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丁草
地丁草(学名:Corydalis bungeana),又名地丁、苦地丁、小鸡菜、紫堇(北京植物志、内蒙古植物志),彭氏紫堇(北京植物志),布氏地丁(东北药用植物图志)等。是一种紫堇属多年生的草药,全株洗净、晒干、切断后可以煎汤或捣汁的方式入药,亦可捣敷涂抹于患部。
地丁草适应性较强,喜温暖稍凉爽气候。耐寒,怕旱。对土壤要求不严,粘土、壤土、砂质壤土均可种植。生长于近海平面至1500米的多石坡地或河水泛滥地段,山沟、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喜温暖湿润环境,宜在水源充足、肥沃的砂质壤土中种植,怕干旱。
目录
形态特征
苦地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0-20公分(有时可至50公分),叶呈卵形羽状复叶,长1.5~3.5公分。花序为总状花序,长1~6.5公分,上有6-10朵花。花萼较小,为三角形状,花瓣为粉红色、紫色或白色,呈内外两列排列,雄蕊则有六个,子房上位。果实为椭圆形的蒴果,约1.6公分。4月开花,5、6月结果,种子呈扁圆形、黑色,味苦[1]。
分布地理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寒。"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性寒,味苦,小毒;入心、脾经。"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治温病高热烦躁,流感,传染性肝炎,肾炎,瘰疬,腮腺炎,疔疮及其它化脓性感染。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
②《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克(鲜者50~10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
苦地丁的全草入药,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脾经及心经[2],药材主产于辽宁、贵州、湖南。中药名为苦地丁,具清热解毒、消痈肿、可改善高热烦躁等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 、腮腺炎、肠炎、肾炎、肝炎、急性阑尾炎、结膜炎、痢疾、其他化脓性感染等[3][4],现代药理表明,苦地丁具有抗菌及抑制心脏等作用[5]。另外有实验将苦地丁注射液注射于麻醉的狗与猫的静脉中,可见暂时性的血压下降,灌注到蛙的心脏中也可抑制心脏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