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雅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雅樂
圖片來自sohu

雅樂華夏天子祭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等大典所用的樂舞,也是東亞各地雅樂的共同祖先。雅樂是漢文化禮樂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六藝之一,以西周以來的祭祀音樂為主,是周禮吉禮的組成部分。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雅樂的體系在西周初年制定,與周禮共同構成了華夏禮樂文明的內外支柱,分別載於禮經和樂經。雅樂相當於《詩經》中的大雅和頌。詩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 以備王道,成六藝。正因為借《詩經》之便,而恢復了古代「韶樂」、「武樂」、「雅樂」與「頌樂」,才使「禮樂」教化成為現實,其「王道」才得以完備,「六藝」才趨於齊備。《咸池》(黃帝樂)、《六莖》(顓頊樂)、《五英》(帝嚳樂)、《大章》(堯樂)、 《大韶》(舜樂)、《大夏》(禹樂)、《大濩》(湯樂)等,皆被儒者奉為雅樂的典範。歷代華夏王朝設太常,司禮樂教化,內有雅樂部,從事祭祀演奏。儒家經學和二十四史《禮樂志》是研究雅樂的基礎。

樂器編制

雅樂的主要樂器編鐘編磬。兩者皆分上下兩層懸掛,大小不同的鐘與磬,敲擊可傳高低樂音。 雅樂悉在宮調。徵、羽、角,自為俗音。

歷史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旦制禮作樂,建立各種貴族生活中的禮儀和典禮音樂。這一部分樂舞就是所謂的「雅樂」。它包含了始自遠古的圖騰巫術宗教活動中的樂舞及祭祀音樂。黃帝的《雲門》、堯帝的《大咸》、舜帝的《九韶》、禹帝的《大夏》、商湯的《大燕》,配上周朝的《大武》,合稱六代之樂,構成了祭祀天地山川、先妣、先祖的完整的祭祀系統。"雅"就是"正"的意思, "雅樂"就是"正樂" ,這是對於地方之樂而説的。《詩經》二雅所收之詩, 多爲西周王畿以內的詩歌。周天子建都的王城,此外還仿照這些雅樂,製作了一系列的雅頌詩樂,就是《詩經》的大雅三頌

周禮》所記載的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各種貴族禮儀,其中與雅樂有關的有:

禮樂教化中樂舞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禮儀活動中,嚴格的規定不同的場面使用不同的音樂。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參加典禮的貴族受到倫禮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種莊嚴、肅穆、安靜、和諧的氣氛。 各種主要典禮音樂的歌詞,大都載於《詩經》中的「大雅」、「小雅」、「頌」;少數屬於「南」。

隨着周朝的衰落和社會的發展,民間音樂逐步代替了雅樂。貴族們對雅樂漸感厭煩而去欣賞俗樂,如《樂記》所載,魏文侯「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因此孔子曾感嘆地說:「禮崩樂壞」。《頌》、《雅》、二《南》原為雅樂,可以弦歌;但在春秋之時,禮壞樂崩,不能盡合,孔子正之。故曰: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儒家把"樂"作為君子必修的六藝之一,推崇"雅樂"。孔子對音樂就極有研究,他精通樂理韻律,善於詠唱彈奏。[1]《詩經》中的風、雅、頌, 很多是周代雅樂曲目,秦、漢以後的雅樂,除襲用周代雅樂(如《韶》、《武》)之外,或另有創作,或自民間俗樂加以改造。漢代以來,太常寺太樂署執掌雅樂,樂府執掌俗樂。三國時杜費仍能演奏詩經雅樂,曹操令他創製雅樂。

宋代之後,經靖康之變金人滅宋,原本宮廷樂師隨徽、欽宗北俘,雅樂消亡。至明代復興雅樂,由隸屬禮部教坊司負責,後來負責俗樂的鐘鼓司取代了教坊司的職能,內廷俗樂成為宮廷用樂的主導和主流,這時雅樂用的音樂已被俗樂取代。

參考文獻

  1. 《史記,孔子世家贊》"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