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旅游开发) |
小 (added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using HotCat) |
||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 | [[File:乾陵1.jpg| | + | [[File:乾陵1.jpg|350px|缩略图|右| 乾陵文化景区[http://i0.sinaimg.cn/travel/2015/0721/U9971P704DT20150721155749.jpg 原图链接][http://travel.sina.com.cn/china/2015-07-21/1609311411_3.shtml 来自 新浪 的图片]]] |
+ | |||
'''乾陵'''是一座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的[[唐朝]]墓葬,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方向85千米处,为[[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ref>[http://mini.eastday.com/bdmip/180202080404863.html#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排行],东方头条,2018-02-02</ref>。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 '''乾陵'''是一座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的[[唐朝]]墓葬,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方向85千米处,为[[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ref>[http://mini.eastday.com/bdmip/180202080404863.html#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排行],东方头条,2018-02-02</ref>。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 ||
行 6: | 行 7: | ||
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ref>[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10/xianyangqianlingbowuguan.html 咸阳乾陵博物馆],博雅旅游网</ref>,次年8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 | 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ref>[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10/xianyangqianlingbowuguan.html 咸阳乾陵博物馆],博雅旅游网</ref>,次年8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 | ||
− | 神龙二年(706年)5月,[[唐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 | + | 神龙二年(706年)5月,[[唐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就包括了[[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在706年,乾陵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黄巢打算盗墓,于是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 |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黄巢打算盗墓,于是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 | ||
行 22: | 行 23: | ||
除主陵外,乾陵陵区还包括17座葬有皇子、公主和大臣的陪葬墓(实地勘测结果,史书记载仅有十六座]),包括: | 除主陵外,乾陵陵区还包括17座葬有皇子、公主和大臣的陪葬墓(实地勘测结果,史书记载仅有十六座]),包括: | ||
− | 皇子: | + | 皇子:高宗子[[ 章怀太子墓]]、高宗子泽王李上金墓、高宗子许王[[ 李素节]] 墓 、中宗子[[ 懿德太子墓]]、李贤子邠王[[ 李守礼]] 墓 ; |
− | 公主: | + | 公主:高宗女[[ 义阳公主墓]]、中宗女[[ 新都公主墓]]、中宗女[[ 永泰公主墓]]、睿宗女安兴公主墓; |
− | 大臣: | + | 大臣:王及善墓、[[薛元超墓]]、杨再思墓、刘审礼墓、豆卢钦望墓、刘仁轨墓、[[李谨行墓]]、高侃墓。 |
其中,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座按号墓为陵制度修建的墓葬。截至2013年,已发掘五座陪葬墓,分别是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书令薛元超墓,和左卫大将军李谨行墓。由于时代久远和史书失载,乾陵周围的陪葬者及其墓地已经不能对号入座,除已经开掘的外,其余陪葬墓墓主无法确定。 | 其中,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座按号墓为陵制度修建的墓葬。截至2013年,已发掘五座陪葬墓,分别是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书令薛元超墓,和左卫大将军李谨行墓。由于时代久远和史书失载,乾陵周围的陪葬者及其墓地已经不能对号入座,除已经开掘的外,其余陪葬墓墓主无法确定。 | ||
行 40: | 行 41: | ||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掘的陪葬墓中,在章怀太子墓甬道旁的第三天井处发现一个长0.7米、宽0.6米的盗洞,盗墓者将后室棺椁内随葬品劫掠一空,墓主人尸体仅剩散乱丢弃的残骨。经查得知该墓系早年被盗。在懿德太子墓甬道西侧发现一处长0.6米,宽0.4米的盗洞,位于东西两侧的第四个天井中的陪葬品被盗掘一空。在永泰公主墓的第六、第五天井之间发现一处早期盗洞,在盗洞中还发现一具疑似盗墓者的人骨架,墓葬中的壁画由于受到从盗洞中灌下的雨水的侵蚀,损毁比较严重。开掘后,这些陪葬墓中未被盗走或破坏的随葬品以及壁画都得到了细致的研究和保护。 |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掘的陪葬墓中,在章怀太子墓甬道旁的第三天井处发现一个长0.7米、宽0.6米的盗洞,盗墓者将后室棺椁内随葬品劫掠一空,墓主人尸体仅剩散乱丢弃的残骨。经查得知该墓系早年被盗。在懿德太子墓甬道西侧发现一处长0.6米,宽0.4米的盗洞,位于东西两侧的第四个天井中的陪葬品被盗掘一空。在永泰公主墓的第六、第五天井之间发现一处早期盗洞,在盗洞中还发现一具疑似盗墓者的人骨架,墓葬中的壁画由于受到从盗洞中灌下的雨水的侵蚀,损毁比较严重。开掘后,这些陪葬墓中未被盗走或破坏的随葬品以及壁画都得到了细致的研究和保护。 | ||
− | 曾参加[[半坡遗址]]和[[法门寺]]地宫文物发掘与保护的[[石兴邦]]等陕西专家认为,开发乾陵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1995年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石兴邦连续多年向全国人大提出发掘乾陵的提案。但这一提议受到了全国大多数文物专家的质疑和否定。持否定观点的专家认为,应该等技术条件成熟之后再发掘。 | + | 曾参加[[半坡遗址]]和[[法门寺]]地宫文物发掘与保护的[[石兴邦]]等[[ 陕西]] 专家认为,开发乾陵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1995年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石兴邦连续多年向全国人大提出发掘乾陵的提案。但这一提议受到了全国大多数文物专家的质疑和否定。持否定观点的专家认为,应该等技术条件成熟之后再发掘。 |
2008年5月1日,[[陕西省]]文物局《唐乾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开始实施。该办法对乾陵保护区内的土地使用、工程作业等行为进行了限制,并明确规定了赏罚措施<ref>[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3/080013868003s.shtml 《唐乾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出台],新浪网,2008-05-13</ref>。 | 2008年5月1日,[[陕西省]]文物局《唐乾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开始实施。该办法对乾陵保护区内的土地使用、工程作业等行为进行了限制,并明确规定了赏罚措施<ref>[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3/080013868003s.shtml 《唐乾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出台],新浪网,2008-05-13</ref>。 | ||
行 51: | 行 52: | ||
2011年1月1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调整周原遗址等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决定调整包括乾陵在内的11处2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2011年1月1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调整周原遗址等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决定调整包括乾陵在内的11处2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
− | 2013年06月14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乾陵保护总体规划〉的请示》 | + | 2013年06月14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乾陵保护总体规划〉的请示》 ( 陕文物字〔2013〕123号 ) ,原则同意所报乾陵保护规划和意见。 |
− | 2014年4月2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呈报乾陵陵园朱雀门至陵山环境整治方案的请示》 | + | 2014年4月2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呈报乾陵陵园朱雀门至陵山环境整治方案的请示》 ( 陕文物字〔2014〕24号 ) 。 |
− | 2015年04月0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乾陵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的请示》 | + | 2015年04月0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乾陵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的请示》 ( 陕文物字〔2015〕67号 ) ,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
2015年3月30日,《乾陵保护总体规划》在陕西省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批准公布实施。 | 2015年3月30日,《乾陵保护总体规划》在陕西省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批准公布实施。 | ||
行 63: | 行 64: | ||
===主陵=== | ===主陵=== | ||
− |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 | + |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 “ 因山为陵 ” 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 “ 龙盘凤翥 ” 之势的山峦之上。 |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 ||
行 69: | 行 70: | ||
===地宫=== | ===地宫=== | ||
− | [[File:乾陵地宫.jpg| | + | [[File:乾陵地宫.jpg|260px|缩略图|右|乾陵地宫[http://dingyue.ws.126.net/33oym9p4fW1Yj0rMKlZovhLwf0hjuNLS9CVvEssCXC0XU1517742995044.jp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9QT6A0U0523A8TA.html 来自网易网 的 图片 ]]] |
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 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 ||
行 77: | 行 78: | ||
===述圣纪碑=== | ===述圣纪碑=== | ||
− |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3515466_17f77a7ca001007twj.html 乾陵石刻之述圣纪碑 文/马艳妮],新浪网,2018-06-06</ref>。 | + |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 唐高宗]] 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3515466_17f77a7ca001007twj.html 乾陵石刻之述圣纪碑 文/马艳妮],新浪网,2018-06-06</ref>。 |
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述圣纪碑全文镌刻在碑的正阳面,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余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文为骈体,共计46行,5600余字,皆楷书。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文字1600余字。据资料记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现碑亭早已不存。 | 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述圣纪碑全文镌刻在碑的正阳面,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余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文为骈体,共计46行,5600余字,皆楷书。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文字1600余字。据资料记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现碑亭早已不存。 | ||
行 87: | 行 88: | ||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03/27/content_13671647.htm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 乾陵无头石像之谜],中国网,2008-03-27</ref>。 |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03/27/content_13671647.htm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 乾陵无头石像之谜],中国网,2008-03-27</ref>。 | ||
− |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 | + |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 “ 碑文 ” ,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
===石雕石刻=== | ===石雕石刻=== | ||
− |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 | + |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 鸵鸟]] 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 |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 ||
行 97: | 行 98: | ||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 ||
− | 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 | + | 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 “ 蕃像 ” 、 “ 宾王像 ” ,也称 “ 六十一蕃臣像 ” 。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 |
+ | |||
考古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争中。 | 考古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争中。 | ||
行 113: | 行 115: | ||
2017年4月8日,“大唐丝路牡丹文化节”在乾陵脚下牡丹园举行了开园仪式。 | 2017年4月8日,“大唐丝路牡丹文化节”在乾陵脚下牡丹园举行了开园仪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历史巧合== | ==历史巧合== | ||
行 144: | 行 130: | ||
实行一票制,景点的捆绑,学生票半价 | 实行一票制,景点的捆绑,学生票半价 | ||
− | 旺季 | + | 旺季 (3 月-11月 )100 元/张 |
− | 淡季 | + | 淡季 (12 月-次年2月 )90 元/张 |
开放时间: | 开放时间: | ||
行 158: | 行 144: | ||
1、可在[[西安火车站]]东广场乘坐游3路公交车直达乾陵。游3路每日一趟,8:00从西安火车站东广场出发,15:00由乾陵返回。车程约2小时。票价:单程18元。黄金周会加车。淡季1月-3月停运。 | 1、可在[[西安火车站]]东广场乘坐游3路公交车直达乾陵。游3路每日一趟,8:00从西安火车站东广场出发,15:00由乾陵返回。车程约2小时。票价:单程18元。黄金周会加车。淡季1月-3月停运。 | ||
− | 2、从[[西安市]]城西客运站或[[咸阳市]]汽车站乘坐发往乾县的长途车,抵达乾陵县城后转乘公交车 | + | 2、从[[西安市]]城西客运站或[[咸阳市]]汽车站乘坐发往乾县的长途车,抵达乾陵县城后转乘公交车 (1 路、2路 ) 前往景区。 |
3、自驾车由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行40公里即到。 | 3、自驾车由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行40公里即到。 | ||
行 166: | 行 152: | ||
==视频== | ==视频== | ||
− | ===<center> | + | ===<center>乾陵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考古发现古墓纪录片:乾陵武则天墓</center> | <center>考古发现古墓纪录片:乾陵武则天墓</center> | ||
− | <center>{{#iDisplay:j0746tdmaga| | + | <center>{{#iDisplay:j0746tdmaga|560|390|qq}}</center> |
<center>探秘时刻 武则天——乾陵之谜</center> | <center>探秘时刻 武则天——乾陵之谜</center> | ||
− | <center>{{#iDisplay:u0153q8nnai| | + | <center>{{#iDisplay:u0153q8nnai|560|390|qq}}</center> |
<center>解密 唐乾陵</center> | <center>解密 唐乾陵</center> | ||
− | <center>{{#iDisplay:y0706zh0uzf| | + | <center>{{#iDisplay:y0706zh0uzf|560|390|qq}}</center> |
+ | |||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 ||
+ | [[Category:610 中國通史]] | ||
+ |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於 2020年3月12日 (四) 18:27 的最新修訂
乾陵是一座位於中國陝西省咸陽市乾縣梁山的唐朝墓葬,位於今陝西西安市西北方向85千米處,為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依山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氣勢磅礴的陵園規劃,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1]。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截至2013年僅開掘了五個陪葬墓,從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目錄
歷史
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的工程[2],次年8月李治下葬,之後乾陵工程繼續進行。
神龍二年(706年)5月,唐中宗李顯下令將武則天葬入。此前一年,唐中宗還赦免了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因為政治問題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並且將他們重新厚葬,其中就包括了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潤、章懷太子李賢三人。除此之外,在706年,乾陵還加建了許王李素節、澤王李上金、義陽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黃巢打算盜墓,於是動用了40萬大軍,挖出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罷。
天祐二年(904年)正月丁丑,乾陵下宮被盜焚,兩年後,唐朝政權滅亡。
五代十國期間,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組織軍隊發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築牢固而得以倖免。
1960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乾陵發掘委員會」在陝西成立,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並準備繼續發掘。但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乾陵發掘計劃》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後,國務院又再發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目前先不要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3]。由於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發現新的盜洞,目前許多專家認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
陪葬墓群
除主陵外,乾陵陵區還包括17座葬有皇子、公主和大臣的陪葬墓(實地勘測結果,史書記載僅有十六座]),包括:
皇子:高宗子章懷太子墓、高宗子澤王李上金墓、高宗子許王李素節墓、中宗子懿德太子墓、李賢子邠王李守禮墓;
公主:高宗女義陽公主墓、中宗女新都公主墓、中宗女永泰公主墓、睿宗女安興公主墓;
大臣:王及善墓、薛元超墓、楊再思墓、劉審禮墓、豆盧欽望墓、劉仁軌墓、李謹行墓、高侃墓。
其中,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座按號墓為陵制度修建的墓葬。截至2013年,已發掘五座陪葬墓,分別是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書令薛元超墓,和左衛大將軍李謹行墓。由於時代久遠和史書失載,乾陵周圍的陪葬者及其墓地已經不能對號入座,除已經開掘的外,其餘陪葬墓墓主無法確定。
陵墓裝飾方面,章懷太子墓中共有壁畫50餘組,面積近400平方米,畫面保存完整,其中就包括了馬球圖等作品。永泰公主墓更多的是體現生前身邊的人物,而懿德太子墓中的壁畫展現的則是墓室主人生前顯赫的地位和奢華的生活情景。
出土文物方面,章懷太子墓中共出土600多件隨葬品,其中絕大多數為陶器,其中有三彩女立俑1件,男立俑1件,武士俑2件,文臣俑1件,鎮墓獸2件,三彩馬1件,三彩牽馬俑1件,綠釉花盆1件,彩繪塔式罐1件;懿德太子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件,其中哀冊殘片11件,三彩釉陶馬1對,三彩釉陶男騎馬武士俑1件,三彩釉陶男騎馬俑1件,貼金鎧甲男騎俑1件,奏樂男騎俑1件,帷帽男騎俑1件,幞帽男騎俑1件,小冠男騎俑1件,虎頭風帽男騎俑1件,三彩釉陶碗2件、三彩釉陶耳杯2件、三彩釉陶細頸瓶2件、三彩釉陶硯台2件。赫釉碗5件、儲釉缽3件、赫釉豆1件、儲釉盤1件、黃釉盤1件、赫釉熏爐1件、儲釉三足爐2件。陶盤6件、井圈2件、房屋模型2件、三足爐3件、三足座1件、陶瓶1件、陶缸4件,金器8件,銅鎏金馬飾19件,鐵馬鐙5件。永泰公主墓中出土陶俑777件,其中鎮墓俑4件(可恢復原狀的只有1件),鎮墓獸4件(可恢復原狀的只有1件),男騎俑192件,女騎俑76件,男立俑264件,女立俑100件,男騎胡俑18件,男騎樂俑27件,馬俑42件,牛俑3件,豬俑2件,駝俑3件;此外還有三彩男騎馬俑24件,三彩女騎俑3件,三彩女立俑6件,三彩男立胡俑24件,三彩男騎胡俑1件,三彩馬俑10件,木俑33件,金器8件,通馬飾77件,銅花形飾品6件等。
其它建築下宮是唐朝皇帝謁陵時的臨時住所,也是守陵妃嬪宮眷的住所。位於主陵西南方向的下宮是乾陵最大的地面建築群。唐朝末年,下宮即已被盜焚,大部分遺址現為耕地。
發掘與保護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掘的陪葬墓中,在章懷太子墓甬道旁的第三天井處發現一個長0.7米、寬0.6米的盜洞,盜墓者將後室棺槨內隨葬品劫掠一空,墓主人屍體僅剩散亂丟棄的殘骨。經查得知該墓系早年被盜。在懿德太子墓甬道西側發現一處長0.6米,寬0.4米的盜洞,位於東西兩側的第四個天井中的陪葬品被盜掘一空。在永泰公主墓的第六、第五天井之間發現一處早期盜洞,在盜洞中還發現一具疑似盜墓者的人骨架,墓葬中的壁畫由於受到從盜洞中灌下的雨水的侵蝕,損毀比較嚴重。開掘後,這些陪葬墓中未被盜走或破壞的隨葬品以及壁畫都得到了細緻的研究和保護。
曾參加半坡遺址和法門寺地宮文物發掘與保護的石興邦等陝西專家認為,開發乾陵的條件已基本成熟。從1995年起,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石興邦連續多年向全國人大提出發掘乾陵的提案。但這一提議受到了全國大多數文物專家的質疑和否定。持否定觀點的專家認為,應該等技術條件成熟之後再發掘。
2008年5月1日,陝西省文物局《唐乾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正式開始實施。該辦法對乾陵保護區內的土地使用、工程作業等行為進行了限制,並明確規定了賞罰措施[4]。 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5月1日,陝西省文物局《唐乾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正式開始實施。該辦法對乾陵保護區內的土地使用、工程作業等行為進行了限制,並明確規定了賞罰措施。
2009年3月18日,中日唐陵石刻保護修復項目相關負責人就考古調查、環境整治規劃、石刻保護完成情況和應用技術方法及其成果進行了匯報,專家組對該項目的考古調查、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並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
2011年1月13日,陝西省人民政府下發《關於調整周原遺址等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決定調整包括乾陵在內的11處29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013年06月14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上報〈乾陵保護總體規劃〉的請示》(陝文物字〔2013〕123號),原則同意所報乾陵保護規劃和意見。
2014年4月25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呈報乾陵陵園朱雀門至陵山環境整治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24號)。
2015年04月0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上報〈乾陵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5〕67號),原則同意所報方案。
2015年3月30日,《乾陵保護總體規劃》在陝西省政府第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批准公布實施。
陵墓格局
主陵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唐初,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
地宮
根據西安文保中心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專家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宮的後室設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諡冊」和「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後,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
文物遺存
述聖紀碑
述聖紀碑位於司馬道西側,與無字碑相對,是武則天親撰、其子唐中宗李顯書丹,是為唐高宗歌功頌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闕8.65米。述聖紀碑記述高宗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樹碑,墓內也不放墓志銘,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因此述聖紀碑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5]。
述聖紀碑為方形,高7.53米,每邊寬1.86米,重約89.6噸。碑頂為廡殿式建築,檐角刻有4個護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間為五節碑身,由五塊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紋。全碑由頂、身、座七部分構成,碑首象徵太陽,碑座象徵月亮,中間五節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個部分所組成,所以,述聖紀碑又有「七節碑」之稱。七節取「七曜」之意,故立七節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樣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述聖紀碑全文鐫刻在碑的正陽面,碑身五節除第一塊和四塊無字外,其餘三塊的正面及東西兩側均刻有字。碑文為駢體,共計46行,5600餘字,皆楷書。由於千年風雨侵蝕,加之人為破壞,現僅存文字1600餘字。據資料記載碑文刻好後,每個字的凹槽處都填有金屑,遠遠望去金光閃閃,故又稱「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築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東西18.85米,現碑亭早已不存。
無字碑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着聞名於世的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長2.14米,寬0.66米。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巍峨壯觀,雕刻精美,為歷代群碑之冠[6]。
宋金以後,開始有遊人題字於碑,使無字碑成為有字碑。再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漸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或許這正符合了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寫,旁邊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石雕石刻
從梁山南二峰的天然雙闕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餘的八稜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誌,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接着是一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捲雲紋,似有騰飛之勢。翼馬之北是1對優美的高浮雕鴕鳥,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徵。緊接鴕鳥的是5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10對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將軍)。
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着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乾陵引人注目之處,還有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布着的兩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為炫揚大唐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這些石人殘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為「蕃像」、「賓王像」,也稱「六十一蕃臣像」。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領紫袖。但他們都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仿佛在這裡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但這些石像都沒有腦袋。
考古學家對此進行了分析,發現可能是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了災難。通過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由於地震發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死於這場地震中。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多公里,同樣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據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才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研究人員推斷,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毀於那場大地震中,還有一部分是毀於明末清初的戰爭中。
歷史價值
乾陵是唐代「依山為陵」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傑作,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墓。秦漢以後,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聖」合葬墓獨樹一幟。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乾陵也是唯一歷經千年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宮遂道編號刻字砌石已被發現,出土有細腰鐵拴板、錫鐵錠等,具有一般陵墓所沒有的獨特價值。
旅遊開發
乾陵大唐牡丹園是以武則天與牡丹的歷史淵源為背景,以「牡丹歸來」文化內涵為主線,在乾陵大景區規劃範圍內建設集牡丹觀賞、油用、產品深加工、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牡丹產業示範園,項目總投資1.5億元,累計完成種植面積7300畝,其中核心區域1000畝,園區內匯集了紫斑、丹鳳、歐洲牡丹、日本牡丹、美國牡丹等來自世界各地的牡丹名品30餘種,品種數量和栽植規模均為全省第一。
2017年4月8日,「大唐絲路牡丹文化節」在乾陵腳下牡丹園舉行了開園儀式。
歷史巧合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乾陵——唐高宗李治乾陵和遼景宗耶律賢乾陵,一個在陝西乾縣,一個在遼寧北寧,兩陵相隔三百年。有趣的是兩陵有許多相似之處——皇帝即位後都曾因長期患病不能上朝,都由皇后代理攝政,皇帝都先去世,皇后都曾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都做了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情,都是社會有所發展,都成為女政治家,也都有過艷史,死後都葬於乾陵,這在歷代帝陵中都是少見的巧合。
旅遊信息
地址:
陝西省咸陽市乾縣
門票:
實行一票制,景點的捆綁,學生票半價
旺季(3月-11月)100元/張
淡季(12月-次年2月)90元/張
開放時間:
旺季3月-11月份:開放時間8:00-18:00,節假日照常上班。
淡季12月-次年2月份:開放時間8:30-17:30,節假日照常上班。
交通:
1、可在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坐游3路公交車直達乾陵。游3路每日一趟,8:00從西安火車站東廣場出發,15:00由乾陵返回。車程約2小時。票價:單程18元。黃金周會加車。淡季1月-3月停運。
2、從西安市城西客運站或咸陽市汽車站乘坐發往乾縣的長途車,抵達乾陵縣城後轉乘公交車(1路、2路)前往景區。
3、自駕車由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行40公里即到。
4、景區內除有仿古馬車可到各景點外,還可以騎馬遊覽。
視頻
乾陵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排行,東方頭條,2018-02-02
- ↑ 咸陽乾陵博物館,博雅旅遊網
- ↑ 大唐興衰話乾陵——選址奇特,震驚世人,網易網,2018-11-23
- ↑ 《唐乾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出台,新浪網,2008-05-13
- ↑ 乾陵石刻之述聖紀碑 文/馬艷妮,新浪網,2018-06-06
- ↑ 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陵 乾陵無頭石像之謎,中國網,2008-03-27