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雅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雅乐
图片来自sohu

雅乐华夏天子祭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也是东亚各地雅乐的共同祖先。雅乐是汉文化礼乐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六艺之一,以西周以来的祭祀音乐为主,是周礼吉礼的组成部分。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周礼共同构成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内外支柱,分别载于礼经和乐经。雅乐相当于《诗经》中的大雅和颂。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成六艺。正因为借《诗经》之便,而恢复了古代“韶乐”、“武乐”、“雅乐”与“颂乐”,才使“礼乐”教化成为现实,其“王道”才得以完备,“六艺”才趋于齐备。《咸池》(黄帝乐)、《六茎》(颛顼乐)、《五英》(帝喾乐)、《大章》(尧乐)、 《大韶》(舜乐)、《大夏》(禹乐)、《大濩》(汤乐)等,皆被儒者奉为雅乐的典范。历代华夏王朝设太常,司礼乐教化,内有雅乐部,从事祭祀演奏。儒家经学和二十四史《礼乐志》是研究雅乐的基础。

乐器编制

雅乐的主要乐器编钟编磬。两者皆分上下两层悬挂,大小不同的钟与磬,敲击可传高低乐音。 雅乐悉在宫调。征、羽、角,自为俗音。

历史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它包含了始自远古的图腾巫术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咸》、舜帝的《九韶》、禹帝的《大夏》、商汤的《大燕》,配上周朝的《大武》,合称六代之乐,构成了祭祀天地山川、先妣、先祖的完整的祭祀系统。"雅"就是"正"的意思, "雅乐"就是"正乐" ,这是对于地方之乐而说的。《诗经》二雅所收之诗, 多为西周王畿以内的诗歌。周天子建都的王城,此外还仿照这些雅乐,制作了一系列的雅颂诗乐,就是《诗经》的大雅三颂

周礼》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其中与雅乐有关的有:

礼乐教化中乐舞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礼仪活动中,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的音乐。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 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少数属于“南”。

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步代替了雅乐。贵族们对雅乐渐感厌烦而去欣赏俗乐,如《乐记》所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因此孔子曾感叹地说:“礼崩乐坏”。《颂》、《雅》、二《南》原为雅乐,可以弦歌;但在春秋之时,礼坏乐崩,不能尽合,孔子正之。故曰: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儒家把"乐"作为君子必修的六艺之一,推崇"雅乐"。孔子对音乐就极有研究,他精通乐理韵律,善于咏唱弹奏。[1]《诗经》中的风、雅、颂, 很多是周代雅乐曲目,秦、汉以后的雅乐,除袭用周代雅乐(如《韶》、《武》)之外,或另有创作,或自民间俗乐加以改造。汉代以来,太常寺太乐署执掌雅乐,乐府执掌俗乐。三国时杜费仍能演奏诗经雅乐,曹操令他创制雅乐。

宋代之后,经靖康之变金人灭宋,原本宫廷乐师随徽、钦宗北俘,雅乐消亡。至明代复兴雅乐,由隶属礼部教坊司负责,后来负责俗乐的钟鼓司取代了教坊司的职能,内廷俗乐成为宫廷用乐的主导和主流,这时雅乐用的音乐已被俗乐取代。

参考文献

  1. 《史记,孔子世家赞》"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