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道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道德,( Morality)衡量个人行为的观念标准,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在英语中,道德(Morality)是用来区分意图的正当与不正当,并决定行动的行为因子。道德可以是源自于特定哲学宗教文化的行为准则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标准或原则,也可以源于一个人所相信的普遍价值。道德是一种“非正式公共机制”,非正式即指无法律或权威能判定其正确与否,而公共机制指所有场合都能套用的准则。

一些研究认为,对道德情操的注重,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社会当中,道德情操是普世文化通则的一部分;而一些研究更认为,像是诚实、助人、宽容、忠诚、责任、社会公正、平等、家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的稳定、报恩等等和道德相关的行为,是普世价值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些行为可能是所有社会普遍认可的德行,提倡此种原则的伦理学立场称为道德普遍主义。不过道德相对主义的哲学则与道德普遍原则对立,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存在普遍的道德原则。

词源

中文的道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老子》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论语·学而》也提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透过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确实是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的范畴。

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从荀子劝学》篇开始:“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1]

在英语中,道德(Morality)一词由14世纪晚期自“ moral qualities”演变而来,起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这个拉丁语的字面意义包括:礼仪(manners)、性格(character)、人在社会中适当的行为(proper behavior)。从1590年代开始,英语中的道德就有“好的(goodness)”的含义,道德与英语中的“正确的(rightness)”可能是道德的同义词。

汉语将Morality翻译为道德的原因与历史尚待厘清,可能是翻译时在一种中国文化框架下所选用的最相应字汇。

道德哲学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把道德视为一个独立分离的单元,为哲学中的伦理学,伦理(Ethics,即为道德哲学)是解决道德问题的哲学分支,“道德”与“伦理”经常被互换使用,有时也狭隘的用于描述特定传统、群体或个人的道德原则。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包括道德本体论,研究的是道德的起源;以及道德认识论,研究关于道德的知识。道德的表达,会产生不同的系统,包括遵守一套既定规则的义务伦理系统,以及考虑行动本身是否具有优势的规范伦理系统。黄金定律[2]是一个规范伦理学的例子,该定律认为应该“待人像他人对待自己(One should treat others as one would like others to treat oneself)”,即类似积极面的“待人如己”、消极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某些类型的道德理论有时会区分“道德”与“伦理”,像是义务伦理学指出:“尽管人们的道德观及其伦理观念是相同的,但像是伊曼努尔·康德就使用一种将道德限制在诸如责任、义务和行为准则等概念的制度上。并将伦理留给亚里士多德基于美德概念的实践推理方法,且通常避免将道德考虑与其他实际考虑分开”。

法学观点

道德标准有时远高于法律标准之上,因为道德始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更高层次自觉与自我要求。但在具体的行为中道德面对到一种不可避免的尴尬境遇: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他人遵循我所认定的种标准。且各种地区、宗教、文化中的道德要求并不一致,且可能有高度的歧异。由于对道德的认知不同将使得人与人乃至于社会之间的纠纷无法解决,法治因此而生。道德常常是法律最基本的参考来源,但在法治的过程中道德不能替代法律,也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

此外,法律在某些情况或议题上,可能会准许某些违反道德的行为。例如: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中,可能允许未满十八岁的年轻人之间发生性行为,但在宗教或者一些文化传统中,婚前性行为反而是违反道德的。有时法律也会允许政府以行政手段执行违反某些道德观念的行为,例如:赌博、性交易、征兵、发动战争等行为。

视频

道德 相关视频

公益广告《道德》
老子:什么是道德,听听这段话,就会明白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