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翎刀
雁翎刀,冷兵器, 刀的一種,刀身挺直,刀尖處有弧度,有反刃,因形似雁翎而得名。盛行於明朝時期,無論是官丞還是士兵都會佩戴。
唐代壁畫《 地獄變相圖》中就出現了一種全新的不同於環首刀的刀型,刀柄加上了刀鐔,刀身已經由直變彎,同時寬度加大。宋代靖康之恥三十餘年後的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南宋軍器監開始新造一種刀類兵器,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故命名為「雁翎刀」。
目錄
歷史源流
腰刀的稱謂最早見於《魏書·傅堅眼傳》中的一段記載:「 蕭斌遣乾愛誘呼之,以腰刀為信。」但是這裡所敘及的「腰刀」與明清時期流行的「腰刀」還不一樣,指的是整個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所流行的一種被稱為「 環首刀」的佩刀。這種佩刀通常長90~128cm,刀體寬3~4cm,最厚處約1cm,刀身狹長挺直,無血槽,無刀鐔,刀莖末端裝飾有圓形、扁圓形或橢圓形的鐵環,佩帶時以刀鞘上的「彘」或雙吊耳懸掛在腰間。環首刀流行及使用的時間幾乎貫穿了從西漢中期至隋末唐初將近800年的歷史,可謂中華短柄戰刀的鼻祖。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收藏有一把黑龍江肇東八里城出土的鐵戰刀[1],這把刀刀身上帶有銘文:「大定二十九年大府造」。 「大定」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大定二十九年為公元1189年。這把鐵刀全長87cm,刀身寬3.7cm,刀鋒近尖處上翹,刀柄為扁平的直形,其上套有橢圓形片狀刀鐔,刀首已經不知去向,裝柄的木材和纏繞刀柄的繩索也已經腐爛不存。
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作為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的武器。一般刀長三尺三寸,大概比日本軍刀短一寸、相比較平直,刀尖背開刃,利於砍刺。後唐宋明清步兵的鬼頭刀、柳葉刀從其發展而來,同樣為單手兵器[2]。
宋代:靖康之恥三十餘年後的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南宋軍器監開始新造一種刀類兵器,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故命名為「雁翎刀」。元朝: 張憲《我有詩二首》之二:「我有雁翎刀,寒光耀冰雪。」 明朝:明嘉靖年間,安南(今越南)內亂,明世宗朱厚熜欽點兵部尚書 毛伯溫南下安南平息番亂。毛伯溫出征之時,明世宗賜一詩:「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 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此詩平仄合轍押韻,氣勢恢弘,頗有幾分掃平天下一匡六合的抱負。這首御製詩也因此被收錄於《千家詩》中流傳甚廣。可是其中所提如秋水一般的「雁翎腰刀」到底為何種型制的兵器,恐怕現代人大多不知就裡,故筆者勉力為文介紹「腰刀」這種中華民族特有之古兵器的來源、型制以及關於它的傳奇。
視頻
雁翎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明代腰刀的發展過程:雁翎刀也被稱為是明清最為流行的腰刀,品略圖書館, 2019-12-9
- ↑ 傳奇「雁翎刀",搜狐,20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