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竹山連興宮
圖片來自xuite

連興宮,是一座主祀媽祖廟宇,位於臺灣南投縣竹山鎮,是南投縣縣定古蹟。該廟是竹山、鹿谷地區居民口中的「媽祖廟」或「媽祖宮」,是該區域之媽祖信仰中心,位於竹山路與下橫街交口鬧區內。

該廟創建年代有二種說法,一為乾隆七年(1742年),另一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原本名天上宮,大約清代中葉咸豐年間,經大規模重修之後改名,是當時沙連堡的信仰中心。當時,當地人把田仔溪以北的地區稱為「沙連堡」,而「連興」就是「沙連堡興旺」的意思。[1]

目錄

建築及古物

該廟前殿為傳統建築,因年代久遠,為南投縣縣定古蹟。牆壁土角磚建造;屋頂覆蓋琉璃瓦燕尾作飛龍狀。雖經多次修建,仍保有多種古物,如神龕門首的「福佈山海」匾額、右壁外牆邊的「正堂馬示」又名「歲納稻穀定例充為媽祖香燈碑記」與「嚴禁勒索竹排船伕碑」石碑本碑立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為長方形立體石碑,崁在連興宮前殿右壁外牆上,似有部份碑體被埋,高54公分,寬63公分,厚11.5公分,碑面風化嚴重,部份字蹟已經模糊,此碑似在描記乾隆二十七年秋,彰化知縣胡邦翰勘察水沙連,諭告居民凡水沙連堡沿山一帶,未報墾納賦者,應照一九稅之例,繳年租約二千元,配入本廟,充作香燈之費」一事,據傳此後連興宮香火盛極一時。 九二一震災後,本宮於修建過程中挖出深藏地下五十年的「正堂馬示」斷碑,原本失落五分之三的乾隆古物終得完整合一。立於道光四年的石碑本碑立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在連興宮前殿右壁外,高132.5公分,寬61.5公分,厚11.5公分。當時陸路交通不便,清水溪、濁水溪未淤積,竹農山產竹木綑綁成排,順水而下彰化之溪州北斗市場出售,押送竹排的人稱為「排夫」。此碑記載當時解決排夫被勒索糾紛,以及約定每排抽二百文充為連興宮及元帥廟香燈諸實,並規定雙方不可再無理滋事,否則送官辦理,決不原諒。宮門兩側的石獅及其基座、正門及其左右邊門的門腳石、宮內圓柱柱礎等。

祀奉神尊

主祀

  • 媽祖:黑面二媽祖雖為木雕,但其肢體可活動屈折,為「軟身媽祖」。該神尊原為竹山鎮社寮地區武德宮所奉祀的媽祖娘娘,並因武德宮整修而暫駐此處;後來,媽祖聖示願常駐連興宮,因此每年有社寮地區例行前來迎回軟身媽巡視的活動。[1][2]

陪祀

軼事

  • 該廟所在地區眾多居民自幼即是該廟媽祖的契子
  • 該廟於921地震中土造牆壁發生若干毀損,但也因而露出其古拙原貌。
  • 該廟公石獅曾一度失竊,但已於2016年尋回。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3]。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1.0 1.1 南投縣竹山鎮公所觀光景點內容. www.chushang.gov.tw. 2011-07-20 [2017-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6) (Chinese (Taiwan)). 
  2. 社寮媽祖回娘家:連興宮二媽傳說. bachbeethoven.blogspot.tw. [2017-10-20]. 
  3.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