱等大便不通、燥结难解的患者。

3、凉拌紫苏叶紫苏嫩叶300克。精油、味精酱油、麻油。将紫苏叶洗净,入沸水锅内炉透,捞出洗净,挤干水分。切段放盘内,加入精盐、味精、酱油、麻油,拌匀即成。此菜适用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病症。健康人食用能强身健体、泽肤、润肤、明目而健美。气表虚弱者忌食。

4、紫苏饮紫苏鲜叶3-5片。白糖。将紫苏叶洗净沥水,放入杯内用开水冲泡,放入白糖成清凉饮料。此饮具有健胃解暑的功效。健康人在炎热天气饮用,可增强食欲,助消化,防暑降温,还可预防感冒,胸腹胀满等病症。

5、紫苏子汤团主料:紫苏子300克,糯米粉1000克。调料:白糖、猪油。将紫苏子淘洗干净,沥干水,放入锅内炒熟,出锅晾凉研碎,放入猪油、白糖拌匀成馅。将糯米粉用沸水和匀,做成一个个粉团,包入馅即成生汤团,入沸水锅煮熟,出锅即成。此汤团由紫苏子与健脾胃的糯米组成,具有宽中开胃、理气利肺的功效。适用于咳喘痰多、胸隔满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便秘等病症。脾胃虚弱泄泻者忌食用。

江浙沪一代至今仍流行元宵节、中秋节或平时食用紫苏汤圆。细心的老人一般初夏时会在庄前屋后种植一些紫苏子,郁郁葱葱的,秋后搜集苏子晒干用可乐瓶收藏起来备用。但大部分还是送给晚辈或其他亲友,自己只留下很少一部分,这还是做成汤圆给小辈们吃得多。

6、紫苏叶茶《海上仙方》紫苏20克,捣碎,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泡闷15分钟后,频频温饮。每日1剂。同时用药渣(鲜品捣烂用)作局部热敷。

紫苏性味辛温,功能发表散寒、理气和营。临床常用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和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药理研究:紫苏有解热和抑制葡萄球菌生长作用。本方用于乳痈初起,能消肿止痛,退寒热。如同时配以"六神丸"内服,每次20粒,1日2次,效果更佳。高热有汗者忌用。

7、紫苏蘑菇炒鸡片鸡胸肉(切薄片用少许盐、胡椒粉、料酒腌三十分钟),鲜蘑菇适量切片,嫩紫苏叶一把,甜椒、洋葱切片,干辣椒、姜、片少许,油条炸脆切小段。蚝油、生抽各一大匙,高汤两大匙,味精少许。锅里放油烧热,放入紫苏叶炸酥,捞起摆盘周。此时油已呈浅绿,且带有紫苏香味,放入鸡片八分熟,捞起滤干。锅里留一大匙油烧热,放入干辣椒、姜、蒜、甜椒爆香,加蘑菇片,所有调味料,放回鸡片快速拌炒均匀,起锅前加油条翻炒数下即可。

药用价值

紫苏叶、茎、花、种子和根,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含有紫苏醇、芳樟醇、薄荷醇紫苏酮柠檬烯丁香酚等化学物质,具有特殊芳香和杀菌防腐等多种作用,其根、茎、叶、花和种子等均可入药,为常用中药。

紫苏叶(《本草经集注》)包括①皱紫苏,又名:赤苏(《补缺肘后方》),紫苏(《食疗本草》),红紫苏。②尖紫苏,又名:野生紫苏。含有皱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5%,内含紫苏醛约55%,左旋柠檬烯20~30%及α-蒎烯少量。还含精氨酸、枯酸、矢车菊素3-(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等。尖紫苏全草含挥发油,内含异戊基-3-呋喃甲酮、紫苏醛、α-及β-蒎烯、d-柠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苏醇、二氢紫苏醇、丁香油酚。性味辛,温。《千金"食治》:味辛,微温,无毒。入肺、脾经。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作用。主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

紫苏子(《药性论》)又叫苏子(《本草经集注》),黑苏子(《饮片新参》),野麻子、铁苏子(《江苏植药志》)性味辛,温。无毒。入肺、大肠经。具有下气,清痰,润肺,宽肠的功效。主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治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日华子本草》:主调中,益五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症结,消五膈,止咳,润心肺,消痰气。

紫苏梗(《本草蒙筌》)又叫紫苏茎(《雷公炮炙论》),苏梗(《药品化义》),紫苏杆(《湖南药物志》)。性味辛甘,微温。无毒。入脾、胃、肺三经。具有理气,舒郁,止痛,安胎的功效。主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紫苏全株谓之全草,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等症。

新研究发现紫苏是世界上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植物资源。美国心脏协会官方网站显示:α-亚麻酸具有:调节血压;调节血脂;抑制肿瘤;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对视觉功能和学习行为活动起促进作用。

营养科学最新成果显示:紫苏醇、柠檬烯(紫苏的成分之一)是一种被发现具有抗癌特性的天然化合物。美国威士康星大学MichealN.Gould博士认为:"已表明柠檬烯、紫苏醇等单萜可防止乳腺癌、肝癌、肺癌以及其它癌症"。据《加拿大-中国商会论坛》研究文章介绍:紫苏的提取物--迷迭香酸(RosemarinicAcid),具有非常好的祛除自由基抗炎效果。性能:已获得美国FDA认可为公众安全食品原料。活性高,种类多,可用于营养科学食品及特殊食用产品。[1]功能: (1)抗氧化性, (2)抗病毒活性, (3)抗炎作用, (4)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 (5)抗菌。

紫苏籽
 
紫苏籽-
原图链接 来自360百科
紫苏籽

紫苏小药方

1、治伤风发热:苏叶防风川芎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六分。加生姜二片煎服。(《不知医必要》苏叶汤)

2、治卒得寒冷上气: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补缺肘后方》)

3、治咳逆短气:紫苏茎叶(锉)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紫苏汤)

4、治伤寒啘不止:赤苏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饮。(《补缺肘后方》)

5、治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大腹皮、川芎、白芍药、陈皮(去白)、紫苏叶、当归(去芦,酒浸)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各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温服。(《济生方》紫苏饮)

6、治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海上仙方》)

7、治金疮出血: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之。(《永类钤方》)

8、治蛇虺伤人:紫苏叶捣汁饮之。(《千金方》)

9、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金匮要略》)

10、治寒泻紫苏叶15克,水煎加红糖6克冲服。

11、解食鱼、鳖中毒:紫苏叶60克,煎浓汁当茶饮,或加姜汁十滴调服。

12、子宫下垂:紫苏叶60克,煎汤熏洗。

13、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拉锯,老人咳嗽吼喘:苏子一钱,八达杏仁一两(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二钱。共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滇南本草》苏子散)

14、治气喘咳嗽,食痞兼痰: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吸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15、顺气、滑大便:紫苏子、麻子仁。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济生方》紫苏麻仁粥)

16、治脚气及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踵不可践地:紫苏子二两,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苏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葱、豉、椒、姜食之。(《圣惠方》)

17、治消渴变水,服此令水从小便出:紫苏子(炒)三两,萝卜子(炒)三两。为末,每服二钱,桑根白皮煎汤服,日二次。(《圣济总录》)

18、治伤寒胸中痞满,心腹气滞,不思饮食:紫苏茎(锉)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大腹皮(锉)、旋覆花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焙)半两。上六味,细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圣济总录》苏橘汤)

19、治阴虚肝旺型子悬紫苏6克,白芍12克,枸杞子15克,冰糖5克。将紫苏、白芍、枸杞子用纱布包好,放砂锅内煮沸后用小火煮20分钟,入冰糖再煮片刻,去药渣饮汤,每日l剂,连服3-5剂(子悬俗称"胎气上逆"或"胎上逼心")。

20、治习惯性流产苏梗10克,陈皮6克,莲子60克。将莲子去皮、蕊后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煮至八成熟,然后加入苏梗、陈皮,再煮3-5分钟,食莲、饮汤,每日1-2次。

21、治风热感冒紫苏、荆芥各15克,大青叶、四季青、鸭跖草各30克,加清水500毫升,浓煎,每日3--4次。

22、治湿疹紫苏30克,水煎浓汁泡洗患处;苏叶15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用香油调匀涂患处。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茎直立,多分枝,紫色、绿紫色或绿色,钝四棱形,密被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5cm,紫红色或绿色,被长节毛;叶片阔卵形、卵状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4-13cm,宽2.5-10cm,先端渐尖或突尖,有时呈短尾状,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具粗锯齿,有时锯齿较深或浅裂,两面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下两面均疏生柔毛,沿叶脉处较密,叶下面有细油腺点;侧脉7-8对,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

轮伞花序,由2花组成偏向一侧成假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长柔毛;苞片卵形、卵状三角形或披针形,全缘,具缘毛,外面有腺点,边缘膜质;花梗长1-1.5mm,密被柔毛;花萼钟状,长约3mm,10脉,外面部密被长柔毛和有黄色腺点,顶端5齿,2唇,上唇宽大,有3齿,下唇有2齿,结果时增大,基部呈囊状;花冠唇形,长3-4mm,白色或紫红色,花冠筒内有毛环,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圆形,中裂片较大;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内中部,几不伸出花冠外,花药2室;花盘在前边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室;花盘在前边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裂。小坚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径1-1.3mm,有网纹,果萼长约10mm。花期6-8月,果期7-9月。

药材

干燥的果实呈卵圆形或圆球形,长径0.6~3毫米,短径0.5~2.5毫米。野生者粒小,栽培者粒大。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或黄棕色,有隆起的网状花纹,较尖的一端有果柄痕迹。果皮薄,硬而脆,易压碎。种仁黄白色,富油质。气清香,味微辛。以颗粒饱满、均匀、灰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产湖北、江苏、河南、山东、江西、浙江、四川等地。

植物学特征

紫苏属植物包括紫苏一种及其两个变种,变种皱叶紫苏(P.fru紫苏子 tescens(L.)Britt.var.crispaDeane)又名鸡冠紫苏、回回苏;另一变种尖叶紫苏(P.frutescens(L.)Britt.var.acuta(Thunb)Kudo.),又名野生紫苏。紫苏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异芳香,茎直立断面四棱,株高50~200厘米,多分枝,密生细柔毛,绿色或紫色。

叶对生,卵形或阔卵形,边缘具锯齿,顶端锐尖,叶两面全绿或全紫,或叶面绿色,叶背紫色。叶柄长3~5厘米,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2花,白色、粉色至紫色,组成顶生及腋生偏向一侧的假总状花序。苞片卵形,全缘。花萼钟状,上唇3裂,宽大,下唇2裂。花冠管状,先端2唇形,上唇2裂微缺,下唇3裂。雄蕊4枚,子房4裂,花柱着生于子房基部,小坚果卵球形或球形,灰白色、灰褐色至深褐色,千粒重0.8~1.8克。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紫苏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种子在地温5℃以上时即可萌发,适宜的发芽温度18~23℃。苗期可耐1~2℃的低温。植株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缓慢。夏季生长旺盛。开花期适宜温度是22~28℃,相对湿度75%~80%。较耐湿,耐涝性较强,不耐干旱,尤其是在产品器官形成期,如空气过于干燥,茎叶粗硬、纤维多、品质差。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在较阴的地方也能生长。

营养价值紫苏种子中含大量油脂,出油率高达45%左右,油中含亚麻酸62.73%、亚油酸15.43%、油酸12.01%。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占25%,内含18种氨基酸,其中赖安酸、蛋氨酸的含量均高于高蛋白植物籽粒苋。此外还有谷维素、维生素E维生素B1、缁醇、磷脂等。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

《药性论》:无毒。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及腰脚中湿紫苏子

风结气。将子研汁煮弱良,长服令人肥白身香。和高良姜,橘皮等分蜜丸,空心下十丸。下一切宿冷气,及脚湿风。

《日华子本草》:主调中,益五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症结,消五膈,止嗽,润心肺,消痰。

《本草纲目》:治风顺气,利膈宽肠。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宜用子。

《本草经疏》:苏子,味辛温无毒。主下气,除寒温中。甄权用以治上气咳逆,冷气,及腰脚中湿气,风结气。研汁煮粥常食,令人肥白身香。日华子谓其能止霍乱,呕吐反胃,消五膈,消痰止嗽,润心肺。寇宗?]用以治肺气喘急。皆辛温能散结而兼润下之功也。简误:苏叶,其气芬芳,其味辛,其性温,纯阳之草也。故善发散,解肌出汗。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服,惟可用子。

《药性解》: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叶能发汗散表,温胃和中,除头痛肢节痛。双面紫者佳。不敢用麻黄者,以此代之。梗能顺气安胎。子能开郁下气,定喘消痰。

按:辛走肺,甘走脾,辛散之剂,下气最捷,气虚者少用之。

《本草备要》:苏子与叶同功,润心肺,尤能下气定喘,止嗽消痰,利膈宽肠,温中开郁。有苏子降气汤。

《本经逢原》:诸香皆燥,惟苏子独润,紫苏子

为虚劳咳嗽之专药。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与橘红同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但性主疏泄,气虚久逆,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得配本草》:降气定喘,宽肠,开郁,利大小便,温中祛寒,消痰止嗽。

得川贝,降气止嗽;配萝卜子、桑白皮,治消渴变水。服此令水从小便出。研末,入煮粥,和葱、椒、姜、豉食,治风寒湿痹。肠滑气虚,虚气上逆,呕吐频频者,禁用。

《本草分经》:苏子,降气消痰,开郁温中,润心肺,止喘嗽。力倍苏叶。苏梗,顺气安胎,功力和缓。 品种考证 紫苏子原名苏,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苏颂说:苏,紫苏也,处处有之,以背面皆紫者佳。夏采茎叶,秋采子。 《本草纲目》载:"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团而有尖,四围有巨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紫苏嫩时采叶。……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子而色黄赤,亦可取油如荏油"。并载:"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则宜用子也"。此记述与现今市场所售紫苏子的形态特征和功效相符。

本草纲目还载:"今有一种花紫苏,其叶细齿密纽,如剪成之状,香色茎子并无异者,人称回回苏云"。此系江苏、四川、云南一带栽培的回回苏,因其叶缘呈流苏状或条裂状,形如公鸡冠,故有鸡冠紫苏之称,功效与紫苏相同。

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1.紫苏子。小坚果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0.6-2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紫苏子

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状花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枚,类白色,富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

2.野紫苏子。略小,直径0.6-1.5mm,少法达2m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外层常剥落,露出浅黄色石细胞层。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紫苏子中果皮为2-3列薄壁细胞,有维管束散在,其内为1列色素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棕色,其下为1列内果皮异形石细胞,长120-140μm,石细胞顶端有8-10个柱状突起,外壁有圆钩状突起,孔沟细窄,木化。果皮的内表皮细胞壁微木化,有密集的小单纹也。种皮外层为1列壁呈条纹或网纹增厚的细胞,表面观圆形或椭圆形,前者直径40-52μm,后者长径48-80μm,其下为2-3列薄壁细胞。子叶含油滴。

野紫苏子。外果皮角技层较薄,层纹断续隐现,色素细胞中常有深棕色物质。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粉末2g,加乙醚20ml,温浸0.5h后滤过。取乙醚提取液2ml,置玻璃皿上,室温挥翅乙醚,将残潭与无水硫酸钠1-2粒直接加热,产生气泡并有刺激性特臭的白色气体(丙烯醛)。(检查油脂类化合物)

2.取该品粉末200g,置沙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30-60℃)加热回流8h,放冷,回收石油醚得总油。取油2g加0.5mol/L氢氧化钾乙醚振摇除去杂质(25ml×4次),水层加6mol/L盐酸40ml,再用乙醚提取(25ml×4次),用水洗除杂质(25ml×4次),加无水硫酸内脱水,回收乙醚,加2%浓硫酸-甲醇(1:5)30ml回流2h,加水60ml,用石油醚提取(25ml×4次),回收石油醚即得脂肪酸国甲酯供点样,取亚麻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作对照,点样于硅胶G-10%硝酸银(AgNO3)(3:10)薄板上,以苯展形,用0.2%2,7-二氯荧光素乙醇液喷雾,于紫外光为要(254nm)下观察,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化学成份

紫苏种子含蛋白质17%、油51.7%,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亚麻酸56.8%,亚油酸17.6%。 回回苏种子含脂类25.7%,其中包括三酰甘油占0%-80%,二酰甘油,一酰甘油,甾醇,甾醇酯,结合脂及游离脂肪酸。结合脂中包含卵磷脂,溶血卵磷脂,单半乳糖基甘油二酯,脑甙脂,脑磷脂及磷酯酰丝氨酸。甾醇中主要为β-谷甾醇(45%-50%)此外为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一烯酸,十六碳酸及十八碳酸。

炮制方法

紫苏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炒紫苏子:取净紫苏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有爆声。 文化底蕴 陶弘景:苏子,主下气,与橘皮相宜同疗也。

《纲目》: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则宜用于也。

《药品化义》: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教,降而且散,故专利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以此下气定喘。隔热则痰壅,痰结则闷痛,以此豁痰散结。《经》云,膻中为上气海,如气郁不舒,及风寒客犯肺经,久遏不散,邪气与真气相待,致饮食不进,痰嗽发热,似弱非弱,以此清气开郁,大为有效。

《本草述》:每言苏子下气之功胜于叶者。盖叶、茎、子俱能和气,但叶则和而散,茎则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其细审之。

《本草汇》:苏子,散气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诸气,定喘痰有功,并能通二便,除风寒湿痹。若气虚而胸满者,不可用也,或同补剂兼施亦可。

《医林纂要》:苏子功用略同紫苏茎叶,能润心舒肺,下气消痰,除咳定喘,利膈宽肠,温中止痛。凡用于用仁,皆有润意,辛尤润。肺过敛,则气上而不行,辛泻肺,则敛者开而气顺矣。凡下气者,言顺气也,气顺则隔利,宽肠亦以其润而降也。

《本草经疏》:苏子,味辛温无毒。主下气,除寒温中。甄权用以治上气咳逆,冷气,及腰脚中湿气,风结气。研汁煮粥常食,令人肥白身香。日华子谓其能止霍乱,呕吐反胃,消五膈,消痰止嗽,润心肺。寇宗奭用以治肺气喘急。皆辛温能散结而兼润下之功也。

简误:苏叶,其气芬芳,其味辛,其性温,纯阳之草也。故善发散,解肌出汗。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服,惟可用子。

《药性解》: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叶能发汗散表,温胃和中,除头痛肢节痛。双面紫者佳。不敢用麻黄者,以此代之。梗能顺气安胎。子能开郁下气,定喘消痰。

按:辛走肺,甘走脾,辛散之剂,下气最捷,气虚者少用之。

《本草备要》:苏子与叶同功,润心肺,尤能下气定喘,止嗽消痰,利膈宽肠,温中开郁。有苏子降气汤。

《本经逢原》:诸香皆燥,惟苏子独润,为虚劳咳嗽之专药。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与橘红同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但性主疏泄,气虚久逆,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得配本草》:降气定喘,宽肠,开郁,利大小便,温中祛寒,消痰止嗽。得川贝,降气止嗽;配萝卜子、桑白皮,治消渴变水。服此令水从小便出。研末,入煮粥,和葱、椒、姜、豉食,治风寒湿痹。肠滑气虚,虚气上逆,呕吐频频者,禁用。

《本草分经》:苏子,降气消痰,开郁温中,润心肺,止喘嗽。力倍苏叶。苏梗,顺气安胎,功力和缓。

相关视频

紫苏籽油的神奇功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