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澄源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澄源堂
图片来自pixnet

澎湖马公澄源堂,由鹭江薛诏光倡举,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的斋教先天道斋堂(亦作菜堂),属于万全堂派下。[1]

澄源堂是澎湖地区少见仍保持先天道礼仪的斋堂,历史意义弥足珍贵,但澄源堂如同台湾本岛的斋堂一样,面临空门化的现象。现今大多数人仅知其为私人佛堂,并不清楚澄源堂与斋教先天派的渊源。

沿革

光绪五年(1879年),薛诏光倡建澄源堂,由澎湖通判衔黄步梯慷慨捐地,搭建斋堂,劳役委请辛正中、黄悟修负责,并于光绪六年(1880年)竣工。,即指黄步梯,“别驾”为通判别称,“烈侯”则是黄步梯的字。)

光绪16年(1889年),堂主辛修忠募款重新修缮澄源堂,翌年澎湖仕绅许棼乃撰〈澎湖妈宫澄源斋堂记〉碑文。

光绪21年(即明治28年,1895年),位于妈宫的鸾堂一新社因被乙未战争战火波及,一度借用澄源堂(斋教先天道)设坛,扶鸾济世。

日治时期间澄源堂仍持续运作,素有“澎湖第一才女”之称的蔡旨禅(1900-1958年)在大正13年(1924年)于澄源堂设帐教学,为澎湖地区首位女性塾师,七个月后,又被延揽至彰化福吉堂(今彰化福善寺)平权轩教授汉文。

马公街西町(今马公市长安里)澄源斋堂。蔡氏旨禅,自幼长斋绣佛,系陈锡如是高足女弟子。工画能文而书法犹为劲秀,彼郡人士多有持扇奉笺,托人求其书写者。本月设帐于澄源斋堂,教授汉文。女生及门受业者,计十馀人。该氏每日午后二时必至留鸿轩听讲,四时方面堂授课。故湖海老人,调赠一联云:“进作留鸿轩弟子,退为澄源堂先生。”盖纪实也,澎湖百年来,以巾帼为汉文先生者,当以此为嚆矢。|《台南新报》第7963号,大正13年(1924)4月23日,“澎湖信通”,〈巾帼设帐〉。

澄源堂在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一度被军人及军眷占住侵占,建物也遭受破坏,蔡旨禅与其兄蔡阵联手提起诉讼,直到民国45年(1956年)才辗转讨回庙舍,当时堂貌已面目全非,蔡旨禅只得出资重修澄源堂,翌年返回澄源堂担任住持,可惜旷时未久,蔡旨禅于民国49年(1958年)与世长辞,继任住持由蔡旨禅侄女蔡静修(即蔡阵之女)接任。

斋堂与佛教

佛教僧侣长住妈宫(今马公市)的纪录最早约莫于清代中叶,而佛教神祇如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也很早受到澎湖居民的奉祀,但澎湖地区综观有清之际澎湖都没有真正的佛教寺庵,直到民国52年(1963年)妈宫首座正信佛教的佛寺出现之前,清季位于妈宫市区的斋堂-澄源堂与太和堂,便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佛刹做为传播佛教教义的据点。

文物

光绪16年(1889年),澎湖乡绅许棼(白沙乡人)碑撰光绪十五年(1888年,即文中己卯年)澄源堂重修,次年竣工之情景,并描述澄源堂渊源与四周景观,感念众位信徒出力云云。此〈澎湖妈宫澄源斋记〉今仍存于澄源堂之中。

光緒十五年春,齋人辛修忠承掌澄源堂;越數月,置器用、高問門、原牆垣,百廢俱興。患堂中之無記,難垂不朽,屬余作文以記之。

余曰:妈宫胜状,在澎湖之中;衔远山、吞巨海,翠影飞银涛、卷春晴秋阴,俱有万千气象。斯堂之奇观者如此,前有亭、右有圃;亭可以储字,灰圃可以植花果。 敬其轩,以为谈玄之所;大其阙,以为得酱之区。

斯堂之市局者如此,若夫见义勇为、首倡是举者,鹭江薛君诏光也。乐善好施、献其地者,左邻黄别驾烈候也。征工僦工、鞠躬尽瘁,由光绪己卯冬起、迨庚辰夏正,董七八月之劳役者,辛君正中、黄君悟修也。面其后,林君长青鸩集捐金,就镇辕以前盖一小店,以充香烛之资者,则中于所宪程公之命。凡此者,足以记斯堂乎。辛斋人曰:是其小者,请子为志其大者。

余曰:信澄源之立也,始于薛君之倡建,终于程公之区画。凡欲我澎湖清修之士,时或集此崇圣迹、讲皇论、敦纲常;桥梁倾圮则修之,枯骨暴露则瘗之,安老怀幼、扶危持颠,一切有裨于世者,靡不孜孜焉为之。由是而明心见性、正本清源,坎抽离补乾坤、定位道果圆成,无失澄源两字之意耳。余敢阙笔,于是辛斋人合掌作克欣然告退。|光绪十六年正月望日 了山腐儒许棼撰记|〈澎湖妈宫澄源斋堂记〉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2]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 昆振. 《台湾的老斋堂》. 台北县: 远足文化. 2005: 182–183. ISBN 986763005X (Chinese (Taiwan)). 
  2.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