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大学
历史
1906年5月在保定创设陆军行营军官学堂,隶属于北洋军学督办,段祺瑞兼任该学堂督办,张鸿逵为监督。所有教育计划和课程安排完全操在当时所聘请的日籍总教官之手。第一期学员,由近畿6个镇及军事机关的优秀官员选送入学,1906年5月8日开学,学员分为速成、深造两班。1909年春先后毕业,合称为第一期。1909年9月,速成班第二期修业二年期满的学员毕业,学员来自近畿6个镇及湖北、江苏两省,是为第二期。第三期学员由当时已经编练新军的各省考选保送,1909年11月入学。1909年清廷罢免了袁世凯职务,近畿6个镇及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均由陆军部大臣荫昌直接管辖。后清廷成立军咨府,以载涛为军咨府大臣(其职权相当于后来的参谋总长),1910年7月撤去北洋军学督办衙门,调任段祺瑞为江北提督,原任监督张鸿逵升任总办负责校务,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改隶军咨府;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及军需学堂、军医学堂则改隶于陆军部。该学堂改隶后,由军咨府命令改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年4月学校奉令迁到北京西直门大街崇元观,改隶参谋本部。原任总办张鸿逵外调,总办改为校长,派胡龙骧充任。召集第三期学员复学,1913年11月毕业。
1913年10月“陆军预备大学堂”改称“陆军大学校”,简称“陆大”。1914年,为了收回教育权,决定废除外籍总教官负责制,改由本国人充任教育长主持教务,首任教育长为江寿祺。具体办法是,所有日籍教官,凡是合同期满者不再续聘,逐渐选用本国有相当军事学识的人接充兵学教官;少数合同未满者,亦只与本国教官研究教学有关事项,不再直接讲课,至其合同期满为止。按学习内容需要,规定学制,从此各期均为三年毕业。自1914年至1922年间,学校负责人虽然有所调动,尚能顺利地续办,毕业了第四、五、六期。
1922年冬第六期学员毕业后,因连年内战,财政支绌,校务停顿年馀。1924年8月才继续考收第七期学员入学,至1927年8月毕业。校长由直系的师景云易为奉系的韩麟春。韩为办好陆大,“筹集经费,整理校务,不遗余力”,使学习顺利进行。1928年夏,受二次北伐影响,学校停顿数月,第八期学员暂时停课。南京国民政府派刘光到校接收,筹备续办。1928年9月,第八期复课,改由蒋介石兼任校长,派黄慕松为代校长,周斌为教育长。为迅速地招收和培养黄埔出身的学员,不待第八期学员毕业即提前考收第九期学员,于1929年12月入学。又因北伐结束,部队整编编余的高、中级军官申请学习者甚多,临时增设特别班,主要招收军队中校以上、中将以下,年龄在45岁以内的军官,学制为两年,是为特别班第一期,与第九期学员同时入学。学校原有的班次也改称为正则班。因学校班次增多,校舍不敷应用,第九期学员改在北平祖家街前陆军测量学校授课,特别班另在新街口前航空署旧址授课。为解决师资不足问题,特派其当时新聘到的德籍顾问古稀、王恩翰等人来校任教,后又特派时任总参谋长的杨杰到校数月,专为讲授《大军统帅》一课。
1931年第八期、第九期和特别班学员先后毕业离校后,1932年1月学校迁到南京薛家巷前编遣委员会旧址。
- 杨杰接任校长
- 王泽民任教育长
- 教务处处长邹燮斌/宗明
- 编译处处长史久光(调要塞炮兵学校校长)/宗明兼任
- 副官处处长董乐山/赵复汉
- 骑术处处长胡靖华
- 军医处处长史国藩/史国英代理
- 军需处处长吴廷纪
- 兵学研究院主任由杨杰兼任/张亮清兼任。1932年邀请以前各期毕业学员中对于军事学术较有研究者约10人到校为预备教官,组织“兵学研究会”,杨杰校长主持研究。1932年8月再选招第二期,正式改称为兵学研究院,入院研究者称为研究员,研究期限为1年。
- 特别党部书记长刘冠世
第十期学员1932年4月召集入学。1932年12月,第十一期学员考收入学。从此改变以前每隔三年才能毕业、招考一期;开始建立新制,每年都毕业一期,招收一期。主要的师、军战术由中国教官张亮清、何成璞、林熏南、徐祖诒、吴石、梅铸、宗明、张秉钧、郗恩绥等教授。德籍教官史培曼、斯达开分担讲授小战术,古稀讲欧洲战史,施太秋讲空军战术,王恩翰讲后方勤务,克补卜讲输送学。及白俄教官布尔林讲谍报勤务及大战原理,多马舍夫斯基讲要塞筑城。1933年11月,第十二期学员入学。1934年9月招收特别班第二期入学。
1934年12月根据杨杰的建议,包括陆军大学校在内的所有各军事学校原任校长一律改为教育长,蒋介石兼任各学校校长。杨杰以参谋次长兼任陆大教育长。
1935年第十期学员毕业,同时第十三期学员入学。在第十期毕业学员中,根据兵学研究院的要求标准,开始选留10名为该院第三期的研究员,以备补充师资。以后各期正则班学员毕业时,沿例或者单独的、或与同时毕业的特别班共同选留一期研究员。1935年12月第十一期毕业,选留10名入第四期兵学研究院;同时第三期研究员结业,第十四期学员入学。1936年12月第十二期毕业,亦选留第五期研究员;同时第十五期及特三期学员入学,因蒋介石特批入学的太多,只好分为特三期、特四期两批入学。1937年8月特二期毕业。
1937年8月奉令西迁长沙。1937年9月到长沙,恢复上课。杨杰教育长已奉调为驻苏联大使,训练副监周亚卫到校代行教育长职务。1937年12月,第十三期毕业,当即召集以该期选留学员为基干(加上第十一期及特二期毕业学员各2人)的研究院第六期研究员。1938年2月,特别班第四期学员入学。1938年7月,第十四期学员毕业,同时选留兵学研究院第七期研究员。1938年8月第十六期学员考收入学。特三期1938年12月间仍在长沙毕业。军政部令学校代为培训中央军校和各兵种专门学校的战术教官,设各军事学校战术教官研究班,时间约为一年,期满仍回各校工作。
1938年底再迁贵州遵义。1939年1月代教育长周亚卫调离学校,万耀煌继任教育长。1939年3月第十五期学员毕业(同时召集第八期研究员),特四期及第十六期学员在遵义1940年夏秋毕业。该两期合选第九期研究员。1939年临时增设一年制的将官班乙级第一期。
1939年4月学校在重庆山洞着手新建简易校舍。1939年秋先建成部分校舍,第十七期学员即行考收在重庆入学。1940年7月特五期、特六期学员考收,特五期入学,特六期待令召集。1940年秋,所有遵义在校学员毕业离校,学校完全迁到重庆山洞。1941年新校舍逐步建成。1941年3月第十八期学员入学。1941年12月召集特六期学员入学。1942年6月,第十七期及特五期两期学员同时毕业。两期各选留数人合组为第十期研究员。教育长万耀煌调成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军委会调派军训部次长阮肇昌继任陆大教育长职务。1942年秋,考收第十九期学员入学。1943年9月,教育长阮肇昌又调职,军委会派陈仪为代校长,徐培根为教育长。1943年年底,第十八期与特六期两期学员同时毕业。由该两期毕业学员为基干组成的第十一期及第十二期研究员同时入院研究。1943年10月,考收特七期学员入学。1944年春,考收第二十期学员入学。1944年办甲级将官班(学制3个月)共3期。1945年1月,第十九期学员毕业,以该期毕业学员为基干的第十三期研究员同时入院研究。1945年秋,考收第二十一期学员入学。1946年3月,特七期学员毕业,以该期毕业学员为基干的第十四期研究员同时入院研究。1946年秋,第二十期学员毕业;同时,以该期学员为基干的第十五期研究员开始入院研究。12月,将官班乙级二期学员入学,1947年夏毕业。
1946年到1947年夏秋招收将官班乙级第三、四期及招考正则班第二十二期;1948年春,该期召集入学。特别班第八期是1947年10月在重庆山洞考收入学至毕业。
南京新校舍于1948年夏秋才建成一部分(校本部及一个班的房屋),故学校的主体(包括校本部)是1947年秋开始由重庆山洞向南京迁移的,直到1948年夏秋才完成。第二十一期随校迁南京,于1948年夏毕业。同时以该期毕业学员为基干,并有少数将官班乙级第二期毕业学员参加的第十六期研究员入院研究。这期研究员主要是为陆军参谋学校培养军事教官的,故选留的人数特多,约60人。 --> 1948年底,学校开始向广州黄埔岛搬迁。1949年3月,校本部及第二十二、二十三期全部到达黄埔。1949年4月,在黄埔复课,至6、7月间徐培根率第二十二、二十三期及校本部教职员兵再向台湾新竹县迁移。徐培根去台前,约在4月下旬派教务处长杭鸿志返回重庆山洞,代他负责照管特八期事宜。1949年12月初重庆解放时,杭鸿志率特八期及学校在渝的部分教职员宣布投诚。
陆大办学47年,共毕业正则班二十三期,共2438人。其中,在北京毕业第一至第九期,共871人;迁宁到抗战结束,毕业了十期至十九期,共十期1069人;抗战后到该校停办,四期共500人。特别班,共八期1018人。将官班甲乙两级,共毕业657人。
1928年至1949年正则班从第九期至二十二期共招生十四期(第二十三期迁到台湾才毕业)。
1950年于台湾新竹成立“陆军参谋学校委员会”,准备复校事宜。
学校
学校(或称学院) 是一种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教学环境的机构,并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增进对学生的知识和价值体系。现时,大部分国家设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时更为国民提供义务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学生需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接受教育。这些学校的分类因文化和制度而异,但可以总括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一般为儿童而设,提供基本教育。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后,通常会就读中学。最后,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可成为“大学”或“专科学校”。
在这些主要学校类型外,在某些国家的学生可能会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前后在其他学校接受教育。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年幼儿童而设,在小学教育前就读。在完成中学教育后,中学生可选择就读大学、职业学校、专科学院或神学院。某些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另类学校,接受有别于主流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另类教育。[1]
学校也可分为政府营运和私人营运的学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够提供某种教育方法或课程时设立。某些私立学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时,作出额外教育,如基督教学校、伊斯兰学校、佛教学校等。为成人而设的学校更提供专门教育,如军事学校、商学院,等。另类学校更包括在家学校和线上学校等,使教学可以脱离传统校舍。
历史
学校教育的目的
常见的分级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和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在英国,学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阶段前的教育机构,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园和小学)和中学。而这些学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这个机构来管理的。
在北美,学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机构,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园、小学、中学(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据招生的学生年龄及地区而定)、高中、学院、大学及研究生院。在美国,从幼稚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来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见的分类
在英国及北美,学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运作管理的机构,不一定是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系统的一部份。学校可以专精于某一个领域,例如:经济学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学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于某类学生而设立,如特殊学校、聋哑人士学校等。
批评与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的阶级结构再制机制。
学校(尤其是威权体制教育的学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欢学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学校或其他另类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学,或参与非学校教育机构,而不去上学。
动物学校
动物学校是训练动物的机构,有些学校训练一般的生活常规,有些则教导专业的导盲技术。
现代学校
校园设施
参见
参考文献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