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M103重型坦克


M103重型坦克美国第一款(也是最后一款)正式服役的制式重型坦克,研制于1945 - 1950年间。它的设计思想之初是用于美国日本登岛作战。登岛计划流产后,苏联IS-3重型坦克又给了其设计的动力。虽然这种坦克装备的数量不多,并且未曾参加实战,但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要。现代化改装后的M103A2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基本做到了对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的兼顾,能称得上是战后第一代坦克中的佼佼者。正是从M103等坦克开始,美国坦克工业开始真正发展出自己的特点,显现出赶超欧洲坦克强国的趋势。M103重型坦克于1976年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该坦克也被称为“美国最后的巨龙”。


目录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         M103重型坦克
        外文名称         M103 Heavy Tank(英语)
        研制时间         1946年
        定型时间         1951年
        服役时间         1953年
        退役时间         1976年
        别   名         T43重型坦克
        衍生型号         M103A1、M103A2、M51战场工作车


发展沿革

 
M103重坦的主要对手IS-3重坦图片来自360图书馆

研制背景

对于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陆战场上装甲作战洗礼的盟军部队而言,德军精锐装甲部队的虎式坦克虎王重型坦克可谓梦魇一般的存在。这些标志着当时最强作战能力,同样也是最强大的装甲武器可以轻松击毁任何一辆盟军装甲车辆还能全身而退,然而盟军作战部队想要打击他们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最后,盟军在击败德军后对其装甲武器发展资料进行了深刻地研究,以期待战胜之道。[1]


1945年,美国计划了对日登岛作战,坦克便是重中之重,能抵御火炮的重型坦克当然更好,但结果是两颗原子弹促使了日本的投降。然而,1945年5月9日,在庆祝击败德国柏林大阅兵上面,苏联军队展示了一款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新式坦克——IS-3重型坦克。IS-3坦克前卫的箭簇型装甲、威武的122毫米炮,科幻的卵型炮塔,低矮的、隐蔽的车身以及迅捷的机动性,都给当时的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个大冲击,美国决定启动了重型坦克研制计划。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年里,曾经制造了T28,T29,T30、T34一系列重型坦克,但是,这些设计都只停留在原型车阶段。也就是说,美军缺乏一款正式大批量服役的重型坦克。冷战时期,美国不得不面对苏联重型坦克的存在,必须加快研制重型坦克了。


K型坦克

 
K型 克莱勃斯坦克木质模型图片来自多拽网

1946年1月19日,克莱斯勒公司提交了一个颇为有趣的重型坦克设计草案。这台名为K型坦克设计重量60吨,车体采用不太常见的动力系统前置而炮塔后置的布局。后置炮塔的优势之一是能让坦克的全长做到仅比潘兴多出76.2毫米,哪怕K型坦克装备着一门长身管高初速的105毫米T5-E1坦克炮。本方案还有一大特点是所有四名坦克乘员都布置在炮塔空间内。坦克的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都能享受到炮塔装甲带来的可靠保护——炮塔正面178毫米,后部也有76.2毫米。虽然美军在T23中型坦克上曾验证过炮塔内电动遥控驾驶的技术,但K型坦克应该算是第一种采用炮塔内驾驶系统的美国坦克。[2]


克莱斯勒还打算在K型坦克上采用电传动系统并搭配一台1200马力的发动机,发动机采用横置布局,主减速齿轮组和主动轮全部前置。车身装甲采用轧制钢板焊接而成,正面装甲倾角30°/178毫米,侧面则是76.2毫米。车宽约为3.91米。但如果要进行铁路运输需要拆除履带,突出的机枪塔和部分负重轮。炮塔内的武装包括一挺12.7毫米并列机枪和主炮,主炮备弹100发放置在炮塔内的环装弹药架中。车体前部的左右两角配备有两挺7.62毫米航向机枪,而后部的两个角落则为两个12.7毫米遥控机枪座。这些机枪由炮塔内乘员通过一种类似B29轰炸机遥控机枪塔的装置进行遥控。由于战后的军费削减,再加上电传动系统在当时不成熟,K型坦克方案并未得到军方的后续支持,但是K坦克所展现的许多理念都在后来的部分主战坦克项目中有所应用。


重拾计划

 
早期M103重型坦克四视图图片来自多拽网

亚瑟·斯图尔特中校曾在1944年9月在太平洋战场目睹过这样一场战斗。当海军陆战队按部就班地在某个岛屿进行登陆作战时,意外遭遇了日军某轻型坦克连的滩头反冲击。虽然日军的反击部队很快就被消灭,但斯图尔特中校任心有余悸。他认为眼下陆战队的反装甲能力远远没有到能沾沾自喜的时候。如果上述这场战斗中日军投入了更多更现代化的装备的话,那么滩头的美军很可能会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斯图尔特中校不久后便加入了军械技术委员会。


到了1947年随着东西方意识形态愈发地割裂,美军开始着手预备一年半内可能与苏联发生的全面武装冲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人数占相对劣势,但却需要驻守诸多战略要地,例如伊比利亚半岛,西西里岛,中东地区,日本本土,甚至还有冰岛格陵兰和亚速尔群岛这些人迹罕至的地区。而他们面对的对手可是一支饱受战火洗礼,经验丰富且规模庞大的武装力量。更令美国担忧的是不断开下生产线的IS-3重型坦克T-54/55中型坦克,1948年美军立即启动T41,42,43坦克项目,这个项目囊括了轻,中,重三种吨位以满足不同作战需求。


虽然T34坦克由于机动性严重不符合指标而遭到军方放弃,不过军方在与主承包商底特律兵工厂商讨过后,认为新型重型坦克可以参考T34的一些经验,缩小坦克的体积,减少乘员,降低重量到58吨左右,并需要对其120毫米主炮进行升级。1948年12月1日,军械局正式为项目赋予了T43重型坦克的编号。


研制伊始

最初的方案仅有一位装填手,后因辅助装弹机的拖延无奈采用人工装填。相比T34,新坦克的炮塔座圈从80扩大为85英寸,负重轮减少到7对,发动机为810匹马力的AV-1790汽油机,并换装新型变速器,设计时速可达43.4千米。外形上T43坦克已经颇有辨识度,炮塔和车身都采用弧度较大的铸造式装甲,正面厚度为127毫米倾角60°。


作为重型坦克的独苗,T43项目却并不太受人待见。总参谋部对木制模型不太满意,认为没有达到1949年3月的会议中所达成的共识。同时交通部,后勤部等等部门对于重型坦克所带来的运输压力,工业产能以及后勤保障问题都表示了担忧。


随着研究的深入,设计师们提出采用椭圆形铸造炮塔和车身,能够进一步减轻全车的重量,但又不降低防护能力.整车重量可降到55吨。后来由于自动装弹机研制不顺,必须考虑增加装填手,于是1949年底设计小组对方案进行了大改:将炮塔内径增加到2.15米,使内部空间增大,可容纳第二名装弹手;主炮不变,并列机枪增加到两挺;为炮手加装了周视镜和测距机。1950年底,美国陆军更改了坦克编号体系,不再采用轻型、中型以及重型来区分坦克,转而采用以坦克主炮口径来区分,所以T43重型坦克改名为T43型120毫米炮坦克。


险些流产

 
M103重型坦克剖视图图片来自多拽网

到了1950年中旬正当朝鲜人民军大举南下之时,美军注意到了这场局部战争有诱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连一辆像样的重型坦克都拿不出来。由于情况紧急,陆军根据二战时M4谢尔曼坦克的经验,哪怕设计中的坦克性能不足也必须立即投入生产,并持续改进弥补不足。因此,同时开展的T41,42,43项目中,T42项目最惨,仅有炮塔留下来和M46的车体结合成为了M47坦克。T41坦克则未经测试便获得了首批1000辆的大订单,只好临时简化设计以提高产量。而T43坦克还停留在木制模型阶段,此时军中再次出现了以约瑟夫·柯林斯上将为代表的坦克无用论。


海军陆战队的斯图尔特和理查德森中校再次站了出来。理查德森中校的报告指出,军方寄予厚望的实验型90毫米炮所依赖的破甲弹,其可靠性未能得到验证。试验型90毫米破甲弹的低初速使其1000米外的精度无法保证,传统破甲弹的自旋会一定程度低削弱其穿甲威力,这些缺点导致其无法对现役和在研苏联重坦的间隙装甲构成足够的威胁。因此,能够发射大口径动能穿甲弹的重型坦克才能有效对付苏联坦克。最终1950年12月,陆军订购了80辆T43,而海军陆战队更是动用了下一财年的预算,采购220辆T43重型坦克。


首车测试

 
一辆M103重型坦克运至试验场准备试验图片来自多拽网

首辆原型车于1951年6月完成总装并送抵阿伯丁试验场,其外观特征为炮塔顶部的早期型车长指挥塔,装备有5个观察口和一个潜望镜,相同型号的指挥塔还装备于M47中型坦克。前四辆原型车的驾驶员配有3架T36型潜望镜,后由T25(M26)型潜望镜替代,并且后续车辆的驾驶员舱盖体积也小一些。在对样车们进行了大量测试后,1952年7月17日,军械局批准进一步优化T43的设计,新型号的编号为120毫米炮坦克T43E1.


美军在这辆车的火炮上曾尝试了新型号的动能弹药,包括了高速穿甲弹和有弹托的脱壳高速穿甲弹,不过T123E1的高膛压导致身管内烧蚀情况比较严重,主炮寿命大幅缩减,并且早期次口径弹药在对付倾斜装甲时的效率不如同口径的被帽穿甲弹。因此服役后的M58坦克炮主要使用的动能弹药为M358被帽风帽穿甲弹,初速1067米每秒,2000码穿深 196毫米。


就在这段时间,朝鲜战争的实战经验逐步改变了陆军对重型坦克的想法,比起早早下马T42项目,T43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历经了M47坦克的过渡,T48项目替换了T42,并吸收了部分来自T43坦克的设计经验,让M48中型坦克成为了陆军眼中的红人。朝鲜战争的结束使陆军的注意力重新返回欧洲大陆,而核武军备竞赛使陆军用在重型坦克上的预算进一步削减。


问题连连

 
M103重型坦克可用弹药之一——M358穿甲弹及发射药筒图片来自多拽网

克莱斯勒工厂在1953年到1954年间完成了300辆T43E1的总装。自1954年5月起,6号和8号样车就在诺克斯堡开始了紧张的试验工作,一共完成了7028千米的行驶里程,并发射了176发120毫米弹药。然而测试的结果却令人沮丧,陆军司令部认为T43E1并未达到他们的要求,尤其是炮塔控制和火控系统的性能。并且其使用的120毫米弹药出现了质量问题,初期生产的弹药性能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武器的精度。另外试验期间车辆还出现了乘员舱过热和废气倒灌等等问题。


1955年8月,陆军司令部决定暂时封存所有T43E1坦克。由于不忍看到这么多新式坦克在仓库里生锈,隶属于国防部的军事装备需求审查委员会成立了专家小组,除了炮塔和火控系外,对T43E1做了多达98处改进。陆军批准的预算仅够对大约74辆t43E1进行服役前的改装,在陆军购买的80辆坦克中还有6辆被留下用于后续的测试。


最渴望重型坦克的海军陆战队拒绝接受陆军标准的M103重型坦克,由于他们早就以220辆重型坦克的规模对装甲部队进行了改编而且全部坦克被陆军封存,因此第8重坦营的坦克兵们正常服役但却没有装备一辆重型坦克。由于陆军刻意拖延M103的验收测试,望眼欲穿的陆战队也别无选择,只能盼望陆军早日履行合同提供急需的坦克。


研究改进

 
一辆M103重型坦克正在进行涉水试验图片来自gamecores

1954年军械委员会发现陆军对T43E1并不满意时,他们从4月份开始便着手对其进行大规模升级,并改造了两辆原型车将它们命名为T43E2。升级方案包括了重新设计的炮塔,引入了炮塔吊篮,大幅改善了乘员舒适性和装填手的工作难度。炮长的位置向前移动,紧挨在主炮右侧,得以使用新加装的瞄准镜(取代了右侧并列机枪)。


当然升级项目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主炮制退器的制退室侧孔烧蚀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后来发现这种样式的炮口制退器以及类似M48坦克的T型制退器在M58坦克炮上的制退效率都不高,因此工程师们干脆阉割掉制退室。整个制退器一方面当作炮管的配重,也用来固定火炮抽烟装置。


与车辆升级同时展开的弹药研制也遇到了麻烦。T116系列被帽风帽穿甲弹的风帽附着,曳光追踪性能出现了问题,密封塞也有松动的现象发生,诸多问题导致T116E5型穿甲弹在1954年8月所开始的测试工作不得不暂停整改。虽然后续型号T116E7最后在1957年1月通过了陆军司令部的测试,但其发射时对膛内的烧蚀还是比较严重,发射150发此型弹药就必须更换炮管,而发射榴弹时身管寿命约为500发。由于高初速动能弹药对线膛炮的损耗很严重,因此美军对远距离也能保持高穿深的空心装药破甲弹寄予厚望。然而T153系列的破甲弹在实验中却出现了较为混乱的情况,1957年5月,测试中初速1219m/s, 精度最高可达0.16密位(标准为0.3密位)。但是在另外6次穿深试验中,有4次出现了引信失灵的情况。工程师们只好又花费半年多的时间对弹药可靠性进行了完善,并且此系列破甲弹在服役后一直没有停止改进。


现代化改进

 
M103重型坦克可用弹药之一——M469 尾翼稳定破甲弹图片来自gamecores

随着M60主战坦克的服役,陆军以M60为标准同时也展开了对M48坦克的现代化升级,不仅动力全面柴油化,还改进了火控系统性能。本身就对载具可靠性和续航能力有较高要求的海军陆战队自然也坐不住,计划将自身的主力坦克升级到M48A3,喷火坦克升级为M67A2,并且在1961年6月下令将两辆M103A1重型坦克改造为M103A1E1样车,4个月后又追加了一辆样车的预算。


在经过改造后,M103A1E1原型车的发动机舱和原版M103有很大不同,不仅高度上有所增加还加装了类似M60坦克的废气栅栏。因此原本的火炮行军固定器和车外通话器都需要重新设计并更换安装位置。新设计的发动机栅栏式舱盖不仅对废气的红外特征有所遮蔽,而且使后勤人员对坦克的变速箱,主减速器和废气系统的检修更加便捷。火控系统方面告别了体视测距仪,换装M24型叠像式测距仪,并且新的M14A1型弹道计算机强化了夜战能力,并增加了破甲弹辅助程序。


1962年12月,M103A1E1正式定型更名为120毫米炮坦克M103A2。陆战队计划率先将雷德河军火库的153辆M103A1坦克升级为M103A2。后来到了1968财年又追加了52辆的订单,这样陆战队总共拥有208辆M103A2坦克。


正式服役

1959年3月11日,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达成协议租借了72辆坦克并于五月和六月分批派往欧洲。租借协议的条款包括陆军有义务将这批坦克以良好的保养状态于1963年前归还,此外还有追加条款表示陆军需在有作战需求的条件下向陆战队提供72辆全新的M60主战坦克。


在海军陆战队的装备序列里,除了一些飞行器之外,很少有武器装备如同M103重型坦克项目那般大费周章。在1948-58这十年间,如果缺少海军陆战队军官们的持续关注和支持,那么M103的命运恐怕就会很悲惨了。1951年8月时,陆军和陆战队原计划订购400辆T43坦克,对此陆战队还做好了申请紧急预算的准备,不过后来柯林斯上将的反对和T43性能的不成熟使得陆战队不得不更谨慎地对待这个项目。


1964年10月至11月期间,陆战队的重型坦克参与了和平年代最大规模的两栖作战演习——Steel Pike演习,内容主要包括了横跨大西洋的调动以及在西班牙某处海滩进行的模拟登陆。8辆M103A1与友军中型坦克乘坐相同型号的登陆艇在韦尔瓦的滩头完成登陆,对21辆已经上岸的中型坦克进行支援。


海外部署

 
在炮手为感受M103重型坦克内部图片来自gamecores

M103重型坦克最重要的海外部署任务发生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从1962年10月开始,美军在古巴周围部署了大量部队和舰队,不过陆战队第二师其实早已将部署在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的守备部队扩充到一个步兵连,一个中型坦克排和一个炮兵连。直到古巴危机结束后,这个配置甚至有增无减,最终的方案为步兵营级编制的6个月轮换制部署,而重型坦克也作为直射火力支援力量编入部队。首批的第二坦克营将2个中型坦克连在战舰上待命,而装备了M103的C连则加入基地的守备部队。


越南战争期间部署在太平洋海域的陆战一师,陆战三师和陆战五师某部所属的装甲部队都开赴越南之前将重型坦克留在了基地里,还有一些在美国本土的部队比如第一坦克营的C连,在基地里将自己的重型坦克移交给了兄弟部队第五坦克营D连,然后换装中型坦克赶赴战场。


逐渐退役

1972年海军陆战队开始计划让M103A2和喷火坦克逐步退出现役,并且将把坦克营的编制改为4个全部装备中型坦克的坦克连。由于陆战队对于MBT-70项目的XM803坦克寄予厚望,迫切地期待这型划时代的新坦克能够迅速代替老旧的M48中型坦克。然而事与愿违,MBT70项目的下马一时间让陆战队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们只好开始接收M60主战坦克以替换老旧的M48和M103坦克。


M103系列重型坦克最终在1976年全部退役。


技术特点

 
M103重型坦克炮口制退器与抽烟器图片来自gamecores

火力特性

T43E1坦克拥有一门最大膛压可达48000psi的T123E1坦克炮(服役后称为M58),T123E1坦克炮不仅具备快速更换炮管的能力,更拥有丰富的弹药种类。该火炮源于120mm高射炮,改进与T34重型坦克T53E1坦克炮。M58坦克炮圆柱形的炮口制退器开有两个圆形侧孔,其同时也用作配重并且以螺栓的方式起到固定炮管抽烟装置的作用。


火控系统方面告别了体视测距仪,换装M24型叠像式测距仪(来源于海军),并且新的M14A1型弹道计算机强化了夜战能力,并增加了破甲弹辅助程序。高低射界-8~+15度。虽然采用了分装弹药,但是仰仗于两名装填手和宽敞的环境,射速仍然达到5发每分钟。这种火炮在发射M358型穿甲弹时,可以在1000码(914米)的距离上击穿大约221毫米厚的的垂直均质钢装甲,在发射M469型破甲弹(HEAT)时,破甲深度为大约300毫米。


不过随着火炮的膛压承铣等技术的发展,火炮膛压越来越大,高压炮膛对于线膛炮来说是一个不好的结果。发射高压炮弹对膛内的烧蚀还是比较严重的,发射150发此型弹药就必须更换炮管,而发射榴弹时身管寿命约为500发。由于高初速动能弹药对线膛炮的损耗很严重,所以美国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延长火炮寿命。[3]


动力特性

 
M103重型坦克的AVDS-1790-2A 90°V12气冷柴油发动机图片来自gamecores

发动机采用一台大陆公司AVDS-1790-7CV12型十二缸V型四冲程风冷汽油机,功率为810马力(604千瓦)。车重约57吨,传动系统采用艾莉森CD850-4A型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有2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悬挂系统为扭杆式悬挂,每侧有7个负重轮,还有6个拖带轮,主动轮在后,从动轮(导向轮)在前,并在第1、2、3、6、7个负重轮上加装减震器。重型坦克的最大公路速度为34千米/小时,最大越野速度15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168千米,转向系统则采用了当时非常洋气的方向盘转向,其优点是操纵性好,节省驾驶员体力。[4]


动力系统升级后,M103A1E1的油箱容量达到了1666升,续航里程从原来的129千米一下翻身为483千米,最高时速由33.8千米上升到37千米。凭借柴油发动机在扭矩方面的优势,坦克的越障能力也有所提高。改造后,M103A1E1原型车的发动机舱和原版M103有很大不同,不仅高度上有所增加还加装了类似M60坦克的废气栅栏。因此原本的火炮行军固定器和车外通话器都需要重新设计并更换安装位置。新设计的发动机栅栏式舱盖不仅对废气的红外特征有所遮蔽,而且使后勤人员对坦克的变速箱,主减速器和废气系统的检修更加便捷。


防护特性

 
M103重型坦克的整体铸造焊接车身图片来自gamecores

炮塔用来容纳反冲机构,并衍生了M48和M60炮塔。炮盾也很厚,厚度为9.8英寸(250毫米),炮盾最厚处11英寸(280毫米),侧面3英寸(76毫米),顶部1.5英寸(38毫米)。然而炮塔内配置不标准,炮手在右手边,装载机在左手边,指挥官在火炮后中间,有可旋转M11指挥塔(三个侧视块,一个潜望镜)和一个可调节的座位,放在炮塔的正中。指挥官还负责VHS,一个火炮发射接收器和发射器和另外两个单独的火炮发射接收器也安置在几个成员可以接触的地方。


车体是由焊接的冷轧钢板和采用部分铸造(车辆整体和前方凸起元素)所组成。凸起元素借鉴了苏联的IS-3重型坦克的箭簇型前装甲。铸造的“凸起”最厚处为3.9-5.1英寸(100-130毫米)。驾驶员坐在中间,上方有一个圆形的一体式小舱口,三个视野块(潜望镜)覆盖着前面的弧线视野。他可以使用两个控制台,一个用于基本性能指示器,另一个用于发动机状况。横移电机连同发电机和附件箱放在主炮轴线的中间。[5]


性能数据

 
M103重型坦克驾驶示意图(上中下为前进驾驶、原地转向、倒车)图片来自gamecores
重量         62.5 吨
车长         6.7米;11.32米(包括主炮)
车宽         3.76米
车高         2.88米
车组         5 人(车长、炮手、驾驶员、装填手×2)
发动机         810hp(马力)AVDS-1790-2A V12气冷柴油发动机
最大时速         34 千米/小时
行程         480 千米
油箱容量         1670 L
越壕宽         2.0米
越障高         0.9m
爬坡度         30°
涉水深         1.5m
主武器         120毫米 M58线膛坦克炮(膛压48000磅/平方英寸,即3270个大气压)
副武器         .50 M2HB高射机枪×1;.30 7.62mm M1919A4同轴机枪×1
弹药         120mm炮弹备弹38发 ; .50高射机枪备弹1000发 ; .30 7.62mm机枪备弹5250发
火炮俯仰角         -8 - +15度
火炮旋转方向         旋转方向 360°
炮盾装甲         正面,280毫米 ; 侧面,76毫米
炮塔装甲         127毫米;76毫米(正面;侧面)


坦克评价

 
绘画:演习阻击敌军的M103重型坦克图片来自多拽网

M103重型坦克是美国为了应对苏联“IS-3危机”而诞生的产物。虽然美国在重型坦克上的发展不如苏联,但M103重型坦克的研制成功还是在美国坦克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总体来说,M103重型坦克有一种生不逢时之感,当该坦克改成了M103A2型,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时,美国的M60主战坦克已经即将服役了,M103的光环彻底被掩盖,最后也只能选择解甲归田。但它同样是幸运的,因为从这款坦克开始,美国设计的坦克开始有了自己国家的风格。[6]


120毫米60倍径的M58坦克炮凭借高初速和尾翼稳定破甲弹,加上较为先进的测距仪及火控系统,能在较远的距离对IS-3重型坦克T-54/55中型坦克造成很大威胁。虽然性能上足够完成其本职工作,但由于数量稀少并且不适合参加地形复杂的局部战争,M103重型坦克未能在战场上一试身手,缺乏实战检验这一点征服者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也是如此(T-10参加过一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局部冲突)。


在美国陆军眼中M103的地位远不如第二代主战坦克M60,与M103A2使用同型发动机的M60坦克不仅灵活性远高于重型坦克,而且车体防护也达到了接近M103的水平。不过一直缺乏重型装备的海军陆战队不仅是M103成功研制服役的功臣,更是M103的主要客户。在陆战队服役的十四年来,M103一直兢兢业业地守护在友军的M48和陆战队员们身后。


战后重型坦克的研制和服役一定程度上还是能代表重装甲和重火力在实战中的价值,虽然重型坦克的地位很快就被更加全能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取代,但却无法完全替代其战术价值。不过在通过燃气轮机和高性能柴油机解决了动力问题后,同时拥有顶尖的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真正才显露出人们在重型坦克上寄予的梦想。[7]


岁月如梭,随着1976年美国M103重型坦克和1993年俄罗斯T-10重型坦克的退役,重型坦克的发展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视频

末代美制重坦——美国M103重型坦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