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心城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心城市

中文名: 中心城市

外文名: the central city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省份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


中心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


中心城市,是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也可以是区域中心城市。都市圈,又称都市区、大城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是指一个城市群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强的城市,通常中心城区3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Ⅱ型大城市(中心城区100~300万人口)。[1]


概念定义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它通过和区域的互动作用,实现各种要素与资源的最优配置,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围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的需要,从学术界到管理层掀起过对中心城市的研究热潮,并曾相应进行过市带县体制的推广。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中心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


国家中心城市考察的七大指标: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学界通常把对国家或省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基地作用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称作中心城市,它们构成了全国经济活动网络的主要连接点,对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战略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同时后工业社会日渐来临,信息与知识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创新中心,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更趋重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新认识中心城市,确立新的中心城市概念与标准,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地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咨询专家周立群说,国家中心城市的确定,将是中央的战略性决策要义和重要棋子。一个国家的地位不是由某一区域大小来定,而是由特大城市的地位所决定。换句话说,国家中心城市好比是国家经济的聚宝盆,任何发达国家都会建立相应数量的 “国家中心城市体系”。


中心城市等级

中心城市,是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都市圈,又称都市区、大城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中心城市,通常中心城区3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Ⅱ型大城市(中心城区100~300万人口)。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


等级划分(以城区人口划分)

超大中心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口以上

特大中心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1000万人口

一型大城市中心城市:城区常住人口300-500万人口

二型大城市中心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300万人口


等级划分(以城市影响力划分)

世界城市:能全世界(或全球)配置资源的城市,也称“全球化城市”。通常,城区人口1000万以上、城市及腹地GDP总值达世界3%以上 的城市,能发展为世界城市。目前,纽约东京伦敦已建成世界城市。


普华永道预测:中国205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GDP约占全球比重的20%。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有望在2030年建成世界城市,武汉 、重庆有望在2050年建成世界城市。


国际化城市:能在国际上许多城市和地区配置资源的城市,也称“洲际化城市”。通常,城区人口500万以上、城市及腹地GDP总值达3000亿美元以上的城市,能发展为国际化城市。目前,芝加哥、大阪、柏林、首尔等已建成国际化城市。


国际性城市:能在国际上部分城市和地区配置资源的城市。通常,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腹地较小的城市,以及人口2000万以上新省 区的省会城市均有望发展为国际性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能在周边各城市和地区配置资源的城市。通常,城区人口300万以上(或100万以上的省会或二型大城市)、腹地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均有望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集群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内的经济聚集体。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在一定的区域内发挥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发挥在区域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城镇体系规划中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其对外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类城市有可能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的中心城市;而对内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城镇群体

西方国家的中心城市,通常指在一组相互接近、联系密切、不同规模的城镇群体中,一二个规模最大或位置适中的城市,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它们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其主要途径为:


①进行生产的分工、协作和扩散;

②通过流通,互通有无,促进竞争,形成优势;

③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和人才培训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为此,中心城市必须适当超前发展,同时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一定的城镇体系作保证,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城镇有专业分工、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市也是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网络型的经济区的核心与基础。


选择原则

国家中心城市选择原则


一是坚持与国家战略布局相统一。国家中心城市是居国家城镇体系最顶端的城市,肩负着带动周边大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等重任,除了与自身发展基础相匹配,还要符合国防安全、经济发展以及政权统治等战略布局因素。


二是坚持与全国区域发展相协调。目前,国家层面制定的区域发展战略,已逐渐由20世纪80年代的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代表的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伴随着全国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等要素自东向西的转移和扩散,国家中心城市通过自身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集聚周边区域优势资源,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区域的发展,形成东、中、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是坚持区域分工合作、产业互补的原则。任何一个国家中心城市都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周边地区密切合作,按照分工合作、产业配套、产业链互补的集群发展模式进行功能划分,形成城市集群效应,而中心城市成为该集群的“领头羊”。


建设发展

1、国家中心城市的打造是优化全国城镇结构、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


2、在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上,应以国家安全、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区域分工作为必要条件,“以城市功能论输赢”,按照各自发展特色和 基础条件,在功能定位上体现各有侧重、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等因素。


3、应完善城镇体系、提升聚集辐射带动功能、推进功能转型、推进核心区与外围城市产业链的整合,以此推动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案例分析

上海市是世界公认的“最充满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上海在工业贸易科技商业金融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对全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上海,无疑是整个长江经济带腾飞的“龙头”。


广州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国际大都市。是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


张高丽强调天津市城市建设一定要传承历史文脉,他说: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一定要形成天津的风格特色,彰显精致、大气、洋气、靓丽的城市精神与气质。


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名称: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成都市、武汉市、郑州市、西安市(以国家批复的先后顺序为序)。


各省中心城市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省会)、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

吉林省: 长春市(省会)、吉林市

辽宁省: 沈阳市(省会)、大连市鞍山市

河北省: 石家庄市(省会)、唐山市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首府)、包头市

宁夏: 银川市(首府)

甘肃省: 兰州市(省会)、天水市

新疆: 乌鲁木齐市(首府)

西藏: 拉萨市(首府)

青海省: 西宁市(省会)

四川省:成都市(省会)、绵阳市德阳市乐山市宜宾市泸州市南充市达州市(七城之争)

云南省:昆明市(省会)

贵州省: 贵阳市(省会)、遵义市

广西: 南宁市(首府)、柳州市桂林市

广东省: 广州市(省会)、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珠海市

福建省: 福州市(省会)、厦门市泉州市

海南省: 海口市(省会)、三亚市

浙江省: 杭州市(省会)、宁波市温州市

江苏省:南京市(省会)、徐州市苏州市无锡市

江西省: 南昌市(省会)、赣州市九江市

湖南省: 长沙市省会)、岳阳市

湖北省: 武汉市(省会)、襄阳市宜昌市

安徽省: 合肥市(省会)、芜湖市

河南省: 郑州市(省会)、洛阳市

山东省: 济南市(省会)、青岛市临沂市烟台市

山西省: 太原市(省会)、大同市

陕西省: 西安市(省会)、宝鸡市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