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士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孫士毅
孫士毅(1720年-1796年),字智冶,號補山,浙江仁和縣(今屬餘杭區)臨平鎮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生平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進士,次年授內閣中書,特授翰林院侍讀。三十三年(1768年),任戊子科四川正主考。次年春,隨大學士傅恆督師征伐緬甸,專典章奏。敍軍功授戶部廣西司郎中。旋任庚寅鄉試湖南正主考,升大理寺卿,出為廣西布政使,調雲南。未幾升為巡撫,因總督李侍堯貪瀆革職,以失察遣戍伊犁,簿錄其家,不名一錢。乾隆帝嘉其廉,改授翰林院編修,纂編《四庫全書》。編成後,升太常寺少卿。復出為山東布政使、廣西巡撫、廣東巡撫,奉旨接替舒常代理擔任兩廣總督兼管粵海關務。五十一年(1786年),台灣天地會林爽文起事,赴潮州戒備鎮壓。次年,晉太子太保。
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西山軍的阮惠推翻後黎朝,奪取皇位。國王黎維祁叩關求救。孫士毅率師佈防鎮南關,向乾隆帝奏報其事。乾隆帝表彰孫士毅識輕重、知大體,令其與雲南總督烏大經兵分兩路攻打安南,送黎維祁歸國復位。孫士毅所率之兩廣兵勢如噼竹,攻破昇龍(今越南河內市),比烏大經的雲南兵更為迅速。乾隆帝大喜,封為一等謀勇公,賜紅寶石頂[1],但為孫士毅推辭。乾隆帝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之後,命孫士毅其班師,但孫士毅卻貪圖軍功逗留安南。次年正月,阮惠趁春節之機突襲昇龍,黎維祁逃入鎮南關,清軍大敗,倉猝退入關內。乾隆帝以孫士毅不遵詔班師,罷封爵,並撤紅寶石頂、雙眼花翎,解除總督職,命駐鎮南關治事。不久召還京師[2],授兵部尚書,充軍機大臣。是年冬,命署四川總督,旋代兩江總督。時徐州黃河決口,築毛城鋪壩堰,救援災民,俱稱旨意。五十六年(1791年),召授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同年,清廷與廓爾喀發生戰爭,命助四川總督籌餉,饋運無缺,以功復賜雙眼花翎,授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暫代四川總督。六十年春,湖南苗人起事,攻入四川秀山境內,孫士毅率兵鎮壓。嘉慶元年(1796年),湖北白蓮教教徒起事,侵入四川酉陽境內,孫士毅率兵鎮壓,屢次獲勝,封三等男爵。六月,卒於軍中,追贈公爵爵位,諡文靖。其孫孫均襲其伯爵之位。
鐵事典故
獻寶被盜
孫士毅任兩廣總督時,回京述職,遇到和珅勒索而斷然拒絕。總督被稱為"封疆大吏",掌管省級的行政和軍事。地方上的大臣進京的時候,一般都會攜帶一些珍稀之物,作為貢品進獻給皇上。孫士毅前往金鑾殿面君,在宮門之外偶遇時任吏部尚書的和珅,和珅看到他手中拿着個東西,就向他要來一看,原來是一個用珠子做成的鼻煙壺,大如雀卵,雕刻精巧,晶瑩剔透。和珅一見,便愛不釋手,口中連連稱讚,把玩了一會,就對孫士毅說:"孫大人如果不嫌棄在下的話,能否把這個玩意送給在下呀?"孫士毅見和珅竟然當面索要,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如實說道:"此物原為進獻皇上,而且下官已經向皇上奏明了,和大人喜愛,本當贈給和大人,不過下官不好向皇上交代了,望和大人見諒。"和珅沒想到孫士毅竟然拒絕了他,覺得很沒面子,只好掩飾說:"我只不過是一句玩笑罷了。"[3]
過了幾天,和珅突然來到孫士毅那裡說:"巧了,我也弄了個鼻煙壺,但是不知道好不好,你幫我看看。"孫士毅一看,大吃一驚:這正是自己送給皇上的!孫士毅是個細心的人,他悄悄查閱了皇上的賞賜登記簿,近期並無任何賞賜記錄。時間久了,孫士毅懂了,和珅可以隨意出入宮廷任何一個禁區,如同在自家一樣。[4]
秉公執法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身為廣西巡撫的孫士毅上奏,當年廣西鄉試取得第一名的岑照,是土知州岑宜棟之子,其家庭財產豐厚,一向沒有學識方面的名氣。檢查岑照歲考及錄遺卷,與三場墨卷核對,文理相去懸殊。這次中舉的試卷,斷非本人所作,必有傳遞代倩夾帶等舞弊行為。("代倩"指代替考試)經檢查岑照平日文理,與闈中試作懸殊,其為舞弊幸中,立即將岑照革去舉人。科場大典,掄取真才,對舞弊行為要徹底根究。在發現兩廣總督富勒渾縱恿其僕人收受賄賂後,身為巡撫的孫士毅毅然進行查處,上報朝廷後,富勒渾因犯罪而被貶謫。乾隆帝因孫士毅持正,即升為兩廣總督。通判葉文麟在通州任知府,巡撫閔公憎恨其剛直,借驛站傳遞的事件,唆使司道彈劾其遲誤公文,把他革職,葉文麟含冤忍耐多年,待孫士毅到任,方投牒申訴。孫士毅不動聲色,立發五百里馬遞,取某年月日驛站號薄,送轅呈驗,遂無俟發訊而葉文麟冤案得到昭雪,得復原官。
着作
孫士毅工詩,有《百一山房集》詩賦十二卷存世。
身後
孫士毅與和珅關係友善,病篤之時請求加入旗籍。乾隆帝特許之,將孫均抬入漢軍正白旗。原計劃授予散秩大臣之職,但由於孫均年幼便取消了這個決定。嘉慶十一年(1806年),孫均奏稱因疾病殘廢,請求嘉慶帝將世襲伯爵之位傳給堂弟孫玉墀。嘉慶帝下諭:「孫士毅攻克黎城(即昇龍城),皇考(乾隆帝)令其班師歸國;但他意在貪功,延遲歸期,導致兵敗逃入鎮南關內,其所奏之中多有虛假掩飾之辭。朕考慮到皇考的遺願,未予以追究求責。現在孫均既然得病殘廢,孫士毅原先所授予的伯爵之位應當裁撤,並令孫均出旗歸原籍。」[5]
歷史評價
總體評價
孫士毅一生戰功卓著,先隨大學士傅忠勇王師征緬甸,後平台灣林爽文反,又討閥安南國阮惠謀反,西藏廓爾喀用兵督糧,打擊黔楚苗叛、湖南白蓮教反等。但孫士毅「能不自恃,貴不自矜」。老成端謹,練達有為。丹赤一心,為國效力。
其他評價
《清史稿》:士毅入安南,度重險,寀入其庭。是時諸將多驕侈,士毅獨廉,蓋亦有不可沒者。
《御製平定台灣二十功臣像贊》:兩廣總督一等輕車都尉孫士毅。粵閩接境,唇齒相依。資鄰守己,均合時機。向任部員,曾隨出師。文武幹才,超錫允宜。 [6]
《孫士毅墓志銘》:公之為治,廉敏而仁強;意在合人情,宜民事。凡居處省約,輿從減少。
乾隆帝:所見正大,深合朕意。
嘉慶帝:士毅克黎城,皇考命班師。士毅意在貪功,遲延失事,兵潰入關。所奏多有虛飾。朕體皇考遺意,未予追求。今均既病廢,士毅原授伯爵當裁撤,並令均出旗歸原籍。[7]
袁牧:每日晨起除校簿書、見屬吏外,一切章奏尺牘,親自操觚,灑灑千言,詞藻法書皆可付諸石刻。
參考文獻
- 《清史稿·卷330》
參考資料
- 孫士毅 中研院史語所
官銜 | ||
---|---|---|
前任: 裴宗錫 |
雲南巡撫 乾隆四十四年七月辛卯-乾隆四十五年三月丁酉 (1779年8月20日-1780年4月22日) |
繼任: 顏希深(署) |
前任: 劉峨 |
廣西巡撫(代) 乾隆四十八年五月丁未-乾隆四十九年正月甲寅 (1783年6月16日-1784年2月18日) |
繼任: 吳垣 |
前任: 尚安 |
廣東巡撫 乾隆四十九年正月甲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丁巳 (1784年2月18日-1786年6月10日) |
繼任: 圖薩布 |
前任: 舒常 |
兩廣總督(署) 乾隆五十年三月戊辰-乾隆五十年七月己酉 (1785年4月27日-1785年8月6日) |
繼任: 富勒渾 |
前任: 富勒渾 |
兩廣總督(兼署) 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己亥-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壬午 (1786年5月23日-1789年2月19日) |
繼任: 福康安 |
前任: 彭元瑞 |
兵部漢尚書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乙丑-乾隆五十五年四月癸酉 (1789年4月3日-1790年6月5日) |
繼任: 李世傑 |
前任: 無定員 |
軍機大臣 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庚午-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癸巳 (1789年8月6日-1789年12月27日) |
繼任: 無定員 |
前任: 李世傑 |
四川總督(署) 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癸巳-乾隆五十五六月辛亥 (1789年12月27日-1790年7月13日) |
繼任: 福康安 |
前任: 福崧 |
兩江總督 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壬子-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丁卯 (1790年7月14日-1791年5月25日) |
繼任: 長麟 |
前任: 彭元瑞 |
吏部漢尚書 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丁卯-乾隆五十七年八月癸酉 (1791年5月25日-1792年9月22日) |
繼任: 劉墉 |
前任: 彭元瑞 |
漢缺協辦大學士 乾隆五十六年四月辛未-乾隆五十七年八月癸酉 (1791年5月29日-1792年9月22日) |
繼任: 無 下一相同頭銜:朱珪 |
前任: 鄂輝 |
四川總督(署)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甲子-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辛巳 (1791年9月19日-1791年12月5日) |
繼任: 惠齡 |
前任: 嵇璜 |
文淵閣大學士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戊子-嘉慶元年七月辛亥 (1792年10月7日-1796年8月10日)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戊子-乾隆五十九年七月丙午 (1792年10月7日-1794年8月16日) 與嵇璜同時在任 |
繼任: 無 下一相同頭銜:慶桂 |
前任: 和琳 |
四川總督(署) 乾隆六十年三月乙卯-嘉慶元年六月癸卯 (1795年4月22日-1796年8月2日) |
繼任: 福寧 |
- ↑ 《舊典備征》卷二 朱彭壽,「賜紅寶石頂者孫土毅 乾隆五十三年」
- ↑ 《春冰室野乘》里說,孫士毅在乾隆帝接見時,送給皇帝一隻鼻煙壺。後來和珅向皇帝索去。
- ↑ 勞不知倦 廉不知貧的孫士毅,餘姚新聞網
- ↑ 雍正治吏「嚴苛」 軍機處每天必須凌晨五點前到崗,騰訊網
- ↑ 諭曰:「士毅克黎城,皇考命班師。士毅意在貪功,遲延失事,兵潰入關。所奏多有虛飾。朕體皇考遺意,未予追求。今均既病廢,士毅原授伯爵當裁撤,並令均出旗歸原籍。」
- ↑ 《平台紀事本末》清·佚名 ,中華文史網
- ↑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列傳一百十七》,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