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
蘇格蘭(英語: Scotland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屬的組成國之一[1][2][3],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海峽和愛爾蘭海,由約790多個島嶼組成。[4]蘇格蘭擁有西歐最大的荒野地區。[5]
歷史上的蘇格蘭王國最大版圖包括大不列顛島北部以及周圍的數個群島,大致相當於今聯合王國蘇格蘭地區。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而聞名。雖然外交、軍事、金融、總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聯合王國內規模僅次於英格蘭。[6]
目錄
歷史
歷史上的蘇格蘭王國是位於西歐的一個古國,蘇格蘭王國最早約出現於公元843年以後,1603年,蘇格蘭和英格蘭組成共主邦聯。1707年聯合法案通過後,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成為現在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主要組成部分,王國從此消失。1700年左右,王國總人口約為110萬,王國的主要行政中心在愛丁堡。[6]
冰河時期
冰河時期,蘇格蘭無人居住。當冰河融化後,森林遍布蘇格蘭,石器時代(Palaeolithic Era)的獵人遷往蘇格蘭。到公元前6,000年,一小群人在蘇格蘭生活,他們獵捕馬鹿和海豹等動物,並收集植物作為食物。
大約公元前4,500種耕作被引入蘇格蘭。早期的農民繼續使用石材工具和武器,這一時期被稱為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Age)。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用石斧或火燒伐森林進行耕種,並種植了小麥,大麥和黑麥。他們還飼養了牛和羊。他們生活在帶草皮或茅草屋頂的簡單石頭小屋中。 1850年的一場暴風雨後,在奧克尼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村莊的最好例子。居民居住在石砌的小屋中,裡面有石架子和石凳。他們也有石床,可能被稻草或石楠覆蓋。斯卡拉布雷人(Skara Brae)使用陶器。
到公元前1800年,蘇格蘭的人們已經學會了製作青銅器。青銅時代的人們繼續生活在簡單的小屋中,但他們以其石碑而聞名。他們圍成一圈大石頭。他們能夠這樣做的事實表明他們生活在一個有組織的社會中。[7][8]
皮克特人
皮克特人(Picts)披發紋身兇猛彪悍,住在帶有茅草屋頂的圓形木頭或石頭小屋中。一些皮克特生活在縫隙中,這些小屋是在湖或河口的人工平台上豎立的。皮克特的酋長們建造了石頭,木頭或泥土的山堡。皮克特農夫飼養牛,豬和羊。他們還釣魚,打獵鹿和海豹,還抓到鳥類。他們種了小麥,大麥和黑麥。他們還收集了野果,例如蟹形蘋果,黑果,覆盆子,黑莓和damsons。
儘管皮克特人絕大多數是農民,但有些像鐵匠,青銅匠,金匠和陶工那樣的工匠。皮克特人很擅長製作珠寶。他們還在石頭上雕刻了圖片。上流社會的皮克特人白晝騎馬狩獵或與獵鷹一起狩獵,晚上喝酒作樂。[7]
羅馬時期
歷史上,蘇格蘭的文字記載大多源自古羅馬佔據大不列顛島時期的紀錄。當時,英格蘭和威爾士是羅馬帝國的一省份,稱為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之北(也就是現今蘇格蘭的部分)被稱為加勒多尼亞,不被古羅馬所管轄,是皮克特人居住的地區。
蘇格蘭的文字歷史始於羅馬人。公元80年,羅馬將領Agricola(Agricola)入侵蘇格蘭。他們先入侵蘇格蘭南部,然後進軍東北,對於當時控制了英國大部分地區的羅馬人來說,皮克特人是些野蠻人。皮克特人是可怕的戰士,他們戰鬥時不著寸縷,拿著一支長矛。每次羅馬帝國試圖進入他們的領土,皮克特人都成功地進行反擊。羅馬軍團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這個野蠻的部落卻成為了他們唯一征服不了的地方。[9]
西元84年,羅馬人在格勞庇烏山戰役(Mons Graupius)重創皮克特人。在戰鬥後的幾年中,羅馬人慢慢撤退,123年羅馬皇帝哈德良(Emperor Hadrian)建築哈德良牆(Hadrian Wall ),以便抵擋皮克特人的進犯。
在第二世紀後期,羅馬人再次擴張,並在140年建造了從克萊德到福斯的安東尼牆(Antonine Wall )。然而,羅馬人最終在公元196年放棄了安東尼牆。此後,哈德良長城成為了邊疆。羅馬人於公元209年再次入侵蘇格蘭,但只是暫時的。在367-68年間,皮克特人對羅馬不列顛進行大規模突襲。
公元5世紀,愛爾蘭北部的蓋爾人(凱爾特人的一支)入侵了現在的蘇格蘭,曾在阿蓋爾(Argyll)和比特郡地區建立達爾里阿達王國。此後向東擴張到阿瑟爾森林和厄恩河谷,向北擴張到埃爾金地區。843年達爾里阿達國王麥卡爾平兼任皮克特王國的國王,建立阿爾巴(Alba)王國,王號為肯尼思一世。此後,蘇格蘭王國歷經鄧凱爾德王朝、坎莫爾王朝、巴里奧爾王朝、英格蘭佔領、布魯斯王朝以及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至1707年與英格蘭王國合併成為聯合王國後不復存在。
同時,基督教的傳教士們也開始改變皮克特人的生活文化。西元5世紀時,蘇格蘭東南部的部分皮克特人接受了基督教。公元563年,聖可倫巴(Columba)將基督教傳至蘇格蘭西南部。聖可倫巴在愛奧那州(Iona)建立了一座修道院,為基督教再大不列顛的傳布奠定重要基礎。六,七世紀,基督教逐漸在蘇格蘭傳播開來,到七世紀末,整個蘇格蘭都是基督教。[7]
公元6世紀更南邊的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入侵英格蘭東北部,他們創建了諾森布里亞王國(kingdom of Northumbria)。在7世紀初,諾森布里亞人(Northumbrians)擴展到蘇格蘭東南部,一直延伸到鄧巴(Dunbar)和愛丁堡(Edinburgh)。然後,在843年,蘇格蘭達爾里阿達王國的國王肯尼思·麥克亞爾賓(Kenneth MacAlpin)也成為了蘇格蘭北部和中部皮克特人的國王。因此,蘇格蘭人和皮克特人合併成一個王國。但是,新的蘇格蘭王國僅包括克萊德(Clyde)和福斯(Forth)以北的土地。英國人統治蘇格蘭的東南,直到西元1018年蘇格蘭人征服了它。此外,蘇格蘭西南部和坎布里亞郡組成了一個單獨的王國,稱為斯特拉斯克萊德(Strathclyde)。1018年,斯特拉斯克萊德被和平併入蘇格蘭。
同時期的西元795年,蘇格蘭面臨維京人的威脅,維京人突襲了愛奧那州的修道院。然後在9世紀初期,維京人定居在設得蘭群島和奧克尼群島上。在9世紀後期,他們定居在赫布里底群島,凱斯內斯和薩瑟蘭以及蘇格蘭的西海岸。
1034年,鄧肯一世(Duncan I)成為蘇格蘭國王,因為鄧肯昏庸無能,1040年,馬克白(Macbeth)殺了鄧肯而篡位為國王。與莎士比亞戲劇裡創造出的馬克白角色不同,他是個好國王。1050年,他前往羅馬朝聖。1057年,馬克白在隆帕南戰役(Lumphanan)與鄧肯的兒子馬爾科姆對戰中喪生後,馬爾科姆接任為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三世(Malcolm III)。[7][10]
中世紀的蘇格蘭:勇者之心
1066年,諾曼人征服了英格蘭。諾曼人的影響很快引起蘇格蘭人的注意。 1069年,馬爾科姆三世娶了一位英國女士名叫瑪格麗特(Margaret),她在蘇格蘭法院倡導諾曼人生活模式。馬爾科姆(Malcolm)於1093年在阿尼克(Alnwick)與英國人的一場戰鬥中被殺。
然而,在他的三個兒子埃德加(1097-1107),亞歷山大一世(1107-1124)和大衛一世(1124-1153)統治期間,諾曼人在蘇格蘭的影響力逐漸增加。在大衛一世統治期間,許多諾曼人來到蘇格蘭居住,為主教組織了主教管區,並建立了新的修道院。政府進行了改革。同樣在12世紀,許多城鎮或城鎮在蘇格蘭成立,貿易蓬勃發展。大衛一世是蘇格蘭第一位創建造幣廠並發行自己的硬幣的國王。
在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西方和北部的酋長經常反抗國王,然而,蘇格蘭國王幾乎沒有權力。儘管如此,蘇格蘭國王還是在1265年征服了當時受挪威統治的西方群島。根據1266年的《珀斯條約》,挪威國王正式交出了他在蘇格蘭的所有領土,除了奧克尼群島和設得蘭群島。
1286年的一個晚上,亞歷山大三世的馬在黑暗中摔倒而被殺。他的繼承人是一個生活在挪威的小女孩,名叫瑪格麗特,她在去蘇格蘭的途中於1290年去世。之後有多達13個王位繼承權的請求者。聖安德魯斯的主教要求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進行仲裁。愛德華很樂意履行義務,他選擇了1292年加冕的約翰·巴利奧爾(John Balliol)。愛德華聲稱自己是蘇格蘭的霸主,他很快就明確表示他希望巴利奧爾成為他的奴僕。最後,在1295年,愛德華(Edward)試圖迫使蘇格蘭人加入他對法國的戰爭。 約翰·巴利奧爾起而反抗並與法國結盟。但是,愛德華於1296年入侵蘇格蘭。巴利奧爾被捕並被迫屈服王位。愛德華試圖在沒有蘇格蘭國王的情況下直接統治蘇格蘭。他迫使許多蘇格蘭貴族和地主在伯威克(Berwick)向他屈服。他任命了英格蘭官員統治蘇格蘭後撤出。[7]
愛德華一世接管蘇格蘭後,以非常殘暴的手段控制局勢,製造了數起大屠殺事件,更加激起了蘇格蘭人的反抗。然而,蘇格蘭人並不容易被制服。許多小地主在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領導的叛亂中崛起。華萊士在拉納克郡領導了一支隊伍發動起義。華萊士屢戰屢勝,威名日盛,引來眾多蘇格蘭人加入起義軍,隊伍逐漸壯大。華萊士和他的起義軍逐漸引起愛德華一世的注意,遂派遣一支英格蘭大軍前去剿滅。1297年9月,英格蘭大軍在渡過斯特林大橋時遭到起義軍的伏擊。在華萊士的指揮下,英勇無比的起義軍在斯特林橋(Stirling Bridge)重創英格蘭人。然而,英格蘭人於1298年7月在福爾柯克(Falkirk)贏得了勝利。蘇格蘭人持續的抵抗,英格蘭人僅真正控制了東南。1305年,威廉·華萊士被俘並被處決。[11]
1306年起,蘇格蘭人由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當時當選蘇格蘭國王)帶頭抵抗,蘇格蘭的抵抗力量逐漸增強,愛德華一世於1307年去世。1314年,英格蘭人在班諾克本戰役(Battle of Bannockburn)中被徹底擊敗。戰鬥結束後,蘇格蘭獲得了獨立。然而戰鬥後又過了14年,英格蘭人在1328年根據《北安普頓協議》(Treaty of Northampton)才真正承認蘇格蘭的獨立。然而,該條約並未帶來和平。羅伯特·布魯斯死於1329年,他的5歲兒子成為大衛二世。但是,一些在英格蘭的蘇格蘭貴族由於支持英國人而被剝奪了蘇格蘭的土地。他們現在試圖使約翰·巴利奧爾的兒子愛德華成為蘇格蘭國王。他們透過海路入侵蘇格蘭,擊敗了迎戰他們的蘇格蘭軍隊。他們軍隊進犯到,愛德華·巴利奧爾被加冕之地,斯科恩。他們試圖爭取英國國王的支持來獲得伯威克。但是,巴利奧爾很快就被趕出了蘇格蘭。
儘管如此,英國人還是奪走了伯威克,並入侵了蘇格蘭南部。蘇格蘭國王大衛二世被送往法國以求安全。1338年以後,英格蘭人因為與法國交戰,英格蘭人又逐漸被迫退出蘇格蘭。1346年,法國國王向蘇格蘭求助。大衛二世入侵英格蘭,但在納維爾十字之戰(Battle of Naville Cross),出身平民與教士的英軍,擊敗了人數更多而且更加善戰的蘇軍,蘇格蘭的皇室總管、大法官、皇家侍從以及三位伯爵和許多騎士戰死。許多將士被英軍俘虜,包括國王本人在內的許多貴族,無法及時逃離,大衛二世兵敗被俘。1357年蘇格蘭支付了贖金後,大衛才被釋放,最後他死於1371年。
中世紀後期,蘇格蘭國王實質上沒有什麼權力,男爵(Baron)扮演實際的獨立統治者角色。另一方面,皇家領地(自治市 Royal Burgh)的興起,蘇格蘭實質上處於無政府的狀態。1413年,蘇格蘭的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14和15世紀後期,蘇格蘭人和英國人之間的間歇性戰爭繼續進行。[7][12][13]
16世紀
詹姆斯四世(James IV)(1488-1513)的統治恢復蘇格蘭的秩序。他的統治是蘇格蘭文學史上一個偉大的時代。1495年,阿伯丁大學成立,1496年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所有富裕的土地所有者將其長子送入學校。1507年,第一台印刷機於在愛丁堡設立。
然後在1503年,詹姆斯與英國亨利七世的女兒瑪格麗特結婚。詹姆斯在1511年建造了一個巨大的軍艦,名為「偉大的邁克爾」(the Great Michael),1513年,詹姆斯率軍入侵英格蘭。蘇格蘭人在佛洛登戰役(battle of Flodden)中慘敗,詹姆斯本人也被殺害。繼承人詹姆斯五世只是個孩子,直到1528年他才開始統治蘇格蘭。蘇格蘭人於1542年再次入侵英格蘭,但在11月的索爾維·莫斯戰役(Battle of Solway Moss)中被擊敗。詹姆斯五世於1542年12月英年早逝。
還是襁褓嬰兒剛出生6天的瑪麗女王(Mary Queen)繼承蘇格蘭的王位,英國的亨利八世要求他的兒子迎娶瑪麗。蘇格蘭攝政王阿倫伯爵(Earl of Arran)於1543年簽署了《格林威治條約》( Treaty of Greenwich),同意結婚。但是,在1543年12月,蘇格蘭議會否決了該條約。因此,在1544年和1545年,英國人入侵了蘇格蘭南部並將其摧毀。英國人於1547年再次入侵蘇格蘭,並在Pinkie擊敗了蘇格蘭人。 1548年,英國人再次入侵,因此瑪麗被派往法國。後來她嫁給了一位法國王子。[14][15]
在16世紀,蘇格蘭與歐洲其他地區一樣,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在本世紀初,新教徒的思想在蘇格蘭傳播開來,並逐漸流行起來。最終,在1557年,一群蘇格蘭貴族見面並簽署了一項公約,支持基督新教的教義。但是,蘇格蘭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是約翰·諾克斯(John Knox,1505-1572年)。 1559年5月2日,他從日內瓦返回蘇格蘭,在那裡他學習了約翰·喀爾文(John Calvin)的教義。諾克斯的講道充滿能力,所到之處如烈火燎原,以致1560年蘇格蘭國會宣布宗教改革,切斷與教皇的所有聯繫。1560年12月,召開第一次蘇格蘭大議會,1561年1月就訂定「教會管理法規第一集」,在國會提出,將加爾文所訂的計劃實際地執行於蘇格蘭全國。國會禁止天主教徒群眾、禁止任何違反諾克斯提出的教義或習俗。蘇格蘭改革成功,蘇格蘭現在仍是一個基督新教(Protestant)國家。[16]
1561年,瑪麗皇后在丈夫死後從法國返回。瑪麗是天主教徒。她被迫接受蘇格蘭的宗教改革,但保留了自己的天主教信仰。 1565年,瑪麗與天主教信仰的堂兄亨利·斯圖爾特(Henry Stuart)達恩利勳爵(Lord Darnley)結婚。亨利嫉妒瑪麗的意大利秘書戴維·裡喬(David Riccio)。 1566年3月,亨利謀殺了戴維·裡喬。因此瑪麗從不原諒亨利·斯圖爾特。
1567年,亨利·斯圖爾特所住的房屋被炸毀。當發現他的屍體時,發現他早被勒死。不久之後,瑪麗嫁給了鮑威爾伯爵(Earl of Bothwell)。此舉激怒了新教貴族,他們俘虜了瑪麗強迫她退位,轉而支持她的小兒子,即詹姆斯六世。瑪麗逃脫並籌集了軍隊,但她在朗塞德戰役(Battle of Langside)中被擊敗後逃往英格蘭。蘇格蘭由攝政王統治,直到詹姆斯長大到可以統治自己為止。 (1587年,他的母親瑪麗在英國被斬首)。 1589年,詹姆斯六世與丹麥的安妮結婚。然後在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他成為了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國王同時也是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國王。他以共主邦聯的形式統治兩個獨立的王國,直到1707年詹姆士一世的曾孫女安妮女王時期才把兩個王國正式合併,稱「大不列顛王國」。[6][7][17]
17世紀
蘇格蘭教會在某些教義和做法上與英國教會有所不同。詹姆斯的兒子查理一世(Charles I)(1625-1649)愚蠢地試圖使蘇格蘭宗教與英國宗教保持一致。 1637年,他將一本祈禱書強加於蘇格蘭人。但是,蘇格蘭人悍然拒絕。 1638年2月28日及隨後的兩天,愛丁堡的貴族和官員們簽署了一份文件,承諾維護「真正的宗教」。該文件被稱為《國家盟約》,信使帶著副本傳遍整個蘇格蘭供人們簽名。
1639年,查理一世在英格蘭籌集了一支軍隊試圖迫使蘇格蘭人屈服,但是,他在極度缺乏資金,他與蘇格蘭訂立了一項和平條約以爭取時間。 1640年,查爾斯又聚集另一支軍隊,但此時蘇格蘭人入侵了英格蘭,他們佔領了新堡(New Castle)和達勒姆(Durham)。他們於1641年撤退。
與此同時,查爾斯設法疏遠離間他的英格蘭臣民,1642年內戰在英格蘭開始。起初,蘇格蘭人保持中立。然而,在1643年,英國議會通過承諾使英格蘭成為長老會,說服蘇格蘭人加入他們的陣營。 1644年,蘇格蘭人向英國派遣了一支軍隊。
然而,並非所有蘇格蘭人都同意這一決定。一些人支持國王,1644年,蒙特羅斯侯爵在高地籌集了一支軍隊為他戰鬥。起初,蒙特羅斯(Montrose)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1645年,他在菲利普霍(Philiphaugh)被擊敗。同時,國王在英格蘭被擊敗。1646年,他在紐瓦克向蘇格蘭軍隊投降。蒙特羅斯逃到挪威。但是,英國人現在開始介紹長老會(Presbyterian)制度了。當事實證明他們不去蘇格蘭人時,他們與國王達成了協議。他承諾在英國引入長老會主義(Presbyterianism),為期三年。因此,蘇格蘭軍隊於1648年入侵英格蘭,但在普雷斯頓被擊敗。
然後在1649年1月,英格蘭將查爾斯一世斬首。蘇格蘭人立即宣布他的兒子查理二世(Charles II)為國王。查理二世像他的父親查理一世和他的祖父詹姆斯六世都是主教,他認為主教應該管理教會。儘管如此,為了獲得蘇格蘭人的支持,他同意在蘇格蘭接受長老會制。 1650年6月,查理二世去了蘇格蘭,並於1651年1月在斯科訥加冕為國王。
同時,1650年7月,另一支英國軍隊入侵蘇格蘭,佔領了愛丁堡。 1651年夏天,他們在因弗基斯(Inverkeithing)擊敗了蘇格蘭軍隊。蘇格蘭軍隊隨後入侵了英格蘭。他們希望英國保皇黨加入他們的行列,但他們沒有加入。1651年9月,蘇格蘭軍隊被帶往伍斯特,查爾斯二世逃往國外。
之後,英國軍隊佔領了整個蘇格蘭。1660年,查爾斯二世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國王之後,英國占領結束了。查理二世將恢復天主教,主教回到蘇格蘭教堂。但是,大約三分之一的部長辭職。許多蘇格蘭人,特別是在西南部的長老會,舉行了秘密的宗教會議,稱為「國民契約」(conventicles)。政府對他們逐步進行了更嚴厲的控制。最終,在1679年,聖安德魯斯大主教被謀殺,動亂在蘇格蘭西部蔓延。政府派出軍隊平息了它,認同國民契約人在波特威爾橋戰役(battle of Bothwell Bridge)中被擊敗。然而,國民契約人繼續抵抗,政府繼續迫害他們。 1680年代被稱為殺戮時間。
查爾斯二世於1685年去世,他的兄弟詹姆斯成為國王詹姆斯二世(James II)。然而,詹姆斯二世是羅馬天主教徒,英國人和蘇格蘭人都擔心他會恢復羅馬天主教。詹姆斯二世在1688年被罷免,威廉和瑪麗成為蘇格蘭的國王和王后。蘇格蘭議會恢復了長老會制。
但是,並非所有蘇格蘭人都歡迎新君主。高地人在鄧迪子爵的領導下反抗新政府。 1689年,他們在基利克蘭基(Killiecrankie)贏得了勝利,但他們的領袖被殺,高地人被驅散。
政府決心將高地人尋服,並命令所有高地人氏族首領必須在1691年最後一天對威廉國王宣誓效忠。但是,格蘭科·麥克唐納首領來晚了,只接受了1692年1月6日宣誓就職。即使他才遲到幾天,政府還是決定拿他殺雞警猴。因此,由格倫利昂(Glenlyon)隊長羅伯特·坎貝爾(Robert Campbell)率領的部隊被派往格倫科(Glencoe),並住在那裡的小屋。
麥克唐納一家熱情地對待他們。然而,2月13日凌晨,坎貝爾和他的同僚放倒所有人。他們挨家挨戶殺害居民,燒毀房屋。包括氏族首領在內,共有38人被謀殺。這場駭人聽聞的大屠殺被稱為格蘭科大屠殺。[7][18]
18世紀
威廉國王意識到被廢的國王詹姆斯二世可能會去蘇格蘭並奪取蘇格蘭王位。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敦促英格蘭和蘇格蘭應該聯合起來。下一位君主安妮女王也是如此。蘇格蘭商人從工會那裡獲得了經濟利益,1706年,蘇格蘭人同意談判。蘇格蘭人希望建立聯邦制,但英國人拒絕了。但是,1706年起草了一項條約。兩國將共享一個國旗和一個議會。蘇格蘭將保留自己的教堂和法律體系。蘇格蘭議會於1707年接受聯盟條約。聯合王國於1707年5月1日成立,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
但是,《聯合法案》在許多蘇格蘭人中並不受歡迎,並且很快就變得如此。同時,於1688年被罷免的國王詹姆斯二世(James II)於1701年去世,但他的兒子詹姆斯·愛德華(James Edward)渴望重新獲得王位。他的信徒被雅各布斯(James)稱為拉丁文的雅各布派教徒(Jacobites)。詹姆斯在高地有許多支持者,1715年3月瑪爾伯爵(Earl of Mar)宣布他為國王,瑪爾伯爵還譴責《聯合法案》。
高地人蜂擁而至,加入瑪爾伯爵,並在1715年9月占領了珀斯。但是,泰河以南的城鎮仍然忠於政府。 11月13日,雅各布派教徒在鄧布蘭附近的謝里夫繆爾與政府軍作戰。一開始的戰鬥在猶豫不決中結束,但,政府軍很快增加軍力。 1715年12月22日,詹姆斯·愛德華(James Edward)落腳在彼得黑德(Peterhead),但政府軍前進,雅各布派教徒從珀斯撤退。詹姆斯·愛德華(James Edward)灰心喪氣,1716年2月4日,他和馬爾伯爵離開蘇格蘭。之後,叛亂逐漸消失。然而,高地人絲毫沒有被擊敗,他們仍然是對政府的威脅。儘管如此,政府還是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控制高地。奧古斯都堡建於1716年,韋德將軍在1725-36年間在高地建立了道路網,以便使政府軍更容易在各地巡邏。
英格蘭國王兼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二世與七世的孫子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Charles Edward Stuart)於1688年被廢,1745年8月他在法國的支持下希望奪回蘇格蘭王位,前往了蘇格蘭高地。在這裡,查爾斯•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野心得到了蘇格蘭高地氏族們的支持,並且這位年輕的王子還向蘇格蘭人們保證,法國人將會從卡萊入侵英國,以此作為在接下來詹姆斯黨與英格蘭之間戰爭時期的策應。
1745年9月,他們佔領了愛丁堡。然後,他們在普雷斯頓潘市(Prestonpans)擊潰一支政府軍。之後,雅各派分子向南進軍,並在12月到達德比(Derby)。然而,英格蘭人並未支持查爾斯,他的一些高地部隊也逃了出去。因此,1745年12月6日,雅各布派開始撤退。他們撤退到因弗內斯(Inverness)時,蘇格蘭政府還忙於集結援軍,到1746年4月16日,蘇格蘭政府軍在卡洛登戰役(Battle of Culloden)將雅各布派分子徹底擊敗。查爾斯·斯圖爾特逃到了法國。
政府軍的指揮官是坎伯蘭公爵(Duke of Cumberland)威廉·奧古斯都(William Augustus),因其殘酷而被稱為「屠夫坎伯蘭」。威廉·奧古斯都下令對雅各派徒絕不寬貸,許多受傷的雅各布派教徒全部被殺。此外,有120名囚犯被處決,一千多人被運送到殖民地。雅各布派叛亂失敗後,政府通過了法律,以永久摧毀高地人的生活方式。 1746年,一部法律禁止了蘇格蘭短裙和風笛。雅各布派教徒擁有的土地被沒收,「遺產管轄權」(宗族首領擁有法院和審理某些案件的權利)被廢除了。
儘管有雅各布派的叛亂,蘇格蘭的經濟在18世紀仍然迅速發展。土地所有者熱衷於改善自己的莊園,並引入了新的耕作方法。蘿蔔和土豆被引入蘇格蘭。不幸的是,高地許可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從1760年代起,土地所有者驅逐了ant農,並將其土地轉為種羊。許多無家可歸者移居北美。其他人則轉移到了快速發展的工業城市。
18世紀末,工業革命開始改變蘇格蘭。亞麻產業和棉花產業蓬勃發展。鋼鐵行業也迅速發展。同時,運輸得到改善。修建了收費公路。 (這些道路是私人擁有和維護的,您必須付費才能使用)。在18世紀後期,在蘇格蘭修建了運河。
許多蘇格蘭城鎮發展非常迅速,尤其是格拉斯哥(Glasgow)和佩斯利(Paisley)。同時,藝術,學習和建築在蘇格蘭蓬勃發展,愛丁堡(Edinburgh)被稱為北方的雅典。[7][19][20]
十九世紀
19世紀,蘇格蘭的歷史併入了英國的歷史。
在19世紀初,高地清理工作繼續進行。許多高地人被迫移民。同時,更南蘇格蘭的工業蓬勃發展。煤炭和鋼鐵工業蓬勃發展。造船業也是如此。蘇格蘭城市繼續快速發展。但是,新興工業城鎮的住房條件通常令人震驚。疾病和人滿為患很普遍。仍然在19世紀後期,條件有所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了。此外,在19世紀末,蘇格蘭工人開始組建強大的工會。
同時,在19世紀中葉,修建了橫跨蘇格蘭的鐵路。 1842年,修建了從格拉斯哥到愛丁堡的鐵路。[7]
二十世紀
蘇格蘭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遭受了很高的失業。蕭條對造船,採礦,鋼鐵和鋼鐵等傳統行業造成了嚴重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了充分的就業機會,1950年代和1960年代是繁榮的幾年。但是,經濟衰退在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再次出現。
儘管如此,新的高科技和服務業在20世紀後期在蘇格蘭興起,以取代舊的製造業,而在1990年,格拉斯哥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1999年:被命名「建築與設計之城」;2003年:被選為「歐洲體育之都」;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音樂之城」;2014年:格拉斯哥舉辦了第二十屆大英國協運動會。
在20世紀,蘇格蘭的民族主義運動不斷發展。蘇格蘭的國民黨(The National Party of Scotland)成立於1928年,1934年,它更名為蘇格蘭國民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 1945年,第一位SNP議員當選。1974年,選舉了11位SNP議員。最終,蘇格蘭於1999年獲得了自己的議會。[7][21]
二十一世紀蘇格蘭
然後在2011年,蘇格蘭民族主義黨在蘇格蘭議會中贏得多數席位。但是,在2014年的公民投票中,大多數蘇格蘭人投票反對獨立。今天,蘇格蘭的人口為530萬。[7]
2014年9月18日,就蘇格蘭是否脫離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舉行的公投被否決[22]。但2016年6月23日英國公投結果決定脫離歐盟,這嚴重衝擊蘇格蘭的利益,獨立聲浪因而再起。[23]
政治
1999年5月6日,蘇格蘭舉行首屆蘇格蘭議會(Scottish Parliament)議員選舉,成立蘇格蘭自治政府(Scottish Executive)。 除國防、外交、總體經濟、全國性稅賦財政及外太空等事務仍屬英國國會職掌外,與人民切身相關之區域經濟、交通、醫療衛生、教育訓練、農漁業、體育及地方政府等事務,均歸由蘇格蘭自治政府管轄。[24]
元首
蘇格蘭的國家元首是現任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她是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1603年起加冕為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的直系後裔,對於蘇格蘭王權的正統性毋庸置疑。然而,關於伊莉莎白女王的頭銜,部分蘇格蘭人的解讀卻與英格蘭人有所出入,其原因在於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時,英格蘭與蘇格蘭尚未結合成同一個國家,因此對於蘇格蘭人而言,現任的女王是他們第一個伊莉莎白女王,因此應該以一世稱呼而非二世。然而這稱謂的爭議蘇格蘭法庭已經作出正式判決,統一使用伊莉莎白二世的稱呼。
議會
蘇格蘭議會起源於1235年,蘇格蘭的貴族和教會人士在愛丁堡西郊的小鎮柯克利斯頓(Kirkliston)舉行的一次座談會議,在這次的會議通過的法案,是蘇格蘭最早書面提及議會的非正式文件,當時稱之為座談會(colloquium),這代表著蘇格蘭議會的首次運作的證據。 議會是由「國王大政務會議」(King’s great council)發展而來的,這些會議是貴族和教會人士的聚會,他們就政策和司法問題向國王提供建議。
1239年,約翰·巴利奧爾的印章成為最早在蘇格蘭官方議會用的印章(Roll)。可追溯到約翰·巴利奧爾(John Balliol)的第一任議會,約翰·巴利奧爾(John Balliol)從1292年至1296年擔任蘇格蘭國王。它記錄了1293年2月的議會會議所發生的一切。會議紀錄上留有約翰·巴利奧爾的印章以示認可,印章上顯示了國王坐在其寶座上。
1424年起,詹姆斯一世統治時期的所有議會法案,以蘇格蘭語而不是拉丁語寫成。在此日期之前,大多數尚存的文件都以拉丁文書寫,這是當時官方文件的語言。但是,詹姆士一世國王開始將他的議會記錄保存在蘇格蘭語中,這是大多數人都能理解的語言。 《1424年皇家礦業法》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法案,直至今天在蘇格依然蘭生效,法案明定金礦和銀礦屬於君主。
1424至1425年間,詹姆斯一世做了幾次嘗試,希望議會更加服從,提出一些建議,使議會更像英格蘭的議會。然而這些嘗試失敗,議會在之後的兩個世紀繼續保持著強烈且獨立的聲音。
1445年,詹姆士二世(King James II)宣誓不未經議會同意就修改立法。
1471年,議會通過一個法案禁止人們玩足球和高爾夫。體育和類似的休閒活動受到議會的嚴格控制,因為人們認為這些活動分散了日常工作的注意力。足球和高爾夫在15世紀被禁止,以便年齡適中的人練習射箭,防禦攻擊者的有效的技能。
1496年,通過第一個教育法案,1496年議會通過了《教育法》,規定男爵和富裕的土地所有者的兒子從八歲開始有義務接受教育。該法案是要確保成為警長或法官的人們對法律有適當的了解。此法案的通過確保了蘇格蘭在地理上或在社會上的教育比大多數其他歐洲國家更為廣泛。
1532年,詹姆斯五世統治時期。為了全民福祉,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設立了蘇格蘭最高民事法院–最高法院。 這是朝著全面發展和現代化的法律制度邁出的重要一步。
1560年,呼應約翰·諾克斯的宗教改革運動,國會通過宗教法,中斷與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聯繫。
1603年,原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國王,世稱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王室聯合成立,將原本屬於他名下的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共主邦聯,他向南搬到倫敦,1604年,他提議聯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併,但雙方都沒有熱情,最後該項目被放棄。
1632年,愛丁堡國會大廈完工,成為蘇格蘭議會的永久性聚會場所。1633年,查爾斯一世國王在蘇格蘭議會的第一次會議為了展示他的王權,努力通過有爭議的法律,但他無視議會的傳統,失去了許多有影響力的貴族的支持。
1638年,《國民盟約》首次被簽署,要求議會和教會不受國王的影響。它被複製以分發到每個伯格和教區。支持者被稱為盟約者。對《公約》的廣泛支持導致蘇格蘭人反對查理一世,並在整個英格蘭和愛爾蘭爆發了內戰。
1640年6月,在短短十天的時間裡,議會通過了六十項法案,將權力從國王移交給了議會。一項《三年期法案》賦予英國國會至少每三年舉行一次國會的權力,取消了國王選擇召集和解散議會會議的權利。這些法案在1661年被廢止。
1707年5月1日,聯合法案通過,蘇格蘭正式與英格蘭合併為一個國家,成為大不列顛王國,而合併前原本的蘇格蘭國會於3月26日時解散,與英格蘭議會合併為單一的「大不列顛國會」。蘇格蘭地區的管理工作全都移交到位於倫敦西敏市的單一國會來執行,該地的權益則透過國會裡部分席次由蘇格蘭人擔當來實行,只保留一些立法方面的相關機構分開處理。
然而,並不是所有蘇格蘭民眾都能接受這樣的安排方式,舉例來說,蘇格蘭議會內的第一大黨蘇格蘭民族黨長久以來就一直將謀求蘇格蘭自英國獨立而出作為該黨的基本政策主張。
1998年,時任首相布萊爾領導的工黨政府根據1997年時通過的公民投票決議,公佈了蘇格蘭法案(Scotland Act 1998),確定恢復消失了接近三百年的蘇格蘭議會。新的蘇格蘭議會將會擁有大部分地方事務的治理權,再加上局部稅率調整空間,議會新址選擇在蘇格蘭首府、也是過去蘇格蘭王國的首都愛丁堡市區內的聖魯德(Holyrood),全新的蘇格蘭議會大樓是由出身加泰隆尼亞的已故建築師恩里克·米拉列斯(Enric Miralles)所設計,已於2004年9月時正式啓用,其前衛的造型在古色古香的愛丁堡舊城中是一大異數,也因此獲得的評價是褒貶不一落差極大。
蘇格蘭議會成立後,工黨在蘇格蘭一直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維持執政地位,直至2007年,工黨以一席之差,敗予主張脫離英國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由於蘇格蘭民族黨未能贏得多數,只能籌組少數派政府。2011年議會選舉,該黨取得大勝,首次成功取得議會的控制權。[25]
獨立公投
2014年,支持蘇格蘭獨立人士的街頭聚會活動
原圖鏈接蘇格蘭首席大臣史特金宣布,若英國脫歐,將再度舉行蘇格蘭獨立公投
原圖鏈接蘇格蘭二次公投的背景原因,
蘇格蘭民意在脫歐議題上與英格蘭相左
原圖鏈接
2014年,蘇格蘭民族黨承諾舉行獨立公投,經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首肯,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於2014年9月18日舉行。然而獨立公投以55%反對比45%贊成的結果遭到否決。而2016年英國舉行的全國性脫歐公投中,雖然最終結果是贊成脫歐,但蘇格蘭地區的票數顯示,蘇格蘭人明顯反對脫歐。史特金因而認為,擁有強烈留歐意志的蘇格蘭人,不應該隨著英國一起被「拖」離歐盟。[26]
2019年4月24日,蘇格蘭首席大臣尼可拉·施特金(Nicola Sturgeon)宣布,若英國接下來確定脫離歐盟,她將於2021年前再度舉行蘇格蘭獨立公投,以確保蘇格蘭人不會跟著「被脫離」歐盟。
同性婚姻
2014年2月5日,蘇格蘭議會表決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並在當地時間16日生效,讓同性伴侶關係可以註冊為婚姻關係,成為全球第17個通過此項法案的國家或地區。蘇格蘭政府表示,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是一個正確的決定,是推動平等權利的重要一步。但蘇格蘭的兩大教會:蘇格蘭教會和蘇格蘭天主教會仍然表示反對同性婚姻。[27]
經濟
以金融、觀光、農漁業、醫藥、石油及天然氣相關產業為主。1970年代和80年代,蘇格蘭的經濟如同許多歐洲國家,由於產業的快速變化帶來的問題,其中包括重工業的失敗。失業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在那些主要行業營業額衰退的地區。歷屆政府都通過各種措施努力改善這些狀況。從1980年代開始,蘇格蘭的經濟得益於北海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以及高科技和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
蘇格蘭是一個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約佔英國出口收入的5%。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高於英國所有其他地區(倫敦和英格蘭東部地區以外的地區),而且失業水平相當低。但是,蘇格蘭的財富分佈不均,平均失業率掩蓋了某些地區和地方失業率高得多的地區。[24][28]
貨幣
蘇格蘭地區使用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發行的英鎊(Pound Sterling),但是蘇格蘭三家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蘇格蘭銀行(Bank of Scotland)及克萊德茲代爾銀行(Clydesdale Bank)也有發行各自的貨幣,這些銀行發行的英鎊貨幣在英格蘭部分地區尚可使用,但海外絕大多數地區不接受換匯。
2015年,蘇格蘭克萊茲代爾銀行(Clydesdale Bank)發行英國歷史上首批塑料鈔票。[29] 2019年5月,蘇格蘭民族黨(SNP)舉行年會,年會裡表決支持如果將來蘇格蘭獨立後使用新的貨幣。這一提議的目標是在蘇格蘭獨立後,在第一屆議會結束前決定設立新的貨幣。但是參加大會的代表沒有理會民族黨領導層提出的逐步過渡到新貨幣的提議,而是決定「儘可能快地」建立新的貨幣。[30]
地理及氣候
蘇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南邊為英格蘭,北、東、西三面濱臨大西洋、北海和愛爾蘭海。西岸高峻曲折,多峽灣;東岸沿海分布有平原。周遭有雪特蘭群島、奧克尼、赫布立群島三個群島以及馬爾島、艾拉島與阿倫島等島嶼。海岸線總長3,700公里,面積78,772平方公里。
蘇格蘭全境多高地,北部高地海拔在600至1000米之間。格蘭扁山脈的本尼維斯山海拔1343米,為英國最高峰。山間多小型構造湖。南部高地面積較小,海拔一般不超過600米,河谷區有局部平原。中央低地為一裂谷,形成克萊德河、泰河等河谷地,南北寬約50公里,土壤肥沃,煤鐵豐富,為蘇格蘭人口和城鎮集中區。
氣候
蘇格蘭為溫帶氣候,比其緯度所預期的要溫和。儘管面積很小,但變化很大。西部山區的降雨量最大。冬季和春季,寒冷乾燥的大陸氣團包裹著東海岸,東風很常見。因此,西部冬季較為溫和,霜凍較少,較低海拔地區很少積雪,但夏季比東部濕潤和多雲。在西海岸內赫布里底群島的提爾,冬季最冷的月份(與英格蘭東南部一樣高)的冬季平均溫度為41°F(5°C),而東海岸的鄧迪則為37°F (3°C)。在最溫暖的月份,鄧迪的平均氣溫為59°F(15°C),而Tiree的平均氣溫為57°F(14°C)。與蘇格蘭南部相比,蘇格蘭全年的溫度範圍較小。降水變化很大。蘇格蘭大約三分之二的地區每年平均接收40英寸(1,000毫米)以上,這是英國的平均值,在本尼維斯山(Ben Navis)地區,總數達到142英寸(3,600毫米),而距西北偏遠的Quoich湖更近了。在平坦的外部赫布里底群島地區,濕度較低,例如在東部,[[[馬里灣]](Moray Firths)的年雨量不到25英寸(635毫米),鄧迪(Dundee)接收不到32英寸(810毫米)。冬季,高地的大量積雪落在1,500英尺(460米)以上。[31]
行政區劃
今日的蘇格蘭行政區劃,全境含週遭離島共被分為32個統一管理區,於1996年4月1日起開始使用。不少蘇格蘭人還是習慣原本分為33個區(Region)的舊分法,蘇格蘭的「區」在性質上因為與英格蘭及威爾斯的「郡」(County)性質接近,常被誤稱為郡,「區」下還有第二級的次區劃「次區」(District),這套分法自1975年5月16日起啓用。1996年的行政區重劃除了在分區數量上有小小的不同外,最關鍵在於將原本的「區」「次區」兩級制簡化為一級制。
在此之前,蘇格蘭的次區劃的確稱為郡(Administrative County,行政郡,自1889年時啓用),而在1889年之前,原本都是使用起源於中古時代的市(City),領地(Burgh,相當於英格蘭的Borough),與牧區(Parish)這類舊行政區劃。[32]
32個統一管理區包括了:
- 因弗克萊德
- 倫弗魯郡
- 西鄧巴頓郡
- 東鄧巴頓郡
- 格拉斯哥市
- 東倫弗魯郡
- 北拉納克郡
- 弗爾柯克
- 西洛錫安
- 愛丁堡
- 中洛錫安
- 東洛錫安
- 克拉克曼南郡
- 法夫
- 丹迪
- 安格斯
- 亞伯丁郡/鴨巴甸郡
- 亞伯丁市/鴨巴甸市
- 莫瑞
- 高地
- 埃利安錫爾
- 阿蓋爾-比特
- 珀斯-金羅斯
- 斯特靈
- 北艾爾郡
- 東艾爾郡
- 南艾爾郡
- 丹弗裡斯-加洛韋
- 南拉納克郡
- 蘇格蘭邊區
- 奧克尼群島(北方離島,圖中右上角)
- 設德蘭群島(北方離島,圖中右上角)
註:1975年實行的9個行政區(相當於「郡」)及3個島區分別為: 高地區,格蘭扁區,泰賽德區,法夫/快富區,中央區,斯特拉斯克萊德區,洛錫安區,博德斯區,鄧弗裡斯-加洛韋區,奧克尼(島區),謝德蘭(島區),西部群島(島區)
交通
公共交通工具以前是國有,現在大部分已經私有化。公共汽車服務在1980年代被放鬆管制,導致了更大的競爭; 1968年成立以控制西海岸的公共汽車和輪船服務的蘇格蘭運輸集團於2002年解散。汽車的激增使公共汽車公司經營困難,只在農村地區維持有利可圖的服務,由地方當局和政府補貼否則就撤離。從大陸港口到島鎮的船舶服務已被減少,並由使用短途過境點的汽車輪渡代替;這些渡輪從幾個西海岸城鎮到赫布里底群島(Hebrides)和其他島嶼,從北海岸和東海岸港口到奧克尼群島(Orkney)和設德蘭群島(Shetland)。
蘇格蘭的道路和橋樑網絡已大大改善,一些主要道路線升級為高速公路標準,高地的許多單車道道路也已拓寬。東部和北部的改善,以應對北海石油生產所增加的交通量,並在克羅默蒂(Cromarty)和馬里灣之間建造了橋樑。[28]
主要城市
蘇格蘭境內有六個指定市(Designated City),依照人口規模大至小,依序為:
- 格拉斯哥(Glasgow):蘇格蘭第一大港與第一大商業中心,並且是大格拉斯哥區域的中心城市[33]。
- 愛丁堡(Edinburgh):首府,是歷史上的蘇格蘭王國首都與文化古都,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34]。在18世紀,愛丁堡成爲蘇格蘭啓蒙運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在這個時候,蘇格蘭成爲了歐洲集工業,商業的優勢地區之一。
- 亞伯丁(Aberdeen):東北方濱北海海岸的大港,北海原油開採的基地,因此有「歐洲的石油首都」之稱[35]。
- 丹迪;zh-hk:登地(Dundee):東海岸的文化古城,建城超過800年,是蘇格蘭可以獨立自成一個行政區的都市裡面最小的一個。
- 延文禮士(Inverness):號稱是「英國最北方的城市」。
- 斯特靈(Stirling):位於蘇格蘭正中位置的古老要塞城市,曾經是蘇格蘭王國的首都。
文化
語言
英語為主,蓋爾語(高地蘇格蘭語,Gaelic)以及拉蘭語(低地蘇格蘭語,Lallans)。[36]
宗教
以基督新教及天主教為主。
人口
蘇格蘭人口534萬人(蘇格蘭2014年普查結果),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64人,第一大城格拉斯哥市人口約59萬人,為蘇格蘭工業重鎮;第二大城市愛丁堡市約48萬人,是蘇格蘭首府,也是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24] 幾世紀以來,蘇格蘭高地的蓋爾特人與低地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之間關係的不斷衝突一直是蘇格蘭的特色。一直到20世紀,多種族的融合並存,更被廣泛地視為是現代蘇格蘭豐富文化的基礎,除了謝德蘭群島和奧克尼群島的仍以斯堪的納維亞人居住為主,其他蘇格蘭地區多種外來移民湧入,其中最主要的是愛爾蘭勞工。還有大量猶太人,立陶宛人,意大利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人和其他人,以及最近湧入的亞洲人,尤其是來自巴基斯坦的亞洲人。 2004年歐洲聯盟的擴大,也導致東歐國家的移民急劇的增加。[31]
名人
- 亞當·斯密 - 經濟學家
- 大衛·休謨 - 哲學家
- 詹姆斯·馬克士威 - 物理學家
- 亞歷山大·弗萊明 - 生化學家
- 詹姆斯·瓦特 - 發明家
- 約翰·登祿普- 發明家
- 詹姆斯·杜瓦 - 化學家
- 沃爾特·司各特 - 作家
- 柯南·道爾 - 作家
-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 作家
- J·K·羅琳 - 作家
- 羅伯特·伯恩斯 - 詩人
- 戈登·布朗 - 英國前首相
- 莊士頓 - 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教師
- 黛博拉·寇兒 - 演員
- 史恩·康納萊 - 演員
- 埃里克·利德爾- 田徑運動員,基督教傳教士
- 斯蒂芬·亨得利- 斯諾克運動員
- 約翰·希金斯- 斯諾克運動員
- 安迪·莫瑞- 職業網球運動員
- 極地雙子星- 樂團
- 詹姆斯·麥艾維- 演員
- 傑拉德·巴特勒- 演員
- 貝爾與塞巴斯蒂安- 獨立流行樂團
- 凱文·哈里斯- DJ
教育
大學及部分學院
- 亞伯丁
- 鄧迪
- 格拉斯哥
- 格拉斯哥大學
- 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學
- 格拉斯哥藝術學校
- 史特拉斯克萊德大學
- 皇家蘇格蘭音樂戲劇學院(Royal Scottish Academy of Music and Drama)
- 佩斯利大學(University of Paisley)
- 高地與離島區
- 高地與島嶼大學千喜學院(UHI Millenium Institute)
- 愛丁堡
- 聖安德魯斯
- 史特靈
- 史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
世界遺產 UNESCO
福斯橋 The Forth Bridge
原圖鏈接聖基爾達島
原圖鏈接愛丁堡
原圖鏈接新拉奈克
原圖鏈接奧克尼群島古蹟相關位置
原圖鏈接奧克尼群島古蹟相關位置
原圖鏈接布羅德蓋石圈
原圖鏈接梅肖韋古墓 Maeshowe
原圖鏈接卡拉布雷遺跡
原圖鏈接
蘇格蘭因為在文化、自然資源上對世界的重要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了五個世界遺產。
- 福斯橋(Forth Bridge)
福斯大橋是蘇格蘭最新的世界文化遺產,正好在其125歲生日之際於2015年7月獲得了這一殊榮。這座鐵路橋福斯大橋橫跨了福斯峽灣,將法夫(Fife)和愛丁堡連接起來,是世界上第一座跨度懸臂橋,其三重菱形懸臂是蘇格蘭東海岸美麗天際線的一部分。大橋全長2,529米(約1.57英里)是同類橋樑中最長的橋樑之一。這座橋於1890年開放,於人們慣於以火車從事長途旅行的年代,巨大的紅色結構由53,000噸低碳鋼(包括用於建造艾菲爾鐵塔的數量的十倍)組成。[37][38]
- 聖基爾達島(St. Kilda)
距離蘇格蘭以西110英里的偏遠群島。1930年,聖基爾達島的全部居民36人離開這島嶼,一度有人居住已經存在至少1000年的村莊,前往蘇格蘭。聖基爾達(St Kilda)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及罕見同時因其文化和自然價值而被列入名錄的稀有景點之一。 1986年,它成為蘇格蘭的第一個世界遺產。在2005年,它被列為同時具有文化和自然重要性列的世界遺產之一。 2013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升認為是世界上最傑出的世界遺產。
- 愛丁堡舊城區和新城區(Edinburgh Old and New Towns)
愛丁堡作為蘇格蘭的首都和新議會的所在地,結合了大學城和國家首都的年輕和現代氣息,擁有歷史悠久的戲劇性環境,自15世紀以來一直是蘇格蘭的首都,被分為兩個不同的區域-格魯吉亞和新古典主義的新城,擁有寬闊的大道和花園廣場,以及舊城,上面是被稱為愛丁堡城堡的中世紀堡壘。它舉辦了世界上最大的表演藝術節,在市中心中間有一座擁有1000年曆史的城堡和一座山-亞瑟王座(Arthur's Seat)。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愛丁堡的城市規劃的深遠影響,舊城區和新城區的和諧位置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的特色。
- 新拉奈克(New Lanark)
新拉奈克是19世紀烏托邦理想主義者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的創作。原本是專門建造的磨坊村,由歐文的岳父於1785年建立,當歐文在19世紀初接手其運營時,它已經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紡織廠,擁有水力驅動的棉紡廠和一些工人的住房。在當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建築集合。之後歐文決定採用他慈善家作風的激進理論,創建一個模範工業村,讓該村具有人文環境,體面,健康的住房,對工人,園景花園的教育和文化改善,以及當時的體面勞動條件。規劃和建築是為工人的福利而設計的,從那以後就被認為是「社會和工業歷史上的里程碑」,並具有持久的影響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新拉奈克是尋求改善世界各地人類狀況的思想的試驗台,羅伯特·歐文建立的經濟體系和經濟體系在他自己的時代被認為是激進的,但現在已被現代社會廣泛接受。
奧克尼島(Orkney)遍布島上的神秘的史前建築,其中一些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比巨石陣和金字塔要早數千年。該遺址包括:1)兩個截然不同的石圈,斯丹尼斯立石(Standing Stones of Stenness)和布羅德蓋石圈(Ring of Brodgar);2) 梅肖韋古墓(Maeshowe),一個房間裡,滿是維京人的符文墓葬,大約有5,000年的歷史,是奧克尼群島最大的墓葬墓,高7.5米;3) 卡拉布雷遺跡(Skara Brae),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村莊,以及許多未挖掘的土丘和遺址。由石頭建造的十居室集群,形成了新石器時代的定居點,位於蘇格蘭奧克尼郡內地西海岸的Skaill灣。 它大約在公元前3180年至2500年之間被佔領,其中包括看似由石頭製成的家具。
奧克尼島被認為是西歐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古蹟。19世紀時,當時狂風席捲覆蓋了數千年的沙子,這座擁有5000年歷史的斯卡拉布雷遺跡直到才被發現。它被認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時代聚居地。奧克尼島於1999年首次被列入名單,後來被提升為具有「傑出普遍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37][39][40]
參考文獻
- ↑ The Countries of the UK.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12-06-24].
- ↑ Countries within a country. 10 Downing Street.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6).
The United Kingdom is made up of four countries: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 ↑ ISO 3166-2 Newsletter Date: 28 November 2007 No I-9. "Changes in the list of subdivision names and code elements" (Page 11) (PDF). 國際標淮化組織 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 and their subdivisions – Part 2: Country subdivision codes. [2008-05-31].
SCT Scotland country
- ↑ Scottish Executive Resources (PDF). Scotland in Short. Scottish Executive. 2007-02-17.
- ↑ Welcome to Scotland. Loneley Planet.
- ↑ 6.0 6.1 6.2 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恩怨情仇. 每日頭條. 2017-06-06 [2019-10-27] (中文).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Tim Lambert. A BRIEF HISTORY OF SCOTLAND. [2019-10-26] (英語).
- ↑ HISTORY. Scotland.org. 2016-03-28 [2019-10-26] (英語).
- ↑ 古蘇格蘭的藍色傳說:皮克特人保家衛國,入侵的羅馬人鎩羽而歸. 騰訊. 2019-03-13 [2019-10-27] (中文).
- ↑ Macbeth Biography. biography.com. 2014-04-02 [2019-10-26] (英語).
- ↑ 《勇敢的心》背後,真實的威廉·華萊士是怎樣的?. 每日頭條. 2016-10-16 [2019-10-27] (中文).
- ↑ 維爾十字:蘇格蘭精英們的墳場. 每日頭條. 2017-11-15 [2019-10-27] (中文).
- ↑ SCOTTISH HISTORY AND WHY BURGHS WERE A GOOD IDEA. Must See Scotland. [2019-10-27] (英語).
- ↑ Ellen Castelow. The Battle of Pinkie Cleugh. History UK. [2019-10-27] (英語).
- ↑ Tudor Wars BATTLE OF PINKIE (1547). Battlefileds of Britain. [2019-10-27] (英語).
- ↑ 改教運動由上帝主導 祂是改教家的主及歷史的主. 好消息國度報導. 2017-12-29 [2019-10-27] (中文).
- ↑ Scotland 蘇格蘭 (PDF). Q窮游錦囊. [2019-10-27] (中文).
- ↑ Ellen Castelow. The Battle of Bothwell Bridge. Historic UK. [2019-10-27] (英語).
- ↑ ABOUT THE JACOBITE RISINGS. Visit Scotland. [2019-10-27] (英語).
- ↑ 用蘇格蘭劍盾兵衝擊英軍步槍陣列!詹姆斯黨起義之庫洛登戰役. 搜狐. 2017-10-30 [2019-10-27] (中文).
- ↑ 美亞帶你走進歐洲文化之都—格拉斯哥!. 每日頭條. 2019-05-15 [2019-10-27] (中文).
- ↑ Scottish referendum: Scotland votes no to independence. BCC. 2014-09-19 (英語).
- ↑ 歐盟去留公投結果:英國選擇脫歐. BBC news 中文. 2016-06-24 [2019-10-27] (中文).
- ↑ 24.0 24.1 24.2 駐地基本資料. 駐英國台北代表處愛丁堡辦事處. [2019-10-30] (中文).
- ↑ Visit & Learn:The Scottish Parliament Past and Present (PDF). Parliament.scot. [2019-10-28] (英語).
- ↑ 不想被「拖」離! 蘇格蘭大臣:若英脫歐將再辦獨立公投. 自由時報. 2019-04-25 [2019-10-29] (中文).
- ↑ 全球第17個合法地區 蘇格蘭開放同性婚姻生效. The New Lens 關鍵評論. 2014-12-17 [2019-10-29] (中文).
- ↑ 28.0 28.1 Scotland Economy. Britanica. [2019-10-29] (英語).
- ↑ 蘇格蘭一家銀行發行首批五英鎊塑料鈔票. BBC. 2015-03-23 [2019-10-29] (中文).
- ↑ 蘇格蘭民族黨提議設立新的貨幣. 大紀元. 2019-05-05 [2019-10-29] (中文).
- ↑ 31.0 31.1 Scotland Climate. Britanica. [2019-10-30] (英語).
- ↑ 蘇格蘭介紹. 蘇格蘭留學服務中心. [2019-10-28] (中文).
- ↑ A quick guide to glasgow. Glasgow City Centre. [2012-06-20].
- ↑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City of London. September 2008 [2010-06-30].
- ↑ Our City. Aberdeen City Council. [2009-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2).
Aberdeen's buoyant modern economy – is fuelled by the oil industry, earning the city its epithet as 'Oil Capital of Europe'
- ↑ Stats in Scotland. Lonely Planet. [2019-10-29] (英語).
- ↑ 37.0 37.1 Ferne Arfin.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Scotland. Trip Savvy. 2019-06-26 [2019-10-29] (英語).
- ↑ Sarah Clark. FORTH BRIDGE GIVEN WORLD HERITAGE STATUS. Visit Scotland. 2015-07-03 [2019-11-01] (英語).
- ↑ Maeshowe. NorthLink Ferries. [2019-11-01] (英語).
- ↑ Skara Brae Endures 5,000 Years (Scotland). Solaripedia. [2019-11-0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