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陵泉
陰陵泉 |
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在脛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干,最深層有脛神經。
主治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遺尿,尿失禁;陰部痛,痛經,遺精;膝痛。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1]
中文名:陰陵泉穴 出處:《靈樞·經脈》
隸屬經絡:足太陰脾經 主治:腹脹,腹瀉,小便不利
目錄
陰陵泉穴的準確位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約脛骨粗隆下緣平齊處取穴。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粗隆下緣平齊處取穴;或用拇指沿脛骨內緣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穴位祥解
在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干,最深層有脛神經。
陰陵泉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縫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分布着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有脛神經。皮膚由隱神經分布。
皮膚→皮下組織→半腱肌腱→腓腸肌內側頭。
淺層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分布;深層有膝下內動脈分支和脛神經肌支分布;再深層有脛神經本干和膕動脈本干經過。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有脛神經;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深層有脛後動、靜脈通過。
陰陵泉穴的作用
附註:足太陰經所人為「合」。
陰陵泉穴意義:脾經氣血在此會合。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和地部經水以及由脾土蒸發的氣態物。
運行規律:脾土微粒沉積穴周,經水由本穴滲入地之地部,氣態物則循脾經上行。
陰陵泉穴功效
陰陵泉有清利溫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排滲脾濕,益腎利濕、行氣消腫的作用。
陰陵泉穴有溫運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腎二經病,凡由中焦虛寒、下焦濕熱所致的病症多選用此穴施治。
陰陵泉穴為足太陰經五輸穴之合穴,配五行屬水,應於腎,因此具有健脾益氣、利濕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腹脹、暴泄、水腫、黃疸等。
遺精和小便失禁或由於腎虛精關不固,膀胱失於約束,或由於氣虛下陷,氣不攝精而致,取陰陵泉穴健脾益氣、補腎固攝而治之。
足太陰經筋結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陰陵泉穴又位於膝關節部,故取之可治療膝痛、陰莖痛、婦人陰痛等。
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之合穴,有健脾利濕、調補肝腎之功,大凡涉及內臟水濕之疾,如腹滿水腫,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導流利水之妙,亦治腹堅、喘逆、疝氣、癥瘕,遺精、遺尿、暴泄、飧泄,俱陰證也。
陰陵泉穴主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陽痿,膝痛,黃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亂吐瀉,泄瀉,急性腸炎,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遺尿,尿失禁,尿瀦留,月經不調,痛經,陰道炎,赤白帶下,疝瘕,腳氣,腹膜炎,尿路感染,腸疝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膝關節炎,下肢麻痹,膝脛酸痛,痢疾,便秘,腎炎,腹水,失眠等。
陰陵泉穴配伍
陰陵泉穴配肝俞穴、至陽穴治黃疸;
陰陵泉穴透陽陵泉穴治膝痛。
陰陵泉穴配三陰交穴,有溫中運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陰陵泉穴配水分穴,有利尿行消腫的作用,主治水腫。
陰陵泉穴配三陰交穴、日月穴、至陽穴、膽俞穴、陽綱穴,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黃疸。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
艾灸方法
針灸
直刺1.0~2.0寸,局部有酸、麻、脹感並沿着小腿內側向下擴散。
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備急千金要方》:陰陵泉、關元,主寒熱不節,腎病不可俯仰,氣癃尿黃;陰陵泉、陽陵泉,主失禁遺尿不自知;陰陵泉、隱白,主胸中熱,暴泄。
針刺陰陵泉、外陵等穴治療急性菌痢,結果發現針治組凝集素平均效值最高且增長最快,較電針組及藥治組為優。
針刺陰陵泉有調整膀胱張力的作用,鬆弛者使張力增加,擴張者緊張。取雙側陰陵泉,進針1~1.5寸,行提插瀉法,以針感向上傳導為佳,施手法1~3 min,留針15~30 min,可治療尿瀦留。[2]
騰訊視頻
將象和中醫艾灸針灸取穴: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的準確位置與作用?
參考來源
- ↑ 陰陵泉穴:健脾祛濕第一穴, 養生奇葩_新浪博客,2019年6月29日
- ↑ 陰陵泉 , 搜狐,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