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浙江省餘姚市一座以河姆渡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位於河姆渡鎮,河姆渡遺址所在地,館名由江澤民題寫。博物館1993年5月開館,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年參觀人數50萬人次。

目錄

博物館概述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於1993年5月落成開放,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館名。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四明山北麓,西距餘姚市區24公里,東距寧波市25公里。

博物館占地面積60畝,由文物陳列館和遺址現場展示區兩大部分組成。文物陳列館緊鄰遺址西側,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由6幢建築組成,單體之間用連廊相接。建築造型根據河姆渡7000年前「干欄式」建築風格,「長脊、短檐、高床」的特點而設計,構築出高於地面的架空層,人字形坡屋面上聳起5-7組交錯構件,象徵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術,再配以土紅色波紋陶瓦、炒米黃毛面牆磚,顯得古樸、野趣,與河姆渡文化融為一體。序廳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鯤鵬,表現了河姆渡先民愛、崇鳥的文化習俗[1]

博物館陳列文物

博物館內設3個基本陳列廳和1個臨時展廳,共展出文物400餘件。第一展廳為序廳,以序言、照片、圖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紹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況。其展出的兩個完整的人頭骨和復原的頭像,讓觀眾見識到我們遠祖的模樣;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態環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現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過着定居生活,從事農業、狩獵等生產、生活場景,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第二展廳「稻作經濟」,反映稻作農業及漁獵採集活動。展出的實物有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穀及照片,稻穀芒刺清晰,顆粒飽滿,令人嘆為觀止。此外展出的還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盤、石球等稻作經濟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為主的等炊、飲、貯器,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東方民族的飲食習慣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發明了農業以後,生活狀況有了根本改變,但還是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從這裡陳列的骨哨、骨箭頭、彈丸等漁獵工具,以及酸棗橡子芡實菱角等豐富的果實來看,證明漁獵和採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

第三展廳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藝術兩個內容。陳列着被稱為是建築史上奇蹟的帶有榫卯的干欄式建築木構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陳列的還有種類繁多的紡織工具,展示了當時成熟的紡織技術。在生產和生活領域裡創造了許許多多奇蹟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藝,生動逼真的陶塑,優美的刻劃裝飾與絢麗的繪畫,創造了輝煌的原始藝術,展現了河姆渡先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石、陶、為材質的文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構思奇巧、寓意深遠的藝術作品,那種講究對稱、追求平衡的審美意識和整齊、穩重、沉靜的藝術作品,令人讚嘆不已。在眾多藝術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為珍貴,其中就有作為遺址標誌的「雙鳥朝陽」蝶形器[2]

河姆渡文化簡介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於(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流域氏族的情況。

該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發現,在1973-74和1977-78年兩次對河姆渡遺址作發掘並有資料。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的遺蹟,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發現,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殘存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動物方面有鹿猴子等野生的,以及水牛等家養的牲畜。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穀,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它的發現,不但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傳統傳說,許多考古學者還依此認為河姆渡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源地。

視頻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相關視頻

遠古文明之光——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河姆渡博物館宣傳資料

參考文獻

  1. 寧波河姆渡遺址,人民網,2010-08-25
  2. 東方水文化源頭 ———河姆渡遺址,水文化網,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