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
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英语:Taipei Municipal Jingmei Girls' High School),简称景美女中、景女、JMGSH,位于台湾台北市台北市文山区木栅,距离景美溪不远处。该校为第一所由台湾人创立的公立女子高级中学,为北市六省中之一。本校得名于景美溪,而非台北县“景美镇”,另说是创校校长邓玉祥女士希冀在此“风景优美”的校园内培育出“前景美好”的新时代女性,因此以景美为校名。
目录
校史纪要
- 1962年5月16日,由台湾省政府建校于台北县木栅乡港墘,初名“台湾省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第一届招收八个班。于同年加入北区公立高中联招.
- 1968年随行政区改制改隶于台北市,改制为“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是年招收新生十四班,计三个年级四十一班,学生两千九百馀人。
- 1974年增加新生班级数至20班,达现有之学生人数规模。
- 1981年1月23日,因外双溪上游台北自来水处无预警放水,下游正在举办自强活动的高三学生及老师们逃生不及,造成训导主任等七名师生溺毙。
- 1981年5月16日,新建学生宿舍落成,由当时的教育局长启钥,并开放供来宾参观。
- 1988年5月25日,国际乐仪队表演赛,由台北市教育局主办,循例由地主国负责接待参赛各国之青年代表,景美女中负责接待泰国亚萨逊学院一行百三十人。
- 1990年2月,科学馆落成,原科学馆改为艺能馆。
- 1991年,增班至一届24班,为景美女中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时期,约三千七百馀人。
- 1994年,成立第二外语中心,提供法语、日语、德语三种语文之选修课程,为全台第一所提供第二外语课程的高中。1998年增加西班牙语,2005年加开韩语,2011年加开越南语,为目前台北市高中最重视第二外语发展的学校,景女的第二外语师资及资源亦为北市高中之冠。
- 1999年921地震,敦品楼完全倒塌,学生活动中心也变成危楼,是台北市高中灾情最为严重的一所学校。
- 1999年,首次减班,将原24班中的勤、朴两班减去,始每届招生22班。
- 2002年,正式将第二外语课程纳入必选课程,即全体高一学生均必需选修第二外语。
- 2004年,成立数理资优班,初于校内招生每班招收三十人。翌年参加学术性向资优班联合甄选招生,以提供具有数理潜能之学生就读。2007年,配合教育部政策,数理资优班更名为数理实验班并恢复在校内招生,改为每班招收四十人。
- 2005年4月7~8日,承办台北市中等学校女性科学研习营活动“女性Cool探索”。
- 2005年9月26日,举行生态景观池“景塘”落成启用典礼。
- 2005年,纳入英语科融入资讯教学之重点学校。
- 2005年,因应政府英文拼音的统一性,官方将原英文名Ching-Mei(简称C.M.)更名为Jing-Mei(简称J.M.),大部份校友仍习惯以C.M.为景美女中之代称。
- 2006年,OKWAP 特地邀请英语名师徐薇、英文学习书畅销作家杰夫老师以及 ICRT 的 DJ 们,前往景美女中及北一女中、成功中学、师大附中、政大附中、建国高中等六所名校,与同学们一同分享语言学习的经验,并举办明星高校英语竞赛。
- 2007年4月15日~26日,数理资优班首度与成功自然资优班进行为期两周的交换学生活动,亦为两校第一次于学期间进行的女男校正式的交换学生活动。
- 2007年,再度减去美、乐两班,并配合教育局每班42人减招至41人的政策,因而由原总名额912人减为总名额809人,为本年度减班幅度较大之学校之一。
- 2007年,北市优质学校参选于“资源统整”项目中,景美女中通过决选并获奖的唯一高中,此次优质学校决选仅5所高中获奖。
- 2007年,景女第四届语文资优班首次举办北京教育参访,除参观北京各著名景点外,并至海淀中学上课及参访。
- 2008年,四月获教育部高中优质化补助(三年计画每年可获补助200万至300万元),并于同年六月获台北市教育局优质学校“行政管理”、“校园营造”两项决选优胜学校奖[1],为2008年极少数同时获得教育部及教育局优质高中奖项之公立高中。
- 2008年,景美女中成为首批加入德国文化中心的伙伴学校计画的学校之一。
- 2009年,景美女中学生赴日本与“野田高校”进行交流。9月底野田高校86名师生回访交流,并由学生们陪同参访。
- 2009年,北市优质学校评选再度获奖,景女于‘校长领导’及‘学生学习’两项评选获得优质奖,累计前两年之奖项已拿下五个项目之奖项。
- 2010年,景美女中受上海世博会的邀请,成为2010沪台青少年走进世博千人夏令营活动的台湾十六所高中学校之一,并于众多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团体奖及沪台杯青少年摄影大赛一等奖。
- 2017年,荣获教育部评选七大项度皆为一等奖,为北北基唯一七大项度皆为一等奖之高中
- 2019年3月16日,景美女中乐旗队于全国学生音乐比赛[行进管乐-高中职团体组70人以下]以91.593分获得北区特优冠军
- 2020年,因应少子化问题,109入学新生已没有廉班与真班,此两班已被减去。
历任校长
- 第一任:邓玉祥 1962年
- 第二任:梁素霞 1978年
- 第三任:徐淑静 1986年
- 第四任:王慧娟 1991年
- 第五任:郑美俐 1995年
- 第六任:陈富贵 1996年
- 第七任:黄郁宜 2000年
- 第八任:林丽华 2006年
- 第九任:黄赟瑾 2014年
学校
学校(或称学院) 是一种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教学环境的机构,并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增进对学生的知识和价值体系。现时,大部分国家设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时更为国民提供义务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学生需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接受教育。这些学校的分类因文化和制度而异,但可以总括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一般为儿童而设,提供基本教育。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后,通常会就读中学。最后,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可成为“大学”或“专科学校”。
在这些主要学校类型外,在某些国家的学生可能会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前后在其他学校接受教育。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年幼儿童而设,在小学教育前就读。在完成中学教育后,中学生可选择就读大学、职业学校、专科学院或神学院。某些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另类学校,接受有别于主流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另类教育。[1]
学校也可分为政府营运和私人营运的学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够提供某种教育方法或课程时设立。某些私立学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时,作出额外教育,如基督教学校、伊斯兰学校、佛教学校等。为成人而设的学校更提供专门教育,如军事学校、商学院,等。另类学校更包括在家学校和线上学校等,使教学可以脱离传统校舍。
历史
学校教育的目的
常见的分级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和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在英国,学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阶段前的教育机构,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园和小学)和中学。而这些学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这个机构来管理的。
在北美,学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机构,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园、小学、中学(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据招生的学生年龄及地区而定)、高中、学院、大学及研究生院。在美国,从幼稚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来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见的分类
在英国及北美,学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运作管理的机构,不一定是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系统的一部份。学校可以专精于某一个领域,例如:经济学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学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于某类学生而设立,如特殊学校、聋哑人士学校等。
批评与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的阶级结构再制机制。
学校(尤其是威权体制教育的学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欢学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学校或其他另类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学,或参与非学校教育机构,而不去上学。
动物学校
动物学校是训练动物的机构,有些学校训练一般的生活常规,有些则教导专业的导盲技术。
现代学校
校园设施
参见
参考文献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