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实科技大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华学校财团法人敏实科技大学位于台湾新竹县,是一所人工智慧专业大学,现有智能科技学院、智慧生活应用学院,共计有2院9系。
目录
沿革
- 1967年 大华农业专科学校成立,草创之初设有五年制食品制造科、园艺科、畜牧科。
- 1968年 增设化学工程科、农业机械科、农产加工科、畜牧兽医科。
- 1969年 改制为大华工业专科学校。食品制造科改名食品工程科;农业机械科改名机械工程科。
- 1970年 增设五年制电机工程科。
- 1971年 增设五年制电子工程科。
- 1974年 停招五年制食品工程科。
- 1982年 机械工程科增设材料组 。
- 1988年 增设五年制工业工程与管理科。
- 1989年 机械工程科增设自动化控制组。
- 1990年 增设二年制电子工程科、机械工程科。
- 1991年 增设二年制工业工程与管理科、电子资料处理科。改名大华工商专科学校。
- 1992年 增设增设二年制国际贸易科。
- 1993年 增设五年制电子资料处理科、国际贸易科。
- 1994年 电子资料处理科改名资讯管理科。
- 1995年 机械工程科改名为自动化工程科。
- 1995年 办理马来西亚侨生建教班。
- 1996年 机械工程科改名自动化工程科。
- 1997年 改制为大华技术学院。设化学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资讯管理系、国际贸易系。增设应用外语科。
- 1998年 增设自动化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 2000年 增设观光管理系。
- 2002年 增设资讯工程系。
- 2003年 增设财务金融系,应用外语科改制为应用外语系。
- 2004年 增设机电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系改名化工与材料工程系。
- 2005年 增设行销与流通管理系。
- 2006年 增设电脑与通讯工程系。
- 2009年 通过教育部专案评鉴壹等,全校所有评鉴系所均壹等,正式迈向改名科大行列。
- 2010年 化工与材料工程系分设化工与材料科技组及化妆品应用组。自动化工程系与机电工程研究所,系所合一为机电工程系暨研究所。
- 2011年 向教育部申请改名新竹大华科技大学,并获准且予以筹备一年。资讯工程系改名资讯传播系、应用外语系改名商务暨观光英语系、行销与流通管理系改名电视与网路行销管理系。化工与材料工程系化工与材料科技组改名绿色材料科技组。化工与材料工程系增设酿酒科技组;观光管理系增设餐饮与烘焙组;电机工程系增设绿能科技组。
- 2012年 改名大华科技大学,全名为大华学校财团法人大华科技大学。增设餐饮管理系、观光管理系硕士班。电脑与通讯工程系、资讯传播系合并为数位内容科技系。化工与材料工程系改名生活应用科技系。国际贸易系与财务金融系合并为商务与观光企划系。电机工程系改名电机与电子工程系,并分设电子组与电机组。
- 2013年 增设创意设计学士学位学程、运动与健康促进系。停招电视与网路行销管理系、电子工程系。电机与电子工程系取消电机组、电子组之分组。工程学院改名民生科技学院、电资学院改名工程与设计学院。原工程学院之机电工程系暨研究所、创意设计学士学位学程改隶工程与设计学院。
- 2014年 原商务与观光管理学院餐饮管理系改隶民生科技学院。
- 2015年 停招商务暨观光英语系、生活应用科技系、数位内容科技系。9月,乐群会馆建置完成。
- 2017年 50周年校庆,建置国际攀岩场、华岭山训场、西门子捐赠750万软体、保力达捐赠300万建置攀岩场。
- 2018年 建置国际剑道场、合勤科技捐赠120万资助原住民同学、富士康捐赠60万资助弱势同学。停招商务与观光企划系、运动与健康促进系、创意设计学士学位学程、观光管理系、机电工程系暨硕士班、电机与电子工程系暨硕士班,全系停招。
- 2020年 增设智慧制造工程系、智慧车辆与能源系。资讯管理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全系停招。调整学院系所架构,取消民生科技、工程与设计、商务与观光管理等三学院,调整为智能科技、智慧生活应用等二学院。
- 2020年8月1号 汽车零部件国际大厂敏实集团在2019年入主大华科大后,改名为 敏实科技大学,全名改名为大华学校财团法人敏实科技大学
历任校长
大华工专
- 赵楷
- 谢敏宗
- 陈天志
- 李保玉
大华技术学院
- 林传槐
- 陈文洲
大华科技大学
- 石庆得
- 李右婷
- 张浣芸
敏实科技大学
- 张浣芸
- 王慧君
- 曾信超
校友
音乐
政治
历届杰出校友
- 第一届
- 江添贵
- 庄品洋
- 许一平
- 温国良
- 郑永金 (前新竹县县长)
- 郑秀炜
- 第二届
- 周䜣怡
- 彭瑞德
- 黄圣光
- 杨雅媛
- 蔡成达
- 严启峰
- 苏仁忠
- 第三届
- 李文森
- 陈启源
- 曾健民
- 蔡叔诚
- 郑永棠
- 赖有贤
- 第四届
- 吴泰达
- 林焕堂
- 姜秀珠
- 范志行
- 张三华
- 陈传兴
- 第五届
- 吕学庭
- 林贵湖
- 徐国雄
- 庄火炎
- 陈永芳
- 曾资程
- 刘能
- 第六届
- 江伟钧
- 施柏全
- 范雪铃
- 徐焕清
- 黄博钧
- 杨朝伟
- 刘兴藻 (兆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 郑朝瀚
- 第八届
- 林彦淙
- 柳皓瀚
- 徐铭鸿
- 陈文华
- 陈昌平
- 彭元丰
- 彭逢洲
- 卢秋永
- 简君志
- 罗顺科
- 第九届
- 甘能宾
- 林松寿
- 范玟坛
- 陈登癸
- 曾文涛
- 廖美惠
- 刘德吟
- 第十届
- 洪敏峻 (义式料理餐厅 La Margherita 朵义餐桌创办人)
- 彭庆祥 (仁亲铜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 孔仁华 (台北城市科技大学 旅馆事业管理学士学位学程专任助理教授)
- 彭育纶
- 彭俊橙
- 张益生
- 刘得瑨 (敏实科技大学 网路管理组长)
学校
学校(或称学院) 是一种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教学环境的机构,并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增进对学生的知识和价值体系。现时,大部分国家设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时更为国民提供义务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学生需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接受教育。这些学校的分类因文化和制度而异,但可以总括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一般为儿童而设,提供基本教育。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后,通常会就读中学。最后,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可成为“大学”或“专科学校”。
在这些主要学校类型外,在某些国家的学生可能会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前后在其他学校接受教育。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年幼儿童而设,在小学教育前就读。在完成中学教育后,中学生可选择就读大学、职业学校、专科学院或神学院。某些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另类学校,接受有别于主流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另类教育。[1]
学校也可分为政府营运和私人营运的学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够提供某种教育方法或课程时设立。某些私立学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时,作出额外教育,如基督教学校、伊斯兰学校、佛教学校等。为成人而设的学校更提供专门教育,如军事学校、商学院,等。另类学校更包括在家学校和线上学校等,使教学可以脱离传统校舍。
历史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于公元597年的国王学校,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学校之一.[2];而中国最早的学校,据估计是在周朝。清朝后逐渐出现太学之类官方办的学校。
学校教育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学校辟雍是统治阶级培养下一代品格、礼乐、读写和军事技巧的场所。
但如果学校实行填鸭式教育制度,只会令学生无法吸收知识,违背学校令学生学习不同知识的理念。
常见的分级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和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在英国,学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阶段前的教育机构,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园和小学)和中学。而这些学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这个机构来管理的。
在北美,学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机构,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园、小学、中学(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据招生的学生年龄及地区而定)、高中、学院、大学及研究生院。在美国,从幼稚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来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见的分类
在英国及北美,学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运作管理的机构,不一定是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系统的一部份。学校可以专精于某一个领域,例如:经济学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学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于某类学生而设立,如特殊学校、聋哑人士学校等。
批评与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的阶级结构再制机制。
学校(尤其是威权体制教育的学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欢学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学校或其他另类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学,或参与非学校教育机构,而不去上学。
动物学校
动物学校是训练动物的机构,有些学校训练一般的生活常规,有些则教导专业的导盲技术。
现代学校
在现代,学校仍然是传授知识及技能的重要场所,但因为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使部分的学生为了文凭而打混摸鱼。加上部分教师认为只需把他所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足够,而忽略教导伦理道德,及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
校园设施
参见
等级分类
学校分类
学校组成
参考文献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